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僧:虚室余闲无尘杂
2020-09-17抒情散文烟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9 编辑
他早早地来了,拄着手杖,站在那儿。我上前打听,他指指身边,介绍他的妻、他的女儿。他们确实是一家人,各自的眉目间都有一样的清瘦气质。言及自己,他掏出一张名
他早早地来了,拄着手杖,站在那儿。我上前打听,他指指身边,介绍他的妻、他的女儿。他们确实是一家人,各自的眉目间都有一样的清瘦气质。言及自己,他掏出一张名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9 编辑 <br /><br />他早早地来了,拄着手杖,站在那儿。我上前打听,他指指身边,介绍他的妻、他的女儿。他们确实是一家人,各自的眉目间都有一样的清瘦气质。言及自己,他掏出一张名片,一张并不十分厚实的白纸,白纸黑字,一面书以中文,一面书以英文,简洁之中,不经意地流露出不简单。我看过他的信息,知道他就是花园家庭中那位给花“上色”的工程师。
刘逸僧,这个名字吸引了我。
果然。他说,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便将他寄养在寺院,认僧人为亲,希望他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
与别人不同,他从小就爱养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花园家庭。父亲热衷于养花。耳濡目染,不为什么,他就是喜欢了花,喜欢了在泥土中培植生命。我不禁笑,可见小时候他的家境很不错。他也笑了,坦言父亲是一个生意人,在乡下置了不少地。因为那些地,他的父亲没少遭罪;因为爱种花,这种“资产阶级情调”也使他在文革期间经常被批斗。那时,他才二十岁,单位的领导担心他扛不住,怕他自杀,特意找他谈话,准备给他做做思想工作。他听明领导的来意,却朗朗表示,决不会自杀。他相信自己没有错。
他说到“信仰”二字,他说自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1986年他当选为武汉市人大代表,很多人遇到困难都来找他,他一概应承,从不拒之门外,但前提是不吃人家的饭不收人家的礼,他对人家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事找我,你天天请我吃饭,我都会去吃。”退休之后,很多公司高薪诚聘他,他都拒绝了。对于他而言,钱只是生活的工具,从来不是生活的目标。
他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特别严格。他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在北京,一个女儿在本地报社,一个儿子在新加坡。他很自豪,儿女的幸福,成了他的最大幸福。身在北京的女儿,也曾接两老去北京,每次过不了几天,他就待不住了急着要回来。家里的那些花似乎也只认他,尽管他托了报社的女儿代为照顾,但离了他,那些花、那些菜还是一下子蔫巴巴的了。
他与老伴都年逾古稀,但两口子一直独住。以工作为重,这是他那一辈人的近乎固执的职业操守,他也这样要求他的孩子。他叮嘱孩子们,百年之后,哪棵树下能挖一个坑,就挖一个坑把他埋了,以后也不要再去祭奠再去看,过去了,就忘了,好好过自己的日子。
孩子们都孝顺,考虑到两老的腿脚越来越不利于爬楼,孩子们给他们买了一套电梯房。这次陪两老前来领奖的女儿,刚从北京回到娘家,每年她都会回到父母身边待上一周,原本是想回来为两老做点什么,但回到了家,她就不再是一个男人的妻子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只是父母的孩子,每天享受着父母为她所做的种种。不过,女儿向我投诉,电梯的便捷助长了家庭花园的扩展,明明说好了维持现状,前几天他又偷偷弄回一袋土藏起来了。他露出孩子似的笑,为自己辩解:不是土,是沙,沙是好东西,得留着。
我知道沙的好,对于植物而言,沙更有益于呼吸。
他身上还有一处吸引了我,我拍了拍他胸前的衣兜:你居然抽这么好的烟!
他的衣兜里,装着一盒大中华。
他说,这还不算最好的,最好的是大熊猫。
养花,写字,画画,他的爱好不少,抽烟大概算是他另外的爱好之一。妻子和女儿曾经极力反对过,那时候只有儿子会偷偷买烟给他,久而久之,妻子和女儿只好作出让步,既然不能戒烟,那么就抽好一些的烟吧。
还不止于此。有不少人建议他写回忆录,他没有这个打算,如果有人愿意听,他倒是愿意说说。我愿意听一个古稀之人的陈年旧事,而且,他还做得一手湘菜。
刘逸僧,这个名字吸引了我。
果然。他说,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便将他寄养在寺院,认僧人为亲,希望他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
与别人不同,他从小就爱养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花园家庭。父亲热衷于养花。耳濡目染,不为什么,他就是喜欢了花,喜欢了在泥土中培植生命。我不禁笑,可见小时候他的家境很不错。他也笑了,坦言父亲是一个生意人,在乡下置了不少地。因为那些地,他的父亲没少遭罪;因为爱种花,这种“资产阶级情调”也使他在文革期间经常被批斗。那时,他才二十岁,单位的领导担心他扛不住,怕他自杀,特意找他谈话,准备给他做做思想工作。他听明领导的来意,却朗朗表示,决不会自杀。他相信自己没有错。
他说到“信仰”二字,他说自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1986年他当选为武汉市人大代表,很多人遇到困难都来找他,他一概应承,从不拒之门外,但前提是不吃人家的饭不收人家的礼,他对人家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事找我,你天天请我吃饭,我都会去吃。”退休之后,很多公司高薪诚聘他,他都拒绝了。对于他而言,钱只是生活的工具,从来不是生活的目标。
他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特别严格。他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在北京,一个女儿在本地报社,一个儿子在新加坡。他很自豪,儿女的幸福,成了他的最大幸福。身在北京的女儿,也曾接两老去北京,每次过不了几天,他就待不住了急着要回来。家里的那些花似乎也只认他,尽管他托了报社的女儿代为照顾,但离了他,那些花、那些菜还是一下子蔫巴巴的了。
他与老伴都年逾古稀,但两口子一直独住。以工作为重,这是他那一辈人的近乎固执的职业操守,他也这样要求他的孩子。他叮嘱孩子们,百年之后,哪棵树下能挖一个坑,就挖一个坑把他埋了,以后也不要再去祭奠再去看,过去了,就忘了,好好过自己的日子。
孩子们都孝顺,考虑到两老的腿脚越来越不利于爬楼,孩子们给他们买了一套电梯房。这次陪两老前来领奖的女儿,刚从北京回到娘家,每年她都会回到父母身边待上一周,原本是想回来为两老做点什么,但回到了家,她就不再是一个男人的妻子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只是父母的孩子,每天享受着父母为她所做的种种。不过,女儿向我投诉,电梯的便捷助长了家庭花园的扩展,明明说好了维持现状,前几天他又偷偷弄回一袋土藏起来了。他露出孩子似的笑,为自己辩解:不是土,是沙,沙是好东西,得留着。
我知道沙的好,对于植物而言,沙更有益于呼吸。
他身上还有一处吸引了我,我拍了拍他胸前的衣兜:你居然抽这么好的烟!
他的衣兜里,装着一盒大中华。
他说,这还不算最好的,最好的是大熊猫。
养花,写字,画画,他的爱好不少,抽烟大概算是他另外的爱好之一。妻子和女儿曾经极力反对过,那时候只有儿子会偷偷买烟给他,久而久之,妻子和女儿只好作出让步,既然不能戒烟,那么就抽好一些的烟吧。
还不止于此。有不少人建议他写回忆录,他没有这个打算,如果有人愿意听,他倒是愿意说说。我愿意听一个古稀之人的陈年旧事,而且,他还做得一手湘菜。
颁奖3.jpg (268.86 KB, 下载次数: 112)
2016-5-27 12:43 上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