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瓦屋印象[原创]

2021-12-23叙事散文沈荣均
瓦屋印象沈荣均山不在高瓦屋山首先是一座山——“方山”,这是地质学家说的。科学家阐释自然的话,从字面看,往往朴实了点,却能说明问题。既非尖峰,也非丘包。山形突兀,四面悬崖,上生平台,俨然瓦屋。内蒙古有“桌子山”,四川有瓦屋山,二者兼因象形而名……
  瓦屋印象   沈荣均   山不在高   瓦屋山首先是一座山——“方山”,这是地质学家说的。科学家阐释自然的话,从字面看,往往朴实了点,却能说明问题。既非尖峰,也非丘包。山形突兀,四面悬崖,上生平台,俨然瓦屋。内蒙古有“桌子山”,四川有瓦屋山,二者兼因象形而名。桌子山不过数百米,瓦屋山山顶平台方圆数十里,海拔略逊峨眉,就气象而言,桌子山不可与瓦屋山同日而语。清代何绍基称瓦屋为“坦荡高原”,不愧是官文人,连取个名也讲政治讲文化,“高原”言其宏伟,“坦荡”可见人性智趣。与文人相比,瓦屋山民便不那么雅了——“人间天台”,不是天宫,也是仙山。我们说大俗即大雅,因为世俗最能催生想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放之四海而兼准的道理。还真有那么一个仙人,让瓦屋山从一开始就名声远播。仙人叫蚕丛,就是青衣神,大略是西周末年青衣江畔的一位部落首领。蚕丛带领他的子民们开发瓦屋山,栽桑养蚕,结网捕鱼,还造了一个字——“蜀”。山上一平台,山腰二眉,山下有虫,虫为蚕,分明是瓦屋山的象形。所以,瓦屋山又名蜀山,取这名,想来是先人从细处着眼而为。古老的传说,美丽的名字,没有谁怀疑那传说的真伪,以及那名字的附会,善良的虚假,有时候也是美丽而有生命力的。   山原本不生文化的,因居山访山之山主山客,一生人气,再生文化。要是居山访山之山主山客,不是人,而是仙,此山便被赋予大气象大文化,至少可说是大“文化气”了。这样说来,我们便对开发者提出的关于瓦屋山的所谓道教文化,宁愿信其有了。老子骑青牛访道瓦屋,直至得道升天;汉人张道陵在瓦屋山区传授“五斗米教”、双洞溪降蟒;明人张三丰创“屋山派”,被明王朝污为“妖山”遭封禁,等等。传说尽管尚存争议,似是而非,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山顶那个云雾缭绕碧波荡漾的鸳鸯池,据说太上老君曾在那里修身养性口吐莲花;书写着张道陵五斗米教教义的木鱼“教牌”,现在仍然还挂在瓦屋山区人家的木楼檐口;太清宫川主庙址出土的太上老君木雕像,完好精美,至少创作于明代早期。固化的遗迹,散落民间,兀自发着星星点点的文化色彩,拾掇起来,神采和灵光会飞会扬,终将穿越历史的遥远。   苏轼来了,苏轼写道:“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陆游来了,陆游赞道:“山横瓦屋破云出,水至牂牁裂地来”;何绍基来了,何绍基咏叹道:“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还有邓通、诸葛亮、辟支、葛洪、李白、杜甫、岑参、田锡、苏辙、杨升庵……他们纷至沓来,都是诗人骚客,大文化人,他们的到来并非奔着瓦屋山的文化,众多文化人的造访营造了瓦屋山的文化景观,还附带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风气遒上,旁若无人,飞如高座道人……”便说的是此山有人气,还有文化气。文化人让瓦屋山在自己的笔下不断丰富圆润,绽放出花朵来,这对于今天的瓦屋山人而言,他们带来的也不仅是人气文化气,而是源远流长的一大笔财富了。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老儿也来此山游玩过。两位造访瓦屋山之前,山上寺庙众多,香火不逊旁边的峨眉山。之后瓦屋却没落了,不知何故。按说,有皇帝驾临的大山,不成仙,也会成名,可见这个传说并不可信。但传说能够坚持流传下来,自有其美好的一面,谁不希望自家的后山也沾点皇家气象哩!康熙、乾隆做得皇帝,算大文化人吧,可惜二人没有留下什么可以做证的诗文之类的,否则,瓦屋山的开发者可有更多关于文化的事情可做了。   一山四季   一山四季,说的是瓦屋山的季节印象。   季节本是时间概念。瓦屋山一年四季,景色泾渭分明,可谓“全天候”。“全天候”的意思是,无论游客什么时候来,瓦屋山都是盛装迎候,春夏秋冬,四种感觉。   春天自是看花。瓦屋山花草众多。以数据为证:野生植物3500多种;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数的60%;拥有全国90%的树生杜鹃品种, 17种以瓦屋山命名的杜鹃被收入英国皇家《植物大辞典》……数据是生硬的,但对于大山怀抱的生灵而言,生硬的数字也熠熠生辉。同样焕发着光彩的还有这些古色古香的名字,桫椤、水青冈、连香、珙桐、华西枫柏、大叶石栎、黄肉楠、红豆杉、银杏、百合、龙胆、报春……古老的植物名字,盛开着今天的花朵。就像山顶那轮明月,月缺与月圆,亘古与恒久,意义终趋一致。须特别提到两种花朵的名字。珙桐,又名“鸽子花”,第四季冰川的孑遗。瓦屋山天然珙桐林面积达30余万亩,这个数据是罕见的。珙桐花开时,花枝摇曳,如满树“鸽子”,随风而舞。30万亩珙桐同时开放,那不成了满山飘雪,其壮观程度岂是一只“鸟”所能承载了。山腰的杜鹃,大都开着红色的花朵。花朵的嫣红,是女孩子洋溢在脸上的那种。花开时,满山红透,又叫映山红。山顶的,大都长势挺拔,花也艳丽。红的白的紫的黄的,还有一朵花开得稀奇,半红半白。瓦屋山天然杜鹃分布面积达60万亩,最大的一片在索道旁边一个叫古佛坪的地方,花开时会形成十多里的杜鹃花海。瓦屋山的杜鹃,大约在五月前后盛开,山腰的早,山顶了略迟。五月,山下已是初夏,收油菜,插秧,蝉声也叫得噪了。于是,瓦屋山的春天,其实叫初夏更为恰当,上半截是红色的,下半截红里透着斑斓。   夏天的瓦屋山是蔚蓝色的,到处流淌着蓝色的水色。孔穴冒水,土石浸水,草木滴水。开眼见水,动足涉水。就连张嘴也能唤来水,这不是瞎话。若在山顶大声呐喊,招来雨雾凝聚,形成局部降水,已不是少见多怪。据说山上有80多处涌泉,72条瀑布。瀑布名气比较大的,是兰溪和鸳溪、鸯溪。兰溪瀑布高差1400米,可谓一泻千仞,真应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长的古话。山如此之高,眼如此之多,且泉涌不断,水从那里来?“水至牂牁裂地来”,这是陆游的夸张描写。水多,为“天漏”了,天河水挡不住,就朝这里倾覆下来了,这是民间的说法。瓦屋山雨水多,因为地处“华西雨屏”地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之故,这样的解释虽在道理,却不如“天漏”一说深入人心。   像川西北众多的名山一样,秋天的瓦屋山,披红挂彩,层林尽染。槭叶、柿叶,合欢、银杏,金黄的、柠檬的、橘红的、深红的,如织如染,灿若云锦。逍遥坪的红叶林最盛。鹅耳槭树,不仅红得好看,还发出醉人的香味,“万树红叶醉金秋”,说的就是此事。左手红叶,右手金秋,中间横着一只东倒西歪的酒葫芦。酒不醉人人自醉。谁的红叶,谁的秋色?   冬天乘着一场小雪,悄无声息地降临了。南国的雪,暖暖的,薄薄的,柔柔的,是最秀气的那种。秀气的雪洒在枝头,形成冰挂、雾淞、雪松;结在崖上,便是冰柱、冰帘、冰瀑。植被原始,湿度大,多雨雾,加之特定空气对流环境,冰雪条件得天独厚,举世罕见。冰挂、雾淞等奇观,贯穿整整一个冬天和春天,不像东北雾凇千呼万唤出不来。冰雪期间,花上少量银子,附带半天时间,上象耳寺一带滑雪撬、堆雪人、打雪仗、赏冰雕,无保留的放松,久违的天趣,让大人像小孩子,小孩子更像小孩子。最妙的是四五月间,山顶的杜鹃刚露出隐约的红,林下最后一点雪又尚未完全融去,红白相映,意境成趣,入诗入画入镜头。要是一遇降温,雪稍微大一点,毛绒绒明晃晃,一处处,一片片,春天便像那可触摸的某种编织玩具一般,既是有质感的,还带点亮丽的颜色。所以,苏轼一句“瓦屋寒堆春后雪”,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瓦屋山的冬天里的春天,春天里的冬天。   除了时间范畴,瓦屋山的季节还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平地突起数千米,山脚山顶,气候悬殊,地貌各异。古人曾评瓦屋山,“一山四季,景物迥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山脚的金花桥一带,杂草丛生,林木葳蕤,郁郁葱葱,野百合、野山桃,及众多有名没名的山花,散落林下,好一派南国春意。远眺,可见群山层层叠叠,“官帽插金花”,趣味昂然。从双洞溪至古佛坪,穿林涧,过栈道,沿途林霏蔽日,竹树葱茏,清泉叮咚,清醇甘冽,繁花似景,古藤连连。早已入夏,却不知暑意。不是盛夏,却分明洋溢夏阳的明媚。沿林下小路,往上前行,穿越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移步换景,落叶满地,地表荒凉。抵达山顶平台冷云杉林带附近,气温骤降,冷气嗖嗖,松涛阵阵,你这才发现一路上又穿越了整整一个秋天。已看见雪线,越过雪线,气象豁然开朗,冬天以一副最为神圣最为赏心悦目的打扮,静静地等你:寒鸭戏水,雪峰倒映;“天河”嘈嘈,令人心悸;枯树苍苔,白云蓝天;老祠古庙,太虚太清。   垂直分布的法则,活生生把一座山拦腰斩成了四段,春、夏、秋、冬,大异其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山是一年,一年是一山。时间和空间,组成了三维的瓦屋山,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竟暧昧得如此的美丽。   缘木求鱼   缘木求鱼,这在成语意义里是讽喻的。小时候,曾请教大人们捉鱼的本领。大人们教授的招是,置一木棍于水,并唤“鱼谷(谷,方言‘入’的意思)棒”、“鱼谷棒”,鱼就乖乖沿着木棍出水而来。自然这样的办法不可用,反惹得母亲的训斥,那是大人们整人的游戏话,是说你是蠢人呆子“愚谷棒”!熟不知有一天,这样的玩笑在瓦屋山上竟传为佳话,就像杞人忧天一样,现在看来,这个成语也是褒义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便是说时过境迁,我们看事物的态度和原则也不能一陈不变。   瓦屋山出产一种特有的两栖动物,虽不是鱼,却有个鱼的好名——纳鱼。外皮绛黑,方头四足,模样与娃娃鱼相似,喜欢攀援山溪附近小树,又叫“脚鱼”。当地人常常在深夜打着火把,到树上“缘木求鱼”,手到擒来。缘木求鱼虽是事实,游人却不可随意尝试,因为此鱼受到二级保护,不可擅自捕捉。瓦屋山名气叫得响的,当属“雅鱼”、“瓦鱼”。山下丙灵河,常年水清冽,如玻璃镜子,美其名玻璃河。河中特产雅鱼、瓦鱼,雅鱼无刺,瓦鱼肥嫩,味道均美。“鱼知丙穴由来美”,杜甫的诗说明雅鱼、瓦鱼至少在唐时就已经声名了得了。   纳鱼、雅鱼、瓦鱼之外,瓦屋山还有多达460种的野生动物,其中有大熊猫、羚牛、云豹、黑颧、绿尾虹雉、猕猴、短尾猴、金猫、毛冠鹿、小熊猫、岩燕等珍惜动物20多种,把瓦屋山说成是一个超级动物博物馆,一点也不夸张。大熊猫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尤其是在瓦屋山区,它的存在一直以来仅是传闻。终于在2006年3月13日的傍晚,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边缘,一个电站职工发现了它,那是迄今为止,人们与瓦屋山大熊猫第一次零距离的接触。羚牛的家在东岩下的“野牛街”。说的是街,其实是峭壁上有一环状穹隆,长300米。春末深秋,成群的牛羚在此舔食硝盐,嬉戏角逐,状如赶集。岩燕一副禅师的高深莫测样,溶洞是其面壁修炼所在。“燕子洞”、“大法洞”,洞深数里,可容千人,燕楼数层,幽邃深广。洞中云纹如画,钟乳倒悬,如巨柱、白塔、卧佛、鸟兽。佛现鸟,一种传说中的鸟,大略属于棒槌鸟一类,只有在佛光显灵时才现身,会说话。“佛现,佛现。鸟语易随人意变,山川发晶莹,草木呈葱茜,坐使游人心目乱。佛现!佛现!”明朝的杨慎是不是亲眼目睹佛光再现和佛现鸟口吐莲花,已无法得到证实。我是相信瓦屋山是有佛光的,瓦屋山上的鸟也是会说话的,就像我相信那里的野牛会赶集,脚鱼能上树一样,对于神山,一切未知的,都有可能。   比如“八卦迷魂”。山东南,一个叫迷魂凼的所在,人称“陆上百慕大”,地形复杂,磁场聚集,獐气弥漫,杀机四伏,相传为张道陵创道时布下的八卦迷魂阵。进去需要勇气,出来全凭运气。神秘和恐惧,那是怎样一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感觉。   比如“金船出水”。天色将明未明之时,山顶象尔岩下千里云海,浪涌波翻。“海”天一线处,红日喷薄,霞光万道,东眺峨眉,西望贡嘎,仿佛两只金船或沉或浮,景象壮观。“须臾白雾起,如绵如浪。溶作一天云,匿尽千重嶂”。到了午后,风轻云起,虚空中忽现七彩光环,人影幢幢,影随人动,心醉神迷。   比如“枯木恨天”。瓦屋高原林木茂盛,遮天蔽日。树种多为冷杉林,粗大挺拔。鸳鸯池一带,极易招致雷击。那里冷杉树个个都是老寿星了,老的枯死了,横七竖八倒在地上。更多的生生地没了皮,露出黑黑的心,死了也是站着的,千百年来就那么恨恨地直望苍天,人说,那是被雷劈死的。   比如“三个太阳”。“三个太阳”,又叫“幻日”,与佛光、神灯、海市蜃楼一样,属于一种特有的大气现象,只有在一种无法预知的某时某地,才可偶遇。据说,像“三个太阳”这样的奇观,瓦屋山比峨眉山出现的几率大,这种说法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我先后六上瓦屋,却连佛光、神灯、“三个太阳”的影子也没有见得。“三个月亮”,倒是见过。中秋之时,一个人想家想得愁了,把酒望月啃月饼,天上一个月亮,酒里一个月亮,还有一个呢,在嘴里甜甜地嚼着。“三个月亮”,看得见的愁绪。“三个太阳”,看不见的遗憾。“梦里不知身是客”。佛说,这不是阴错阳差,这是缘分。缘分是什么,缘分就是冥冥之中,感觉有那么一个人在前面等你,等见着她时,已分不清是前世还是来生。   黑冰黑雪   黑冰黑雪,既非山上的冰雪,也不是最近热播的某部电视片,是指瓦屋山两种旅游产品。去瓦屋山旅游,一定要选购一些当地有名的土特产品,方不虚仙山一行。   列举二三:   瓦屋山老腊肉:原料选自当地山民用玉米喂养生态土猪,肉质清纯鲜嫩,略带香味。把猪养到膘肥体壮,洗净杀毕,析肉成条,抹上精盐调料,用柏树丫、灌木枝发烟,慢慢熏制,直到黑红透亮,成为黑冰一块,可存数年。瓦屋山老腊肉,有煮、炖、蒸、炒、回锅等多样吃法。当地山民喜欢把腊肉萝卜等,混沌一锅煮熟,切成大块,蘸调料食用,入口化渣,诱人食欲。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淳朴豪放,颇具藏羌古风。   雪花冷笋:山高多冷箭竹。秋时,采林下三寸幼笋,就地剥皮、煮熟、芊口、烘干,状如雪花。烹调时,取笋发水洗净,炖鸡烘肉兼可,味美汤鲜。雪花笋质量最高,当数“黑雪”牌系列。“黑雪”笋并不黑,相反雪白无暇,取此名的老板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就是要营造这样一种文不对题的效果。雪不需要说也是白的,要是在大街上一个劲地叫买“白雪”、“白雪”,估计没有人回头。笋子老板的歪理,倒是让我哑口无言。   燕子崖崖蜜:产自山下燕子崖,蜂为崖蜂,桶为圆桶,系崖蜂采原始林下药草百花,酝酿而成。蜜色蜡黄,晶莹剔透,甘甜浸脾,疗效神奇。   相思豆:为山顶珍惜植物红豆杉果实,心形,如豆,嫣红欲滴,玲珑可爱。虽无多大实用,却是赠送想念之人绝好题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手捧红豆,爱意连连。 (作者:沈荣均
地址:洪雅县教育科技局
邮编:620360
电话:0833-7306269
电子邮箱:shenrongjun@163.co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