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春节记事散文-------渭水河春节系列散文之(六——七)
2021-12-23叙事散文渭水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7 编辑
渭水河春节系列散文之六---打牛 大年初一的中午,在故乡渭水河畔的农村,别有一番独具生趣的景象,那就是打牛。说“打牛”,其实不打牛,只不……
渭水河春节系列散文之六---打牛 大年初一的中午,在故乡渭水河畔的农村,别有一番独具生趣的景象,那就是打牛。说“打牛”,其实不打牛,只不……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7 编辑 <br /><br /> 渭水河春节系列散文之六---打牛
大年初一的中午,在故乡渭水河畔的农村,别有一番独具生趣的景象,那就是打牛。
说“打牛”,其实不打牛,只不过是把牛赶到一起斗角、赛跑、较劲而已。在天水市麦积区的三岔乡,这打牛是每年春节的保留项目。
中午十二时以后,我目睹了这样一幕。庄稼人给自家的牛披红挂彩,戴花穿衣。然后,将牛赶到渭水河畔边上,有的人在牛尾巴上拴一串鞭炮,点燃后,牛受惊吓四蹄疾奔,可以说是横冲直撞。接着,孩子们又点燃手指粗的爆竹往牛群里扔,这时,河滩上大牛奔小牛叫,好不热闹。
牛儿奔跑一阵后,互相较起劲来,只见一头红健牛和一头黑健牛,瞪着圆鼓鼓的眼睛相互对视,猛然向前一冲,进行角斗。时而红健牛顶着黑健牛的角前进,时而黑健牛顶着红健牛转守为攻,又推着红健牛往后退……一番激烈的搏斗,数个回合的较量,黑牛大败而逃,四蹄扬起沙尘,惹得围观的人雀跃山呼。
河滩上雄壮的健牛,被称为农家的壮劳力,在这里却看不到它的威武和剽悍,它渡着神士样的步子,时而啃着沙滩上没有吃完的干草,时而以安祥的目光,注视一下和它在一起的人们。还有几匹骏马在沙滩上漫步,这些在战场上被称为速度象征的动物,可在节日的日子里,同样显得从容不迫,只是在偶尔听到身着盛装的姑娘小伙子的串亲戚的脚步声时,或者主人的一串鞭炮响时,它才振一振长鬃。三五成群的羊儿,像一片片落地的白云,在沙滩上徐徐移动。
打破这静谧、松弛、融洽,如同梦幻般世界的是那一拨接一拨的来自几个村的群众,他们或漫步在渭水河边的小道上偶尔路边的人家里互道祝福,打牛者侧卧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尽情享受着节日的乐趣。
“打牛”进行了两三个小时,较劲后的牛儿变得亲热起来,健牛舔着牛犊和母牛身上的毛,似乎在倾吐情肠。马儿、羊儿也互相和牛儿亲热起来。
打牛散滩后,渭水河岸边仍可听见庄稼人的欢笑声笑语回荡不息。
渭水河春节系列散文之七---秋 千
正月初一刚吃过早饭,父亲急急呼呼的在院子里栽木杆,忙着拴秋千,儿子围在他爷爷的周围给帮忙递这递那,忙的也不亦乐呼。
看着爷爷孙子俩忙呼的热闹样子,我也趁过去,想给父亲帮帮忙。母亲正在给城里来的媳妇讲我小时候正月初一急不可待的要打秋千的事。
农村每到过年的时候才有荡秋千的风景,平时农活忙,田地里、家里、家外的农活都忙不过来呢?那有时间去荡秋千。
记得小时候,一到正月初一,吃过早饭大人小孩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家院子里架一幅秋千。我的老家处于林缘区,木料多的是。父亲和我去趟山里,找几根木料拉回家,准备过年拴幅秋千。初一早上,我们弟兄三人忙着在院子里掏土坑,父亲找来绳子绑拴秋千。在我们弟兄三人的一片憧憬中,两个深约一米左右的土坑就挖好了,父亲的秋千木料也已备好了。
放过一串鞭炮,两根立杆已栽入了土坑,不过这两根直杆顶部都有特殊的要求,顶部要有一个分岔,也就是汉字里的“丫”型。然后把另一根直杆架在立好的两根支架杆的分岔上,就形成了一个“门”字型的支架。再用一寸直径的两根木条折两个木环,挂在横杆上,把秋千的两根木条小头处曲折一下,把头头穿进两个木环上绑好。这样就环套环,摆起来方便有力。两根木条的大头处要的是马蹄型,这样找一个厚约一寸长约半米的木板,把木板的两头用锉刀打两个眼,再在秋千两侧的木条底部穿过木板两端的眼孔,固定木条下部和木板的接头处, 一幅农家小院子的秋千就好了。
诺大一个山村,真正有这样秋千的人并不多。他是农家勤劳俭朴的象征。这样做的秋千一是有些人怕麻烦,另外也影响老人安逸的生活。有了秋千会吸引好多大人小孩子来家里玩,那时我家不大一个院子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会容下二三十个小孩,大到十一二岁,小到三四岁,僧多肉少,一个秋千这么多人荡。肯定会乱了套的。于是我们就排队按顺序荡秋千,并选两个比较公正的大孩子,在秋千两边一是组织维护秩序让两侧的小孩子排好队,另外是保护孩子们荡秋千的安全。
荡秋千有好多种方法。一种是小孩子们直接坐在木板上,两边的大孩子们来回送你在上面荡悠悠。一种是自己直接站在上面用脚蹬,出去的时候往前蹬,回来的时候往后拉。这种荡法不需要其他人帮忙。还有一种是不会蹬的小孩子坐在木板上,会蹬的大孩子们两脚踩在木板的两端,也是助人自助的方法。即帮助了不会蹬的小孩子玩的开心,也是自已在秋千上过足了荡秋千的隐。
这种秋千是小玩法,还有更过隐的,也就是轮轮秋。那才荡起来过隐、刺激,也是农村小孩子挑战极限的一种训练方法,还可以训练飞行员呢?大年初一吃过中中午饭,村里的好事者会组织十六七岁的青年到麦场里修造轮轮秋。轮轮秋轮起所需木料备品备件都由大家自愿捐献,有木料的出木料,有绳子的出绳子。有时将铁路边换下来的废旧枕木(我村就在铁路边,当时是木头枕木,现在节约资源改成了水泥枕木),先在麦长里挖一个坑,把废枕木栽下去,在底部锉一个小头,把家里的木料中间锉一个孔,有齿轮可以放进木料中间的孔上,没有也直接可以架上去,在交接处抹些黄油或脂油,在横担两边拴好坐人的绳索,两边可以座人,也就是天平式样,不过这轮起来挺下人的,构刺激的,身体素质差一点的一上去就晕了,下了秋也会哇哇吐一地,也有人成天座在上边不下去,玩的胆颤心惊。
现在已今非昔比,这两种都很少在农村找见,父亲用绳子拴个小秋千,想让城里的孙子找回农村的乐趣和亲情,也就是让我们这些从农村长出的后生的别忘了自己的根,能经常想起农村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不要说忙,再忙尽一份孝心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吧。
大年初一的中午,在故乡渭水河畔的农村,别有一番独具生趣的景象,那就是打牛。
说“打牛”,其实不打牛,只不过是把牛赶到一起斗角、赛跑、较劲而已。在天水市麦积区的三岔乡,这打牛是每年春节的保留项目。
中午十二时以后,我目睹了这样一幕。庄稼人给自家的牛披红挂彩,戴花穿衣。然后,将牛赶到渭水河畔边上,有的人在牛尾巴上拴一串鞭炮,点燃后,牛受惊吓四蹄疾奔,可以说是横冲直撞。接着,孩子们又点燃手指粗的爆竹往牛群里扔,这时,河滩上大牛奔小牛叫,好不热闹。
牛儿奔跑一阵后,互相较起劲来,只见一头红健牛和一头黑健牛,瞪着圆鼓鼓的眼睛相互对视,猛然向前一冲,进行角斗。时而红健牛顶着黑健牛的角前进,时而黑健牛顶着红健牛转守为攻,又推着红健牛往后退……一番激烈的搏斗,数个回合的较量,黑牛大败而逃,四蹄扬起沙尘,惹得围观的人雀跃山呼。
河滩上雄壮的健牛,被称为农家的壮劳力,在这里却看不到它的威武和剽悍,它渡着神士样的步子,时而啃着沙滩上没有吃完的干草,时而以安祥的目光,注视一下和它在一起的人们。还有几匹骏马在沙滩上漫步,这些在战场上被称为速度象征的动物,可在节日的日子里,同样显得从容不迫,只是在偶尔听到身着盛装的姑娘小伙子的串亲戚的脚步声时,或者主人的一串鞭炮响时,它才振一振长鬃。三五成群的羊儿,像一片片落地的白云,在沙滩上徐徐移动。
打破这静谧、松弛、融洽,如同梦幻般世界的是那一拨接一拨的来自几个村的群众,他们或漫步在渭水河边的小道上偶尔路边的人家里互道祝福,打牛者侧卧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尽情享受着节日的乐趣。
“打牛”进行了两三个小时,较劲后的牛儿变得亲热起来,健牛舔着牛犊和母牛身上的毛,似乎在倾吐情肠。马儿、羊儿也互相和牛儿亲热起来。
打牛散滩后,渭水河岸边仍可听见庄稼人的欢笑声笑语回荡不息。
渭水河春节系列散文之七---秋 千
正月初一刚吃过早饭,父亲急急呼呼的在院子里栽木杆,忙着拴秋千,儿子围在他爷爷的周围给帮忙递这递那,忙的也不亦乐呼。
看着爷爷孙子俩忙呼的热闹样子,我也趁过去,想给父亲帮帮忙。母亲正在给城里来的媳妇讲我小时候正月初一急不可待的要打秋千的事。
农村每到过年的时候才有荡秋千的风景,平时农活忙,田地里、家里、家外的农活都忙不过来呢?那有时间去荡秋千。
记得小时候,一到正月初一,吃过早饭大人小孩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家院子里架一幅秋千。我的老家处于林缘区,木料多的是。父亲和我去趟山里,找几根木料拉回家,准备过年拴幅秋千。初一早上,我们弟兄三人忙着在院子里掏土坑,父亲找来绳子绑拴秋千。在我们弟兄三人的一片憧憬中,两个深约一米左右的土坑就挖好了,父亲的秋千木料也已备好了。
放过一串鞭炮,两根立杆已栽入了土坑,不过这两根直杆顶部都有特殊的要求,顶部要有一个分岔,也就是汉字里的“丫”型。然后把另一根直杆架在立好的两根支架杆的分岔上,就形成了一个“门”字型的支架。再用一寸直径的两根木条折两个木环,挂在横杆上,把秋千的两根木条小头处曲折一下,把头头穿进两个木环上绑好。这样就环套环,摆起来方便有力。两根木条的大头处要的是马蹄型,这样找一个厚约一寸长约半米的木板,把木板的两头用锉刀打两个眼,再在秋千两侧的木条底部穿过木板两端的眼孔,固定木条下部和木板的接头处, 一幅农家小院子的秋千就好了。
诺大一个山村,真正有这样秋千的人并不多。他是农家勤劳俭朴的象征。这样做的秋千一是有些人怕麻烦,另外也影响老人安逸的生活。有了秋千会吸引好多大人小孩子来家里玩,那时我家不大一个院子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会容下二三十个小孩,大到十一二岁,小到三四岁,僧多肉少,一个秋千这么多人荡。肯定会乱了套的。于是我们就排队按顺序荡秋千,并选两个比较公正的大孩子,在秋千两边一是组织维护秩序让两侧的小孩子排好队,另外是保护孩子们荡秋千的安全。
荡秋千有好多种方法。一种是小孩子们直接坐在木板上,两边的大孩子们来回送你在上面荡悠悠。一种是自己直接站在上面用脚蹬,出去的时候往前蹬,回来的时候往后拉。这种荡法不需要其他人帮忙。还有一种是不会蹬的小孩子坐在木板上,会蹬的大孩子们两脚踩在木板的两端,也是助人自助的方法。即帮助了不会蹬的小孩子玩的开心,也是自已在秋千上过足了荡秋千的隐。
这种秋千是小玩法,还有更过隐的,也就是轮轮秋。那才荡起来过隐、刺激,也是农村小孩子挑战极限的一种训练方法,还可以训练飞行员呢?大年初一吃过中中午饭,村里的好事者会组织十六七岁的青年到麦场里修造轮轮秋。轮轮秋轮起所需木料备品备件都由大家自愿捐献,有木料的出木料,有绳子的出绳子。有时将铁路边换下来的废旧枕木(我村就在铁路边,当时是木头枕木,现在节约资源改成了水泥枕木),先在麦长里挖一个坑,把废枕木栽下去,在底部锉一个小头,把家里的木料中间锉一个孔,有齿轮可以放进木料中间的孔上,没有也直接可以架上去,在交接处抹些黄油或脂油,在横担两边拴好坐人的绳索,两边可以座人,也就是天平式样,不过这轮起来挺下人的,构刺激的,身体素质差一点的一上去就晕了,下了秋也会哇哇吐一地,也有人成天座在上边不下去,玩的胆颤心惊。
现在已今非昔比,这两种都很少在农村找见,父亲用绳子拴个小秋千,想让城里的孙子找回农村的乐趣和亲情,也就是让我们这些从农村长出的后生的别忘了自己的根,能经常想起农村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不要说忙,再忙尽一份孝心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吧。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