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2021-12-23叙事散文沙封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56 编辑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沙封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来到太平州时,已年进不惑。足踏江东这块土地,正是初冬,站立在李白仙逝的采石翠螺山上,滔滔……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沙封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来到太平州时,已年进不惑。足踏江东这块土地,正是初冬,站立在李白仙逝的采石翠螺山上,滔滔……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6:56 编辑 <br /><br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沙封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来到太平州时,已年进不惑。足踏江东这块土地,正是初冬,站立在李白仙逝的采石翠螺山上,滔滔长江,一泻千里;远望长江对岸,那里是楚霸王项羽葬身之地,身边是以项羽漂落在江东的马鞍命名的马鞍山;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啊,一股文人志士的豪情,不禁曾巩的胸中掀起。
江东文人得知誉满文坛的曾巩到太平府就任,无不称快。《墨池记》可是他们随口吟咏的名篇啊。文章生发出“欲深造道德”亦须刻苦磨砺的道理;又由“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引申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的感叹,教诲太平州学诸生。全篇因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据理诲人,逐层深入,说理透辟而态度温和,颇见长者开导后生的儒雅气度。而且,小中见大,言近旨远,不见毕露的锋芒,却很发人深思。
所以,这一日,前来拜访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看啊,灰阴的天空下,欲雪的色泽在山间屋檐,曾巩叫书童在草庐里燃一个大炭盆,暖暖的火,隐隐的红就可,然后隔篱呼朋,唤来小酌一杯,不为酒不为豪气,只为这江东壮美的土地,看,看,飘落的雪花在怎样地飞舞,没有寒意,来来,酌他三杯五盏淡酒,就雪花,嚼文字?
喝着酒,有人吟唱: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立即有人指出不对:“就要下雪了,应该来一首曾大人《咏雪》的诗。”
江东文人中自有人张口就来:
“北风萧萧鸣且歇,短日悠悠生复灭。
朝含沧海满天云,暮短行人千里雪。
初通壑谷气先冷,渐蔽郊原路疑绝。
并包华夷德岂薄,改造乾坤事尤谲。
……
赋诗吟唱直至深夜,文友走后,曾巩和衣缓缓睡去。
曾巩,字子固,北宋临川南丰人,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官吏家庭。祖父与父亲都在地方任职,他少时颇有在文化创造上有所建树的雄心。但是18岁是他倒运的一年,那年,他进京举进士考试落榜,尤其给他严重打击的是他父亲在江西玉山县任县令时遭人诬陷落职。家中生计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这个不知生活愁苦滋味的18岁少年身上。他收起诗书,不得不下田干活,操持家务。他甚至还从商,在大半个中国辛苦奔波。这段艰辛的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同时也为他其后的创作作了思想的铺垫。
过了五年,他再次进京考试,又一次落榜。也许是在商场和社会上打弄了几年的缘故,他没有坐待。他上书一位在京城做官的江西老乡欧阳修,并献上了他的杂文和时务政论。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甚感惊异,有“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之叹。由于欧阳修的宣传,曾巩的文名轰动天下。其时另一文人王震曾感叹曾巩“其文章之剽鸷奔放,雄浑环伟,若三军之朝气,猛兽之抉怒,江湖之波涛,烟云姿状,一何奇也!”
过了十多年,曾巩三十九岁时,他再次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交了好运,考官正是欧阳修。这一年,他与其弟曾弁、曾布,还有来自四川的青年才俊苏轼、苏辙二兄弟同登进士第。40岁后,他步入政坛。
衙门事务清闲后,曾巩抽空和文友游览江东。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正在大力开发农田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圩田在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地区如星罗棋布。浙东的鉴湖、浙西的太湖、明州的广德湖、东钱湖、潇山之湘湖、丹阳的练湖、昆山的淀山湖、常熟的常湖、秀州的华亭泖等都被围为田。
曾巩来到太平州芜湖县的万春圩,嗬,好一片良田,足有1280顷。行走在数百里的圩岸上,看着银妆素裹的田地,就如看到了明年硕果累累的粮仓。然后又去太平州当涂县的广济圩岸,长93里;太平州黄池镇的福定圩,周围四十余里。
在黄池一带,曾巩看到没有牛的农民,翻地还是一锹一锹人力翻挖,很是落后,就介绍他家乡使用的铁塔(铁齿耙)。有四齿,或六齿不等。这也是唐宋时期,在江南地区所广泛采用的一种人力翻地农具。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卷二说:“中国耕田必用牛。以铁齿把土,乃东夷儋罗国之法,今江南皆用之。不知中国原有此法,抑唐以后仿而为之也。”铁搭自唐宋以后在江南地区曾广泛使用,主要是牛畜的缺乏。明末宋应星就算过这样一笔帐:“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後。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这天,在姑溪河边,渔民送给曾巩几尾从长江里捕来的鱼。带回家后,乐坏了曾巩那贤惠的妻子。曾巩妻子不仅才貌出众,且外秀慧中,尤善女工与烹调。由于过于用功读书,曾巩饮食渐少,这一日看到这一尾尾重达五、六斤重的新鲜大青鱼。曾巩娘子眼前一亮,灵机飞动,有心尽展烹调手艺,烧出一桌好菜,给曾巩一个惊喜。她穷尽心智,精工制作,清一色的鱼为主料,将一条大鲜鱼化成了色香味形各不相同、风味殊异的十盘美食。摆上石桌,她娓娓地一一道出名目与特点,曾巩食兴大开,菜足饭饱之余赞不绝口:“南丰有三子(桔子、炉子、女子)之说,诚不欺也。娘子手艺精深,实在意味深长,催人奋进啊。”后来曾巩妻子回家乡,将这全鱼宴手艺带回去,成为江西南丰的一道名菜。
经过一年的考察,曾巩与江东这片土地结下了很深的感情。这里的人民淳朴勤劳,这里的文化底蕴深深。可是,他已接京令,被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深秋,欧阳修去滁州,特绕道太平州,看望弟子曾巩。曾巩虽然身体不适,一听老师到来,高兴得把什么都忘记了。于是,在江东这块土地上,两个“唐宋八大家——中国八位最杰出的散文大师”中的两个,在太平府抿茶交谈。两个长袍沾满墨迹却又神采飘然的文人,在草庐内散淡而坐,一杯清茶,一杯淡酒。天似乎又在孕育一场雪了,仿佛能听见雪花沙沙的声响,从远天隐隐传来。往天空看,在画面之外,大概簌簌的雪粒已经到了半空了吧?好雪啊!好雪!就在这样的时节缓慢悠闲,吟诗弄茶,何来意境?皆是意境也!
没有高档的酒楼,没有艳唱的歌女,这种感觉是淡,是闲,是慢。素净的心态,至乐的情怀,这些心系苍生怀忧黎民的大诗人,也难得悠闲自在,尽享天伦之乐啊。这一切的调子与诗、与文不是很一致吗,舒缓,闲适,疏淡。“晚来天欲雪,可饮一杯无?”,小饮大醉,大饮不醉啊!
酒至半酣,曾巩吟诵一首《送欧阳员外归觐滁州舍人》:
病卧不出门,非关避尘土。
深秋影虽清,孤怀共谁语。
辱子问我庐,如就宾庑。
足音固可喜,况久捉松尘。
学生何其祥,家庭坐轲愈。
顾我齿诸生,渐磨苦顽鲁。
有如仰天潢,势岂识津渚。
又若马牛然,安能望熊虎。
空摇在门心,常若风中羽。
羡子筋骨轻,归飞得其所。
从今梦无南,随子渡江橹。
雪天一停,曾巩也收拾行李,赴京上任去了。但江东文化深深打动了他,这是后来曾巩精心完成《李白诗集》校勘的精神动力。
沙封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来到太平州时,已年进不惑。足踏江东这块土地,正是初冬,站立在李白仙逝的采石翠螺山上,滔滔长江,一泻千里;远望长江对岸,那里是楚霸王项羽葬身之地,身边是以项羽漂落在江东的马鞍命名的马鞍山;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啊,一股文人志士的豪情,不禁曾巩的胸中掀起。
江东文人得知誉满文坛的曾巩到太平府就任,无不称快。《墨池记》可是他们随口吟咏的名篇啊。文章生发出“欲深造道德”亦须刻苦磨砺的道理;又由“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引申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的感叹,教诲太平州学诸生。全篇因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据理诲人,逐层深入,说理透辟而态度温和,颇见长者开导后生的儒雅气度。而且,小中见大,言近旨远,不见毕露的锋芒,却很发人深思。
所以,这一日,前来拜访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看啊,灰阴的天空下,欲雪的色泽在山间屋檐,曾巩叫书童在草庐里燃一个大炭盆,暖暖的火,隐隐的红就可,然后隔篱呼朋,唤来小酌一杯,不为酒不为豪气,只为这江东壮美的土地,看,看,飘落的雪花在怎样地飞舞,没有寒意,来来,酌他三杯五盏淡酒,就雪花,嚼文字?
喝着酒,有人吟唱: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立即有人指出不对:“就要下雪了,应该来一首曾大人《咏雪》的诗。”
江东文人中自有人张口就来:
“北风萧萧鸣且歇,短日悠悠生复灭。
朝含沧海满天云,暮短行人千里雪。
初通壑谷气先冷,渐蔽郊原路疑绝。
并包华夷德岂薄,改造乾坤事尤谲。
……
赋诗吟唱直至深夜,文友走后,曾巩和衣缓缓睡去。
曾巩,字子固,北宋临川南丰人,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官吏家庭。祖父与父亲都在地方任职,他少时颇有在文化创造上有所建树的雄心。但是18岁是他倒运的一年,那年,他进京举进士考试落榜,尤其给他严重打击的是他父亲在江西玉山县任县令时遭人诬陷落职。家中生计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这个不知生活愁苦滋味的18岁少年身上。他收起诗书,不得不下田干活,操持家务。他甚至还从商,在大半个中国辛苦奔波。这段艰辛的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同时也为他其后的创作作了思想的铺垫。
过了五年,他再次进京考试,又一次落榜。也许是在商场和社会上打弄了几年的缘故,他没有坐待。他上书一位在京城做官的江西老乡欧阳修,并献上了他的杂文和时务政论。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甚感惊异,有“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之叹。由于欧阳修的宣传,曾巩的文名轰动天下。其时另一文人王震曾感叹曾巩“其文章之剽鸷奔放,雄浑环伟,若三军之朝气,猛兽之抉怒,江湖之波涛,烟云姿状,一何奇也!”
过了十多年,曾巩三十九岁时,他再次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交了好运,考官正是欧阳修。这一年,他与其弟曾弁、曾布,还有来自四川的青年才俊苏轼、苏辙二兄弟同登进士第。40岁后,他步入政坛。
衙门事务清闲后,曾巩抽空和文友游览江东。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正在大力开发农田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圩田在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地区如星罗棋布。浙东的鉴湖、浙西的太湖、明州的广德湖、东钱湖、潇山之湘湖、丹阳的练湖、昆山的淀山湖、常熟的常湖、秀州的华亭泖等都被围为田。
曾巩来到太平州芜湖县的万春圩,嗬,好一片良田,足有1280顷。行走在数百里的圩岸上,看着银妆素裹的田地,就如看到了明年硕果累累的粮仓。然后又去太平州当涂县的广济圩岸,长93里;太平州黄池镇的福定圩,周围四十余里。
在黄池一带,曾巩看到没有牛的农民,翻地还是一锹一锹人力翻挖,很是落后,就介绍他家乡使用的铁塔(铁齿耙)。有四齿,或六齿不等。这也是唐宋时期,在江南地区所广泛采用的一种人力翻地农具。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卷二说:“中国耕田必用牛。以铁齿把土,乃东夷儋罗国之法,今江南皆用之。不知中国原有此法,抑唐以后仿而为之也。”铁搭自唐宋以后在江南地区曾广泛使用,主要是牛畜的缺乏。明末宋应星就算过这样一笔帐:“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後。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这天,在姑溪河边,渔民送给曾巩几尾从长江里捕来的鱼。带回家后,乐坏了曾巩那贤惠的妻子。曾巩妻子不仅才貌出众,且外秀慧中,尤善女工与烹调。由于过于用功读书,曾巩饮食渐少,这一日看到这一尾尾重达五、六斤重的新鲜大青鱼。曾巩娘子眼前一亮,灵机飞动,有心尽展烹调手艺,烧出一桌好菜,给曾巩一个惊喜。她穷尽心智,精工制作,清一色的鱼为主料,将一条大鲜鱼化成了色香味形各不相同、风味殊异的十盘美食。摆上石桌,她娓娓地一一道出名目与特点,曾巩食兴大开,菜足饭饱之余赞不绝口:“南丰有三子(桔子、炉子、女子)之说,诚不欺也。娘子手艺精深,实在意味深长,催人奋进啊。”后来曾巩妻子回家乡,将这全鱼宴手艺带回去,成为江西南丰的一道名菜。
经过一年的考察,曾巩与江东这片土地结下了很深的感情。这里的人民淳朴勤劳,这里的文化底蕴深深。可是,他已接京令,被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深秋,欧阳修去滁州,特绕道太平州,看望弟子曾巩。曾巩虽然身体不适,一听老师到来,高兴得把什么都忘记了。于是,在江东这块土地上,两个“唐宋八大家——中国八位最杰出的散文大师”中的两个,在太平府抿茶交谈。两个长袍沾满墨迹却又神采飘然的文人,在草庐内散淡而坐,一杯清茶,一杯淡酒。天似乎又在孕育一场雪了,仿佛能听见雪花沙沙的声响,从远天隐隐传来。往天空看,在画面之外,大概簌簌的雪粒已经到了半空了吧?好雪啊!好雪!就在这样的时节缓慢悠闲,吟诗弄茶,何来意境?皆是意境也!
没有高档的酒楼,没有艳唱的歌女,这种感觉是淡,是闲,是慢。素净的心态,至乐的情怀,这些心系苍生怀忧黎民的大诗人,也难得悠闲自在,尽享天伦之乐啊。这一切的调子与诗、与文不是很一致吗,舒缓,闲适,疏淡。“晚来天欲雪,可饮一杯无?”,小饮大醉,大饮不醉啊!
酒至半酣,曾巩吟诵一首《送欧阳员外归觐滁州舍人》:
病卧不出门,非关避尘土。
深秋影虽清,孤怀共谁语。
辱子问我庐,如就宾庑。
足音固可喜,况久捉松尘。
学生何其祥,家庭坐轲愈。
顾我齿诸生,渐磨苦顽鲁。
有如仰天潢,势岂识津渚。
又若马牛然,安能望熊虎。
空摇在门心,常若风中羽。
羡子筋骨轻,归飞得其所。
从今梦无南,随子渡江橹。
雪天一停,曾巩也收拾行李,赴京上任去了。但江东文化深深打动了他,这是后来曾巩精心完成《李白诗集》校勘的精神动力。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