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怀古武侯祠[原创]

2021-12-23叙事散文吴越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54 编辑

  (一)历史常投在故事的背影里,故事又有意无意地涂抹着史实。到了现代人的眼中,史实传说,真假难辨。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后期,在中原大地上曾发生群雄逐鹿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54 编辑 <br /><br />  (一)
  历史常投在故事的背影里,故事又有意无意地涂抹着史实。到了现代人的眼中,史实传说,真假难辨。
  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后期,在中原大地上曾发生群雄逐鹿的一幕:宦官当道,民不聊生。张角、张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一时尘烟四起。英雄生乱世,乱世出英雄。各路豪杰借勤王之名,竞相登上历史舞台。黄巾剿灭,群雄逐鹿,何进、董卓昙花一现,在这场混战中,曹操异军突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连灭袁绍、袁术、吕布诸雄,雄踞北方。孙权继父兄基业,割据江东。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历险万难,挣扎于夹缝中,在得卧龙后,火烧博望、新野,崭露头角。一场赤壁大火,曹操折戟沉沙,大败而归。刘备进而占荆州,夺西川,终成气候,形成天下三分。然好景不常,麦城之败,引发了吴蜀之战,东吴火烧连营,刘备白帝托孤,刘禅改写了蜀汉历史。又经过六十年征战,被司马氏取代的魏国,终灭蜀、吴,天下归晋。当历史的尘烟散尽,只留下荒冡、残碑和无数传说,还有后人为纪念而修筑的楼亭和雕塑。
  无数资料记载着这段历史,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三国演义。
  追寻历史,我来到了天府之地。
  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雨,君臣合庙的武侯祠仍保持着明清风格。
  走进武侯祠的正门,绿树成荫,庭院幽幽,古碑无言地诉说着千古史话。  
  正殿之中,是3米高的蜀汉皇帝刘备的贴金塑像,刘备一介草民出身,历经磨难,建立蜀国,完成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也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史话。然而,刘皇叔家门不幸,出了个贪图安逸的奢靡皇帝,丢失了大好江山,为后人啐弃,刘禅也因此被逐出了武侯祠,而刚烈的北地王刘谌却广为后人赞颂,永远地伴随着刘玄德。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代,诸葛亮羽扇纶巾,仪态儒雅,风采照人。诸葛瞻、诸葛尚一门忠烈,名垂青史。
  忠肝义胆的义弟关羽、张飞,巍然屹立在左右殿内,身后是他们的爱子、爱将,几十位贤臣良将侍从左右,神威不减。时光飞逝,近两千年过去,蜀国的将相们永远活在历史里,活在传说中。
  庙的西部,是刘备和甘、吴二位夫人的合葬墓,十余米高的土丘上,芳草菁菁,墓碑上书“汉昭烈皇帝之陵”。
  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威猛,都付之于岁月,归寂于尘土,留给后人的是悠悠思绪!
  (二)
  祠庙中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三国故事的广为流传,人们对诸葛亮的生平已耳熟能详,纵观千百年历史,诸葛亮无疑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智慧的代表与为臣之楷模,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了千秋华表。
  居隆中而观天下,事从刘备后更是患难与共,忠心不二。居功而不自傲,居高位节俭自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诸葛亮身上几乎全都具备了。
除了品德的无可挑剔,本事更是无所不能,谈谋略,居隆中而三分天下。论外交,舌战群儒,羽扇伦巾,使不足万人的小刘玄德,成了东吴平起平坐的战略伙伴。比学识,草船借箭,东风冬顾,算出个火烧赤壁,烈焰映江。六出祁山,五伐中原,制流牛木马,造连弩强弓,匠心独运。连年苦战,直到秋风落叶五丈原,落下了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
  “卧龙、风雏得一可安天下”,至少对得卧龙可得天下,颇为让人认可,而结果如何,历史已有了交待。
  不是没有人看出其中的玄机,只是出于种种原因,鲜有人谈及。
  白手起家,凭万余将士,创下宏伟基业,实现了居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鼎足之势。谁曾想,仅仅42年的光景,却失城丢地,亡国归降,出了个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实可谓兴也勃焉,败也迅焉。原因何在?
  (三)
  武侯祠诸葛亮殿的大门上,有一副清代赵藩敬所提的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既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谈古论今,切中时弊。
  赵藩敬是怀着怎样的情怀写下楹联的,已不得而知。虽为至理,“古知兵非好战”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同源同理。“不审势既宽严皆误”也不及“治大国如烹小鲜”来得形象。但其中蕴涵的道理,不仅对于治蜀,对于治理其他疆域同样不无启示。
  我不知道“不审势既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从赞扬诸葛亮的治蜀思想,还是从总结这段历史的悲剧原因来写的。诸葛亮有着自己的局限,但无论按最流行的几几开来谈论其功过,都不能掩盖其功绩。公正地讲,诸葛亮的优秀,是通过大量平庸者的反衬而突显的。蜀国之败,败在立储,缺少竞争和择优,才是悲剧的根源。
  三国演义,用了不少篇幅渗入了蜀汉政权的治蜀,亳不例外,蜀国虽有奸人,却也不乏良臣。诸葛亮完全具备了治国征战的各种内外部条件。
  尽管败笔甚少,但收效甚微。我们甚至就没有看到过蜀汉曾经拥有过盛世。当后人无奈地用“天意”为蜀汉政治走向末路叹息时,“自古知兵非好战”却从一个新的视角指出了问题的症结。
  为光复汉室,从建国起,就沦入了连年征战中,六出祁山,诸葛亮、姜维前赴后继十多次讨伐中原,还有前期的孟获反叛,短短的几十年,大的征战就有近二十次。连年的征战下,百姓何曾有真正的休养生息?人口的减少,财富的消耗,带来的是国力的下降。当朝野上下在为一次次的胜利欢呼时,已为失败埋下了伏笔。即便没有马谡失街亭,或听魏延计出斜谷直取潼关取得成功,一城一役的得失或许已改变不了大势,实力的差别,使得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
  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甚至没有发现历史上有过哪个政权是从巴蜀大地发源和走向全国的。从几百年后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够看得出交通因素对巴蜀经济和军事的制约,但为什么最终都是天府之地被外来者征服,而不是相反?的确令人深思。
  往事悠悠,用现代的眼光看待那场战争,或许会感到当时的不少努力没有太大的历史意义,然而,我们应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对待匡扶汉室的追求奋斗,不能以事不关已的超脱清谈史事,很多史事放到今天来做,我们也未必能比古人做得更好。
  正是对诸葛亮等一批奋斗终生优秀知识分子的尊重,对他们未竞事业的惋惜,我们才会冷静地剖析连年征战的得失。
  往事如烟。蜀非蜀,汉非汉,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