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散文:为巴金逝去追思而发稿

2021-12-23叙事散文萧军1609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21 编辑

 我在厨房做活,不经意间听到中央电视台传来一道播报声音:我国百岁老人,一代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于今晚(10月17日)19:30分在上海因病去逝,享年101岁……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21 编辑 <br /><br /> 
  我在厨房做活,不经意间听到中央电视台传来一道播报声音:我国百岁老人,一代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于今晚(10月17日)19:30分在上海因病去逝,享年101岁。
  我鄂然,但没有激动。一直到上床准备睡觉时,才觉到脑子里有很多东西在翻腾,打转转,大脑已经特别不听使唤了。脑子里涌出来的思想,如同一趟高速行驶的快车,把我感情的身躯载入到一个很远很远回忆的地方去,它让我躺下来又爬起身,只好遵循着思想的列车,随着回忆停靠在我曾经年轻生命中的一段日子里……
  睡不着啊。我起身走到书柜前,从里面翻出我三十年前写作的读书笔记,找到第三本和第六本。因为这两个本子里面记载着我年青时阅读《巴金文集》第九卷其中摘抄下来的东西,还写了两篇读后感(附在本文一并发出)。当我把这些真实记录下来的文字,摆放在自己面前重新再读一遍时,我不敢相信,当年是什么力量驱使我勇敢地记录和摘抄下这些被污蔑成“封、资、修”的东西,是“三十年代”最小资情调的东西,是随时可以将自己架出去接受公众批判甚至祸及家人政治生命的恐怖文字。因为“文革”期间,许多人不敢接触这些东西,把它们当作瘟疫。而我,居然壮胆去阅读巴金先生的作品,居然能够读着巴金的作品还毫无顾及地把他的小资情调摘抄在读书笔记本里面去,并且认真地思考着和批判着。就是这堆文字,让我今天找回了当年读书时的年青感觉;就是这堆文字,让我捡验了自己一贯信奉的诚实与自信。如果不是我这么多年一直细心地看护好这批文字,执意保存着这批文字,以便让它们将来见证我读书史和思想成长史,那么兴许早已在哪一次工作调动和迁居的早晨或黄昏,我就会把它们随同一批杂物当作垃圾或废物一样清除卖掉了。好在没有。
  四十余年了,我今晚把它们翻了出来,因为我有印象,我可以回忆得起来。当我翻开笔记本里亲切而又熟悉的文字,读着我曾经不辞昼夜辛辛苦苦的一行一段摘抄下来的东西,我身躯里的心脏,就不止一遍又一遍地颤栗起来。我感受到四十余年后巴金先生的文字和作品力量,曾经带给我的满腔热血和伤感基调,今天还依然保存着。比如《静夜的悲剧》,《还魂草》、《长生塔》、《利娜》、《感想》、《寒夜》等等。在巴金笔下给我呼唤出来最多数次的法国历史人物卢梭,罗伯斯庇尔;意大利的凯撤;等等一批风云人物,在巴金笔下被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和活力,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和跳跃在我的眼前。在浴室里躺着的罗伯斯庇尔,沉静的脸孔,安祥的面容,而第二天即将要发生的反对革命政权的暴动,正酝酿着一切。四十余年前读着的故事,四十余年之后,故事的每一段情节仍清晰地展开在我的眼前。可以想见,巴金先生的文字描写和论述功力,给我当年读书留下的印象是何等之深刻。我开始不安了。我开始激动了起来,我开始从书柜中找到了十七年前购存的《随想录》就着宁静的深夜,一个人在书房里静静地阅读开来。
  我一边读,一边拼命地想象巴金先生年轻时的那种神气,那种朝气,那种文学才子意气风发挥遒洒脱的样子。可是今天,巴金先生老了,走了,但我仍然惦记着巴金先生的过去。因为巴金这个名字在我心目中,永远代表着“年青”!
  没有人相信我会哭,因为我经历了太多的风霜;没有人相信我会读着书本今晚还会流泪,因为这本书跟我本来有一段遥远的距离。但是,读着《随想录》,尤其读着巴金老人在他83岁的时候,写给已故妻子——《怀念萧珊》的时候,我的眼泪就几乎没有中断过。老人的真情的笔杆,三十年前伤感过我,四十余年后,仍再次伤感着我。正因为此,《静夜的悲剧》让我曾经在过去为历史人物的悲切命运伤感之后,而今天读《怀念萧珊》却让我为今天的巴金,在失去他一生真挚所爱的妻子的温情下面,而再次体验着伤感。巴金先生的笔,一生一世都聚集着浓浓的真情泼洒给他的读者和友人,这也是许多一般人感受不到的所谓“文人的伤感与多情”。是的,巴金先生的这一份伤感,触及到我心头,令我想到了已故的母亲,顿时让我止不住泪水从眼角边边流淌了出来。每个人都有伤感的时候,而伤感伤得最痛的地方就是“别离”!所以读先生的《把心交给读者》,让我想起了周总理;读《合订本新记》、《总序》,让我想起了自己今生这世的做鬼做人,等等,不一而言!
  今晚看来我是睡不着了,也无法入眠。我看了几篇文章之后,眼皮累了,就想闭上一会躺下去;可躺下了,只过了几秒钟,脑子里又轰地思考起刚才读过的文字来。巴金先生的影子,老是在我的眼前浮来浮去。我想着巴金先生写的那些话——真情的话,我脑子里怎么还可以安静得下来?入得了睡眠是么?……我回想起自己一段走过来的路程,我对人生曾经有着几个一夜之间的大彻大悟,有着几处意识清醒的认知拐点。第一个是在邓丽君死的那天晚上,消息也是来得突然。我曾经在赚钱的人生阶段上亲历了许多,可赚到手里的钱怎么花?花了以后又为什么要继续赚钱?赚钱与花钱,从两个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死结,有一个时期总是在困扰着我。然而,邓丽君的突然死去,帮我一下子解开了死结,明白了人生的第一道关口。第二个是我妻子的舅外公,这是一个曾经在我婚姻当中给我最大支持和帮助最多的豁达老人,他也因为脑溢血突发逝去。他的死,一下子让我看到了做人乞求生命延长的无助和结束生命的无奈,都是同等上的意义,分毫没有什么厚此薄彼的存在关系。因此如何善待人生,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如何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每个人都会给自己一份答卷。这是我认知人生的第二道关口。第三个就是我的母亲。她和我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却一直把我当作她自己的亲生孩子,几十年来,含辛茹苦地养育拉扯着我,说走也就走了。她图什么了?得到了孩子们的多少回报?母亲的走,给我留下了至今一想起母亲,就仍然会泛起心头上沉重般苦涩伤感的痛觉。这是我到了今天早已将生已置于死之外,大度与豁然面对人生的最后一道关口的认知。
巴金先生怀念起他的妻子,语速是那么平缓,心情却那么沉;叙述是那么简朴,可感受却让人那么揪心。我从《怀念》中捡出那么几段文字,一来让大家和老人一块再次珍重萧珊这样的贤淑、聪慧、格守爱情与家庭的妻子,祝福她在天堂里可与巴金老人再结连理。因为她这样的女性,在商品社会私欲化突出的今天,是少之见少了。二来让我们再次感受巴金年轻时就具有的感情魅力和真情所在。而今天,它们依然产生作用和影响!
  “她不止一次地说:‘你辛苦了。’我有什么苦呢?我能够为我最亲爱的人做事情,哪怕做一件小事,我也高兴!”
  “……开刀以后,她只活了五天。谁也想不到她会去得这么快!”
  “因为她离开的时候,我不在她的身边。……她躺在担架上,但那已经给白布床单包得紧紧的,看不到面容了。我只看到她的名字。我弯下身子,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这算是什么告别呢。”
  “为什么那天上午偏偏我不在病房呢?家里人都不在她身边,她死得这样凄凉!”
  “梦厣一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六年仿佛一瞬似的远远地落在后面了。其实哪里是一瞬间!这段时间里有多少流着血和泪的日子啊……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目光读到这里,早已迷朦了。滚滚的泪水,从眼腺底下汩汩地划了出来。我无法能止住,我只好把头仰起来,我想把泪水再倒灌进眼眶里面去。可是,哪里能行呀?83岁的老人,在当年的行文中,他一边书写,一边心里一定会一遍又一遍地揪心在问:“珊珊——你在哪里?”而我,此时此刻想起逝去已有三年的母亲,我就忍不住走出房门来到客厅一角,捧起母亲的遗容再好好仔细地端详,我心里也忍不住地在呼唤:“妈妈呀,儿子要求你下辈子我们再做一回真正的母子吧!”
  每个人的身躯里,都有一块情感腺素,会令到每个人的致命伤心处。而这个伤心处,就是真情与亲情!
  巴金无愧于一代文学名师工匠的桂冠与称号。有人评价说他是中国人的良心。我看这点没错。巴金写作最能感动人的就是他的人情、激情和真情!

  我还记得,我读《还魂草》的背景是在我刚参加工作那年,我从广州分配到湖南湘西大山坳里。地处僻壤,夜里点着煤油灯,靠豆子般的星火,读完了巴金先生的许多作品。而《还魂草》一书,我前后阅读了两次,哭了两遍。我为和我有着一般年龄的孩子们的命运而哭泣,又为和我有着同龄般的孩子们的稚朴、率真而感动的泪水涟涟。我现在读起当年在煤油灯下抄写的《还魂草》一段文字:“友情跟随岁月增加,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两人用同样的脚步,到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应该说,“还魂草”里的“不熄灭的明灯”同样让我心不泯灭。
  巴金先生的“这盏明灯”,恰好与我鼻子尖眼前的豆油籽灯形成一个极大反差。那年我刚满18岁。我身边没有母亲的关爱,没有任何亲近的直系亲人,我生活完全靠自理。我的心智还要在遭受不同的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的打压、排挤、欺凌之后的环境里一边工作,一边孤独生存。我每天面对冷漠的苍穹,空旷的山谷,陌生的情感,冰冷的轨道,让我从十八岁一步入到社会开始,便感受到人生的开始磨难。哎呀好艰难啊!当年头几个月,真不知道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可以说在十八岁想死的念头都有!所以面对《还魂草》里两个孩子的命运,联系到自己,我如何不感概万分?又如何不会伤感至极呢?我倍感人生的万般灰暗和孤独。在这个时期,巴金作品的伤感基调,成了我精神上的最好依托。所以我感激巴金先生,感激他在让我一走进社会门坎的当头,给了我认识人生最基本的教课——人性。而人性的基本要义就是情感。巴金先生的教课,给了我思想和情感方面典定了多愁善感的基础,也只有这多愁与善感,才能有对事物生出敏税与细腻的情愫。这也是我至今还大为受益的东西。其次我感激巴金先生,是他的作品思想让我感悟到了做人的诚实与真情。以至于巴金先生写作的思考方法和铺叙方法,都让我处心模仿。我写了十几年的散文、随笔的风格,至今仍有大部分似从巴金先生的文章风味中来。当然,同人不同命。同文风,却不一定同结局!
  巴金先生故去了。这个曾经在我心目中崇尚和敬仰的文学大师,终于没有被生命挽留住而走了。三十年前,我读着他的作品,思考着他的作品,也尝试去批判他作品里的某些灰色的小资情调的东西。这并不说明我当年的思想如何进步与高深,学识程度如何之好与涵养,只能说明我当年的心智与阅历如何之浅显。不然,三十年前被我批判过了的小资情调而四十年后,却着魔般一直留存在我的血肉躯间。但是,我今天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读后(一)(二)》文章,我依然不会又去走极端的做法否认自己当年的思想和观点,否定自己的文章批判是错误的。因为我认为我文章中的结尾一句话:“从这本小说里还可以得到的是什么?那就是,学会对三十年代作品的认识和批判”的观点,依然是正确的。也许有人要为巴金老人代他向我讨要公道,指责我。但这一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思想与行为,巴金老人他还会去计较与人纷争的话题么?尤其对这类小节上的是非功过,老人的宽容和伟大品格就在:“在我们这样大的文明古国,几声甚至几十声间断的叫喊对任何人的生存都不会有妨碍。”难道萧军先生的几句破话,便能把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历史原著批判得体无完肤了是么?所以我想起世俗有一个词来,叫:“与世无争”。过去我对这个词只从字眼上泛泛理解,直到走入人生的今天在迟暮黄昏的行途上,经历了无数风和雨、霜与雪的历练之后,我才深一步领悟到,“与世无争”这句话有一定传承意义!
  巴金先生走了。他带着人们给他的光环走了。这个光环也许他是知道的,也许他不知道,也许他知道了也不希罕,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过需要。因为一个经历了“被剥夺了人权之后”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才明白也应当象人一样用自己脑子去思考,去想任何大小事情,对一切事物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的明白人,怎么还会去希罕这种肉身之外的是与非,荣与辱,功大与功小呢?历史自有公道评说是呵!
  巴金老人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思想和文学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财库。是中国文学一代名师巨匠的优秀代表与象征。但是不要忘了,历史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人们衣着光鲜的一面,也同样照出人们羞于启齿的另一面。所以我们在追思巴金先生逝去的同时,只要祈祷他在另一极乐世界里,与老人生前珍爱的妻子萧珊一起续续相守,便是我们活着的人为巴金老人作出的最好安抚与祝愿。
  阿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