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下乡日记之一
2021-12-23抒情散文黑龙江小龙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12 编辑
3月21日早饭后,我骑自行车下乡,去我蹲点的村——正白旗五屯。天气不错,太阳温暖、明艳,徐徐的风温柔的吹着,上路的心情惬意的像一场春游。只……
3月21日早饭后,我骑自行车下乡,去我蹲点的村——正白旗五屯。天气不错,太阳温暖、明艳,徐徐的风温柔的吹着,上路的心情惬意的像一场春游。只……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12 编辑 <br /><br /> 3月21日
早饭后,我骑自行车下乡,去我蹲点的村——正白旗五屯。天气不错,太阳温暖、明艳,徐徐的风温柔的吹着,上路的心情惬意的像一场春游。只是地上的雪刚刚化净,原来被雪掩盖的垃圾、牛粪无处遁形,去年秋天的衰草在壕沟里保持生长的姿势,多数被风拦腰折断,柴草叶子在墙角背风处苟且偷安的躲着,街道显得越发脏乱了。
通往五屯的沙石路,地基打的不好,加上资金困难,疏于维护,路面凸出些小石头尖儿,走在上面颠簸的紧。路旁林带外侧的地头被农用车碾压出一条很平整的土路,干燥的春风,吹起阵阵尘土,尤其有车经过,车屁股后总要带一股灰儿,像彗星的尾巴。路面很窄,没有地方错车。对面来车,我要很远停下自行车,拐到路边的草丛里,用手捂住鼻子,相遇的美好瞬间一点没有诗意。
乡间土路谈不上车水马龙。可我还是下4、5次车子,才来到五屯。
村长的私人住宅座落于正街路北,充当村办公室(村办公室已经抵债拍卖了),门外的电线杆上挂着“散白酒”的广告灯箱。院里东边晒着玉米,西边晒着玉米芯儿,西北角是烧酒的机器。蹲点组长、村长出来接我,寒喧进屋,发现村干部已经在屋里开始工作了。
即将春耕,今春降水偏少,墒情偏旱,政府布置检修农具、组织抗旱等备耕工作,还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建设新农村,发动村屯卫生大会战。
村机耕队的大型农机具几年前就变卖给个人,村干部所能做的工作,只是上门告诉他们检修好机器,准备春耕。其实,买农具的人全靠农忙挣钱,检修一类的事情,本不用外人操心。但上级的工作打法未变,到了村上这级,提上工作日程的是“千条线”,落实到行动的只能是“一根针”,此项工作可以忽略不计。
此时,会计提笔坐在桌后,村长、副村长已经分好工,一个人从屯子东南角、另一个人从屯子西北角开始排查家有农机具的户数。平日谁家挨着谁家都烂孰于心,甚至家有几头牛、几头猪、是否养狗都心知肚明,更不用说灭茬机、四轮车等农具了。会计提笔等着,他俩望着屋里某一个地方,眼神基本不动做思考状,你说一个名字、我说一个名字,会计提笔刷刷写着,此项调查坐在屋里就已经胜券在握。
我有些百无聊赖,坐在沙发上喝了杯水,去门前晒晒太阳,竟然有些困了。于是,去厨房看村长妻子用拉杆拖布蹭地,便没话找话与她讨论是棉线的拖布吸水还是这类拖布好用。屋里的电视旁若无人的表演着,那个肥皂剧,我已经看过。便开始翻阅茶几上的报纸刊物,看《乡镇论坛》上的一篇文章,讨论乡级政府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体会作者笔下切身经历的竟聘改革,心里有些忐忑了。随后阿Q般的安慰自己:天塌下来大家死,过河还有矬子。
我拿起会计写的名单浏览着,发现农具名称一栏写着“沟机”下面有一排名字,这是什么农具?我怎么没有见过,会计跟我比划着,手掌向下做个“撮”东西的动作,我才明白原来“沟机”就是挖掘机。怪不得看影视剧表现的农村可笑,作家们躲在宾馆里写农民如何真实呢?我在农村住着,都不知道何为“沟机”,其余的事情更不能想当然。走到群众中去是永远鲜活、不枯燥的,只是这类“优雅”更需要抵制诱惑、耐住寂寞,用心去发掘、体会。
政府需要村组织抗旱的名单、落实玉米覆膜户数的名单!组长提醒着。三个村干部对了下眼光儿,就在纸上开始“落实”。为确保报表的一致性,特意垫上了复写纸。一个家有播种机的农户名字下面,写了三个有车、有抗旱桶的农户名字。原来作水播种的时候,三台水车跟一个播种机是“一帮股儿”。但等到实践的时候,农民种着自己的地,需要用谁的播种机、谁的水车,自然不会听村干部的调度。
落实玉米覆膜是很费力的工作,覆膜后的玉米产量增加了,但是投入成本增加,增产不增收。多年来村民对此新生事物有些抵触情绪。上级为完成任务,提出覆膜一亩地补助20元的优惠条件,并且挂靠了干部工资。依据往年经验,农民打定主意要种的作物,很少因为这些外因而变。可上级还要落实的明细表,催的很紧,只能挑几家养牛户、养鸡户这样的粮食消费大户报上去,至于能否种到地里,是“夜里叫魂——应付鬼的”,虽然比喻不雅,但确实就这么回事。上级要看落实情况,看一些软件,就只能如此。
落实到干部人头的还有每人20户的家禽防疫情况(预防禽流感)、10户奶牛户的注射防疫情况(预防五号病)等,找村里的兽医要来防疫注射名单,每人按顺序抄了户数交差。
我目睹乡村干部一个上午的所谓工作,却发现都是围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最后的落实都在纸上形成“软件”,觉得对现实生产的帮助不大。如今社会上撤消乡村政府的呼声有一定市场,岌岌自危中,也开始思考。也许自己所站角度的局限,却发现上级的工作打法存在很大的弊病,农村已经实行“包产到户”。可上级精神还是指导性强、少通融的指令性计划,没实现从指导型到服务型的过渡。某些工作在农民哪里落实不下去,只能堵在乡村两级。形成明显“上面活,下面死,中间堵”的状况,某些精神少调查研究,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台政策前不知道有没有考虑其可行性,是否写过调查报告。但是任务不完成还不行,官员们都要政绩,各类应付、形式主义便层出不穷,更有市场了。
这两级政府,跟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这级组织,农民的大小事情都去县里,干部们没有精力干别的,都成“街道大妈”,也不见得有好效果。比如今天来村长家的两个农民,一个脸上流着血,原来是因为分家嫂子跟小叔子动了手,撕破了脸。那个是因为想贷款却无人肯担保,存在种不上地的危险。村长安排治保主任去调节家事纠纷,自己借给那个农民种地钱。“没有办法,我不能不管,那人家里太困难,别人不敢担保,只能等家里酒房开工,他来干活顶帐。”村长无可奈何的说。
午饭后,安排村干部下去通知各户清粪堆、垃圾。10年前的农村工作中,有一项是积肥,多用垃圾、土堆冒充,干部见到路旁的所谓粪堆,像展示百分考卷一样兴奋。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却要“消灭”它们,要求各户找车抓紧外运,并用“村规民约”挂靠一定的经济处罚。现在的农民跟村上的经济关系越来越松散,农业税、两工都取消了,不知道如何去保证“村规民约”的顺利实施,干部们心里没底。
太阳偏西,光线变暗,风夹着寒气扑面而来,我裹紧围巾,期待经过黑夜洗礼之后的明日朝阳。
早饭后,我骑自行车下乡,去我蹲点的村——正白旗五屯。天气不错,太阳温暖、明艳,徐徐的风温柔的吹着,上路的心情惬意的像一场春游。只是地上的雪刚刚化净,原来被雪掩盖的垃圾、牛粪无处遁形,去年秋天的衰草在壕沟里保持生长的姿势,多数被风拦腰折断,柴草叶子在墙角背风处苟且偷安的躲着,街道显得越发脏乱了。
通往五屯的沙石路,地基打的不好,加上资金困难,疏于维护,路面凸出些小石头尖儿,走在上面颠簸的紧。路旁林带外侧的地头被农用车碾压出一条很平整的土路,干燥的春风,吹起阵阵尘土,尤其有车经过,车屁股后总要带一股灰儿,像彗星的尾巴。路面很窄,没有地方错车。对面来车,我要很远停下自行车,拐到路边的草丛里,用手捂住鼻子,相遇的美好瞬间一点没有诗意。
乡间土路谈不上车水马龙。可我还是下4、5次车子,才来到五屯。
村长的私人住宅座落于正街路北,充当村办公室(村办公室已经抵债拍卖了),门外的电线杆上挂着“散白酒”的广告灯箱。院里东边晒着玉米,西边晒着玉米芯儿,西北角是烧酒的机器。蹲点组长、村长出来接我,寒喧进屋,发现村干部已经在屋里开始工作了。
即将春耕,今春降水偏少,墒情偏旱,政府布置检修农具、组织抗旱等备耕工作,还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建设新农村,发动村屯卫生大会战。
村机耕队的大型农机具几年前就变卖给个人,村干部所能做的工作,只是上门告诉他们检修好机器,准备春耕。其实,买农具的人全靠农忙挣钱,检修一类的事情,本不用外人操心。但上级的工作打法未变,到了村上这级,提上工作日程的是“千条线”,落实到行动的只能是“一根针”,此项工作可以忽略不计。
此时,会计提笔坐在桌后,村长、副村长已经分好工,一个人从屯子东南角、另一个人从屯子西北角开始排查家有农机具的户数。平日谁家挨着谁家都烂孰于心,甚至家有几头牛、几头猪、是否养狗都心知肚明,更不用说灭茬机、四轮车等农具了。会计提笔等着,他俩望着屋里某一个地方,眼神基本不动做思考状,你说一个名字、我说一个名字,会计提笔刷刷写着,此项调查坐在屋里就已经胜券在握。
我有些百无聊赖,坐在沙发上喝了杯水,去门前晒晒太阳,竟然有些困了。于是,去厨房看村长妻子用拉杆拖布蹭地,便没话找话与她讨论是棉线的拖布吸水还是这类拖布好用。屋里的电视旁若无人的表演着,那个肥皂剧,我已经看过。便开始翻阅茶几上的报纸刊物,看《乡镇论坛》上的一篇文章,讨论乡级政府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体会作者笔下切身经历的竟聘改革,心里有些忐忑了。随后阿Q般的安慰自己:天塌下来大家死,过河还有矬子。
我拿起会计写的名单浏览着,发现农具名称一栏写着“沟机”下面有一排名字,这是什么农具?我怎么没有见过,会计跟我比划着,手掌向下做个“撮”东西的动作,我才明白原来“沟机”就是挖掘机。怪不得看影视剧表现的农村可笑,作家们躲在宾馆里写农民如何真实呢?我在农村住着,都不知道何为“沟机”,其余的事情更不能想当然。走到群众中去是永远鲜活、不枯燥的,只是这类“优雅”更需要抵制诱惑、耐住寂寞,用心去发掘、体会。
政府需要村组织抗旱的名单、落实玉米覆膜户数的名单!组长提醒着。三个村干部对了下眼光儿,就在纸上开始“落实”。为确保报表的一致性,特意垫上了复写纸。一个家有播种机的农户名字下面,写了三个有车、有抗旱桶的农户名字。原来作水播种的时候,三台水车跟一个播种机是“一帮股儿”。但等到实践的时候,农民种着自己的地,需要用谁的播种机、谁的水车,自然不会听村干部的调度。
落实玉米覆膜是很费力的工作,覆膜后的玉米产量增加了,但是投入成本增加,增产不增收。多年来村民对此新生事物有些抵触情绪。上级为完成任务,提出覆膜一亩地补助20元的优惠条件,并且挂靠了干部工资。依据往年经验,农民打定主意要种的作物,很少因为这些外因而变。可上级还要落实的明细表,催的很紧,只能挑几家养牛户、养鸡户这样的粮食消费大户报上去,至于能否种到地里,是“夜里叫魂——应付鬼的”,虽然比喻不雅,但确实就这么回事。上级要看落实情况,看一些软件,就只能如此。
落实到干部人头的还有每人20户的家禽防疫情况(预防禽流感)、10户奶牛户的注射防疫情况(预防五号病)等,找村里的兽医要来防疫注射名单,每人按顺序抄了户数交差。
我目睹乡村干部一个上午的所谓工作,却发现都是围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最后的落实都在纸上形成“软件”,觉得对现实生产的帮助不大。如今社会上撤消乡村政府的呼声有一定市场,岌岌自危中,也开始思考。也许自己所站角度的局限,却发现上级的工作打法存在很大的弊病,农村已经实行“包产到户”。可上级精神还是指导性强、少通融的指令性计划,没实现从指导型到服务型的过渡。某些工作在农民哪里落实不下去,只能堵在乡村两级。形成明显“上面活,下面死,中间堵”的状况,某些精神少调查研究,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台政策前不知道有没有考虑其可行性,是否写过调查报告。但是任务不完成还不行,官员们都要政绩,各类应付、形式主义便层出不穷,更有市场了。
这两级政府,跟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这级组织,农民的大小事情都去县里,干部们没有精力干别的,都成“街道大妈”,也不见得有好效果。比如今天来村长家的两个农民,一个脸上流着血,原来是因为分家嫂子跟小叔子动了手,撕破了脸。那个是因为想贷款却无人肯担保,存在种不上地的危险。村长安排治保主任去调节家事纠纷,自己借给那个农民种地钱。“没有办法,我不能不管,那人家里太困难,别人不敢担保,只能等家里酒房开工,他来干活顶帐。”村长无可奈何的说。
午饭后,安排村干部下去通知各户清粪堆、垃圾。10年前的农村工作中,有一项是积肥,多用垃圾、土堆冒充,干部见到路旁的所谓粪堆,像展示百分考卷一样兴奋。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却要“消灭”它们,要求各户找车抓紧外运,并用“村规民约”挂靠一定的经济处罚。现在的农民跟村上的经济关系越来越松散,农业税、两工都取消了,不知道如何去保证“村规民约”的顺利实施,干部们心里没底。
太阳偏西,光线变暗,风夹着寒气扑面而来,我裹紧围巾,期待经过黑夜洗礼之后的明日朝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