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青阳缘

2021-12-23叙事散文方萌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4 编辑

            青阳缘每当我展开陈登科为我题写的“山水有幸”四个大字时,我就会想起我们曾经在青阳为邻的缘份,而我有幸在青阳生活、工作了十年,我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4 编辑 <br /><br />            青阳缘
  每当我展开陈登科为我题写的“山水有幸”四个大字时,我就会想起我们曾经在青阳为邻的缘份,而我有幸在青阳生活、工作了十年,我想这也是我与青阳的缘份吧?
  青阳这个地方,在我能记事的时候,就已传入我的耳朵。五岁时,祖母过年忙完祭祖送灶,一面给我吃元宝糖,一面给我讲青阳九华山地藏菩萨的故事,她说地藏王是大愿菩萨,四乡八镇的人为了求九华菩萨保佑,不惜跋山涉水去朝山,三步一叩,五步一拜,而烧孝母香的人则钢针穿腮,以示心诚。在我小时候的心目中,青阳是一个神密的地方。
  当青阳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是在我大学分配的时候。我们那届医学院毕业生,毫无例外地一杆子分到公社卫生院,因此在分配中,工作地点就成了同学们心中的向往。作为台属,对分配是不能有所诉求的。在出身好的同学们一一落实分配地点后,青阳空了出来,空出来,是因为原想去青阳的那位同学恋情浮出了水面。工宣队在最后落实分配方案时,把我填了这个空缺。
  在得知我分到青阳,我的老师很高兴。他是皖南人,比我高四届,温文尔雅,待人诚恳,虽出身好,但不介入政治,与我都是“文革”中的消遥派。他说,青阳好哇,山青水秀,盛产竹木柴炭,三年灾害时都没有饿死过人。在我离校前,他又给我带一封信给他在青阳县医院内科工作的同学杨大夫,写尽关照我的嘱托。
1968年底,我分配到离县城十二里半的新河公社卫生院当医生,三年后调县医院工作。十年间,我因行医,走遍了青阳的山山水水。以九华山为分水岭,向北有青通河、九华河、七星河流入长江,向南则有南阳河、陵阳河注入太平湖。所谓河,不过是几十里、近百里长的小河,汇集了山中万千细流,从山涧峡谷中流出,穿过浓密的树林,沿着砂石的河滩奔泄而过。在出诊的路上,不时能见到修筑在这清澈流水上的拦河坝或古桥。当我背着出诊箱,踏着拦河坝上一个个间隔的石磴或走过藤苔满布的石桥,听着足下潺潺的流水声时,真有一种身在世外的感觉。山区多冷水田,一年只种一季,还得用石灰保田。当河流进入圩区,就像女人敞开了胸怀,肥沃了两岸广袤的黑土地、黄土地。山区蕴藏有丰富的铅锌矿、硫铁矿,盛产竹木柴炭、中草药和茶叶;圩区则多产稻米、油菜和桑麻。山中砍伐的竹木,扎成排,沿河放下;水中的鱼虾一网网地打起,供应着乡镇的市场。最繁忙的春秋二季,是农事的起始,当农民排队拥交公粮时,也是人们最欣喜的时节。年年冬天兴修农田水利,已成了当年青阳“学大寨”的最好行动,特别是北乡挑圩,更是每年冬闲时的重头戏。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青阳县,当时才20几万人口,生活虽然清苦,但不愁温饱。血吸虫和水旱灾害也无损于这块江南富庶之地的口碑,历史就曾有“水至不为害,水旱亦庶可支”的记载。
  这么多年过去了,青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也说不好,因为它处在皖南的中北部,处于江南几个府治的边缘,历史上总是因区划调整,而改变治下。搞“四清”时属安庆地区,我在青阳时属池州地区,我离开时曾先后划归宣城地区和芜湖市,现在又回归池州市。但是,不管它归谁的治下,在我的心中永远不会变,只要一闭上眼睛,那地方的情景就会凸现出来,仿佛又身临其境,回到过去的岁月。安庆到芜湖的公路横穿境内,把青阳分成山区的南乡和圩区的北乡。我就是坐着敞蓬汽车从这条路走进青阳的。还有一条铜陵到黄山的公路,纵贯全境。青阳县也因这两条公路,连接着山里山外,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而通江达海的青通河,由南向北,穿县城而过,经铜陵大通流入长江,曾经是古人朝九华的必经之路。但在现代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就像河道本身,拖着沉重的身躯,经年的泥沙瘀积,显得老态龙钟,已步履蹒跚了。九华山绵亘于青阳的西南。从远处看,青阳就像一个硕大的盆景,在这盆景中堆叠的就是这千峰竞秀的九华山。乘车从县城向南缓缓驶去,九华山就像画屏一样慢慢地展开:莲花峰、笔架峰、天华峰、十王峰……,青山接天,奇峰争峙,玲珑秀丽,绵延百里;而在这郁郁葱葱的山脚下,则是一处处沿溪流分布的粉墙黛瓦的村舍,古桥原树随处可见,凝蓝叠翠,没有一点杂色。
  假若我们有机会追随李白顺江而下,远眺这奇山秀水,听他赞叹“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时,是不是也由衷地称赞诗仙“改九子山为九华山”之妙?为青阳县城因李白的赞美诗,获得“蓉城”的美称而高兴?当朝鲜南部的新罗国高僧金乔觉到九华山寻得袈裟之地,刻苦修行,成就了地藏菩萨的道场时,青阳,从此也就在地图上固定了下来。
  有人说,青阳得于神佑。但是那个年代是破除迷信的年代,不信神。可又是一个神化了的年代,“早请示,晚汇报”,每天必跳“忠字舞”。公社化后,虽说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际是换个形式的乡政府。生产则带有半军事化的味道。九华山上有一个生产大队,九华公社则在山下的柯村。佛教协会当时也组织僧众创办综合加工厂,自给自足,农禅并重,实为佛教大队。历史的风雨,曾涤荡过山林,人们早已习惯了,一切事情按新制行事,生活仍旧保持着一种淳朴的习俗,遵从传统,平平淡淡,实实在在。 不过,一拨拨的下放知青,一批批的下放干部,总不时地给这清山秀水增添一些色彩,带来一点活力。虽然以后他们都陆续回了城,但这种大移民,直到现在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我离开青阳县已近三十年了,这三十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青阳的这段生活,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来说宛若隔世,而它在我的心中,一直不能忘怀。青阳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是我认识人生,接受人生再教育的地方,也是我成家立业的地方。以后,也曾回青阳几次,有那么多的熟人、同事,还有我曾诊治过的病人,大家见面时的热呼劲,就像回到渴别多年的老家一样。毕竟,时间有限,总是把我限制在客人的位子上,而常留下不少遗憾。
  山水有幸,青阳在我身上留下的人生韵味和山水气息至今还在,许多美好的时光,还不时浮现在眼前。就是在梦里,也割不断这段情缘。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总是那么的清晰。如是我拿起笔,写下在青阳所过的日子,所熟悉的人和事,所跋涉过的山山水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