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外一篇>
2021-12-23抒情散文高迎春
1\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有一句闪耀唯物论光辉的千古名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明告世人,文章的兴衰和时代息息相关,文章的演变局限于特定的社会状况。散文文体是最易受时序影响的文体,这是由于它的最具个性所注定的。当作者有了能……
1\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刘勰有一句闪耀唯物论光辉的千古名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明告世人,文章的兴衰和时代息息相关,文章的演变局限于特定的社会状况。 散文文体是最易受时序影响的文体,这是由于它的最具个性所注定的。当作者有了能够直抒胸臆和自由表达的社会氛围时,散文之花才能得以蓬蓬勃勃的盛开,散文才有可能达到深邃高远的境界。有人面对雨后春笋般的“博客”困惑不解,面对网络散文的汹涌澎湃困惑不解。其实,这正是风和日丽、空明气净的时局所引发大众自由表达的必然啊。 我佩服刘勰的高瞻远瞩,他很早就注意到历代文学所以不断变化,文学风气所以或兴或衰,文学的内容、形式、风格所以具有时代特色,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特定的“世情”、“时序”的影响。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太王时代,由于政治清明,教化淳朴,朝野上下,心乐声泰,所以诗歌也有相应的反映,或歌功颂德,或抒写安闲,或勤而不怨,或乐而不淫。与此相反,幽王、厉王昏乱无比,因而《板》、《荡》诗中含有愤怒的事情,平王时衰微,因而《黍离》诗中的感情很是悲哀。在考查了这几个时代的文学演变情况后,刘勰才结论出:“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这儿的“风”当然是指政治教化,这儿的“波”,指的就是歌谣文理,显然,这与《礼记·乐记》中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观点完全一致。 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意识形态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想风气,特别是学术思想风气,对文学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文革中,作为“红小兵”的我,亲见学生斗老师,社员斗“地富反坏右”的场景,被斗的人身上挂个注明反动身份的大牌子,戴上纸糊的高帽子,有的还给女人身上挂一串“破鞋”。文革中,许多人忍受不住这样的精神折磨而选择了自杀。革命群众反而认为他们是畏罪自绝于人民,对于失去的鲜活生命竟然毫无怜悯之心。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文,是写批判稿,写大小纸报。家谱、书籍认作“四旧”,要付之一炬,石碑、佛像认作“迷信”,要推翻砸碎,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在浩劫中灰飞烟灭。许多作家的作品,被打上“封资修”的标签而遭禁,报纸书籍上一片阶级斗争口号。邻村有个“红卫兵”徒步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归来后革命群众问他毛主席他老人家好吧,他回答说好、好,一个地板车也装不下他。本意是想表达毛主席身体健康、高大,却被误以为诬蔑伟大领袖而遭揪斗。当时两个小孩打架,其中一位姓林的说,你不能骂我,骂我就是骂林副统帅。小孩打架口无遮拦,“另一位”糊里糊涂地变成了“小反革命”。阶级专政到人人讲话都自畏的程度,文学创作那儿能不受波及,历史证明,政治的确是影响作家创作和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曾经断言:“文化大革命”十年,没有散文可言。 七三年读高中时,我因常向广播站投稿,有幸被邀出席德州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组织召开的广播通讯经验交流会议,成为德州市六处中学中仅有的两名学生代表之一。(另一位是现任德州市委副秘书长的展德明)。会期三天,会议结束时,授予我奖状一张,印有奖字的笔记本一个。笔记本的扉页上印有毛主席对广播工作的指示:“努力办好广播,为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报纸、刊物、广播、通讯社都有阶级性,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骗人的,完全客观的报道是没有的。”接下来是林副主席指示:“笔杆子、枪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要靠这两杆子。”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已是文革后期,当时的政治氛围,从这些最高指示中就可窥见一斑。 当我携带奖品奖状回到德州市第六中学高二·四班时,受到在班主任提议下的全班同学的鼓掌欢迎。那热烈的掌声让我感动,也鼓起了我的作家梦。七四年七月高中毕业,七五年元月参加工作,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被看书、写作挤占了。当时的文化部命名宁津县为文化县,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决定分别给宁津作者出版小说集,我也接受了宁津县文化馆交给的创作任务,并于七六年九月抽调县文化馆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创作学习班,我创作了近一万字的小说《红旗卫士》。后来,受“四人帮”倒台、毛主席逝世等时局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内定初稿为三十万字的小说集,终归是胎死腹中。我的创作热情也一落千丈,从此封笔二十多年。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历史进入新时期,散文创作也逐渐开始向着出“新”,重“情”,讲“真”,求“美”的内在规律艰难“复归”。我也尝试着拿起荒废已久的文笔,令我欣喜的是三篇习作《追寻柳暗花明》、《生龙活虎缘起足下》、《记忆中的姥姥家》被著名编辑家汪兆骞选中,收入大型散文集《中华散文百年精华》,让我找回了业余创作的自信。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来。”其实,人生也是需要一个心灵支点的。给心灵一个完美的支点,它就足以把人生撬到成功的高度;找不到一个心灵的支点,即便你的人生是黄金铸就的杠杆,也很难把自己撬出失败的泥潭。给心灵一个坚实的支点,人生就会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我深感搞文学创作,能够赶上政治清明、思想解放、艺术民主的时代是多么难得的机遇啊,回头再看刘勰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就更知他的总结是何等的准确了。 近来,令我欣喜的发现接连不断。《美文》杂志副主编穆涛在导语中坦白地说:“要了解今天新散文的局面,看散文杂志就远远的不够了,还要看报纸副刊,要上网,要看出版社的新书架。”而《散文选刊》王剑冰主编在卷首语中说的更直接:“近些年,网络写作闪现出独特的亮点,我们将刊出‘网络散文特辑’,望读者及网站支持。” 我为网络散文的逐渐被认可而高兴,散文杂志周期慢且多被许多出道在先的作者占据着,副刊散文周期快却常受版面字数的限制,而网络散文是最无拘无束的,作者尽可放开手足施展十八般武艺。可不要小瞧这无拘无束,这种酣畅宣泄情感,自由张扬思索的状态或许正是网络散文闪现独特亮点的优势所在。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在政治清明的大局下,散文作者进入潜意识的、非自觉的、随心所欲的“我向思维”状态,兴之所至、率尔操觚,只有这样的无拘无束,具有显明个性特征的散文随笔,才必将如百花那样恣意怒放。 2\母亲的叮咛
在母亲节这温馨的日子里,涌上心头的是母亲那数不清的叮咛。门前的那棵槐树,一定偷听过母亲的叮咛,不然年轮里怎么会刻录出那么详细的呢喃。院内的那棵枣树,肯定也知道叮咛的细节,不然种下枣核怎么会长出一片叮咛的葱茏。 母亲的叮咛,如三月里的春风轻轻柔柔,于是,一扇敞开的窗透进一束金色的光芒,许多美丽的童话从此而诞生。母亲的叮咛,似夏日里的阵雨敲敲打打,于是,天穹下飘拂洁白的羽毛,所有的动作从此更符合道德节律。 书包里装下母亲的叮咛,所以我才噙着热泪跋涉不息,把叮咛分解给试卷上的分数;布衣口袋里盛过母亲的叮咛,所以我疲惫的灵魂才充满活力,把叮咛化作金秋收获的硕果之中.在朝阳下,在月辉中,我用七彩的颜色描绘哪幅理想中的图景。 少不谙事,把母亲重复的叮咛称作“唠叨”,可母亲从来都不会恼,出门前依旧把叮咛重复再重复。偶尔使性,把母亲的嘱咐舍在身后,可母亲不愠,远行时依旧是叮咛再叮咛。 岁月流逝,我把母亲的叮咛珍重进皱纹里,尔后演变成现代版本中的一幕仿真电影,灌输进儿子的耳朵里。天命之年,我把母亲的叮咛装订成册,又将叮咛延伸到孙儿辈,唠唠叨叨的关爱超过当初爱子。 母亲的叮咛,因爱而生,如冬日阳光温暖全身,如夏日清泉滋润心扉。母亲叮咛的身影,是拨动思念的琴弦,是唤醒记忆的照片。母亲叮咛的眼泪,如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我生命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母亲的叮咛,是温暖的炭火,撑起我希望的风帆,是我人生风景中的风景。 在母亲节这温馨的日子里,我为82岁的母亲送去她最爱吃的香蕉,多想再聆听聆听她那深含母爱的叮咛,可母亲只有满足的微笑,思绪中再也承载不起曾经绵绵长长的叮咛……
刘勰有一句闪耀唯物论光辉的千古名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明告世人,文章的兴衰和时代息息相关,文章的演变局限于特定的社会状况。 散文文体是最易受时序影响的文体,这是由于它的最具个性所注定的。当作者有了能够直抒胸臆和自由表达的社会氛围时,散文之花才能得以蓬蓬勃勃的盛开,散文才有可能达到深邃高远的境界。有人面对雨后春笋般的“博客”困惑不解,面对网络散文的汹涌澎湃困惑不解。其实,这正是风和日丽、空明气净的时局所引发大众自由表达的必然啊。 我佩服刘勰的高瞻远瞩,他很早就注意到历代文学所以不断变化,文学风气所以或兴或衰,文学的内容、形式、风格所以具有时代特色,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特定的“世情”、“时序”的影响。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太王时代,由于政治清明,教化淳朴,朝野上下,心乐声泰,所以诗歌也有相应的反映,或歌功颂德,或抒写安闲,或勤而不怨,或乐而不淫。与此相反,幽王、厉王昏乱无比,因而《板》、《荡》诗中含有愤怒的事情,平王时衰微,因而《黍离》诗中的感情很是悲哀。在考查了这几个时代的文学演变情况后,刘勰才结论出:“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这儿的“风”当然是指政治教化,这儿的“波”,指的就是歌谣文理,显然,这与《礼记·乐记》中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观点完全一致。 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意识形态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想风气,特别是学术思想风气,对文学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文革中,作为“红小兵”的我,亲见学生斗老师,社员斗“地富反坏右”的场景,被斗的人身上挂个注明反动身份的大牌子,戴上纸糊的高帽子,有的还给女人身上挂一串“破鞋”。文革中,许多人忍受不住这样的精神折磨而选择了自杀。革命群众反而认为他们是畏罪自绝于人民,对于失去的鲜活生命竟然毫无怜悯之心。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文,是写批判稿,写大小纸报。家谱、书籍认作“四旧”,要付之一炬,石碑、佛像认作“迷信”,要推翻砸碎,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在浩劫中灰飞烟灭。许多作家的作品,被打上“封资修”的标签而遭禁,报纸书籍上一片阶级斗争口号。邻村有个“红卫兵”徒步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归来后革命群众问他毛主席他老人家好吧,他回答说好、好,一个地板车也装不下他。本意是想表达毛主席身体健康、高大,却被误以为诬蔑伟大领袖而遭揪斗。当时两个小孩打架,其中一位姓林的说,你不能骂我,骂我就是骂林副统帅。小孩打架口无遮拦,“另一位”糊里糊涂地变成了“小反革命”。阶级专政到人人讲话都自畏的程度,文学创作那儿能不受波及,历史证明,政治的确是影响作家创作和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曾经断言:“文化大革命”十年,没有散文可言。 七三年读高中时,我因常向广播站投稿,有幸被邀出席德州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组织召开的广播通讯经验交流会议,成为德州市六处中学中仅有的两名学生代表之一。(另一位是现任德州市委副秘书长的展德明)。会期三天,会议结束时,授予我奖状一张,印有奖字的笔记本一个。笔记本的扉页上印有毛主席对广播工作的指示:“努力办好广播,为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报纸、刊物、广播、通讯社都有阶级性,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骗人的,完全客观的报道是没有的。”接下来是林副主席指示:“笔杆子、枪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要靠这两杆子。”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已是文革后期,当时的政治氛围,从这些最高指示中就可窥见一斑。 当我携带奖品奖状回到德州市第六中学高二·四班时,受到在班主任提议下的全班同学的鼓掌欢迎。那热烈的掌声让我感动,也鼓起了我的作家梦。七四年七月高中毕业,七五年元月参加工作,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被看书、写作挤占了。当时的文化部命名宁津县为文化县,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决定分别给宁津作者出版小说集,我也接受了宁津县文化馆交给的创作任务,并于七六年九月抽调县文化馆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创作学习班,我创作了近一万字的小说《红旗卫士》。后来,受“四人帮”倒台、毛主席逝世等时局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内定初稿为三十万字的小说集,终归是胎死腹中。我的创作热情也一落千丈,从此封笔二十多年。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历史进入新时期,散文创作也逐渐开始向着出“新”,重“情”,讲“真”,求“美”的内在规律艰难“复归”。我也尝试着拿起荒废已久的文笔,令我欣喜的是三篇习作《追寻柳暗花明》、《生龙活虎缘起足下》、《记忆中的姥姥家》被著名编辑家汪兆骞选中,收入大型散文集《中华散文百年精华》,让我找回了业余创作的自信。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来。”其实,人生也是需要一个心灵支点的。给心灵一个完美的支点,它就足以把人生撬到成功的高度;找不到一个心灵的支点,即便你的人生是黄金铸就的杠杆,也很难把自己撬出失败的泥潭。给心灵一个坚实的支点,人生就会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我深感搞文学创作,能够赶上政治清明、思想解放、艺术民主的时代是多么难得的机遇啊,回头再看刘勰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就更知他的总结是何等的准确了。 近来,令我欣喜的发现接连不断。《美文》杂志副主编穆涛在导语中坦白地说:“要了解今天新散文的局面,看散文杂志就远远的不够了,还要看报纸副刊,要上网,要看出版社的新书架。”而《散文选刊》王剑冰主编在卷首语中说的更直接:“近些年,网络写作闪现出独特的亮点,我们将刊出‘网络散文特辑’,望读者及网站支持。” 我为网络散文的逐渐被认可而高兴,散文杂志周期慢且多被许多出道在先的作者占据着,副刊散文周期快却常受版面字数的限制,而网络散文是最无拘无束的,作者尽可放开手足施展十八般武艺。可不要小瞧这无拘无束,这种酣畅宣泄情感,自由张扬思索的状态或许正是网络散文闪现独特亮点的优势所在。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在政治清明的大局下,散文作者进入潜意识的、非自觉的、随心所欲的“我向思维”状态,兴之所至、率尔操觚,只有这样的无拘无束,具有显明个性特征的散文随笔,才必将如百花那样恣意怒放。 2\母亲的叮咛
在母亲节这温馨的日子里,涌上心头的是母亲那数不清的叮咛。门前的那棵槐树,一定偷听过母亲的叮咛,不然年轮里怎么会刻录出那么详细的呢喃。院内的那棵枣树,肯定也知道叮咛的细节,不然种下枣核怎么会长出一片叮咛的葱茏。 母亲的叮咛,如三月里的春风轻轻柔柔,于是,一扇敞开的窗透进一束金色的光芒,许多美丽的童话从此而诞生。母亲的叮咛,似夏日里的阵雨敲敲打打,于是,天穹下飘拂洁白的羽毛,所有的动作从此更符合道德节律。 书包里装下母亲的叮咛,所以我才噙着热泪跋涉不息,把叮咛分解给试卷上的分数;布衣口袋里盛过母亲的叮咛,所以我疲惫的灵魂才充满活力,把叮咛化作金秋收获的硕果之中.在朝阳下,在月辉中,我用七彩的颜色描绘哪幅理想中的图景。 少不谙事,把母亲重复的叮咛称作“唠叨”,可母亲从来都不会恼,出门前依旧把叮咛重复再重复。偶尔使性,把母亲的嘱咐舍在身后,可母亲不愠,远行时依旧是叮咛再叮咛。 岁月流逝,我把母亲的叮咛珍重进皱纹里,尔后演变成现代版本中的一幕仿真电影,灌输进儿子的耳朵里。天命之年,我把母亲的叮咛装订成册,又将叮咛延伸到孙儿辈,唠唠叨叨的关爱超过当初爱子。 母亲的叮咛,因爱而生,如冬日阳光温暖全身,如夏日清泉滋润心扉。母亲叮咛的身影,是拨动思念的琴弦,是唤醒记忆的照片。母亲叮咛的眼泪,如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我生命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母亲的叮咛,是温暖的炭火,撑起我希望的风帆,是我人生风景中的风景。 在母亲节这温馨的日子里,我为82岁的母亲送去她最爱吃的香蕉,多想再聆听聆听她那深含母爱的叮咛,可母亲只有满足的微笑,思绪中再也承载不起曾经绵绵长长的叮咛……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