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撞见了1912年嗜酒的鲁迅
2021-12-23叙事散文薛林荣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35 编辑
撞见了1912年嗜酒的鲁迅(约2200字)薛林荣1912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的最后一位守灵人,鲁迅先生嗜酒不渝,简直……
撞见了1912年嗜酒的鲁迅(约2200字)薛林荣1912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的最后一位守灵人,鲁迅先生嗜酒不渝,简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35 编辑 <br /><br /> 撞见了1912年嗜酒的鲁迅
(约2200字)
薛林荣
1912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的最后一位守灵人,鲁迅先生嗜酒不渝,简直成了中国文人寄情诗酒的代言人。
这一年,先生作为一名海归派公务员,开始在绍兴会馆以钞古碑、辑故书、读佛经隐藏自己的文化身份,看上去非官非民,亦文亦仕,只有当他兴致勃勃地小酌两杯时,那位消遁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达八年之久的鲁迅,才真切地被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发韧之始的婚床所发现。
读鲁迅1912年日记,我发现他的嘴里常常淡出个鸟来,动辄饮于酒馆,一如魏晋时的阮籍、刘伶之属,胸中块垒,须酒烧之。他的这一作派颇有东晋丞相王导之子王忱的风格:“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鲁迅的日记很简约、含蓄,而聚饮文字,却招之即来,每周均饮酒数次不等,兹略举几例如下:
“夜饮于广和居”(5月7日),这是北行北京后第一次饮酒,从此就如同他七、八年后写《狂人日记》一发而不可收一样,饮酒也一饮而不可收。“夜饮于致美斋”(5月8日),“晚同恂士、铭伯、季市饮于广和居”(6月1日),“晚饮于季市之室”(7月17日),“晚饮于广和居,颇醉”(8月1日),“上午往池田医院就诊,云已校可,且戒勿饮酒”(8月17日),医嘱仅隔一天,“旧历七夕,晚铭伯治酒招饮”(8月19日),“晚稻松来,大饮于季市之室”(8月28日),“下午稻松来,晚饮于季市之室”(9月6日),“晚胡孟乐招饮于南味斋”(9月11日),“晚饮于劝业场上之小有天”(9月27日)。这次饮酒后,10月、11月略有收敛,“晚铭伯招饮,季市及俞毓吴在坐,肴质而旨,有乡味也,谈良久归”(12月31日)。
以上是鲁迅1912年饮酒的标本材料。
以广和居为代表的北京街市酒肆中,鲁迅学习李太白,“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风花雪月,朝朝暮暮,世事若此,人或不醉,岂不辜负1912年风雨欲来之中华民国?但鲁迅很少醉过,他的吃酒,就如同他的砂碑和他的读佛经,都是一种隐逸和寄兴。1925年,鲁迅在文中写道:“我自来是不喝酒的,数年之前,带些自暴自弃的气味喝起酒来了,当时倒也觉得有点舒服,先是小喝,继而大喝,可是酒量愈增,食量就会减下去,我知道酒精已经害了肠胃,现在有时戒除,有时也还喝。”1926年9月18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信“不敢劝君戒酒,但祈自爱节饮”。 鲁迅在同年10月的一封回信中说,他在北京,太高兴和太愤懑时就喝酒。
这种喝酒的原动力与常人无异。钱理群说,鲁迅“生命中的魏晋情结、淅东情结,这都是他的生命之根”。用这一观点反照1912年鲁迅的嗜饮,则可轻易透析出一个被压抑的公务员骨子中深沉而可爱的文人情趣。
我喜欢将这种情趣无限放大。且忘掉他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的尴尬公务员身份吧,他“至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无聊赖”(5月10日《日记》);且忽略“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集外集 哀范君三章》)的国家遭遇吧,他认为“中国又一天一天地沉入黑暗中”《坟 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且不计他“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的颓废吧,他在哀悼范爱农时有了一种憔悴京华的人生洞悉……鲁迅的喝酒,本质上是单身汉式的,这与孟浩然有些相似——有位朋友要把孟浩然推荐给朝廷,约好动身的那一天,恰逢几位好友,聚饮甚欢。有人提醒他:你不是要去朝廷吗?孟浩然大怒:“业已饮,遑顾他!”终于没有做成官。这就是文人的性情。鲁迅放下一腔愤懑赴饮,亦有不尽情趣。
比如:8月22日,“晚钱稻孙来,同季市饮于广和居,每人均出资一元。归时见月色甚美,骡游于街。”列位,你说鲁迅不是中国最后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又是什么?这种贾岛式的“月夜酒后骡游图”,怕是五四时期任何一位知识分子不曾有过的即兴之举。
又如:9月25日,阴历中秋,“晚铭伯、季市招饮,谈至十时返室,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此情此景,遥寄太白床前明月之遗风,读之使人怦然欲泣。
再如:11月9日,“晚邀铭伯、季市饮于广和居,买一鱼食之……夜作书两通,啖梨三枚,甚甘。”12月31日,“晚铭伯招饮,季市及俞毓吴在坐,肴质而旨,有乡味也,谈良久归。”倘结合9月5日“饭后偕稻孙步至什刹海饮茗,又步至杨家园子买蒲陶,即在棚下啖之”,我们得惊呼鲁迅的文人情趣在1912年生活的缝隙中如水银泻地般撒播开去。这是真正的文人鲁迅。
我无从想象在广和居、劝业场、致美斋、便宜坊、南味斋持樽邀月的鲁迅是何等模样。但笔在我手中,我可以制造一个1912年鲁迅嗜酒的动漫场景:
时间: 1912年秋
地点:北京街头
人物:鲁迅、许寿裳、钱稻孙
场景:鲁迅偕诸人转弯抹角,来到宣武门外广和居酒家。门前挑出望竿,挂着酒旆,漾在空中飘荡。三人来到酒楼上拣个阁儿坐下。先生坐了主位,稻孙对席,季市下首坐了。酒保唱了个喏,认得是一字浓须鲁迅先生,便道:“官人,打多少酒?”先生说:“先打四角酒来。”酒保一面铺下菜蔬果品按酒,又问道:“官人,吃甚下饭?”先生道:“问什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成来聒噪!”酒保道:“也有好大馒头!”先生道:“也把三二十个来做点心。”酒保下去,随即烫酒上来;放下三只碗、三双箸;但有下酒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三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连筛了四五巡酒,只觉腔中此起彼伏,先生不由大叫一声:啊呀,这番罢了!
……
这么惊心动魄的吃酒场面,在先生的日记中只会淡淡写道:“晚稻孙来,并招季市饮于广和居,颇醉。”
当然,在我的笔下,一不小心就将先生的酒宴放在宋元时期了,似乎那个年代更适合像土匪一样喝酒。对先生如此,对你我何尝不是如此。
(约2200字)
薛林荣
1912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的最后一位守灵人,鲁迅先生嗜酒不渝,简直成了中国文人寄情诗酒的代言人。
这一年,先生作为一名海归派公务员,开始在绍兴会馆以钞古碑、辑故书、读佛经隐藏自己的文化身份,看上去非官非民,亦文亦仕,只有当他兴致勃勃地小酌两杯时,那位消遁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达八年之久的鲁迅,才真切地被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发韧之始的婚床所发现。
读鲁迅1912年日记,我发现他的嘴里常常淡出个鸟来,动辄饮于酒馆,一如魏晋时的阮籍、刘伶之属,胸中块垒,须酒烧之。他的这一作派颇有东晋丞相王导之子王忱的风格:“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鲁迅的日记很简约、含蓄,而聚饮文字,却招之即来,每周均饮酒数次不等,兹略举几例如下:
“夜饮于广和居”(5月7日),这是北行北京后第一次饮酒,从此就如同他七、八年后写《狂人日记》一发而不可收一样,饮酒也一饮而不可收。“夜饮于致美斋”(5月8日),“晚同恂士、铭伯、季市饮于广和居”(6月1日),“晚饮于季市之室”(7月17日),“晚饮于广和居,颇醉”(8月1日),“上午往池田医院就诊,云已校可,且戒勿饮酒”(8月17日),医嘱仅隔一天,“旧历七夕,晚铭伯治酒招饮”(8月19日),“晚稻松来,大饮于季市之室”(8月28日),“下午稻松来,晚饮于季市之室”(9月6日),“晚胡孟乐招饮于南味斋”(9月11日),“晚饮于劝业场上之小有天”(9月27日)。这次饮酒后,10月、11月略有收敛,“晚铭伯招饮,季市及俞毓吴在坐,肴质而旨,有乡味也,谈良久归”(12月31日)。
以上是鲁迅1912年饮酒的标本材料。
以广和居为代表的北京街市酒肆中,鲁迅学习李太白,“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风花雪月,朝朝暮暮,世事若此,人或不醉,岂不辜负1912年风雨欲来之中华民国?但鲁迅很少醉过,他的吃酒,就如同他的砂碑和他的读佛经,都是一种隐逸和寄兴。1925年,鲁迅在文中写道:“我自来是不喝酒的,数年之前,带些自暴自弃的气味喝起酒来了,当时倒也觉得有点舒服,先是小喝,继而大喝,可是酒量愈增,食量就会减下去,我知道酒精已经害了肠胃,现在有时戒除,有时也还喝。”1926年9月18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信“不敢劝君戒酒,但祈自爱节饮”。 鲁迅在同年10月的一封回信中说,他在北京,太高兴和太愤懑时就喝酒。
这种喝酒的原动力与常人无异。钱理群说,鲁迅“生命中的魏晋情结、淅东情结,这都是他的生命之根”。用这一观点反照1912年鲁迅的嗜饮,则可轻易透析出一个被压抑的公务员骨子中深沉而可爱的文人情趣。
我喜欢将这种情趣无限放大。且忘掉他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的尴尬公务员身份吧,他“至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无聊赖”(5月10日《日记》);且忽略“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集外集 哀范君三章》)的国家遭遇吧,他认为“中国又一天一天地沉入黑暗中”《坟 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且不计他“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的颓废吧,他在哀悼范爱农时有了一种憔悴京华的人生洞悉……鲁迅的喝酒,本质上是单身汉式的,这与孟浩然有些相似——有位朋友要把孟浩然推荐给朝廷,约好动身的那一天,恰逢几位好友,聚饮甚欢。有人提醒他:你不是要去朝廷吗?孟浩然大怒:“业已饮,遑顾他!”终于没有做成官。这就是文人的性情。鲁迅放下一腔愤懑赴饮,亦有不尽情趣。
比如:8月22日,“晚钱稻孙来,同季市饮于广和居,每人均出资一元。归时见月色甚美,骡游于街。”列位,你说鲁迅不是中国最后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又是什么?这种贾岛式的“月夜酒后骡游图”,怕是五四时期任何一位知识分子不曾有过的即兴之举。
又如:9月25日,阴历中秋,“晚铭伯、季市招饮,谈至十时返室,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此情此景,遥寄太白床前明月之遗风,读之使人怦然欲泣。
再如:11月9日,“晚邀铭伯、季市饮于广和居,买一鱼食之……夜作书两通,啖梨三枚,甚甘。”12月31日,“晚铭伯招饮,季市及俞毓吴在坐,肴质而旨,有乡味也,谈良久归。”倘结合9月5日“饭后偕稻孙步至什刹海饮茗,又步至杨家园子买蒲陶,即在棚下啖之”,我们得惊呼鲁迅的文人情趣在1912年生活的缝隙中如水银泻地般撒播开去。这是真正的文人鲁迅。
我无从想象在广和居、劝业场、致美斋、便宜坊、南味斋持樽邀月的鲁迅是何等模样。但笔在我手中,我可以制造一个1912年鲁迅嗜酒的动漫场景:
时间: 1912年秋
地点:北京街头
人物:鲁迅、许寿裳、钱稻孙
场景:鲁迅偕诸人转弯抹角,来到宣武门外广和居酒家。门前挑出望竿,挂着酒旆,漾在空中飘荡。三人来到酒楼上拣个阁儿坐下。先生坐了主位,稻孙对席,季市下首坐了。酒保唱了个喏,认得是一字浓须鲁迅先生,便道:“官人,打多少酒?”先生说:“先打四角酒来。”酒保一面铺下菜蔬果品按酒,又问道:“官人,吃甚下饭?”先生道:“问什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成来聒噪!”酒保道:“也有好大馒头!”先生道:“也把三二十个来做点心。”酒保下去,随即烫酒上来;放下三只碗、三双箸;但有下酒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三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连筛了四五巡酒,只觉腔中此起彼伏,先生不由大叫一声:啊呀,这番罢了!
……
这么惊心动魄的吃酒场面,在先生的日记中只会淡淡写道:“晚稻孙来,并招季市饮于广和居,颇醉。”
当然,在我的笔下,一不小心就将先生的酒宴放在宋元时期了,似乎那个年代更适合像土匪一样喝酒。对先生如此,对你我何尝不是如此。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