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老马帮和比马帮老的村庄

2021-12-23抒情散文木祥

老马帮72岁了,会拉二胡,拉“新十二杯酒”,拉
“寡妇调”。一辈子没有结婚,但有一个从不认他的儿子说实话,在我们村子里,真正跑丽江,跑鹤庆的老马帮不多了,都己相继去世。我最熟悉的老马帮陈洪才,罗光美,华金富,等等都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所以……
老马帮72岁了,会拉二胡,拉“新十二杯酒”,拉
“寡妇调”。一辈子没有结婚,但有一个从不认他的儿子
  说实话,在我们村子里,真正跑丽江,跑鹤庆的老马帮不多了,都己相继去世。我最熟悉的老马帮陈洪才,罗光美,华金富,等等都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所以在我写村子里的马帮的时候,一是靠采访,一是靠回忆。我知道,写马帮不能虚构。而且我也不擅长虚构,我连写小说都爱从实际生活中找细节,找素材,有时候文章中的人名都喜欢用真名,唯有这样,写起来心里才踏实。所以,在写我们村这个马帮部落的时候,我基本上每一个老马帮家都走访过。没有老马帮的人家,我也爱到他们家去作客,向他们了解马帮过去的生活,了解村子的发展史,在他们身上捕捉生活细节,得到写作的动力。在村子里,我所采访的老马帮当中,有的已经四世同堂,也有的独生一人过到现在。其中,独身一辈子的老马帮还有,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刘华祥老人。我觉得应该记下这个老马帮,就详细地采访,并和村民了解了刘华祥的情况。   刘华祥老人是从四川迁到章斐村来的客户人家,听老人说,是解放前“逃难”到章斐来的。到了章斐,举目无亲,又没有带来什么东西,家里十分穷,一家人住在村子外的一所瓦窑里。没有办法,就帮人家赶马,混一碗饭吃。一赶就赶到了解放。解放后,牲口都入了社,他在队里赶了几年。但公路一通,长途马帮没有事干了,就只好回到生产队里来。回到队里,才觉得自己的年轻岁月都在赶马路上混掉了。婚没有结,房子没有修,人也老了。并且,在生产队里其他活都不会干,只会赶马,又没有马赶。生产队为了人尽其才,生产队就让刘华祥老人放牛。那时候他傍晚把牛从山上赶下山来,在进村以前就开始吹起了牛角号,牛角号的声音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现在是很难听到这种牛角号了,就算是听到,也只能是在电视里、电影里和歌舞中——也只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养牛的人家,一听到这种牛角号的声音就走到箐边来,把自己家的牛接回家里去。   这个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结过婚,但是他有一个儿子。记得那还是在二十多年以前,他和生产队里另外一个放牛的寡妇常一块在山上放牛,结果怀上了一个孩子。生产队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不应该的事情,就把他们拉到队里来斗争了一回。结果女人养下来的孩子也不准放牛老人认领,到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是大人了,当然,也没有人告诉他,谁是他的父亲,我想,就是告诉了他,也不知他是否愿意认他的父亲。现在,他们面对面走过谁也不和谁说一句话。这个老人好象是从来没有和谁争辩过什么,他永远都是一副沉默象。他给人的印象,就是赶着一群牛,扛着一些柴火,头上戴着一顶既可以遮雨也可以挡太阳的草帽。   刘华祥老人年轻的时候,村子里的人都觉得他有点傻,闷声不出气的,谁也没有想到要为他操办一下婚事。他的内心十分孤独,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队房门口拉二胡,他的二胡是一个葫芦做的,葫芦上面蒙有一层蛇皮。蛇是他自己打来的,蛇肉他已经煮来吃了。那时候,我们村子里人觉得吃蛇肉的人是最稀奇的,觉得刘华祥十分奇怪。刘华祥拉二胡拉得最多的歌曲是我们村子里的民歌“新十二杯酒”和“寡妇调”。他还会拉一些永胜洞经音乐中的曲子,但好象都不十分精通。也有人在没事的时候到队房里去找他说话,他讲得最多的是赶马时候的事情。他说,他过去赶马,跑得最多的是丽江和鹤庆。他赶的马,是村子里濮家的,赶了一辈子牲口,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马,没有自己的家。印象中,刘华祥好象是说他在跑丽江的赶马路上有一个相好,但是他自己连家也没有,就没有敢带到家乡来。一个没有房子,没有亲人的人,那时候找对象是十分困难的了。   现在,刘华祥老人在老队房的一间小房子里开了一个小卖店。我去采访他的时候,刘华祥老人蹲在小房子外的石头上面吸烟斗,我惊奇地发现,老人的穿衣和貌特征都没有多大的改变。想想老人72岁这个年龄,真让人有点不敢相信。老人精神还好,耳朵眼睛都还好使,牙齿一个也没有掉。农村里就是这样,他们的日子很苦,但是他们的寿命却长。听天由命的乐观态度,是生命中最好的营养品。他戴着那顶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棉帽,穿的是一色的对襟汗褡,里三层,外三层,一层摞一层。他的胸着有一排排的布钮子,好象是排列整齐的黑葡萄。从他的身上,还看得出一些马帮的韵味来。   老人年纪大了,对生活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他的脸上,再也看不到过去的那种孤独和忧郁,而变得和蔼,从容和大度。有生意无生意,老人都从容不迫。只要有人从他的店门口走过,他都主动和人讲话,取下了嘴上的烟锅,和蔼地笑一笑,露出被烟薰黄了的牙齿,嘴里同时冒出一些烟雾来。到他的店前,老人并不指望你买点什么,你到了他的店前,他就让你在草墩上坐一坐。老人的店门口,有好些草团,这是村子里人的“土沙发”。
我在店门口找了一个草墩坐了下来。我没有向老人讲我到店里来的意图,到老人的这个店门口来坐的人是很随意的,根本不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的。我随意地问起了老人赶马的情况,老人用手赶了一下货物上的苍蝇,然后后才漫不经心地回答:赶了大半辈子的马呕。说到赶马,老人虽说没有太大的激动,但却好象是来了兴致,他接着就讲了他赶马的情况,他小时候就没了爹娘,那时候,反正是哪家牲口好,哪家对赶马人好,就帮哪家赶,赶马人,就突个牲口好。牲口不好,在路上要遭罪的。再说,赶个好牲口,走在路上也体面一些。   我问:你赶马去了哪些地方。
  老人说:主要是去丽江,有时候也去鹤庆。
  我说:你们的牲口都驮些什么?
  老人说:去丽江时驮米,回来时驮布匹和盐巴。
  问:你们去丽江要走多少时间?
  老人说:走三天,但是牲口要好,因为过了梓里江桥,十二栏杆坡很陡,一般的牲口空着都上不去,不要说是驮着东西了。
老人说,他们到丽江后,就在丽江古城的关门口做生意,在那里把货办好了,时间还早的话,就回到箐门口去歇店。箐门口是永胜三川马帮的店子,永胜人多,住习惯了,住着舒心一些。
  老人说:我们赶马人,一年都要出门,帮人家一年,就算是长工,算给一年的工钱。也不突什么工钱了,就只要有牲口赶,可以混日子,就满足了。赶马人,要求不高。
  说到这里,我又问:这些都是解放前的事,解放后赶没有赶马?   老人就讲了他放牛的情况。土地承包到户后,生产队也没有牛让他放了,留了一间房子让他住着,他是队里唯一一个五保户。但也没有在家里闲着。乡村的人家里,老人不到动不起的时候是不会闲下来的。干什么呢,赶了一辈子牲口,放了半辈子牛,其他的农活都干不好,就到村子的路边上为人看车吧。那时候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到这个小村子,有些车晚上就要停在村口上。车上有货物,驾驶员不放心,就请老人为他们守。晚上,老人睡在路边上为驾驶员守车,老人睡眠不大好,就在夜里看天上的星星。老人每天晚上得两元钱。白天,老人在大路边上卖冰粉,冰粉籽是自己到山上去采摘的,村子里的那些山沟水箐,老人差不多都走过,山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只小鸟都认识他。卖冰粉是无本生意,好坏都有一点收入,有一点收入的日子都是好日子。前些年,章斐村是货物转运站,还有一个供销社的购销店。后来由于公路通到乡里去了,购销店生意不好,就撤到了乡里。购销店撤了以后,村子里人买东西就很不方便,有时候买一包火柴都要到3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买。这是老人开店的一次好机遇,老人就在自己的小房子上挖了一个土洞,开了一个小店。没有成本,老人就靠和熟人赊货来卖。一次不敢多赊,就零星地少赊一点,卖完了去交钱时又去拿一些。去拿货的时间多数是街天,街天有车从他的小店门口走过,一元钱就可以坐到街上,一元钱又可以坐在车上把货拿回来。但是老人不坐车,买了一头小毛驴,老人赶着小毛驴背着个篮子走在乡间小路上。   老人觉得在家里的日子很不好过,人老了,却还想着朝外面走,这和从前赶马时的性格一样没有改变。我问老人,他一个人住在这个店里,有没有想到过他病倒了,去世了的那一天。老人说,在他病得确实要起不了床的时候,他就自己杀一只鸡吃了,把门锁上睡在小店里,其他的事他也管不了了。一辈子没有管过人,也不好意思让人管。马帮老人,都有一样的自尊心。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尊心,一种让人心季的自尊心。   说了村子里的老马帮,我还想记下一个老太太,一个92岁的马帮的遗孀。在村子里一个叫老家营的巷子中间,有一家人家的大门开着,门口坐着一位眼睛不太清晰的老人。这是我每次回故乡看到的第一位老人,村子里的人都叫她“路英姐”。我每次回来,都见她坐在大门口,听着过往人的脚步声。还是在我小的时候,她的眼睛就看不见了,很少出门去。她的丈夫是一个马帮,年轻时候赶着牲口出门就没有回来,也不知是死是活。她带着一个女儿过日子,经常流泪,时间一长,眼睛就瞎了。慢慢地,她的女儿也大了,找了一个女婿,她就靠女儿和女婿过日子。我小的时候,经常见她坐在门口编草鞋,搓草绳。那时候她还年轻,白天到山上去扯山草,晚上才坐在月亮下面编草鞋和搓草绳。在我的印象中,她好象是从来不睡觉,整天编啊编啊,也不知她一年要编出多少草鞋来,一辈子搓的绳子有多少长。她曾经说,她不需要睡觉,困了,就坐在门口睡一会,有时候,走路也能睡着觉,走着路也能做梦。现在,她已经真的老了,九十岁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她能活到九十岁,比那些日子过得十分舒服的人生命还长。她什么活也做不了,也不需做了,但是她在家里坐不住,就让她的女儿或者是女婿背着她在大门外坐着,还是在过去她编草鞋和搓草绳的地方,听人走路,听人说话。有时候家里人忙了,她就自己柱着拐杖摸索着走到门口来。她已经这样孤独地生活了三十多年,我每次回家乡,就要叫她一声,送她几颗糖果,象村子里的小孩子一样对待她。她还听得出我的声音,叫得出我的小名,说我是谁家的孩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