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触摸北师大
2021-12-23叙事散文王之了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5 编辑
中国名校忧思录:触 摸 北 师 大王之了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之谓也。位于北京之西北,其前后左右,皆有环衢相通也。北师大,横看竖瞧都是北师大。横着看,院落……
中国名校忧思录:触 摸 北 师 大王之了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之谓也。位于北京之西北,其前后左右,皆有环衢相通也。北师大,横看竖瞧都是北师大。横着看,院落……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5 编辑 <br /><br />中国名校忧思录:
触 摸 北 师 大
王之了
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之谓也。位于北京之西北,其前后左右,皆有环衢相通也。
北师大,横看竖瞧都是北师大。横着看,院落几千亩,楼房几万间。楼中楼,院中院,层脊相连,树木相参,任你放开脚步丈量,没有一天时间,你怎么也走不完。街道纵横,路路相通。图书馆、艺术楼,大讲堂、学术厅,随处可见。食堂六、七处,店铺十几家,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恰如一座小县城一样繁华热闹。楼房是望不透的处处青山,绕过一座,又有一座横在眼前,爬上一座,仍有一座直逼蓝天。在我的眼里,那是知识之山,学术之山。只是山门紧闭,与我无缘。
竖着瞧,北师大百余年的历史,将北师大的脊背压弯。2002年百年校庆时立起的“木铎金声”纪念碑,如一位负重的老人,行走在高山峻岭之间。寒冷让他将头缩进了衣领里, 宽大的衣氅也难抵御风寒,每走一步,似乎都要长吁喘喘。 一百零二年前,你降生在一个封建王朝的末端,爱新觉罗氏的黄袍马褂曾经装饰你的摇篮, 八国联军的长枪短炮也曾让你忧心颤颤。你用童声诅咒过袁世凯,你用热血拥护过孙中山,文化大革命,让你激动不已,改革开放让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在文学院的大楼里,见到了两位老教授在整理资料:那一叠叠的资料如一座座山,是百余年血汗的凝聚,是千万人思想的积攒。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绝不为过。
我问:“有人借阅吗?”
“谁看?!”
“为什么不烧掉?”
“谁敢!”
血汗无人珍惜,思想无人锤炼,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谁是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谁是美国的杜威?谁是德国的福禄倍尔?百年老校无思想,百年老校也失言!!走出大楼,我大声呼喊:“谁来点一把圣火,把这堆故纸点燃,燃烧出一页影响中国历史的思想,燃烧出一炉震憾世界命运的火焰……”我侧耳静听,四周是死一般的寂然。
北师大院内,树木蓊郁,绿叶成阴。树木品种全,数量多,一如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涌进北师大,可谓人才济济,树木挤挤。白杨被挤破了肚皮,流着泪,照样站稳了脚根,终于挤扁了高楼,给自己挤出了一片蓝天。法桐横生枝杈,遮住了窗户后面的眼睛,虽屡遭诅咒,屡遭砍杀,但历经百年,历经风雨,终于将渐长渐高的楼房按在手下。
暑假的北师大,热闹依然,除了一些放假未归的学子外,大多是全国各地的教师来这里参禅进修的。他们穿着各异,口音不同,但目的都是一个:考研拿证。说白了,考研就是考证,考证就是考钱,学校收钱,学员获证。所谓的研究生其实什么都不研究,导师著书但不立说,古今中外,东拼西凑,洋洋万言,不知所言。教授上课也是鹦鹉 学舌,有时批评时政,有时罗列观点。学生们有人正襟危坐,有人品读小说,有人伏桌酣睡,有人过耳传舌……研究生,在研究什么?熬时间,盼考试,泥菩萨个个能过河。学校商店正火,学校食堂正火,周边的旅店正火,还有那热卖考研资料的书店,一个挨着一个,学科齐全,叠叠如山,价钱昂贵,但一分也不给打折儿。那些资料,考前是“银根紧缩”,价值连城;考后则“通货膨胀”, 废纸一堆,一文不值。因为那里面没有思想,只有金钱散发的霉味。考生们呢,考上的大喜过望,落榜的涕泗涟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北师大如此,我们只见一斑。然中国大学千所,学术殿堂万间,如此者,岂独北师大耶!
启功的字,是北师大独具的一道景观。校训碑,是黑色大理石镶嵌,立于学校正门的右边, 那上面是由启功老先生所撰所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横平竖直,容止端端;潇洒飘逸,有超世之感。它时刻警示着北师大的莘莘学子和已经走出了校门的人民教师。在校训碑的斜对面,是一块以北师大校名命名的一颗小行星的纪念碑,“北师大星”四字,也出自启功的笔下,严肃认真,敦厚俊美,笔迹中透出冲天的力量。
在北师大院内,随处可见启功的墨迹。诸如各院系的门牌:“化学楼”、“文学院”、“英东艺术楼”、“田家炳艺术教育学院”、“励耘学苑”等。百年校庆纪念碑上有他亲笔题诗:“新松千尺益青葱,旧校仍留木铎声。四害路蹄亢徒践踏,群贤教泽信峥嵘。励耘遗著今传诵,乐育高堂久得名。从此更延千百载,中华师范有殊荣”。大到巍然屹立的“京师大厦”,小到小门小户的“春雨书店”、“友谊餐厅”。东西南北侧门上的校名“北京师范大学” 更是他所书,似乎别人没有这个资格。只是正门的校名非他所写,那是毛泽东的大手笔 :“北京师范大学”,古朴厚重,苍劲有力。一位书法爱好者来到北师大,感慨地说:“启功的字,很有影响,在北师大,哪个门面上的字不是他老先生所题,就差厕所的门没给写了!”
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中学语文大家傅国杰先生,也对启功心仪已久:他们同属于一个民族——满族,同属于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中国传统文化。那年他去北京,偶然见到启功的身影,虽然未曾叙话,但傅先生却觉得圆了一个梦,以致于多年以后,此一幕仍萦怀在心,历历在目。
我对启功,一直心存敬仰。虽不曾见过他的人,却经常拜读他的字。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只要你留心,就会在某一个书店、某一个角落、某一个商厦发现他的字,那字正对着你微微地发笑呢。在山东德州小市,有一处外国王陵,在王陵墓道的牌坊上,就有启功所书“名播千秋”四字。
此次来北师大,真是大饱了眼福。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我足足寻访了两天,把启功的字看个够、吃个 “饱”。但在心满意足之余,又生出几许遗憾。做为艺术家, 启功堪称一代宗师,但他的字,虽然秀美,却缺少力量,虽然齐整,却缺少豪放,虽然给人以亲切感,却却无法让人产生梦想……
世人称启功是中国的国宝,我说他的字就是北师大的商标。北师大因启功而自豪,但自豪过了头,却忘记了自己是师范大学的性质,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地方,不应该一枝独秀,而应该是百花齐放。 几十万名毕业生和几万名在校生,在书法上有一定功底和造诣的人,恐怕不只启功一人吧?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来书写校内一些题名呢?启功的一枝独秀,剥夺了其它学友和校友的表现机会,让人觉得北师大院内有一种沉寂,一种古板,一种墨守成规。恰如一桌宴席,桌上十二道菜,有十道菜全是满族的烤羊腿,做为食客的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一个花园里。只有一种花,不知道是花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北师大的正门,坐北朝南,堂堂正正,方方端端。有毛泽东遒劲的题字,有现代化的合金栅栏。但不知从何时起,这座正门却“门虽设而常关”。人们进出北师大,都要从其它的侧门通过。正门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象征,一种威严的学术象征,一种不可逾越的权威象征。在我的眼里,它是一副严肃的面孔,一副古板的尊容。站在北师大的正门前,我想到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想到了故宫宫墙和万里长城,想到了晏子使楚时楚国人的狭隘和故作聪明。从侧门进出,让人觉得北师大高高在上,让进出的人都低人一等。
大门紧闭,阻住了车辆,也阻住了行人;阻住了愿望,也阻住了思想。容不进世外吹来的风雨,也容不下高原上飘下来的彩云。紧闭的大门,禁锢了学子的脚步,也禁锢了人们的灵魂。院子再大,也走不出孔子、孟子,走不出李白、杜甫,走不出沙士比亚和普希金……
北师大,什么时候能放飞你的思想?什么时候能敞开你的大门?
触 摸 北 师 大
王之了
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之谓也。位于北京之西北,其前后左右,皆有环衢相通也。
北师大,横看竖瞧都是北师大。横着看,院落几千亩,楼房几万间。楼中楼,院中院,层脊相连,树木相参,任你放开脚步丈量,没有一天时间,你怎么也走不完。街道纵横,路路相通。图书馆、艺术楼,大讲堂、学术厅,随处可见。食堂六、七处,店铺十几家,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恰如一座小县城一样繁华热闹。楼房是望不透的处处青山,绕过一座,又有一座横在眼前,爬上一座,仍有一座直逼蓝天。在我的眼里,那是知识之山,学术之山。只是山门紧闭,与我无缘。
竖着瞧,北师大百余年的历史,将北师大的脊背压弯。2002年百年校庆时立起的“木铎金声”纪念碑,如一位负重的老人,行走在高山峻岭之间。寒冷让他将头缩进了衣领里, 宽大的衣氅也难抵御风寒,每走一步,似乎都要长吁喘喘。 一百零二年前,你降生在一个封建王朝的末端,爱新觉罗氏的黄袍马褂曾经装饰你的摇篮, 八国联军的长枪短炮也曾让你忧心颤颤。你用童声诅咒过袁世凯,你用热血拥护过孙中山,文化大革命,让你激动不已,改革开放让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在文学院的大楼里,见到了两位老教授在整理资料:那一叠叠的资料如一座座山,是百余年血汗的凝聚,是千万人思想的积攒。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绝不为过。
我问:“有人借阅吗?”
“谁看?!”
“为什么不烧掉?”
“谁敢!”
血汗无人珍惜,思想无人锤炼,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谁是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谁是美国的杜威?谁是德国的福禄倍尔?百年老校无思想,百年老校也失言!!走出大楼,我大声呼喊:“谁来点一把圣火,把这堆故纸点燃,燃烧出一页影响中国历史的思想,燃烧出一炉震憾世界命运的火焰……”我侧耳静听,四周是死一般的寂然。
北师大院内,树木蓊郁,绿叶成阴。树木品种全,数量多,一如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涌进北师大,可谓人才济济,树木挤挤。白杨被挤破了肚皮,流着泪,照样站稳了脚根,终于挤扁了高楼,给自己挤出了一片蓝天。法桐横生枝杈,遮住了窗户后面的眼睛,虽屡遭诅咒,屡遭砍杀,但历经百年,历经风雨,终于将渐长渐高的楼房按在手下。
暑假的北师大,热闹依然,除了一些放假未归的学子外,大多是全国各地的教师来这里参禅进修的。他们穿着各异,口音不同,但目的都是一个:考研拿证。说白了,考研就是考证,考证就是考钱,学校收钱,学员获证。所谓的研究生其实什么都不研究,导师著书但不立说,古今中外,东拼西凑,洋洋万言,不知所言。教授上课也是鹦鹉 学舌,有时批评时政,有时罗列观点。学生们有人正襟危坐,有人品读小说,有人伏桌酣睡,有人过耳传舌……研究生,在研究什么?熬时间,盼考试,泥菩萨个个能过河。学校商店正火,学校食堂正火,周边的旅店正火,还有那热卖考研资料的书店,一个挨着一个,学科齐全,叠叠如山,价钱昂贵,但一分也不给打折儿。那些资料,考前是“银根紧缩”,价值连城;考后则“通货膨胀”, 废纸一堆,一文不值。因为那里面没有思想,只有金钱散发的霉味。考生们呢,考上的大喜过望,落榜的涕泗涟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北师大如此,我们只见一斑。然中国大学千所,学术殿堂万间,如此者,岂独北师大耶!
启功的字,是北师大独具的一道景观。校训碑,是黑色大理石镶嵌,立于学校正门的右边, 那上面是由启功老先生所撰所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横平竖直,容止端端;潇洒飘逸,有超世之感。它时刻警示着北师大的莘莘学子和已经走出了校门的人民教师。在校训碑的斜对面,是一块以北师大校名命名的一颗小行星的纪念碑,“北师大星”四字,也出自启功的笔下,严肃认真,敦厚俊美,笔迹中透出冲天的力量。
在北师大院内,随处可见启功的墨迹。诸如各院系的门牌:“化学楼”、“文学院”、“英东艺术楼”、“田家炳艺术教育学院”、“励耘学苑”等。百年校庆纪念碑上有他亲笔题诗:“新松千尺益青葱,旧校仍留木铎声。四害路蹄亢徒践踏,群贤教泽信峥嵘。励耘遗著今传诵,乐育高堂久得名。从此更延千百载,中华师范有殊荣”。大到巍然屹立的“京师大厦”,小到小门小户的“春雨书店”、“友谊餐厅”。东西南北侧门上的校名“北京师范大学” 更是他所书,似乎别人没有这个资格。只是正门的校名非他所写,那是毛泽东的大手笔 :“北京师范大学”,古朴厚重,苍劲有力。一位书法爱好者来到北师大,感慨地说:“启功的字,很有影响,在北师大,哪个门面上的字不是他老先生所题,就差厕所的门没给写了!”
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中学语文大家傅国杰先生,也对启功心仪已久:他们同属于一个民族——满族,同属于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中国传统文化。那年他去北京,偶然见到启功的身影,虽然未曾叙话,但傅先生却觉得圆了一个梦,以致于多年以后,此一幕仍萦怀在心,历历在目。
我对启功,一直心存敬仰。虽不曾见过他的人,却经常拜读他的字。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只要你留心,就会在某一个书店、某一个角落、某一个商厦发现他的字,那字正对着你微微地发笑呢。在山东德州小市,有一处外国王陵,在王陵墓道的牌坊上,就有启功所书“名播千秋”四字。
此次来北师大,真是大饱了眼福。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我足足寻访了两天,把启功的字看个够、吃个 “饱”。但在心满意足之余,又生出几许遗憾。做为艺术家, 启功堪称一代宗师,但他的字,虽然秀美,却缺少力量,虽然齐整,却缺少豪放,虽然给人以亲切感,却却无法让人产生梦想……
世人称启功是中国的国宝,我说他的字就是北师大的商标。北师大因启功而自豪,但自豪过了头,却忘记了自己是师范大学的性质,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地方,不应该一枝独秀,而应该是百花齐放。 几十万名毕业生和几万名在校生,在书法上有一定功底和造诣的人,恐怕不只启功一人吧?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来书写校内一些题名呢?启功的一枝独秀,剥夺了其它学友和校友的表现机会,让人觉得北师大院内有一种沉寂,一种古板,一种墨守成规。恰如一桌宴席,桌上十二道菜,有十道菜全是满族的烤羊腿,做为食客的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一个花园里。只有一种花,不知道是花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北师大的正门,坐北朝南,堂堂正正,方方端端。有毛泽东遒劲的题字,有现代化的合金栅栏。但不知从何时起,这座正门却“门虽设而常关”。人们进出北师大,都要从其它的侧门通过。正门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象征,一种威严的学术象征,一种不可逾越的权威象征。在我的眼里,它是一副严肃的面孔,一副古板的尊容。站在北师大的正门前,我想到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想到了故宫宫墙和万里长城,想到了晏子使楚时楚国人的狭隘和故作聪明。从侧门进出,让人觉得北师大高高在上,让进出的人都低人一等。
大门紧闭,阻住了车辆,也阻住了行人;阻住了愿望,也阻住了思想。容不进世外吹来的风雨,也容不下高原上飘下来的彩云。紧闭的大门,禁锢了学子的脚步,也禁锢了人们的灵魂。院子再大,也走不出孔子、孟子,走不出李白、杜甫,走不出沙士比亚和普希金……
北师大,什么时候能放飞你的思想?什么时候能敞开你的大门?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