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遭遇顽童的文字

2021-12-23叙事散文敬一兵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25 编辑

  文字与我,既不冷淡也不热情,给我的感觉是一本正经,甚至装模做样。可是,同样的文字,不管认得还是认不得,只要与住在我隔壁的那个顽童遭遇,情形就不一样了……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25 编辑 <br /><br />  文字与我,既不冷淡也不热情,给我的感觉是一本正经,甚至装模做样。可是,同样的文字,不管认得还是认不得,只要与住在我隔壁的那个顽童遭遇,情形就不一样了:有板有眼的学究模样没有了,挂在文字脸上的表情,尽是和顽童脸上透着天真的怪笑一致的调皮样。
  过去的切身体会让我至今都能够记得,面对文字就犹如是面对小学语文老师架在鼻梁上的,据说是因为度数很高才在眼镜上呈现出无数个圆圈圈的厚玻璃背后的严肃目光,也仿佛是面对父亲手中随时都有可能高高举起的鸡毛掸子。所以,每当隔壁那个老家伙训斥体罚和随之而响起的顽童嚎啕大哭的声音时,我的心里总是会生出无限的同情。去劝过几次,都无济于事。老家伙顽固,一看见顽童写的字歪歪扭扭,气就不打一处来;小家伙也顽固,明明在小学二年级的写铅笔字的比赛中得过第三名,可就是在做作业的时候,要么把字弄得头重脚轻,要么就把字搞成醉鬼张牙舞爪的样子。所以只要是在这样的情形里,见到我老家伙总是愤愤说道:“你看看,有理性、有章法的文字,被他糟蹋成什么样子啦!”而小家伙见到我就如同见到救星一样,只是在他的声泪俱下的痛苦中,无论怎么听怎么看,都是嚎声大于哭声,鼻涕多于眼泪。
  “算了,他还是个孩子嘛。”看着顽童的父亲死板得象文字的表情和教育方式,我总是这样打圆场。顽童也很会见风使舵,立即可怜巴巴对我哀求道:“伯伯,我能够到你家里去做作业吗?”逃跑的目的不言自明,我微笑地看一眼老家伙后对顽童说:“走,上伯伯家去。”暂时得以逃脱了皮肉之苦的顽童,象倒垃圾一样“哗啦啦”地把书和作业本,还有几截铅笔搁在我的茶几上,无奈地继续做作业。字比先前也写得中看了。“给伯伯说说,为什么现在字就写得中看了?”小家伙顽皮一笑:“伯伯,我字写好了,你就会奖励让我看动画片的。”哈哈,幸好老家伙不在,否则听见这样的回答,顽童又要饱受一顿老拳啦。我忽然明白了,小家伙是因为不想做作业,所以字才写得摇摇欲坠的模样。“那你再告诉伯伯,字写得规规矩矩好呢还是写得歪歪扭扭好呢?”接过我给的糖果,顽童边吃边答:“规规矩矩写字,字会很累的。”
  没有父亲在身边,顽童说话很是自然,当然写出来的字也很是自然的——又开始出现了歪歪扭扭的倾向。或许,这就叫天性?在我和顽童父亲那个老家伙的眼里,文字是哲学的,理性的,历史的,严肃的和工具性的,所以我在写论文或者即使是在给某人写一张调侃性的留言条的时候,面对文字,我都会从儿时被鸡毛掸子伺候的情形中习惯性地产生条件反射,继续着恭恭敬敬写字的态度,一点都不敢马虎,并且绝对不可能象我眼前的这个顽童,竟敢在语文考试的时候,在“钓( )”的填空题里画上一条大鲤鱼。过去无数耳闻目睹的事实,已经转化成经验甚至是哲理的形式一次次在提醒我,不认真对待文字就会上当受骗,就会犯阶级错误挨批判,就会被当做白痴遭受别人的耻笑。天长日久,文字就在我的意识里,潜移默化地变成了一种象征秩序的符号。
  顽童的字越写越不象样子了。“好好写,不要调皮捣蛋!”顽童不屑我的话,狡猾地一笑:“我就是喜欢这样写,这些字成天都在排队立正站着,也该稍息蹲下休息嘛。”我后面的那个“靠”字还没有说出来,小家伙又抢着说:“我不怕伯伯告我家那个老家伙,哈哈,我会说是伯伯让我这样写的。”听见这样的谬论,我是又好气又好笑的。是谬论吗?静下心来我开始反思。与此同时,我忽然记起了一件旧事。
  过去,我的母亲时常为我打扫书房,把到处散乱堆放的书本和文具重新摆放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这样她才会非常满意地离去。可是我只要再次坐在桌前准备看书写字时,却总是感觉不顺手,结果,不到一根烟的工夫,母亲好不容易整理好的书本,又恢复了原来杂乱的模样。确实,母亲和我审视、理解秩序的尺度不同。而且,外表看起来极其整齐的,未必就是有秩序的,倒是貌似无秩序的地方,却反而秩序井然。许多时候,这类情况下的秩序显然与心理的秩序相关——任何外在的秩序,只要不与心理的秩序合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秩序。
  隔壁那个老家伙,我,还有这个顽童,之所以对字的书写方式在认识上产生差异,原因估计就在于此。想到这里我有点兴奋了,感觉灵感正在光顾我了。思维习惯让很多颇有理论的语言进入到我的大脑,比如三木清说的“时间的利用是秩序的爱的表现”,比如席勒说的“美学的法则甚至与政治上的秩序相关”,比如苏格拉底说的“道德是心灵的秩序”。这些话试图纠缠或者阻碍灵感对我的光顾,然而却无济于事,就象老家伙面对顽童的歪扭的字,用家法伺候也无济于事一样。因为,中国的文字,原本就是起源于对物象的象形模仿,这些文字的祖先,原本也就是象顽童写的字那样歪歪扭扭地展现于我的祖先的眼前的。歪歪扭扭是文字传达自然的本质,规规矩矩,甚至是被局限在所谓的宋体、柳体、楷书的框架内如同顽童先前被他父亲体罚时的号啕大哭那般痛苦挣扎,是后人意识对文字强奸的结果。
  顽童不是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才把字写得乱七八糟的,而是因为顽童的脑海里是一片混沌朦胧,没有这样或是那样的清规戒律。我忽然在此刻深切地感觉到,文字遭遇顽童,应该是幸福的。同时,“遭遇”这两个字,也幸福地在顽童的笔下手舞足蹈了,估计是这两个字发觉我体会到了它们的本意:没有意识的预谋的一次突然邂逅。应该说,郑板桥也是遭遇了文字的一个人,否则,板桥字体为什么总是歪歪扭扭的呢?这是否就是自然的一种美?不敢再想下去了,我怕再想下去,我会玷污了文字和书法,我甚至还会立即抱起顽童一阵狂吻。因为,遭遇了顽童的文字,让我遭遇了郑板桥。同时,这也会让顽童得寸进尺:要看动画片,要吃荷包蛋,要喝可乐,甚至,极有可能不要他的老家伙而要认我为干爹了。当然,这些要求我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如果要我保证说顽童将来会成为爱因斯坦,或者尼采,我就严重为难了。不是我没有信心和勇气打赌,而是我看见了顽童家的那个老家伙的教育方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