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寂寞来鹤亭
2021-12-23抒情散文雨夜昙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43 编辑
去石屏前,才知道那里有个来鹤亭。在网上搜索,石屏有许多风景点:秀山,郑营,焕文塔等。在这些景点中选择来鹤亭,是因为我们到石屏时走错路,不知新公路已建……
去石屏前,才知道那里有个来鹤亭。在网上搜索,石屏有许多风景点:秀山,郑营,焕文塔等。在这些景点中选择来鹤亭,是因为我们到石屏时走错路,不知新公路已建……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43 编辑 <br /><br /> 去石屏前,才知道那里有个来鹤亭。
在网上搜索,石屏有许多风景点:秀山,郑营,焕文塔等。在这些景点中选择来鹤亭,是因为我们到石屏时走错路,不知新公路已建成,而秀山和郑营均在从杨武到石屏的老公路上,那段路特别难走,不想再走一次。焕文塔于1994年拆塔重建,自然不愿去。而我们在路上来来回回寻找进入异龙湖的路时,见到一座山,山上环绕着建起房屋,最高处是寺庙,远远看去轮廓秀气,亭阁典雅。因此,早晨起来,虽然开始下雨,又知石屏当地不太重视旅游业,通往风景点的路都没有标识,得一面走一面问路,还是决定,去来鹤亭。据介绍,那里还有文昌阁和魁星阁。
来鹤亭并不远,但我们在城里兜了好大会圈子,才找到正确的路。车直接开到山下后,却犹豫了。仰头就能看见亭子楼阁错落有致的样子,但它位于村庄之中,我最怕村子里散养着的狗。另外,因雨的缘故,路必然不好行走。由此可知,来鹤亭,并不是一个旅游胜地。等了一会,雨停后才顺着进村的小道慢慢走上去——村人十分热情,告诉我沿着路一直走,见到石狮子就是了。
房屋依山而建,路也环山而绕。走了一会,见有扇门,虽然门外照壁上的字均已剥落,但门上画梁古色古香,“未束岛”三字悬挂在门的上方。门内绿草成荫,鹅在院内觅食。凭我在石屏问路时所受到的待遇,认定这里民风淳朴,就是村人的住所,进去看看也不会见怪。刚进门就有一老者迎了出来,也不问我来做什么,就向我介绍起这里的起源。原来这里就是来鹤亭了,只是没见门前石狮子,又没有走到山的最高处,所以才有些误会。
来鹤亭有个传说。其建于明代,名为海山亭。清朝时,石屏的一位知州到亭中游玩,见一秀才在亭中独饮。那秀才相邀,两人对饮许久,太阳当空不西去。秀才取笛轻吹,太阳落了下去,一只白鹤飞来,秀才骑鹤而去。知州才明白:遇上吕洞宾了。知州就请人在亭内塑了吕洞宾的像,并将海山寺改名为来鹤亭。传说总是传说,当不得真。老者用手往山上一指,说吕洞宾的塑像就在上面,让我自己去看。
沿路往上走去,离山顶已不远。路的边缘略为工整,中间是些不规则的青石,石与石的间隙里长着杂草,九重葛紫艳的花被雨水打落在路上,路两侧不知名的野草长得兴兴旺旺。走在这样的路上,不由心不静。很快就到了顶,在亭内就见了吕洞宾的塑像,一个在梁上,青衣,吹笛,骑鹤。另一个则醉卧在牙床上。 不知同一亭里有两个吕洞宾又是什么意思。
亭连着文昌阁的后墙。从亭的后面走进阁去,阁门关着,光从门上阁子里映射进来,木头横放,菩萨罗汉们身着的绢织衣衫已褴褛,灰尘堆积,有股霉湿的味道。虽是这样的地方,人迹终年不至,也有逼人的阴森,我匆忙折出去。
通往后院的路已开始坍塌,不过还能行走。魁星阁在后院,正对文昌阁的雕花木门。两阁之间的平台上,野草荫荫,一株扶桑,开得正烈。文昌阁上有块匾:妙相庄严,字倒写得妙,只是匾已能见明显裂纹。关着的木门也因风吹日晒而破裂。魁星阁阁门紧闭,斗拱和房梁已还原木头本色——那种年代久远的暗棕色,瓦上杂草丛生。不知多久,这里已没有游人来过了。
站在魁星阁侧,山下万亩良田,远处烟波浩渺。这景已远非当年的“四面波光、万顷碧浪”,而且爬过的山多了,又嫌这山还是不够高,不能看得更远些,虽然山下一片平整的水田直入烟雾里。自然,这里的阁和亭也还是小了些。不知当日有没有过人如织的景象,倒想起一首歌来:“以前的衣香鬓影,如今是一片凄清,任教那春花如锦,只剩下寂寞空庭……”
原路返回,九重阁的花还遗在路上,鹅还在院子里行走。那位老者坐在门边,见了我,又拉住我,告诉我电视台来这里拍片的事。他那么热情,我想除了本性外,是游人太少的缘故。他住在寺里,没有工资,就在屋内卖些零食,相熟的小孩子来买上一角两角的糖果,以此为生。
走出门来,才见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均已卧在地上,原来村民的话不虚,是我没有低头罢了。
下了山,再仰头,看不出那是已被遗弃的亭阁,屋檐飞翘着,玲珑好看。倒不后悔在有那么多选择的情况下到来鹤亭,虽然它被遗在日光风声中,任时光破败它的梁、柱和容颜,反而因这一点,它干净异常,没有凡人行迹的干净。真是如此,下山来,我的鞋上竟没有泥。
想来,在吕洞宾来之前,海山亭就如此寂静,这也许就是吕仙人挑中此地停留的因缘,更也许,这才是知州选择这里作为吕仙人饮酒之地的原因。许多年过去了,寻不到仙人踪迹,也问不到知州是否真遇了仙,只是,海山亭确成了来鹤亭,却仍然沉陷在它的寂静中,在碧草繁花中,干净地等着时光的终结。
在网上搜索,石屏有许多风景点:秀山,郑营,焕文塔等。在这些景点中选择来鹤亭,是因为我们到石屏时走错路,不知新公路已建成,而秀山和郑营均在从杨武到石屏的老公路上,那段路特别难走,不想再走一次。焕文塔于1994年拆塔重建,自然不愿去。而我们在路上来来回回寻找进入异龙湖的路时,见到一座山,山上环绕着建起房屋,最高处是寺庙,远远看去轮廓秀气,亭阁典雅。因此,早晨起来,虽然开始下雨,又知石屏当地不太重视旅游业,通往风景点的路都没有标识,得一面走一面问路,还是决定,去来鹤亭。据介绍,那里还有文昌阁和魁星阁。
来鹤亭并不远,但我们在城里兜了好大会圈子,才找到正确的路。车直接开到山下后,却犹豫了。仰头就能看见亭子楼阁错落有致的样子,但它位于村庄之中,我最怕村子里散养着的狗。另外,因雨的缘故,路必然不好行走。由此可知,来鹤亭,并不是一个旅游胜地。等了一会,雨停后才顺着进村的小道慢慢走上去——村人十分热情,告诉我沿着路一直走,见到石狮子就是了。
房屋依山而建,路也环山而绕。走了一会,见有扇门,虽然门外照壁上的字均已剥落,但门上画梁古色古香,“未束岛”三字悬挂在门的上方。门内绿草成荫,鹅在院内觅食。凭我在石屏问路时所受到的待遇,认定这里民风淳朴,就是村人的住所,进去看看也不会见怪。刚进门就有一老者迎了出来,也不问我来做什么,就向我介绍起这里的起源。原来这里就是来鹤亭了,只是没见门前石狮子,又没有走到山的最高处,所以才有些误会。
来鹤亭有个传说。其建于明代,名为海山亭。清朝时,石屏的一位知州到亭中游玩,见一秀才在亭中独饮。那秀才相邀,两人对饮许久,太阳当空不西去。秀才取笛轻吹,太阳落了下去,一只白鹤飞来,秀才骑鹤而去。知州才明白:遇上吕洞宾了。知州就请人在亭内塑了吕洞宾的像,并将海山寺改名为来鹤亭。传说总是传说,当不得真。老者用手往山上一指,说吕洞宾的塑像就在上面,让我自己去看。
沿路往上走去,离山顶已不远。路的边缘略为工整,中间是些不规则的青石,石与石的间隙里长着杂草,九重葛紫艳的花被雨水打落在路上,路两侧不知名的野草长得兴兴旺旺。走在这样的路上,不由心不静。很快就到了顶,在亭内就见了吕洞宾的塑像,一个在梁上,青衣,吹笛,骑鹤。另一个则醉卧在牙床上。 不知同一亭里有两个吕洞宾又是什么意思。
亭连着文昌阁的后墙。从亭的后面走进阁去,阁门关着,光从门上阁子里映射进来,木头横放,菩萨罗汉们身着的绢织衣衫已褴褛,灰尘堆积,有股霉湿的味道。虽是这样的地方,人迹终年不至,也有逼人的阴森,我匆忙折出去。
通往后院的路已开始坍塌,不过还能行走。魁星阁在后院,正对文昌阁的雕花木门。两阁之间的平台上,野草荫荫,一株扶桑,开得正烈。文昌阁上有块匾:妙相庄严,字倒写得妙,只是匾已能见明显裂纹。关着的木门也因风吹日晒而破裂。魁星阁阁门紧闭,斗拱和房梁已还原木头本色——那种年代久远的暗棕色,瓦上杂草丛生。不知多久,这里已没有游人来过了。
站在魁星阁侧,山下万亩良田,远处烟波浩渺。这景已远非当年的“四面波光、万顷碧浪”,而且爬过的山多了,又嫌这山还是不够高,不能看得更远些,虽然山下一片平整的水田直入烟雾里。自然,这里的阁和亭也还是小了些。不知当日有没有过人如织的景象,倒想起一首歌来:“以前的衣香鬓影,如今是一片凄清,任教那春花如锦,只剩下寂寞空庭……”
原路返回,九重阁的花还遗在路上,鹅还在院子里行走。那位老者坐在门边,见了我,又拉住我,告诉我电视台来这里拍片的事。他那么热情,我想除了本性外,是游人太少的缘故。他住在寺里,没有工资,就在屋内卖些零食,相熟的小孩子来买上一角两角的糖果,以此为生。
走出门来,才见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均已卧在地上,原来村民的话不虚,是我没有低头罢了。
下了山,再仰头,看不出那是已被遗弃的亭阁,屋檐飞翘着,玲珑好看。倒不后悔在有那么多选择的情况下到来鹤亭,虽然它被遗在日光风声中,任时光破败它的梁、柱和容颜,反而因这一点,它干净异常,没有凡人行迹的干净。真是如此,下山来,我的鞋上竟没有泥。
想来,在吕洞宾来之前,海山亭就如此寂静,这也许就是吕仙人挑中此地停留的因缘,更也许,这才是知州选择这里作为吕仙人饮酒之地的原因。许多年过去了,寻不到仙人踪迹,也问不到知州是否真遇了仙,只是,海山亭确成了来鹤亭,却仍然沉陷在它的寂静中,在碧草繁花中,干净地等着时光的终结。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