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水美食之一:麻食
2021-12-23叙事散文叶梓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37 编辑
麻食叶梓一位身着清爽的妇人,将和好的面揉得光光的,复又搓成细细的长条,再掐成一小截一小截,拿起,在一个新新的草帽檐檐上,用大拇指使劲一搓……
麻食叶梓一位身着清爽的妇人,将和好的面揉得光光的,复又搓成细细的长条,再掐成一小截一小截,拿起,在一个新新的草帽檐檐上,用大拇指使劲一搓……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37 编辑 <br /><br /> 麻食
叶梓
一位身着清爽的妇人,将和好的面揉得光光的,复又搓成细细的长条,再掐成一小截一小截,拿起,在一个新新的草帽檐檐上,用大拇指使劲一搓,一个长短约一厘米、带有草编花纹的海螺状的小面卷,就脱手而出——妇人头也不抬,只是一个劲儿地搓,不计较面馆里客人的多少,也不管外头的暄晔热闹,她的五指飞舞,熟稔的取、搓、丢等动作,准确快速,一气呵成。不一会,她面前的案板上就摆满这些小面卷,仿佛她的千军万马。十年前——再短一些——就是五年前吧,甘肃天水老城官泉和桥店子一带的小吃街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可惜现在没了。没有了,反倒觉着这场景悠远、且富有意蕴。
如此而成者,甘肃天水的小吃麻食也。
据说其祖宗是蒙古族的面食,又称秃秃麻食,意为手搓的面疙瘩。明代《长安客话》中把麻食归入汤饼类食物——汤饼者,古称索饼,煮饼,即今日之面条也。其实,藉此麻食,我所看到的是深藏于天水人内心深处的温婉与灵秀。俗常,人们一提到大西北,总会用粗犷呀豪放呀这些陈词滥调来形容。当然,这些都是对的,但只对了一半。因为,西北人呼呼吹着风沙的心里,也有着小桥流水般的温婉与灵秀。以甘肃天水为例,单单一个面条,就做得五花八门,臊子面啦浆水面啦乌龙头大卤面啦,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和江南人的糕类食品比起来,绝不逊色,且会让他们大跌眼镜的。
而麻食,却将此推向了一个极致。
且不说麻食之味有多可口,单看看一碗麻食的“来龙去脉”,就让人深深地感到一份经由时间积攒下来的旧。一种怀旧的旧。一种在时间中慢步行走的旧。一种散发着手艺本色的旧。一种草帽的旧。可惜的是,这几年,做麻食生意的人开始偷懒了,有的直接在面板上搓,有的干脆在街面上买来专门搓麻食的状如洗衣板的小搓板上搓。吃这样的麻食,不止是少了花纹,还少了经由草帽后留下的味道,吃起来当然就索然无味。
现在回忆起来,吃一碗纯正的麻食,常常令人对西北大地充满暖意。当然,这得在冬天。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典型特质,就是有季节的轮回变化。这在饮食也能体现出来。冬吃羊肉春吃菲之类的道理,显然人人都懂。麻食作为一种冬令食品,其核心理所当然就是热,要吃得你满头大汗,要吃得你心暖意热,才算过瘾。想一想,在一安静小院,与一知已女子随遇而安。每天上午,她都在家花一上午的功夫,一粒一粒地从草帽檐檐上给你弄出一道麻食来,那吃起来是何等的神清气爽。不用猜,这样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原始与自然之美——当然,不管是炒麻食还是烩麻食,都是如此——这其实也就牵扯到麻食的吃法。烩麻食者,显然有汤,即先用肉汤、肉丁、磨姑片、土豆丁等烩成臊子,与煮熟的麻食和到一起同食;炒者,如同风行西北的炒面,麻食与菜同炒之,此食法者甚少。
炒也罢,烩也罢,在寒风冽冽雪花飞扬的下午或者晚上,吃一碗热乎乎的麻食,犹如在寒夜里围着一炉炭火,冷暖适中
叶梓
一位身着清爽的妇人,将和好的面揉得光光的,复又搓成细细的长条,再掐成一小截一小截,拿起,在一个新新的草帽檐檐上,用大拇指使劲一搓,一个长短约一厘米、带有草编花纹的海螺状的小面卷,就脱手而出——妇人头也不抬,只是一个劲儿地搓,不计较面馆里客人的多少,也不管外头的暄晔热闹,她的五指飞舞,熟稔的取、搓、丢等动作,准确快速,一气呵成。不一会,她面前的案板上就摆满这些小面卷,仿佛她的千军万马。十年前——再短一些——就是五年前吧,甘肃天水老城官泉和桥店子一带的小吃街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可惜现在没了。没有了,反倒觉着这场景悠远、且富有意蕴。
如此而成者,甘肃天水的小吃麻食也。
据说其祖宗是蒙古族的面食,又称秃秃麻食,意为手搓的面疙瘩。明代《长安客话》中把麻食归入汤饼类食物——汤饼者,古称索饼,煮饼,即今日之面条也。其实,藉此麻食,我所看到的是深藏于天水人内心深处的温婉与灵秀。俗常,人们一提到大西北,总会用粗犷呀豪放呀这些陈词滥调来形容。当然,这些都是对的,但只对了一半。因为,西北人呼呼吹着风沙的心里,也有着小桥流水般的温婉与灵秀。以甘肃天水为例,单单一个面条,就做得五花八门,臊子面啦浆水面啦乌龙头大卤面啦,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和江南人的糕类食品比起来,绝不逊色,且会让他们大跌眼镜的。
而麻食,却将此推向了一个极致。
且不说麻食之味有多可口,单看看一碗麻食的“来龙去脉”,就让人深深地感到一份经由时间积攒下来的旧。一种怀旧的旧。一种在时间中慢步行走的旧。一种散发着手艺本色的旧。一种草帽的旧。可惜的是,这几年,做麻食生意的人开始偷懒了,有的直接在面板上搓,有的干脆在街面上买来专门搓麻食的状如洗衣板的小搓板上搓。吃这样的麻食,不止是少了花纹,还少了经由草帽后留下的味道,吃起来当然就索然无味。
现在回忆起来,吃一碗纯正的麻食,常常令人对西北大地充满暖意。当然,这得在冬天。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典型特质,就是有季节的轮回变化。这在饮食也能体现出来。冬吃羊肉春吃菲之类的道理,显然人人都懂。麻食作为一种冬令食品,其核心理所当然就是热,要吃得你满头大汗,要吃得你心暖意热,才算过瘾。想一想,在一安静小院,与一知已女子随遇而安。每天上午,她都在家花一上午的功夫,一粒一粒地从草帽檐檐上给你弄出一道麻食来,那吃起来是何等的神清气爽。不用猜,这样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原始与自然之美——当然,不管是炒麻食还是烩麻食,都是如此——这其实也就牵扯到麻食的吃法。烩麻食者,显然有汤,即先用肉汤、肉丁、磨姑片、土豆丁等烩成臊子,与煮熟的麻食和到一起同食;炒者,如同风行西北的炒面,麻食与菜同炒之,此食法者甚少。
炒也罢,烩也罢,在寒风冽冽雪花飞扬的下午或者晚上,吃一碗热乎乎的麻食,犹如在寒夜里围着一炉炭火,冷暖适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