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墓地 • 伫立
2021-12-23叙事散文何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49 编辑
死亡并非惨烈,并非一片悲凉。死亡也是一首绝美的诗,是生命融入永恒的延续。也正是因着这种启示或阐释,伫立墓地,就成了一种凄美的向往和眷顾。其实,生与死……
死亡并非惨烈,并非一片悲凉。死亡也是一首绝美的诗,是生命融入永恒的延续。也正是因着这种启示或阐释,伫立墓地,就成了一种凄美的向往和眷顾。其实,生与死……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49 编辑 <br /><br /> 死亡并非惨烈,并非一片悲凉。死亡也是一首绝美的诗,是生命融入永恒的延续。也正是因着这种启示或阐释,伫立墓地,就成了一种凄美的向往和眷顾。
其实,生与死,往往就隔了一层土。
一
还是和大关山有关。
被遗忘了的陇关大道,在千年的销蚀里早演化为一条羊肠马道。行走已只有寻找或探访的意义。深秋的淡绿,正从树梢上一圈圈散落开来,跌进视野的阴翳当中。静谧,惟有静谧,鸟飞光了一样。如果没有路的指印,很容易消失在莽莽群林。但,绿或者静谧并没有覆盖住那一座座简陋的土堆。不仔细看,就会和溪边的石头一样容易丢进水里。那是很平常很随意的一些堆堆,很难和坟墓联系起来,但决不是断垣废墟的那种。
陇山脚下的固关,其实算不上一个镇。作为歇息处,它的繁华有如过眼烟云。固关大捷的辉煌被写进史书后,就只在那些露风的嘴里夸显着。西北野战军来了一样又走了,他们的骨殖和烈士陵园一起成了吹不散的故事。路边听过炮声的土堆与他们没有关系。
关山作证,那是艰难岁月里甘肃人背井远走他乡时落下的骨殖,一魂魂被走不出的光阴收拾了的饿殍。跌倒后的他们没有历史,也没有祭奠。土堆就是坟墓。石头花环一样点缀着,朴素,粗拙。站在这样的墓地前,我竟无话可说。这是最宝贵最回归的祭祀。无情的石头竟秉承了无数陌生路人的感念。无数的石头后,它们和那些遥远的麻尼堆一样,都成了生命不息的延续。
无牵无碍。这样的坟墓,枕靠在大关山的怀抱里,绝不凄凉。“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即今扬策渡,非是度需回。”能够在王勃的诗意里度回,不管怎样,亡灵们都得到了最清寂最安宁的归宿。
二
从关山往东回,就到了张家川。地理意义的它并不为人所熟悉,但宗教意义的张家川却声名显赫。在那里,底层民众的英烈故事和传奇的家族史长久以来就在一座又一座赤贫的黄土山头传颂着。
由于地理上的闭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惨烈的失败后,哲合忍耶偏安一隅,选择了张家川为自己的光复之地。干旱的北山,地广人稀,环境恶劣。有了新湛湛的几孔窑洞,几间泥屋,人烟就渐稠,大道也日宽。从这里的喘息和蛰伏开始,他们走向了更加开阔的高原。后来,那些简陋的栖居地就成为圣教徒心中的麦加,并发展为陇东名胜之地:宣化岗哲合忍耶道堂及拱北群。
黄泥小屋的时代结束了。拱北,以及之后的追忆就成了另一种墓地,在宗教意义显现出了“金碧辉煌”的崇高。
肃穆,安静,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了似的,所有顶礼膜拜者都敛声息气,让那片片坚毅的背影幻化成一种硬直。没有凄凉,没有空白。拱北泛青的岩石下,深埋了一段段酷烈、隐秘而又刚强的故事。没有人讲,简介也极尽短促,好象头顶的秋阳一样,转眼就要落下山去。有人嘴在动,但悄无声息;手合十字,双目紧闭,在前定的期遇里与神灵交合。
清苦贫瘠的张家川留下了一个个硬直的背影后,就又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熙熙依然,攘攘如故。黄土的世界,生死无常的命运还在轮回着。苦难无边,度回无望。但躬耕荒山的生灵从未停止过争斗。来去仓促的身影里,那些沉重的感情在黑棉袄白帽帽底下依旧跃动着。
伫立墓地,也会心潮彭湃。暮色中,有一浪隐潮正在庄严地蔓延开来。天地苍茫,黑黝的圆山如影,在倾诉,在宣讲。真实的世界,正被掀开。
三
和那些极具历史价值的“皇门”墓地相比,散落在野的坟墓就是一群群被人遗忘的孤儿,他们只被自己的血缘所追记。
西地高原的每个村庄里,总有一些被认为是吉祥的“阳世阴宅”。风水先生们违心地让三层四层的坟头挤在一起,以企福荫贫穷的后代都能享尽好光阴。就这样,有的圆润,有的干瘪,象是枯地里长出的菜花头。
“文革”时期,村里破“四旧”,高地主的祖坟被革命群众扒开。那是一些混合有白灰、胶土、麻叶的杂土,与一般的黄土不同。村民们边骂边铲,说人家死了也会享福。一层又一层后,就是方砖,一块大约二三十斤重。在大人的暗示下,各家小儿连滚带爬,将抛开的方砖一块块抱走,放在自家的猪圈墙上。坟是箍坟,也就是用砖砌的,结实,耐年程,和柏木一样。可是棺材早已腐烂了,一把一把的白骨四散着。群众们失望了,他们挥舞着铁锨镢头,日娘日先人地吼着,有的甚至还把那些骨头抛在了空中。立在地头的地主把头杵进裤裆里,眼泪咽到了肚子。
坟头被铲平了,坟穴开张着,象干瘪了的口袋。拦腰截断了的方砖,白森森阴沉着。几十年后,我有时还会梦见,它们露出一颗颗大白牙,仿佛要说什么似的。我知道,那是屈辱的叙说,无言的反抗。面对强权,他们只能把头弯的更低。
寻找“旺宅”的荒民至今还没有走出贫瘠的山弯。光阴一茬又一茬流走了,他们的头弯的和当初地主的头一样低了,但还是不死心,还在埋怨先人没给自家留下象样的光阴。远山下,他们的背影是那样模糊,那样柔弱,风一吹就要倒了似的。
四
活着就是死了,死了还在活着。因之,坟墓和堂屋一样,生前喜爱什么,死后还会供奉什么。
天水的北山上我见过,有的墓地,浮雕上会雕上一双大耳朵。长眠地下的亡灵不甘寂寞,死后还要倾听人世,倾听万籁。它们的墓志铭里也会文绉绉地刻下:我带不走的只有爱。豁达乐观的精神跃然青碑,警示后人。
毋庸置疑,这是最朴素最真实的墓地.只有爱,是埋灭不了的。因为爱,人世间起起伏伏;因为爱,多少人生生死死。
其实,生与死,往往就隔了一层土。
一
还是和大关山有关。
被遗忘了的陇关大道,在千年的销蚀里早演化为一条羊肠马道。行走已只有寻找或探访的意义。深秋的淡绿,正从树梢上一圈圈散落开来,跌进视野的阴翳当中。静谧,惟有静谧,鸟飞光了一样。如果没有路的指印,很容易消失在莽莽群林。但,绿或者静谧并没有覆盖住那一座座简陋的土堆。不仔细看,就会和溪边的石头一样容易丢进水里。那是很平常很随意的一些堆堆,很难和坟墓联系起来,但决不是断垣废墟的那种。
陇山脚下的固关,其实算不上一个镇。作为歇息处,它的繁华有如过眼烟云。固关大捷的辉煌被写进史书后,就只在那些露风的嘴里夸显着。西北野战军来了一样又走了,他们的骨殖和烈士陵园一起成了吹不散的故事。路边听过炮声的土堆与他们没有关系。
关山作证,那是艰难岁月里甘肃人背井远走他乡时落下的骨殖,一魂魂被走不出的光阴收拾了的饿殍。跌倒后的他们没有历史,也没有祭奠。土堆就是坟墓。石头花环一样点缀着,朴素,粗拙。站在这样的墓地前,我竟无话可说。这是最宝贵最回归的祭祀。无情的石头竟秉承了无数陌生路人的感念。无数的石头后,它们和那些遥远的麻尼堆一样,都成了生命不息的延续。
无牵无碍。这样的坟墓,枕靠在大关山的怀抱里,绝不凄凉。“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即今扬策渡,非是度需回。”能够在王勃的诗意里度回,不管怎样,亡灵们都得到了最清寂最安宁的归宿。
二
从关山往东回,就到了张家川。地理意义的它并不为人所熟悉,但宗教意义的张家川却声名显赫。在那里,底层民众的英烈故事和传奇的家族史长久以来就在一座又一座赤贫的黄土山头传颂着。
由于地理上的闭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惨烈的失败后,哲合忍耶偏安一隅,选择了张家川为自己的光复之地。干旱的北山,地广人稀,环境恶劣。有了新湛湛的几孔窑洞,几间泥屋,人烟就渐稠,大道也日宽。从这里的喘息和蛰伏开始,他们走向了更加开阔的高原。后来,那些简陋的栖居地就成为圣教徒心中的麦加,并发展为陇东名胜之地:宣化岗哲合忍耶道堂及拱北群。
黄泥小屋的时代结束了。拱北,以及之后的追忆就成了另一种墓地,在宗教意义显现出了“金碧辉煌”的崇高。
肃穆,安静,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了似的,所有顶礼膜拜者都敛声息气,让那片片坚毅的背影幻化成一种硬直。没有凄凉,没有空白。拱北泛青的岩石下,深埋了一段段酷烈、隐秘而又刚强的故事。没有人讲,简介也极尽短促,好象头顶的秋阳一样,转眼就要落下山去。有人嘴在动,但悄无声息;手合十字,双目紧闭,在前定的期遇里与神灵交合。
清苦贫瘠的张家川留下了一个个硬直的背影后,就又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熙熙依然,攘攘如故。黄土的世界,生死无常的命运还在轮回着。苦难无边,度回无望。但躬耕荒山的生灵从未停止过争斗。来去仓促的身影里,那些沉重的感情在黑棉袄白帽帽底下依旧跃动着。
伫立墓地,也会心潮彭湃。暮色中,有一浪隐潮正在庄严地蔓延开来。天地苍茫,黑黝的圆山如影,在倾诉,在宣讲。真实的世界,正被掀开。
三
和那些极具历史价值的“皇门”墓地相比,散落在野的坟墓就是一群群被人遗忘的孤儿,他们只被自己的血缘所追记。
西地高原的每个村庄里,总有一些被认为是吉祥的“阳世阴宅”。风水先生们违心地让三层四层的坟头挤在一起,以企福荫贫穷的后代都能享尽好光阴。就这样,有的圆润,有的干瘪,象是枯地里长出的菜花头。
“文革”时期,村里破“四旧”,高地主的祖坟被革命群众扒开。那是一些混合有白灰、胶土、麻叶的杂土,与一般的黄土不同。村民们边骂边铲,说人家死了也会享福。一层又一层后,就是方砖,一块大约二三十斤重。在大人的暗示下,各家小儿连滚带爬,将抛开的方砖一块块抱走,放在自家的猪圈墙上。坟是箍坟,也就是用砖砌的,结实,耐年程,和柏木一样。可是棺材早已腐烂了,一把一把的白骨四散着。群众们失望了,他们挥舞着铁锨镢头,日娘日先人地吼着,有的甚至还把那些骨头抛在了空中。立在地头的地主把头杵进裤裆里,眼泪咽到了肚子。
坟头被铲平了,坟穴开张着,象干瘪了的口袋。拦腰截断了的方砖,白森森阴沉着。几十年后,我有时还会梦见,它们露出一颗颗大白牙,仿佛要说什么似的。我知道,那是屈辱的叙说,无言的反抗。面对强权,他们只能把头弯的更低。
寻找“旺宅”的荒民至今还没有走出贫瘠的山弯。光阴一茬又一茬流走了,他们的头弯的和当初地主的头一样低了,但还是不死心,还在埋怨先人没给自家留下象样的光阴。远山下,他们的背影是那样模糊,那样柔弱,风一吹就要倒了似的。
四
活着就是死了,死了还在活着。因之,坟墓和堂屋一样,生前喜爱什么,死后还会供奉什么。
天水的北山上我见过,有的墓地,浮雕上会雕上一双大耳朵。长眠地下的亡灵不甘寂寞,死后还要倾听人世,倾听万籁。它们的墓志铭里也会文绉绉地刻下:我带不走的只有爱。豁达乐观的精神跃然青碑,警示后人。
毋庸置疑,这是最朴素最真实的墓地.只有爱,是埋灭不了的。因为爱,人世间起起伏伏;因为爱,多少人生生死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