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龙潭古镇抒怀
2021-12-23叙事散文落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05 编辑
龙潭古镇抒怀小桥,流水,石板街,吊角楼,这些古老的风景仿佛都在梦里闪现。没有江南小镇的精致也无北方古镇的大气,却有着土家族,……
龙潭古镇抒怀小桥,流水,石板街,吊角楼,这些古老的风景仿佛都在梦里闪现。没有江南小镇的精致也无北方古镇的大气,却有着土家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05 编辑 <br /><br /> 龙潭古镇抒怀
小桥,流水,石板街,吊角楼,这些古老的风景仿佛都在梦里闪现。没有江南小镇的精致也无北方古镇的大气,却有着土家族,苗族最朴素的风味与格调,这就是龙潭古镇。宛若深山里的一块璞玉,静静地偏安于时间之外的另一种存在。
小镇端坐于逶迤的青山之中,须经过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流喧嚣的主街道之后。走过一条曲折回环的泥土路,一路上叫你将繁华安置,再怀揣着朝圣者的心,古镇方为你推开那道虚掩的门。
春日的烟雨将古镇的呓语拉长,再丝丝缝缝的韧进每一堵城墙,每一根嫩草中。在黛色的天幕下,我琢磨着雨的心思,于清新中感受那微微的沁凉。石板街两旁,或为老式的木板房,很窄的门扉,几扇折叠在一起,雕着镂空的图案。或为堂屋居中,厢房对开,曲廊回环,几家合住的四角天井。平日里,明亮的阳光从天井或从屋顶的玻璃瓦中洒落下来,月季,菊花热闹的开着。几块从山洞或河滩搬来的石头就着山上挖回的兰草,虎耳草和门前的流水构成了假山池沼。阶沿上,摆放着竹椅,木凳,门前还撑着竹竿子,用来晾晒衣服。有的人家往往还会养着一只狗或猫,空闲的日子里东家西家的串尽之后,坐在檐下,看着它们如何的卖乖逗巧,也是能赢来一天劳作归来后的愉悦笑声。令人不自觉的想起旧日时光里诸多的人与事,甚至当时情怀中最为平凡却又十分质朴动人的一个个细节。在这个民族的平常岁月里,又有着怎样的对幸福美好的生活追求?一个烟雨飘渺的黄昏,谁还会记得有个女子曾怎样的来过?那古巷轻摇的幻影,是晾衣竿上祖传的花衣裳还是悬挂着的蜡染花布?
街道两旁遗留着民国时期留下来的防火栓,文革时期那些斑驳的标语。人民公社,合作社和那些被风雨剥离的一道道高大的土石结构的院墙,有些墙壁上还堆积着几捆干燥的柴火。被烟雨涤亮的屋脊,以及那还残留着灰烬的炉灶,架着三角的火塘,似一道道明亮的阳光从时光的隧道里将我的眼睛刺疼。在这里我似乎走出了红尘之外,若这烟雨中黛色的苍山一样,静止了下来。
我在一间土屋染坊旁边止步,门前有几口调好颜料的染缸。屋内挂着几种简单式样的蜡染布衣,蓝花白底,这古朴的颜色在我小时候也曾穿过。扎着羊角辫,背着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纯洁的眼眸像露水一样的清澈。我想起我的祖母,她散开的长发是否系着年轻时候的失落的爱情?还有我那吧嗒着旱烟袋,满脸皱纹的的祖父,他的笑容像春天犁开农田的浪花。记得祖母总坐在天井的石凳上乘凉,给我讲一些古老的故事,那个遥远的年代,却无数次地让我向往。八仙桌旁,长板凳上,祖父那双老树皮般的手总是把我拉近身旁,他那散发着米酒香的脸扎得我生疼生疼。然后用微微的醉意唠叨着党的恩情,是怎样使他这个地主家的佃农如何地挺直起腰杆做人。“喝水的人不忘挖井的人。共产党好,毛主席亲,要记得党的恩情那!”我的幼学启蒙不是儿歌,而是祖母反复诉说的几个故事,和祖父教我叨念的“东方红,太阳升……”直到现在,我仍然忘不了祖母所讲述给我的故事,我无法忘怀它们给我童年带来的乐趣,无法忘怀祖母那慈祥的面容。更不敢去触及祖父所说的那段中国历史,记忆令我年轻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面前有种惶恐悸动的感觉。那个热情涨天的年代于这个民族所遗留的思考也许在时代的浪潮中早已只残存着一团模糊的影象,甚至已成为岁月的熔炉里的灰烬。所有的往昔也只是在若有若无间追忆,待我清醒,寂静的街道上,只听见我年轻的生命若秋叶般飘落在这烟雨凄迷的石板上。
我忧郁的目光越过远方那些斑驳的老树,透过翠绿嫩小的叶子,落在那堵仍镌刻着“伟大的祖国万岁,伟大的人民万岁”的墙壁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上。他正小心的用放大镜阅读着《毛泽东选集》,这一刻,来自内心的热流清空了我所有的思绪。身旁,仿佛有一个声音轻轻地说道:“别难过了,一个时代必有一个时代的颜色,大浪淘沙、烟波散尽,千年也只是一瞬。”烟雨无声地飘着,越发将我纳入一种时空的错置当中。痴望着那些斑驳的语录,细细地咀嚼着这出离了五官之外的感受。真的,我忘了自己打哪而来,又身在何方。只是烟雨,烟雨漫无边际地飘着,无声无息地飘着……
谁知道在这杨柳依依的溪水旁,那些雕花的窗棂背后曾隐现怎样的人儿,滑落过怎样的叹息。在古老的吊脚楼上,又有多少斜斜的眼风望断归鸿,听尽秋声。长长的石板街道,又究竟丢失了多少的瘦瘠的背影?想起苏惠回文,文君当垆,小小出游,岁月的清烟焚烧了多少百折千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不过是梦境般幻影。想起几年前的那个月夜,南华山下,沱江河畔,吊角楼中,我静静地端坐在阁楼。渔火点点,顺着石阶爬进吊角楼的是一串串下垂的灯笼,潺潺的沱江水中,有着夜航船的吁艿声。就在那些乳雾般的水气中,潮湿了我怀古念旧的心灵。那一夜,也是在异乡,于一个心生酸涩的月夜,我邂逅了一种迷离。只觉在静夜里一个轻悄俏的浅笑,却犹如一天一地的清月光,周遭即是一片琥珀般的明净。黑黑的夜在刹那间晃若白昼再回首,那过尽千帆的心境竟在如水的月光中流失了。而此时的烟雨如同月光一样,不沾任何的粉尘,就这样完完全全地流进我的世界里。
凡是有人家的地方,大多有水井。古镇当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台胞——因感恩奶娘而建的八卦井。“怀念奶娘……”清晰如昨。日夜流淌的奶娘井以最朴素的方式将这个民族最为重视的生养之大义诠释得透彻。“滴水之恩,当涌泉报之”今天这修缮完好的奶娘井在光阴底下解释着古镇人们对凿井者的缅怀与感激。也许,正是这种原因,中华民族才能穿过时间的河流,屹立于世界东方。井边杨树柳树披挂着鲜绿的叶,潺潺的小溪弯弯曲曲的穿过小镇,井旁是浣衣洗菜的妇人和挑水的男子。该是做晚饭的时间里,有的人家屋顶上已腾起缕缕炊烟,暮归的人们陆陆续续归来。欢笑声、说话声、脚步声,寂静的古镇变得热闹起来。我不知道这种古朴的生活在古镇竟然能够延续至今,依然可以流传得这般生动。此情此景,却生生地让我感动,让我心疼。
古渡口,槽石仍在,然渡船却已无存。斑驳的石壁上,隐约可辨当初建渡口所捐资的人名。河面上烟雨凄迷,几只白鹭盘旋着,河岸礁石裸露,芳草萋萋,星星点点的野花散落其间。远山的黛色加重了,湿湿的水气中弥漫着柴禾与饭菜的气息,有几个船家正向几位外地的游人兜售生意。在那一角飞檐挑翘的吊角楼中不知是谁在如痴如醉,如泣如诉的拉着二胡,这一切似乎也同古镇一样,偏安于在时间之外的存在。烟雨里,我采了一束狗尾子,仿佛寻回廿年前的我。待我转身,才发觉自己已是一脸的泪。到古镇来的人想必是将梦丢在了这里,所以,才从现世当中挤出一点时间,来寻找自己的前生,自己的梦。我也亦然,只是这梦依然遥不可及。
少数民族陈列室里,指腹温柔的滑过纺车,土家布,牛角,一种温热涌上心来。尽管时间拣去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可凭借一些痕迹,我仍能感受到那些民族的气息,可以想象到一个遥远的年代里,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他们的灵魂安顿在最朴素的地方,没有喧嚣,没有诱惑,只是平实地存在,存在于继往的时日之中。
生命的流逝就若一个手势,在伸出与收回之间,看似平白的走了一遭,似乎什么也没有。只是,龙潭古镇这场春日的烟雨,让我带来了一小段回忆,也带走了一大段的永恒。
小桥,流水,石板街,吊角楼,这些古老的风景仿佛都在梦里闪现。没有江南小镇的精致也无北方古镇的大气,却有着土家族,苗族最朴素的风味与格调,这就是龙潭古镇。宛若深山里的一块璞玉,静静地偏安于时间之外的另一种存在。
小镇端坐于逶迤的青山之中,须经过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流喧嚣的主街道之后。走过一条曲折回环的泥土路,一路上叫你将繁华安置,再怀揣着朝圣者的心,古镇方为你推开那道虚掩的门。
春日的烟雨将古镇的呓语拉长,再丝丝缝缝的韧进每一堵城墙,每一根嫩草中。在黛色的天幕下,我琢磨着雨的心思,于清新中感受那微微的沁凉。石板街两旁,或为老式的木板房,很窄的门扉,几扇折叠在一起,雕着镂空的图案。或为堂屋居中,厢房对开,曲廊回环,几家合住的四角天井。平日里,明亮的阳光从天井或从屋顶的玻璃瓦中洒落下来,月季,菊花热闹的开着。几块从山洞或河滩搬来的石头就着山上挖回的兰草,虎耳草和门前的流水构成了假山池沼。阶沿上,摆放着竹椅,木凳,门前还撑着竹竿子,用来晾晒衣服。有的人家往往还会养着一只狗或猫,空闲的日子里东家西家的串尽之后,坐在檐下,看着它们如何的卖乖逗巧,也是能赢来一天劳作归来后的愉悦笑声。令人不自觉的想起旧日时光里诸多的人与事,甚至当时情怀中最为平凡却又十分质朴动人的一个个细节。在这个民族的平常岁月里,又有着怎样的对幸福美好的生活追求?一个烟雨飘渺的黄昏,谁还会记得有个女子曾怎样的来过?那古巷轻摇的幻影,是晾衣竿上祖传的花衣裳还是悬挂着的蜡染花布?
街道两旁遗留着民国时期留下来的防火栓,文革时期那些斑驳的标语。人民公社,合作社和那些被风雨剥离的一道道高大的土石结构的院墙,有些墙壁上还堆积着几捆干燥的柴火。被烟雨涤亮的屋脊,以及那还残留着灰烬的炉灶,架着三角的火塘,似一道道明亮的阳光从时光的隧道里将我的眼睛刺疼。在这里我似乎走出了红尘之外,若这烟雨中黛色的苍山一样,静止了下来。
我在一间土屋染坊旁边止步,门前有几口调好颜料的染缸。屋内挂着几种简单式样的蜡染布衣,蓝花白底,这古朴的颜色在我小时候也曾穿过。扎着羊角辫,背着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纯洁的眼眸像露水一样的清澈。我想起我的祖母,她散开的长发是否系着年轻时候的失落的爱情?还有我那吧嗒着旱烟袋,满脸皱纹的的祖父,他的笑容像春天犁开农田的浪花。记得祖母总坐在天井的石凳上乘凉,给我讲一些古老的故事,那个遥远的年代,却无数次地让我向往。八仙桌旁,长板凳上,祖父那双老树皮般的手总是把我拉近身旁,他那散发着米酒香的脸扎得我生疼生疼。然后用微微的醉意唠叨着党的恩情,是怎样使他这个地主家的佃农如何地挺直起腰杆做人。“喝水的人不忘挖井的人。共产党好,毛主席亲,要记得党的恩情那!”我的幼学启蒙不是儿歌,而是祖母反复诉说的几个故事,和祖父教我叨念的“东方红,太阳升……”直到现在,我仍然忘不了祖母所讲述给我的故事,我无法忘怀它们给我童年带来的乐趣,无法忘怀祖母那慈祥的面容。更不敢去触及祖父所说的那段中国历史,记忆令我年轻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面前有种惶恐悸动的感觉。那个热情涨天的年代于这个民族所遗留的思考也许在时代的浪潮中早已只残存着一团模糊的影象,甚至已成为岁月的熔炉里的灰烬。所有的往昔也只是在若有若无间追忆,待我清醒,寂静的街道上,只听见我年轻的生命若秋叶般飘落在这烟雨凄迷的石板上。
我忧郁的目光越过远方那些斑驳的老树,透过翠绿嫩小的叶子,落在那堵仍镌刻着“伟大的祖国万岁,伟大的人民万岁”的墙壁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上。他正小心的用放大镜阅读着《毛泽东选集》,这一刻,来自内心的热流清空了我所有的思绪。身旁,仿佛有一个声音轻轻地说道:“别难过了,一个时代必有一个时代的颜色,大浪淘沙、烟波散尽,千年也只是一瞬。”烟雨无声地飘着,越发将我纳入一种时空的错置当中。痴望着那些斑驳的语录,细细地咀嚼着这出离了五官之外的感受。真的,我忘了自己打哪而来,又身在何方。只是烟雨,烟雨漫无边际地飘着,无声无息地飘着……
谁知道在这杨柳依依的溪水旁,那些雕花的窗棂背后曾隐现怎样的人儿,滑落过怎样的叹息。在古老的吊脚楼上,又有多少斜斜的眼风望断归鸿,听尽秋声。长长的石板街道,又究竟丢失了多少的瘦瘠的背影?想起苏惠回文,文君当垆,小小出游,岁月的清烟焚烧了多少百折千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不过是梦境般幻影。想起几年前的那个月夜,南华山下,沱江河畔,吊角楼中,我静静地端坐在阁楼。渔火点点,顺着石阶爬进吊角楼的是一串串下垂的灯笼,潺潺的沱江水中,有着夜航船的吁艿声。就在那些乳雾般的水气中,潮湿了我怀古念旧的心灵。那一夜,也是在异乡,于一个心生酸涩的月夜,我邂逅了一种迷离。只觉在静夜里一个轻悄俏的浅笑,却犹如一天一地的清月光,周遭即是一片琥珀般的明净。黑黑的夜在刹那间晃若白昼再回首,那过尽千帆的心境竟在如水的月光中流失了。而此时的烟雨如同月光一样,不沾任何的粉尘,就这样完完全全地流进我的世界里。
凡是有人家的地方,大多有水井。古镇当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台胞——因感恩奶娘而建的八卦井。“怀念奶娘……”清晰如昨。日夜流淌的奶娘井以最朴素的方式将这个民族最为重视的生养之大义诠释得透彻。“滴水之恩,当涌泉报之”今天这修缮完好的奶娘井在光阴底下解释着古镇人们对凿井者的缅怀与感激。也许,正是这种原因,中华民族才能穿过时间的河流,屹立于世界东方。井边杨树柳树披挂着鲜绿的叶,潺潺的小溪弯弯曲曲的穿过小镇,井旁是浣衣洗菜的妇人和挑水的男子。该是做晚饭的时间里,有的人家屋顶上已腾起缕缕炊烟,暮归的人们陆陆续续归来。欢笑声、说话声、脚步声,寂静的古镇变得热闹起来。我不知道这种古朴的生活在古镇竟然能够延续至今,依然可以流传得这般生动。此情此景,却生生地让我感动,让我心疼。
古渡口,槽石仍在,然渡船却已无存。斑驳的石壁上,隐约可辨当初建渡口所捐资的人名。河面上烟雨凄迷,几只白鹭盘旋着,河岸礁石裸露,芳草萋萋,星星点点的野花散落其间。远山的黛色加重了,湿湿的水气中弥漫着柴禾与饭菜的气息,有几个船家正向几位外地的游人兜售生意。在那一角飞檐挑翘的吊角楼中不知是谁在如痴如醉,如泣如诉的拉着二胡,这一切似乎也同古镇一样,偏安于在时间之外的存在。烟雨里,我采了一束狗尾子,仿佛寻回廿年前的我。待我转身,才发觉自己已是一脸的泪。到古镇来的人想必是将梦丢在了这里,所以,才从现世当中挤出一点时间,来寻找自己的前生,自己的梦。我也亦然,只是这梦依然遥不可及。
少数民族陈列室里,指腹温柔的滑过纺车,土家布,牛角,一种温热涌上心来。尽管时间拣去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可凭借一些痕迹,我仍能感受到那些民族的气息,可以想象到一个遥远的年代里,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他们的灵魂安顿在最朴素的地方,没有喧嚣,没有诱惑,只是平实地存在,存在于继往的时日之中。
生命的流逝就若一个手势,在伸出与收回之间,看似平白的走了一遭,似乎什么也没有。只是,龙潭古镇这场春日的烟雨,让我带来了一小段回忆,也带走了一大段的永恒。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