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镇的气味
2021-12-23抒情散文李云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11 编辑
小镇的气味
文/李云小镇其实就是一粒灰尘,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尘。它果核一样藏于大山深处,鲜为人知。像我一样。同样成为一粒灰尘的还有他,那个老人。他死了,终……
小镇的气味
文/李云小镇其实就是一粒灰尘,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尘。它果核一样藏于大山深处,鲜为人知。像我一样。同样成为一粒灰尘的还有他,那个老人。他死了,终……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11 编辑 <br /><br />小镇的气味
文/李云
小镇其实就是一粒灰尘,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尘。它果核一样藏于大山深处,鲜为人知。像我一样。同样成为一粒灰尘的还有他,那个老人。
他死了,终于死了,就在昨天。所有的人都为他松了一口气。我这样说,并不是对他心怀不满,也不是在咒他,希望他死去。而是觉得他活得太痛苦了,生不如死。一个人活到所有的人都认为你该死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呢?他也许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也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所以一直在别人廉价的同情中我行我素地顽强地活着,像冬天田野里一棵迟迟不愿退出舞台的荒草,虽然早已失去水分、颜色和芳香,仍牢牢占据着别人认为早就该滕出的人生位置。如今一切都可以结束了。小镇上的人们再也不必为之付出一份廉价的同情了,完全可以从记忆中把他一笔勾销了。也许还有人在酒足饭饱之后偶尔提起他,但这样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少。别说是他,即使是那些比他高贵十倍的人,死了以后也会很快从小镇的记忆中消失。更何况他也实在没有多少让人们能够记住的东西,除了贫穷,其他则一无所有。而他却顽强地到了八十五岁,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年龄。在埋葬他那天的时候,很多人都谈了一个相同的话题,在场的人没一个表示反对。活得越痛苦的人,寿命往往很长;而家中不愁吃不愁穿,子孙满堂的人,却好人命不长。我见过镇上好几个这样的老人,他们往往家境殷实,却不到六十或六十多点就一命呜呼了。而他要愁吃要愁穿,却活到了使人羡慕的那个高度。于是有人说这就是上帝待人公平的一面,你在这方面弱了,他老人家总要想法在另一方面加以弥补。可就在他活着的时候,却一点儿也没感受过这种所谓的公平。他生活在这种虚假的悖论中。
人们把他草草埋在小镇后面,花溪河边的一个山坡上。那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周围长着许多忧郁的杉树,对于他来说,死后能藏在这样一个环境幽雅的地方也的确不错了。他旁边躺着的都是他所熟悉的一些人,他可以像生前一样继续有一种很“人间”的感觉。两片薄薄的木板裹住他瘦小的身躯,一掊黄土掩盖了他所有的足迹。人们对他的记忆像风一样飘散了。
小镇的秋天多少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在那个有一丝阳光的午后。人们在一堆垃圾前面发现了他,像狗一样歪倒在那里,身后是一个破麻袋,里面装满了他辛辛苦苦淘出来的东西:易拉罐,矿泉水瓶,废书、废报纸,生锈的铁皮……一群苍蝇围着他的身体乱飞。人们像狗一样地把他抬回家中,放在街边的屋檐下。他的二儿子见状,二话没说,扛着一把锄头上山去了,他要独自为他死去的父亲挖一个坟墓。小镇的葬礼向来是很隆重的,人死后至少要在家里停丧三天,死者家属要披麻带孝,做道场,放焰口,吹吹打打,忙得不亦乐乎。帮忙的人很多,办几十桌上百桌的九大碗是免不了的。到了送死者上山那天,除了小孩,有事没事的人都来了,前面是花圈引路,几十上百朵花圈浩浩荡荡,形成一字长蛇阵。中间是抬棺木的队伍。棺材上面一动不动地蹲着一只据说是被道士先生施了魔法的大红公鸡。抬丧的人们绝不推让,人们有的是力气,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后生,他们很喜欢在这样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孔武之力,给死者家属一个良好的印象,借此告诉主人家,你家有事你看我多卖力,哪天我家出了事的时候,你也别闲着。的确肯帮忙是镇上人们的一大优点,倘若你对别人事的不闻不问,到时你家有事的时候,会有你难堪的时候。相比之下,他的葬礼简直就不能算什么葬礼了,人们当天就把他抬出去埋了,像处理一头死猪或是一只死狗那样简单。帮忙的人很快散去,连一口水也没喝就走了。因为镇上的人们都知道,他的几个子女像他一样穷,哪有钱把他的葬礼办得像别人一样风光啊。
从二十岁起来到这个小镇后一直住在这里,我熟悉它每一处的气味,就像熟悉我自己的身体一样,可我老是不能很好地融入其中。我一直有一种外来人的感觉。它的房屋大多是明清时的建筑,清一色的青瓦房,青石板路面,吊脚楼,发散着古老的霉味。小镇的时光慵懒漫长,是和别处不一样的,人们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地生活着。多少年了,它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在它潮湿,阴暗,班驳的房间内部,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像那个死去的老人一样,我对他的一生所知不多。十多年前我看到的他和现在没什么两样,他一生都在垃圾中寻找生活。他是镇上的名人,每个人都认识他,因为他总是顽强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他经历过很多年代,有妻子也有儿女,但就是没有好的命运,有的只是贫穷。就连他一生住的房子,也是别人的。在小街尽头,一个最破烂的地方。人们从他的门前经过,都忍不住要捏住鼻子,那里面散发出使人欲呕的气味。他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他的那张脸满是皱纹,黢黑,像从煤碳洞里刚钻出来似的,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甚至比那个老人还要令人辛酸。他身上永远穿着不知从那里检来的破衣服,不伦不类,极为滑稽。我敢肯定地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好饭菜,而他又是如此酷爱喝酒,一顿也离不了。当镇上人家遇上红白事情的时候,他会不请自到。主人怕影响客人的食欲,往往舀些饭菜给他,让他躲在一个角落里慢慢享用。
对小镇的疼痛是我的这支笔永远无法触摸的。有一个时期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的一生活得如此痛苦呢?他感觉到了吗?又有多少人在乎他的存在呢?当有一天贫穷的乌鸦不在小镇人们头顶盘旋的时候,这座号称有着百年历史的古镇也许才能真正苏醒过来。
李云
四川洪雅县高庙中学
邮编:620365
文/李云
小镇其实就是一粒灰尘,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尘。它果核一样藏于大山深处,鲜为人知。像我一样。同样成为一粒灰尘的还有他,那个老人。
他死了,终于死了,就在昨天。所有的人都为他松了一口气。我这样说,并不是对他心怀不满,也不是在咒他,希望他死去。而是觉得他活得太痛苦了,生不如死。一个人活到所有的人都认为你该死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呢?他也许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也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所以一直在别人廉价的同情中我行我素地顽强地活着,像冬天田野里一棵迟迟不愿退出舞台的荒草,虽然早已失去水分、颜色和芳香,仍牢牢占据着别人认为早就该滕出的人生位置。如今一切都可以结束了。小镇上的人们再也不必为之付出一份廉价的同情了,完全可以从记忆中把他一笔勾销了。也许还有人在酒足饭饱之后偶尔提起他,但这样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少。别说是他,即使是那些比他高贵十倍的人,死了以后也会很快从小镇的记忆中消失。更何况他也实在没有多少让人们能够记住的东西,除了贫穷,其他则一无所有。而他却顽强地到了八十五岁,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年龄。在埋葬他那天的时候,很多人都谈了一个相同的话题,在场的人没一个表示反对。活得越痛苦的人,寿命往往很长;而家中不愁吃不愁穿,子孙满堂的人,却好人命不长。我见过镇上好几个这样的老人,他们往往家境殷实,却不到六十或六十多点就一命呜呼了。而他要愁吃要愁穿,却活到了使人羡慕的那个高度。于是有人说这就是上帝待人公平的一面,你在这方面弱了,他老人家总要想法在另一方面加以弥补。可就在他活着的时候,却一点儿也没感受过这种所谓的公平。他生活在这种虚假的悖论中。
人们把他草草埋在小镇后面,花溪河边的一个山坡上。那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周围长着许多忧郁的杉树,对于他来说,死后能藏在这样一个环境幽雅的地方也的确不错了。他旁边躺着的都是他所熟悉的一些人,他可以像生前一样继续有一种很“人间”的感觉。两片薄薄的木板裹住他瘦小的身躯,一掊黄土掩盖了他所有的足迹。人们对他的记忆像风一样飘散了。
小镇的秋天多少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在那个有一丝阳光的午后。人们在一堆垃圾前面发现了他,像狗一样歪倒在那里,身后是一个破麻袋,里面装满了他辛辛苦苦淘出来的东西:易拉罐,矿泉水瓶,废书、废报纸,生锈的铁皮……一群苍蝇围着他的身体乱飞。人们像狗一样地把他抬回家中,放在街边的屋檐下。他的二儿子见状,二话没说,扛着一把锄头上山去了,他要独自为他死去的父亲挖一个坟墓。小镇的葬礼向来是很隆重的,人死后至少要在家里停丧三天,死者家属要披麻带孝,做道场,放焰口,吹吹打打,忙得不亦乐乎。帮忙的人很多,办几十桌上百桌的九大碗是免不了的。到了送死者上山那天,除了小孩,有事没事的人都来了,前面是花圈引路,几十上百朵花圈浩浩荡荡,形成一字长蛇阵。中间是抬棺木的队伍。棺材上面一动不动地蹲着一只据说是被道士先生施了魔法的大红公鸡。抬丧的人们绝不推让,人们有的是力气,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后生,他们很喜欢在这样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孔武之力,给死者家属一个良好的印象,借此告诉主人家,你家有事你看我多卖力,哪天我家出了事的时候,你也别闲着。的确肯帮忙是镇上人们的一大优点,倘若你对别人事的不闻不问,到时你家有事的时候,会有你难堪的时候。相比之下,他的葬礼简直就不能算什么葬礼了,人们当天就把他抬出去埋了,像处理一头死猪或是一只死狗那样简单。帮忙的人很快散去,连一口水也没喝就走了。因为镇上的人们都知道,他的几个子女像他一样穷,哪有钱把他的葬礼办得像别人一样风光啊。
从二十岁起来到这个小镇后一直住在这里,我熟悉它每一处的气味,就像熟悉我自己的身体一样,可我老是不能很好地融入其中。我一直有一种外来人的感觉。它的房屋大多是明清时的建筑,清一色的青瓦房,青石板路面,吊脚楼,发散着古老的霉味。小镇的时光慵懒漫长,是和别处不一样的,人们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地生活着。多少年了,它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在它潮湿,阴暗,班驳的房间内部,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像那个死去的老人一样,我对他的一生所知不多。十多年前我看到的他和现在没什么两样,他一生都在垃圾中寻找生活。他是镇上的名人,每个人都认识他,因为他总是顽强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他经历过很多年代,有妻子也有儿女,但就是没有好的命运,有的只是贫穷。就连他一生住的房子,也是别人的。在小街尽头,一个最破烂的地方。人们从他的门前经过,都忍不住要捏住鼻子,那里面散发出使人欲呕的气味。他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他的那张脸满是皱纹,黢黑,像从煤碳洞里刚钻出来似的,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甚至比那个老人还要令人辛酸。他身上永远穿着不知从那里检来的破衣服,不伦不类,极为滑稽。我敢肯定地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好饭菜,而他又是如此酷爱喝酒,一顿也离不了。当镇上人家遇上红白事情的时候,他会不请自到。主人怕影响客人的食欲,往往舀些饭菜给他,让他躲在一个角落里慢慢享用。
对小镇的疼痛是我的这支笔永远无法触摸的。有一个时期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的一生活得如此痛苦呢?他感觉到了吗?又有多少人在乎他的存在呢?当有一天贫穷的乌鸦不在小镇人们头顶盘旋的时候,这座号称有着百年历史的古镇也许才能真正苏醒过来。
李云
四川洪雅县高庙中学
邮编:620365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