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玫丽丝绸 锦绣中华(下)

2021-12-23抒情散文吴君雯
在丝绸家族中,织锦的出现,是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她把蚕丝的优秀品质与美术相结合,使丝绸这高贵的衣料从此成为了艺术品。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织造的一件巨幅重锦织物“极乐世界图”,长451厘米,宽195厘米,上织有佛像274尊……
  在丝绸家族中,织锦的出现,是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她把蚕丝的优秀品质与美术相结合,使丝绸这高贵的衣料从此成为了艺术品。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织造的一件巨幅重锦织物“极乐世界图”,长451厘米,宽195厘米,上织有佛像274尊,个个眉目清晰,面带表情,无比精美。织锦极大地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锦上添花、如花似锦、锦绣前程、锦心绣口等美好的成语,把心中的希冀和祝愿喻于丝绸之美,足见古人对丝绸是多么地喜爱,丝绸对人们的影响又是何等的深远。   我国是世界蚕业和丝绸的故乡,又是源远流长的诗国,蚕丝业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物质生产活动,在各个文学艺术领域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丝蚕文化内涵丰富,融诗词、书法、绘画、工艺品为一体,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美仑美奂的丝绸,孕育了中国特有的文化。   《诗经》305篇中,与桑蚕有关的有27篇,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汉代的《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养蚕,采桑城南隅”。唐代是我国蚕业和诗歌兴盛时期,全唐诗55000多首,反映桑蚕的有490多首,在这些诗中,把桑蚕织丝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作了如实的写照。如反映田园风光、蚕业分布的“幽冀桑始绿,洛阳蚕欲老”,有诉说蚕农悲惨生活的“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雅嘴。浸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也有哀叹爱情悲剧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万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多的是揭露统治统治阶级催租逼税,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白居易在《重赋》一诗中,揭露统治阶级“缯布如山织,丝絮似云屯”的奢侈生活,而劳动人民处于“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悲惨境地,在《杜陵叟》一诗中为农民发出了“典桑拿卖地纳官税,明年衣食将为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的强烈呼声。宋诗中最反映现实的是:“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   在词牌名中,与蚕丝有关的有:“采桑子”、“天净沙”、“浣溪沙”、“绮罗香”、“捣练子令”等。“天净沙”、“浣溪沙”中的“沙”本由“纱”字演变而来,丝绸中凡轻薄滑爽、宜于夏服者皆称为“纱”,其纹疏者曰“天净纱”,而“浣溪沙”的本意就不言而喻了。   丝绸是汉字和成语之源,极大地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甲骨文中有“纟”字边的字有100多个,并有桑、蚕、丝、帛的文字,东汉“说文解字”中有267个。源于丝织的成语不胜枚举,其神似的比喻和独具的内蕴真是非此莫属,不可替代。丝丝入扣,比喻做事准确合度、周密细致,而它则源于丝织,扣,是织机上形状像梳子的部件,用它来固定经纱的密度和位置,每一根丝都要穿进相对应的扣才能织造,非常形象地道出了经纱入扣的精确位置。一丝不苟,表示做事认真,毫不马虎,就像精细的丝绸一样,没有一丝混乱。组织结构、纵横交错、经天纬地、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等成语至今仍广为应用。   自古丝织与纸就密不可分,古人利用丝织物来作为书写材料,与竹木相辅而行。墨子曰:“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可见西周以来已用丝织品来书写,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共达12万多字,书写有20多种古籍,至唐代还用素绢供书写之用,古代书籍多编于竹简,用缣帛者谓之纸,直至目前,茧丝纸还受到书法家的喜爱。   丝织品既是我国早期绘画的特定材料,又是入画的重要题材,战国以前就用绢帛做画材。古人把丝织与绘画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广泛应用于扇子、绸伞等日用品,并使之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我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扇子,汉唐盛行以丝绸为原料的纨扇,有诗曰:“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它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有罗扇、绢扇、绫扇、碧纱扇、蝉翼扇等。“轻罗小扇扑流萤”,扇子为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为生活增添了诗情画意。宋代以后流行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人物故事、山水花卉等,尽入不盈尺的扇面之中,它和以后发展起来的丝画结合的西湖绸伞以及多种绫绢风筝,都是我国独特的丝绸工艺品。   走进秀美的姑苏古城,那与丝绸有关的街名巷址比比皆是,处处都传递着中华特有的文化气息,那一街一巷抛出的柔柔丝情,将游人的心儿轻轻系牢。春秋吴王宫廷所设织造锦绸的织里犹在,西子浣纱的溪水依旧清清,锦帆径上,浣纱归去的木屐声渐行渐远,清脆的回声把人的思绪带进了遥远的时空……唐代丝行桥,宋代轩辕宫、巾子巷,明代织纱巷、绣线巷、桑园巷、新罗巷,古桥古韵依旧,古街古巷在讲述着久远的故事,抬首移步处,感得到万千细丝在牵衣拦足,举目伸手处,可望得到丝绸昔日的风采,摸得着她源远流长的脉搏。   驻足凝神处,分明听到了来自远古的蚕语丝鸣。   种桑养蚕,男耕女织,从来都是世道安宁、恬静诗意的农家田园生活象征,更是平民百姓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和平生活。从日出而作至五更鸡鸣,“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一日日的含辛茹苦,为的是一家老小无饥馁,添衣暖,在一桑一叶、一梭一织中浸入了多少辛劳和希望!先民崇高的创业精神和广博的智慧,令丝绸无比绚丽,创造了誉满世界的丝绸文化,辉煌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在汉代就以“丝国”著称于世。   唧唧复唧唧,万女当户织。从遮身蔽体的衣物到灿若云霞的艺术,一架古老的织机中织进了无尽的桑山丝瀑,融进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韵,织造出了一个绚丽的锦绣中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