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回忆
2021-12-23抒情散文武俊岭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6 编辑
1996至1999,是我在单位上最不得志、经济上最为窘迫的几年。其间,心情之灰败、生趣之暗淡,现在回忆着,还有阵阵寒意袭来。所幸,这几年当中,我的文……
1996至1999,是我在单位上最不得志、经济上最为窘迫的几年。其间,心情之灰败、生趣之暗淡,现在回忆着,还有阵阵寒意袭来。所幸,这几年当中,我的文……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56 编辑 <br /><br /> 1996至1999,是我在单位上最不得志、经济上最为窘迫的几年。其间,心情之灰败、生趣之暗淡,现在回忆着,还有阵阵寒意袭来。
所幸,这几年当中,我的文章发表得却是较为顺利。
有五、六家报纸吧,只要我的稿子写得不是很差,他们差不多就能接纳。其中,特别是广东的一家和本地的一家,对我真是太好了。
广东那家报纸一周有两个版面发表文学类文章:一为“读书随笔”,一为“海内文萃”。那时,我因为看了两本周作人的《知堂书话》,着迷地写起读书类文章来。看了白居易的《秦中吟》,便发一通感慨,写成一篇文章。看了汪曾祺的小说,就来篇《汪曾祺的叙述语言》。孙犁晚年之作,数他的批评文字最好了,就向别人介绍一下……稿子过去,二十天左右,就可收到样报。一个月左右,稿费也就来了,40至80不等。
本地报纸,创刊多少年了,一直没去投稿。因为接触一两次编者后,或远于其牛,或怜于其乏,干脆就不去投稿了。到了1995年,在一大衙门门口,遇见一位相交多年的朋友。他问我看他的散文了吗?我说在哪里。他说在本地报纸上。进而,他说某某当编辑了,你也可以投稿的。
于是,我就投了。有一个月的样子吧,在报纸上看见了我的文章。不只我,许多朋友也都看到了。我很高兴。文章发表后一个多月,我去拜访这位先生。先生当时四十露头,差不多长我十岁。他待我十分热情。探讨写作时,虚心地问我一些问题。并且,还把我称为写作散文的行家里手。我什么时候有过这种的待遇啊!那一会儿,我感到很幸福。
他读书很多,文章写得也不少。文章大多平实,一如他的为人。但是,有时他也会弄出几篇空幻迷离之作,让我只有羡慕的份儿。
他为人极为谦和,属于那种做了再说,或做了还不说的人物。他说,副刊必须向本地作者敞开大门,因为这是本地唯一的园地。你不给他们发,就在他们起步走的时候把路堵死了。后来证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我有数几次的拜见中,他的明理达识,让我极为佩服。现在忆起的,有一点,那就是他说起战争。他说战争从人道的角度,从文学家的角度,反战,一点没错。但是,你却不能说政治家没有他们政治上的考虑。现在想想,这话还是很辩证法的。
我们之间的交往,可说是其清如水。我没有请他喝过一次酒,吃过一次饭。一次,是六月份,天刚刚有点热;我去找他谈天,抱去了两个西瓜。坐下,我们一边吃瓜一边畅谈,不知时光之飞逝。最后,我一看表,快十点了,便告辞。这时,他变得少有的严肃起来,说以后再来,不能带一点东西。话很硬,很突然,一下子把我僵在了那里。半天,我才唯唯而退。
他组织了两次活动:一次是1997年3月8日的副刊笔会。一次是香港回归征文。笔会开得很成功。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很是融洽。他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现在,我能忆起的是他反对晦涩的写法。他说含蓄很好,含蓄就像一个美女披上了面纱。而晦涩呢,就是披上麻袋片了(以后我把这比喻用于我的文章,效果还不错。去年与一友人谈起此喻,友人失笑,进而另外弄出一句“藏在铁皮桶里弄动静”——天性就是天性,不能不服)。
我的散文投过去,他是每篇必编。他基本上不改我的文章。不只我的,别人的,他也少改。他说改别人的东西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改,必须是很明显的错误,才能改。稿费,虽然不是那么及时,但却是每篇都有。少则20,多则40,早晚都能收到。
他对于他的责任,很明确。他曾设想成立副刊散文协会,以便开展一些活动。并准备出一本副刊散文精选。但是,他在那位置上不到三年,就另有他任,编别的版面去了。这样,他的愿望就没有来得及实现。这是至为可惜的。不过,在他主持副刊期间,团结了本地的一批作者。作者们在漫长疲惫的文学之旅上,得到了鼓励与催动。这一点,意义重大,远胜于单纯地发表几篇文章。我想,这样的评价,不会只是我一个人的。
1996年,我的工资只有200多元;到1999年,也不到600元。这样的话,一个月能够收到百儿八十的稿费,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安慰。也真巧,稿费经常是在我的工资快花完的时候来到。因为是增加的金钱,我花起来就格外痛快。当时的本地公鸡,价格较高,我毫不犹豫地买来炖了让孩子吃。
因为常来稿费,我在家中很受表扬。特别是我的儿子,只要放学回家后看见有饮料,就知道稿费来了。他高兴地喝,高兴地说些学习上的事情。无形之中,孩子慢慢地也好学起来。
进入新的世纪,我一是在写作上进行调整,二是参加自考,短稿就写得不多了。另外,在园地方面,编辑改行的改行、让贤的让贤,版面改版的改版、撤消的撤消;总之,变化较大。这样的话,到了2003年自考基本结束、作了几篇文章后,我想了一想,竟然不知往哪里投稿才有可能发表了。
一时,我怅然若失。
但是,很快我就重整旗鼓。从去年开始,我在写作小说类较长的稿子的间隙,并没放弃短稿。写出后,或电子邮件或传统邮件,往外猛投。一年多下来,发表的情况还算可以吧。
但是,类似于那几年的幸福感,这一年多来却是极少出现。我知道,还是发表的数量不多、稿费也不丰厚的原因造成的。因为,现在的胃口,比以前大多了啊。
但我相信,有以前的温馨在胸,我就会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好的编辑在等着我的文章。
前行,义无返顾的。我自己劝自己。
所幸,这几年当中,我的文章发表得却是较为顺利。
有五、六家报纸吧,只要我的稿子写得不是很差,他们差不多就能接纳。其中,特别是广东的一家和本地的一家,对我真是太好了。
广东那家报纸一周有两个版面发表文学类文章:一为“读书随笔”,一为“海内文萃”。那时,我因为看了两本周作人的《知堂书话》,着迷地写起读书类文章来。看了白居易的《秦中吟》,便发一通感慨,写成一篇文章。看了汪曾祺的小说,就来篇《汪曾祺的叙述语言》。孙犁晚年之作,数他的批评文字最好了,就向别人介绍一下……稿子过去,二十天左右,就可收到样报。一个月左右,稿费也就来了,40至80不等。
本地报纸,创刊多少年了,一直没去投稿。因为接触一两次编者后,或远于其牛,或怜于其乏,干脆就不去投稿了。到了1995年,在一大衙门门口,遇见一位相交多年的朋友。他问我看他的散文了吗?我说在哪里。他说在本地报纸上。进而,他说某某当编辑了,你也可以投稿的。
于是,我就投了。有一个月的样子吧,在报纸上看见了我的文章。不只我,许多朋友也都看到了。我很高兴。文章发表后一个多月,我去拜访这位先生。先生当时四十露头,差不多长我十岁。他待我十分热情。探讨写作时,虚心地问我一些问题。并且,还把我称为写作散文的行家里手。我什么时候有过这种的待遇啊!那一会儿,我感到很幸福。
他读书很多,文章写得也不少。文章大多平实,一如他的为人。但是,有时他也会弄出几篇空幻迷离之作,让我只有羡慕的份儿。
他为人极为谦和,属于那种做了再说,或做了还不说的人物。他说,副刊必须向本地作者敞开大门,因为这是本地唯一的园地。你不给他们发,就在他们起步走的时候把路堵死了。后来证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我有数几次的拜见中,他的明理达识,让我极为佩服。现在忆起的,有一点,那就是他说起战争。他说战争从人道的角度,从文学家的角度,反战,一点没错。但是,你却不能说政治家没有他们政治上的考虑。现在想想,这话还是很辩证法的。
我们之间的交往,可说是其清如水。我没有请他喝过一次酒,吃过一次饭。一次,是六月份,天刚刚有点热;我去找他谈天,抱去了两个西瓜。坐下,我们一边吃瓜一边畅谈,不知时光之飞逝。最后,我一看表,快十点了,便告辞。这时,他变得少有的严肃起来,说以后再来,不能带一点东西。话很硬,很突然,一下子把我僵在了那里。半天,我才唯唯而退。
他组织了两次活动:一次是1997年3月8日的副刊笔会。一次是香港回归征文。笔会开得很成功。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很是融洽。他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现在,我能忆起的是他反对晦涩的写法。他说含蓄很好,含蓄就像一个美女披上了面纱。而晦涩呢,就是披上麻袋片了(以后我把这比喻用于我的文章,效果还不错。去年与一友人谈起此喻,友人失笑,进而另外弄出一句“藏在铁皮桶里弄动静”——天性就是天性,不能不服)。
我的散文投过去,他是每篇必编。他基本上不改我的文章。不只我的,别人的,他也少改。他说改别人的东西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改,必须是很明显的错误,才能改。稿费,虽然不是那么及时,但却是每篇都有。少则20,多则40,早晚都能收到。
他对于他的责任,很明确。他曾设想成立副刊散文协会,以便开展一些活动。并准备出一本副刊散文精选。但是,他在那位置上不到三年,就另有他任,编别的版面去了。这样,他的愿望就没有来得及实现。这是至为可惜的。不过,在他主持副刊期间,团结了本地的一批作者。作者们在漫长疲惫的文学之旅上,得到了鼓励与催动。这一点,意义重大,远胜于单纯地发表几篇文章。我想,这样的评价,不会只是我一个人的。
1996年,我的工资只有200多元;到1999年,也不到600元。这样的话,一个月能够收到百儿八十的稿费,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安慰。也真巧,稿费经常是在我的工资快花完的时候来到。因为是增加的金钱,我花起来就格外痛快。当时的本地公鸡,价格较高,我毫不犹豫地买来炖了让孩子吃。
因为常来稿费,我在家中很受表扬。特别是我的儿子,只要放学回家后看见有饮料,就知道稿费来了。他高兴地喝,高兴地说些学习上的事情。无形之中,孩子慢慢地也好学起来。
进入新的世纪,我一是在写作上进行调整,二是参加自考,短稿就写得不多了。另外,在园地方面,编辑改行的改行、让贤的让贤,版面改版的改版、撤消的撤消;总之,变化较大。这样的话,到了2003年自考基本结束、作了几篇文章后,我想了一想,竟然不知往哪里投稿才有可能发表了。
一时,我怅然若失。
但是,很快我就重整旗鼓。从去年开始,我在写作小说类较长的稿子的间隙,并没放弃短稿。写出后,或电子邮件或传统邮件,往外猛投。一年多下来,发表的情况还算可以吧。
但是,类似于那几年的幸福感,这一年多来却是极少出现。我知道,还是发表的数量不多、稿费也不丰厚的原因造成的。因为,现在的胃口,比以前大多了啊。
但我相信,有以前的温馨在胸,我就会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好的编辑在等着我的文章。
前行,义无返顾的。我自己劝自己。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