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开往春天的地铁
2021-12-23抒情散文李满强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1 编辑
开往春天的地铁甘肃 李满强家在西北偏北,一到冬天,下雪是常见的事情。小时候踩着厚厚的积雪上学,一个人在路上神思游动。想,要是雪下的和房子或者树木那样……
开往春天的地铁甘肃 李满强家在西北偏北,一到冬天,下雪是常见的事情。小时候踩着厚厚的积雪上学,一个人在路上神思游动。想,要是雪下的和房子或者树木那样……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1 编辑 <br /><br /> 开往春天的地铁
甘肃 李满强
家在西北偏北,一到冬天,下雪是常见的事情。小时候踩着厚厚的积雪上学,一个人在路上神思游动。想,要是雪下的和房子或者树木那样高的话,在雪下面打洞穿行,那会是多么奇妙的景象和经验啊……
这个梦想一直持续了多年,但是始终只是一个梦想罢了。丝毫没有实现的可能。
直到后来去了一回北京,在地铁上,才似乎找到了那种在地下穿行的感觉。
喜欢上地铁,其实还是缘于美国诗人庞德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歌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已经忘记了。甚至到现在,有着10余年的写作经验,我也无法说清楚老庞德具体想说明什么。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说:在漫长岁月的某个短暂的瞬间,在一个地铁车站,他被那些来来往往陌生的面孔所深深打动,被那个奇异和真实的场景所击中……
地铁,车站,陌生的人流……构成了一种诗意的存在。一直在远处吸引着我。
2002年秋天的北京,众多的游客当中,我是怀揣梦想的一个。在游览完八达岭长城、故宫、十三陵等知名景点之后。一起的旅伴们早早的休息了。我却被内心深处的那个秘密所激动着。
为了找到一个坐地铁的理由,我打了好多电话,终于打听到大学的一个女同学在海淀区住着。于是独自出门来,按图索骥,找到了2号线。依稀记得终点好象是苹果园吧(多么诗意的名字)。地铁在夜晚的大地深处快速的行进着,身旁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有人在依着窗子看报纸,有人面无表情地盯着天花板,有情侣旁若无人地紧紧抱在一起亲吻……那一刻我在想,如果它不要停下来,一直这样走下去,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是梦想的天堂,还是精神的炼狱?
车子在不知名的小站停下来,有人匆匆地下车,像是去赴一场旷世的约会。另一些陌生的面孔又出现在车厢里,满含对生活的向往。我喜欢这种感觉,或许冥冥之中,我期待着生活的出轨,或者是不期而至的艳遇?
后来看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再一次印证了我内心的想法。影片中建斌和小慧夫妇满怀年轻人的希望来到北京闯天下。七年后,建斌失去了工作无所事事,只能瞒着小慧假装上班在地铁里游荡,与他常常相遇或擦肩而过的人们忙碌充实但烦恼各异。小慧也遇到咖啡厅老板的追求,从而陷入两难的感情漩涡之中不知所措。沮丧的建斌无意间被因爆炸事故而眼睛受伤住院的姑娘丽川所吸引,他天天去医院照顾她,以至渐渐发展出一段朦胧的感情。于是,在这对各怀心事的恋人间,上演了一幕幕微妙动人的悲喜剧。地铁浓缩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承载着快乐和忧伤,也交织着梦想与希望,路过寒冬酷暑,开往春天。
那天个秋天的晚上,到了终点之后,我却突然失去了见女同学的勇气与渴望。重新买了票,坐着地铁返回旅店。当我一个人走出车站,站在夜晚的大街上,面对北京璀璨迷人的灯火。我长长的吁了一口气,似乎放下了什么。
地铁不仅仅是作为交通工具而存在着,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是在快节奏、高效率现代生活里面一个典型的横截面,一个流动的梦想剧场,一个可以暂时安放疲惫身心的屋檐,一条在现实生活里让人还能让人寄予渴望的时空隧道。
中国的地铁历史太短,还没有使更多的人感知到它诗意的存在。而在地球那一端的伦敦,地铁已经成了诗歌的平台,文化的阵地。
《泰晤士报》曾经指责英国的公共交通存在风纪问题:在不准时的、拥挤的公共交通中,人们的负面情绪被最大限度地扩张着:肮脏的站台、充盈着各式各样涂鸦的公交车站、站台上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含混不清的广播和糟糕的食物……承受着巨大压力和中央线的延迟以及与在牛津街站加入的消防队进行着“斗争”的伦敦地铁乘坐者们,跌跌撞撞地挤压进了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车厢。
这些现象不是单纯的交通现象,而是巨大生活节奏和压力下人们心态极端焦虑的综合反应,于是,诗歌出场了!公元1986年的某一天,我想应当是晴空万里,在伦敦地下奔走的人们眼前忽然一亮:当他们到达卡姆登城站之后,可以在将鼻子搁在完全陌生的人的肩膀上之后,轻松地欣赏地铁舱壁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济慈的颂诗、约翰·贝杰曼的古怪或者史蒂威·史密斯的一小点幽默。超过150首的诗歌刊登在了地铁的舱壁上。诗歌和地铁这两个都包含着隐秘与暧昧的事物终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他们像一对情投意合的情侣:地铁为诗歌找到了一条新的传播途径,诗歌把地铁从普通意义上的交通工具的范畴上剥离开来,变成了诗意的行进。
我渴望着有一天,也能坐在周遭贴满诗歌地铁车厢里,在唐诗宋词的平仄里,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穿行。那时候,每一趟地铁,都将行进在开往春天的的路上……
2006-1-8
甘肃 李满强
家在西北偏北,一到冬天,下雪是常见的事情。小时候踩着厚厚的积雪上学,一个人在路上神思游动。想,要是雪下的和房子或者树木那样高的话,在雪下面打洞穿行,那会是多么奇妙的景象和经验啊……
这个梦想一直持续了多年,但是始终只是一个梦想罢了。丝毫没有实现的可能。
直到后来去了一回北京,在地铁上,才似乎找到了那种在地下穿行的感觉。
喜欢上地铁,其实还是缘于美国诗人庞德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歌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已经忘记了。甚至到现在,有着10余年的写作经验,我也无法说清楚老庞德具体想说明什么。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说:在漫长岁月的某个短暂的瞬间,在一个地铁车站,他被那些来来往往陌生的面孔所深深打动,被那个奇异和真实的场景所击中……
地铁,车站,陌生的人流……构成了一种诗意的存在。一直在远处吸引着我。
2002年秋天的北京,众多的游客当中,我是怀揣梦想的一个。在游览完八达岭长城、故宫、十三陵等知名景点之后。一起的旅伴们早早的休息了。我却被内心深处的那个秘密所激动着。
为了找到一个坐地铁的理由,我打了好多电话,终于打听到大学的一个女同学在海淀区住着。于是独自出门来,按图索骥,找到了2号线。依稀记得终点好象是苹果园吧(多么诗意的名字)。地铁在夜晚的大地深处快速的行进着,身旁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有人在依着窗子看报纸,有人面无表情地盯着天花板,有情侣旁若无人地紧紧抱在一起亲吻……那一刻我在想,如果它不要停下来,一直这样走下去,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是梦想的天堂,还是精神的炼狱?
车子在不知名的小站停下来,有人匆匆地下车,像是去赴一场旷世的约会。另一些陌生的面孔又出现在车厢里,满含对生活的向往。我喜欢这种感觉,或许冥冥之中,我期待着生活的出轨,或者是不期而至的艳遇?
后来看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再一次印证了我内心的想法。影片中建斌和小慧夫妇满怀年轻人的希望来到北京闯天下。七年后,建斌失去了工作无所事事,只能瞒着小慧假装上班在地铁里游荡,与他常常相遇或擦肩而过的人们忙碌充实但烦恼各异。小慧也遇到咖啡厅老板的追求,从而陷入两难的感情漩涡之中不知所措。沮丧的建斌无意间被因爆炸事故而眼睛受伤住院的姑娘丽川所吸引,他天天去医院照顾她,以至渐渐发展出一段朦胧的感情。于是,在这对各怀心事的恋人间,上演了一幕幕微妙动人的悲喜剧。地铁浓缩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承载着快乐和忧伤,也交织着梦想与希望,路过寒冬酷暑,开往春天。
那天个秋天的晚上,到了终点之后,我却突然失去了见女同学的勇气与渴望。重新买了票,坐着地铁返回旅店。当我一个人走出车站,站在夜晚的大街上,面对北京璀璨迷人的灯火。我长长的吁了一口气,似乎放下了什么。
地铁不仅仅是作为交通工具而存在着,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是在快节奏、高效率现代生活里面一个典型的横截面,一个流动的梦想剧场,一个可以暂时安放疲惫身心的屋檐,一条在现实生活里让人还能让人寄予渴望的时空隧道。
中国的地铁历史太短,还没有使更多的人感知到它诗意的存在。而在地球那一端的伦敦,地铁已经成了诗歌的平台,文化的阵地。
《泰晤士报》曾经指责英国的公共交通存在风纪问题:在不准时的、拥挤的公共交通中,人们的负面情绪被最大限度地扩张着:肮脏的站台、充盈着各式各样涂鸦的公交车站、站台上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含混不清的广播和糟糕的食物……承受着巨大压力和中央线的延迟以及与在牛津街站加入的消防队进行着“斗争”的伦敦地铁乘坐者们,跌跌撞撞地挤压进了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车厢。
这些现象不是单纯的交通现象,而是巨大生活节奏和压力下人们心态极端焦虑的综合反应,于是,诗歌出场了!公元1986年的某一天,我想应当是晴空万里,在伦敦地下奔走的人们眼前忽然一亮:当他们到达卡姆登城站之后,可以在将鼻子搁在完全陌生的人的肩膀上之后,轻松地欣赏地铁舱壁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济慈的颂诗、约翰·贝杰曼的古怪或者史蒂威·史密斯的一小点幽默。超过150首的诗歌刊登在了地铁的舱壁上。诗歌和地铁这两个都包含着隐秘与暧昧的事物终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他们像一对情投意合的情侣:地铁为诗歌找到了一条新的传播途径,诗歌把地铁从普通意义上的交通工具的范畴上剥离开来,变成了诗意的行进。
我渴望着有一天,也能坐在周遭贴满诗歌地铁车厢里,在唐诗宋词的平仄里,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穿行。那时候,每一趟地铁,都将行进在开往春天的的路上……
2006-1-8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