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滩(外一章)
2020-09-17叙事散文何足道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5 编辑
芦苇滩(外一章)芦苇滩在村子的东面。村子里有一眼很大的水泉,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泉水穿过村子,流到东边一片洼地,就形成了一片水洼,生长着水草,柳树丛
芦苇滩(外一章)芦苇滩在村子的东面。村子里有一眼很大的水泉,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泉水穿过村子,流到东边一片洼地,就形成了一片水洼,生长着水草,柳树丛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5 编辑 <br /><br /> 芦苇滩(外一章)
芦苇滩在村子的东面。
村子里有一眼很大的水泉,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泉水穿过村子,流到东边一片洼地,就形成了一片水洼,生长着水草,柳树丛,自然还有青青的芦苇。每到夏季,青青芦苇长出来,飘飘荡荡,很有些气势。
春天,河滩里最先生长出来的是一丛一丛的柳树,嫩黄的绿。一叶两叶挂在那些柔软的树条上,稀疏、却精神抖擞。然后,是一丛一丛地绿了,一片一片绿了。许多嫩嫩的新条从去年的老枝上抽出来,像女孩子柔美的发丝,在春风里,飘呀飘。荒凉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河滩,一下子热闹起来。各种各样的鸟儿不知从哪儿飞来,钻进一丛一丛的柳树毛子里,或者浮在一汪一汪亮晶晶的水面,咕咕嘎嘎地叫。青蛙也不甘寂寞,趴在水边,亮起白肚皮,呱呱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江南的景致与塞外的确有很大的不同,江南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时候,塞外,那一河滩芦苇,才刚刚露出水面,用那短短的叶片,拂照浅浅的水。我想,此刻,没有人会想到思想二字。至少,这些芦苇还没有成熟,也不够脆弱。然而,蛙声是铺天盖地地来了,深深浅浅地从柳树毛子,从芦苇深处,漫过来。特别是黄昏到来的时候,起起落落的蛙声,随风飘荡,像是一片庄严肃穆的诵经。
芦苇长至人的腰际的时候,就浩浩荡荡,一望而无际了。而一丛一丛的柳树毛子,却渐渐成熟,被勤劳的人们割走,去编织出各种用具,或者精巧的工艺品。那些在河滩与芦苇相依相伴的柳树丛,就完成了一场生命的轮回。
辽阔的河滩上,只剩下一片浩浩荡荡的芦苇,尽情地拔节、抽穗、开花。
各种鸟儿的叫声更加稠密了。
大大小小的鸟儿从芦苇丛中飞起来,又落下去,扑扑啦啦,跌落一串串鸣叫;一汪一汪闪着亮的水洼子,也有鱼儿跳出来,又掉下去,溅起朵朵水花、砸出一阵一阵的涟漪,让人魂不守舍。
放学了,孩子们就放下书包,偷偷钻进芦苇从里,捉迷藏、找鸟蛋、在泥塘里摸泥鳅。从小就在这芦苇从里玩耍,孩子们是有经验的。夏天,那些闪着亮,没有芦苇生长的水洼是不能进去的。水深,而且水底下还会有很深的淤泥,陷进去,可不是闹着玩的。茂密的芦苇丛,是鸟儿们的天堂,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挽着裤腿,蹑手蹑脚在泥里小心走着,东瞧着、西看着,不知在什么地方,就会扑啦啦飞起几只水鸟,一边惊叫,一边拍着翅膀远去。过去看看,一窝整整齐齐的鸟蛋,或大或小,或者蓝皮,或者花皮,还带着鸟儿的体温。孩子们就会大呼小叫,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拿回家里去,成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看着那些鱼儿在水里上窜下跳,游来游去,却不敢走进水里,就在泥里摸。那些泥鳅,大都藏在深深的泥里,得仔细观察,看什么地方有汽泡冒出,或者看泥水打着旋,往下陷,就猛扎下手,在泥里摸。运气好了,或许会摸上一条很长的泥鳅来。
转眼天就凉了。
浩浩荡荡的芦苇,变得莽莽苍苍,有了萧索的气息。芦管挺直了,苇叶丰满而颀长,每一株芦苇的头上,都顶着飘逸的芦花,在风中飘来荡去。渐渐变黄了的芦苇,经过一个夏天的思考,现在,愈发成熟。张扬,不乏深沉;飘逸,却足够柔韧。
有个叫做帕斯卡尔的西方人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他把人和芦苇联系在一起了,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自然不会思想。但,人真得如一根芦苇那样脆弱吗?芦苇并不脆弱。作家赵丽宏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这样写道:“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我也喜欢坐在远处,看那一河滩的芦苇在暮色里起起伏伏,甚至会听见它们在晚风里发出那种“唰唰”的声音,轻柔有力。像是海水冲刷着海滩,发出阵阵呼吸;像是一队训练有素的士兵,衔枚夜行。这个时候,我的内心,便充盈了一种庄严、肃穆。那么柔软脆弱的芦苇,却能涌动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与张力,的确是让人刮目相看了。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诗经》里那个古老而浪漫的故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苍凉幽缈与委婉惆怅相交织,就韵味无穷了。想来,这芦苇,在我们悠久的文化里,更被人们喜爱呢。唐代女诗人薛涛在《送友人》中写道:“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无论是《诗经》里的《蒹葭》,还是薛涛的《送友人》,苍苍蒹葭都被赋予了一种离愁别绪。似乎每一根芦苇,都衔着几多的哀婉,让人在面对一河滩俯俯仰仰的芦苇的时候,无端就有了一种凄凉,伤感。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杜甫诗里的蒹葭则更有一种古代文人的精神境界:柔而不弱,飘而不浮,自省,自信。
晚风吹过来,河滩里的芦苇波澜壮阔,发出阵阵啸声。“刷——刷,刷——刷——刷……”
石板路
村子里小路很多,崎岖、蜿蜒,通向山里,通向村子外面。
有一条青石板小路,反复出现在我的记忆中。
小路很窄,铺满了青灰色的石板。从半山坡,一路曲曲折折,一路起起伏伏,延伸到村子中心的水井旁边。像一片伸展开来的叶片,叶脉经络分明,触摸着家家户户那高高垒起来的台阶。
青石板是从山上开采来的,青,是大山的色彩。山上石头很多,也很特别。青灰色,一层一层,像是亿万年前,有人一层层堆砌起来,堆砌起了一座座山峰。村里人,就用钢钎,一层层撬开,敲打、琢磨,运回村里,垒墙、搭屋、铺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让我们人类受用无穷。
一条路,就是一个村子的血脉,血脉通,则活力无限。青石板小路,从井边开始,蜿蜿蜒蜒的,连接起村子里家家户户。每天,都有人从家里出来,挑着水桶,吱吱呀呀走在石板路上,把一桶一桶清凉的井水,挑回去。石板小路,是一条清清凉凉,滋滋润润的路。
小路上的青石板,是家家户户自觉铺成的。从井边出来,你铺一段,到了自己的家门口;我铺一段,把自家的院子和水井连起来。有人在更远处盖了新房,青石板小路就会延伸过去,让清冽的井水,盈盈的,在家家户户的水缸里荡漾。从我记事起,青石板小路就在村子里行走,越走越远,枝枝蔓蔓,越来越丰满。村子,也越来越大了。
那是村子里最美的小路。没有经过任何事先规划,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哪里热闹,就走到哪里去。弯弯曲曲、自自然然,随着宽窄,就着高低,宽宽窄窄、俯俯仰仰,在村子里,自由行走。累了,乏了,就会休息一会儿,小路就宽了。养足了精神,走路带起一阵风,小路,就很窄了;困了,倦了,小路就会蹲下身,眯一会儿,小路就会高低不平。眼看夕阳就要落山,小路迈开大步,踢踏踢踏赶时间,路就变得平坦起来。
那些青石板,大大小小,薄薄厚厚,宽宽窄窄,随手拿来,很随意铺上去,竟然就那么自自然然,浑然天成。颜色也深浅不一,年代也是相隔很远,或清新、或凝重,透出许多沧桑的意味。那些脚步,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一个一个都叠印在每一块石板上,成了永不褪色的记忆。一条村里的小石板路,是一行用脚步书写的诗,气韵生动,蕴含丰富。
像是事前约定,小路每一块青石板都会留有一条缝隙,让泥土留下来,让雨水渗下去。那些茵茵绿草,就从石缝里挤出来,围着每一块石板,蔓延出一块块精美的图案,自然、率性。有三朵两朵野花,红的,粉的,白的,紫的,或者黄的,挤开密密麻麻的青草,从柔柔软软的绿中,探出头,妩媚地笑。偶尔,有风从石板上掠过,小花朵就摇曳几下,悠长而蜿蜒的青石板小路,一下子就风情万种了。
盛夏时节,路边或者谁家院子里的大树探出头,洒下一地浓荫。小路上的花花草草,薄薄厚厚的青石板,就明明暗暗,虚虚实实,隐隐约约了。有人挑着一担水,悠悠的,踏着光阴行走,就走成了一幅绝美的画。
暮色笼过来,村里村外,漫山遍野,都成了一片橘红色。牧归的羊群在井边喝饱了水,四下散开,踏着暮色,顺着石板小路回家去。吃饱喝足的羊,一边用坚硬的蹄角敲击着同样坚硬的青石板,一边咩咩地叫。清脆悠长的声音叫开了家家户户的门扉,小路热闹起来,家家户户也喧闹起来,沉寂了一天的小山村,充满了欢快的声音。
我和小伙伴,也喜欢在小路捉迷藏。大树旁边,小路旁边的花丛中,一截一截的石砌矮墙,都是我们藏身的地方。小伙伴四下散开,藏匿在各处,寻找的人,四顾茫然。小路四通八达,树影、花丛、矮墙、谁知道藏在什么地方呢。站在高处的大黄狗冲着花丛汪汪叫,隐藏的人不情愿地从花中出来,裹着满身花香,追逐那条讨厌的大黄狗去了。
小菊花总是愿意跟我玩。吃完晚饭,太阳落到了西山的那边,村子被一片暮色笼罩起来,山峦、树木、田野的庄稼、那条在村子边缓缓流淌的小河,自然还有崎岖蜿蜒的石板小路,都变得影影绰绰了。这个时候,小菊花就会站在我家的门前,一声声召唤。那只大黄狗,也站在她的身旁,轻轻吠两声。我就会扔下饭碗,跑出去,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小伙伴聚集过来,顺着石板小路,跑进暮色里。
小菊花早已经进了城,不会随便在石板路边恰一朵花,插在鬓边,引得小伙伴一声声乱叫。那些小伙伴也已经散去了,天南海北,像是风吹的流云,大都不知去向。我也老了,在绿荫覆盖的青石板小路,循着那些花花草草,寻找儿时的梦。
青石板小路已经很老了,却仍然在不断延伸。那些花啊,草啊,那些深深浅浅的树荫,跟着小路一块长大。每天,都会有坚实的脚步响起,伴随着吱吱呀呀的声音,家家户户的水缸里,就泛起了晶莹的水花。
一条宽宽窄窄,起起伏伏的青石板小路,在我的村子里,载着红的花,绿的草,悠悠的担子,不断延伸。
芦苇滩在村子的东面。
村子里有一眼很大的水泉,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泉水穿过村子,流到东边一片洼地,就形成了一片水洼,生长着水草,柳树丛,自然还有青青的芦苇。每到夏季,青青芦苇长出来,飘飘荡荡,很有些气势。
春天,河滩里最先生长出来的是一丛一丛的柳树,嫩黄的绿。一叶两叶挂在那些柔软的树条上,稀疏、却精神抖擞。然后,是一丛一丛地绿了,一片一片绿了。许多嫩嫩的新条从去年的老枝上抽出来,像女孩子柔美的发丝,在春风里,飘呀飘。荒凉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河滩,一下子热闹起来。各种各样的鸟儿不知从哪儿飞来,钻进一丛一丛的柳树毛子里,或者浮在一汪一汪亮晶晶的水面,咕咕嘎嘎地叫。青蛙也不甘寂寞,趴在水边,亮起白肚皮,呱呱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江南的景致与塞外的确有很大的不同,江南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时候,塞外,那一河滩芦苇,才刚刚露出水面,用那短短的叶片,拂照浅浅的水。我想,此刻,没有人会想到思想二字。至少,这些芦苇还没有成熟,也不够脆弱。然而,蛙声是铺天盖地地来了,深深浅浅地从柳树毛子,从芦苇深处,漫过来。特别是黄昏到来的时候,起起落落的蛙声,随风飘荡,像是一片庄严肃穆的诵经。
芦苇长至人的腰际的时候,就浩浩荡荡,一望而无际了。而一丛一丛的柳树毛子,却渐渐成熟,被勤劳的人们割走,去编织出各种用具,或者精巧的工艺品。那些在河滩与芦苇相依相伴的柳树丛,就完成了一场生命的轮回。
辽阔的河滩上,只剩下一片浩浩荡荡的芦苇,尽情地拔节、抽穗、开花。
各种鸟儿的叫声更加稠密了。
大大小小的鸟儿从芦苇丛中飞起来,又落下去,扑扑啦啦,跌落一串串鸣叫;一汪一汪闪着亮的水洼子,也有鱼儿跳出来,又掉下去,溅起朵朵水花、砸出一阵一阵的涟漪,让人魂不守舍。
放学了,孩子们就放下书包,偷偷钻进芦苇从里,捉迷藏、找鸟蛋、在泥塘里摸泥鳅。从小就在这芦苇从里玩耍,孩子们是有经验的。夏天,那些闪着亮,没有芦苇生长的水洼是不能进去的。水深,而且水底下还会有很深的淤泥,陷进去,可不是闹着玩的。茂密的芦苇丛,是鸟儿们的天堂,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挽着裤腿,蹑手蹑脚在泥里小心走着,东瞧着、西看着,不知在什么地方,就会扑啦啦飞起几只水鸟,一边惊叫,一边拍着翅膀远去。过去看看,一窝整整齐齐的鸟蛋,或大或小,或者蓝皮,或者花皮,还带着鸟儿的体温。孩子们就会大呼小叫,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拿回家里去,成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看着那些鱼儿在水里上窜下跳,游来游去,却不敢走进水里,就在泥里摸。那些泥鳅,大都藏在深深的泥里,得仔细观察,看什么地方有汽泡冒出,或者看泥水打着旋,往下陷,就猛扎下手,在泥里摸。运气好了,或许会摸上一条很长的泥鳅来。
转眼天就凉了。
浩浩荡荡的芦苇,变得莽莽苍苍,有了萧索的气息。芦管挺直了,苇叶丰满而颀长,每一株芦苇的头上,都顶着飘逸的芦花,在风中飘来荡去。渐渐变黄了的芦苇,经过一个夏天的思考,现在,愈发成熟。张扬,不乏深沉;飘逸,却足够柔韧。
有个叫做帕斯卡尔的西方人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他把人和芦苇联系在一起了,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自然不会思想。但,人真得如一根芦苇那样脆弱吗?芦苇并不脆弱。作家赵丽宏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这样写道:“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我也喜欢坐在远处,看那一河滩的芦苇在暮色里起起伏伏,甚至会听见它们在晚风里发出那种“唰唰”的声音,轻柔有力。像是海水冲刷着海滩,发出阵阵呼吸;像是一队训练有素的士兵,衔枚夜行。这个时候,我的内心,便充盈了一种庄严、肃穆。那么柔软脆弱的芦苇,却能涌动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与张力,的确是让人刮目相看了。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诗经》里那个古老而浪漫的故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苍凉幽缈与委婉惆怅相交织,就韵味无穷了。想来,这芦苇,在我们悠久的文化里,更被人们喜爱呢。唐代女诗人薛涛在《送友人》中写道:“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无论是《诗经》里的《蒹葭》,还是薛涛的《送友人》,苍苍蒹葭都被赋予了一种离愁别绪。似乎每一根芦苇,都衔着几多的哀婉,让人在面对一河滩俯俯仰仰的芦苇的时候,无端就有了一种凄凉,伤感。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杜甫诗里的蒹葭则更有一种古代文人的精神境界:柔而不弱,飘而不浮,自省,自信。
晚风吹过来,河滩里的芦苇波澜壮阔,发出阵阵啸声。“刷——刷,刷——刷——刷……”
石板路
村子里小路很多,崎岖、蜿蜒,通向山里,通向村子外面。
有一条青石板小路,反复出现在我的记忆中。
小路很窄,铺满了青灰色的石板。从半山坡,一路曲曲折折,一路起起伏伏,延伸到村子中心的水井旁边。像一片伸展开来的叶片,叶脉经络分明,触摸着家家户户那高高垒起来的台阶。
青石板是从山上开采来的,青,是大山的色彩。山上石头很多,也很特别。青灰色,一层一层,像是亿万年前,有人一层层堆砌起来,堆砌起了一座座山峰。村里人,就用钢钎,一层层撬开,敲打、琢磨,运回村里,垒墙、搭屋、铺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让我们人类受用无穷。
一条路,就是一个村子的血脉,血脉通,则活力无限。青石板小路,从井边开始,蜿蜿蜒蜒的,连接起村子里家家户户。每天,都有人从家里出来,挑着水桶,吱吱呀呀走在石板路上,把一桶一桶清凉的井水,挑回去。石板小路,是一条清清凉凉,滋滋润润的路。
小路上的青石板,是家家户户自觉铺成的。从井边出来,你铺一段,到了自己的家门口;我铺一段,把自家的院子和水井连起来。有人在更远处盖了新房,青石板小路就会延伸过去,让清冽的井水,盈盈的,在家家户户的水缸里荡漾。从我记事起,青石板小路就在村子里行走,越走越远,枝枝蔓蔓,越来越丰满。村子,也越来越大了。
那是村子里最美的小路。没有经过任何事先规划,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哪里热闹,就走到哪里去。弯弯曲曲、自自然然,随着宽窄,就着高低,宽宽窄窄、俯俯仰仰,在村子里,自由行走。累了,乏了,就会休息一会儿,小路就宽了。养足了精神,走路带起一阵风,小路,就很窄了;困了,倦了,小路就会蹲下身,眯一会儿,小路就会高低不平。眼看夕阳就要落山,小路迈开大步,踢踏踢踏赶时间,路就变得平坦起来。
那些青石板,大大小小,薄薄厚厚,宽宽窄窄,随手拿来,很随意铺上去,竟然就那么自自然然,浑然天成。颜色也深浅不一,年代也是相隔很远,或清新、或凝重,透出许多沧桑的意味。那些脚步,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一个一个都叠印在每一块石板上,成了永不褪色的记忆。一条村里的小石板路,是一行用脚步书写的诗,气韵生动,蕴含丰富。
像是事前约定,小路每一块青石板都会留有一条缝隙,让泥土留下来,让雨水渗下去。那些茵茵绿草,就从石缝里挤出来,围着每一块石板,蔓延出一块块精美的图案,自然、率性。有三朵两朵野花,红的,粉的,白的,紫的,或者黄的,挤开密密麻麻的青草,从柔柔软软的绿中,探出头,妩媚地笑。偶尔,有风从石板上掠过,小花朵就摇曳几下,悠长而蜿蜒的青石板小路,一下子就风情万种了。
盛夏时节,路边或者谁家院子里的大树探出头,洒下一地浓荫。小路上的花花草草,薄薄厚厚的青石板,就明明暗暗,虚虚实实,隐隐约约了。有人挑着一担水,悠悠的,踏着光阴行走,就走成了一幅绝美的画。
暮色笼过来,村里村外,漫山遍野,都成了一片橘红色。牧归的羊群在井边喝饱了水,四下散开,踏着暮色,顺着石板小路回家去。吃饱喝足的羊,一边用坚硬的蹄角敲击着同样坚硬的青石板,一边咩咩地叫。清脆悠长的声音叫开了家家户户的门扉,小路热闹起来,家家户户也喧闹起来,沉寂了一天的小山村,充满了欢快的声音。
我和小伙伴,也喜欢在小路捉迷藏。大树旁边,小路旁边的花丛中,一截一截的石砌矮墙,都是我们藏身的地方。小伙伴四下散开,藏匿在各处,寻找的人,四顾茫然。小路四通八达,树影、花丛、矮墙、谁知道藏在什么地方呢。站在高处的大黄狗冲着花丛汪汪叫,隐藏的人不情愿地从花中出来,裹着满身花香,追逐那条讨厌的大黄狗去了。
小菊花总是愿意跟我玩。吃完晚饭,太阳落到了西山的那边,村子被一片暮色笼罩起来,山峦、树木、田野的庄稼、那条在村子边缓缓流淌的小河,自然还有崎岖蜿蜒的石板小路,都变得影影绰绰了。这个时候,小菊花就会站在我家的门前,一声声召唤。那只大黄狗,也站在她的身旁,轻轻吠两声。我就会扔下饭碗,跑出去,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小伙伴聚集过来,顺着石板小路,跑进暮色里。
小菊花早已经进了城,不会随便在石板路边恰一朵花,插在鬓边,引得小伙伴一声声乱叫。那些小伙伴也已经散去了,天南海北,像是风吹的流云,大都不知去向。我也老了,在绿荫覆盖的青石板小路,循着那些花花草草,寻找儿时的梦。
青石板小路已经很老了,却仍然在不断延伸。那些花啊,草啊,那些深深浅浅的树荫,跟着小路一块长大。每天,都会有坚实的脚步响起,伴随着吱吱呀呀的声音,家家户户的水缸里,就泛起了晶莹的水花。
一条宽宽窄窄,起起伏伏的青石板小路,在我的村子里,载着红的花,绿的草,悠悠的担子,不断延伸。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