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之旅:飞天故乡·莫高窟
2020-09-17抒情散文江山一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5 编辑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下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下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5 编辑 <br /><br />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下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 ——摘自旅游日记
初识敦煌,是在小学历史课本上,那是一页印着“敦煌飞天”的彩色插图。画面上有两个不分男女的人物,但眉目轮廓及体形姿态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飘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在空中游弋的双燕。记得当时课本中有好几幅插图,但我只倾心于这幅“敦煌飞天”,竟烂熟于心。及至今天,敦煌,我来了。
诗人赵朴初先生曾写过一首《莫高窟飞天赞》: 擎盖技华绕上方, 诸天喜跃拥空王。 万古不停飞动意, 人间至宝礼敦煌。
敦煌,飞天的故乡,莫高窟——莫哭,莫哭,冥冥之中有此一劫。
莫高窟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黄色山脉的腰间,稀疏的树林掩映着一个个洞窟,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在它脚下横亘着,荒凉极至,萧瑟极至,却又神秘极至。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导游一再告诫大家,到了莫高窟,不要单独行动,不要离开导游,不要照相。她称之为“三不”政策,要求大家一定坚守。 虽然敦煌除了莫高窟还有鸣沙山月牙泉那样的千古奇观,但敦煌无疑是因为有了莫高窟而成其为敦煌。这里汇集了太多的文化积淀;收藏了太多的历史画卷;也凝聚了太多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走近莫高窟,仿佛就是走进人类文明的时空长廊,使你在人类伟大与渺小的纠缠中不能自拔。 莫高窟相传始建于前秦,号称一千个洞窟,其实大概只有五百多个洞窟。我们在门前交了相机(相机不许带入莫高窟),跟着走进了一个个黑暗的洞窟,踏进了历史的长河。
为了保护洞窟里的绘画和塑像,莫高窟所有洞窟都没有装灯,每个洞窟里都装着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确保文物受到保护。而且,每个洞窟都是加锁的,导游人手一大把钥匙,打开洞窟,带着游人进去,出来后立即锁上,哪怕后面一批马上就要进来参观也照锁不误。
在导游人员身上,还有一件必备之物,那就是手电筒,这是参观时照明所用。在黑暗的洞窟中,人们跟着导游深一脚浅一脚往里走,忽然导游打开手电筒,照亮一片精美的壁画,开始他们早已烂熟的讲解。他们肯定对此已经漠然,讲解中并无多少感情色彩和抑扬顿挫,对人们的惊叹声也不以为然,但参观的人们却经历着内心的某种激动和思考的冲击,那小小的手电,照亮了前人的伟大,也照出了我们的渺小。
参观一个洞窟接着一个洞窟,所有洞窟没有名子只有数字符号:“330窟,350窟,220窟” 它们就像历史长路上的里程碑一样,记录着人们走向文明,创造文明的历程。也记录着一个个朝代的风貌。
有了莫高窟才有了敦煌,而有了藏经洞才有了莫高窟。终于到了16号窟——藏经洞,一个令世人无奈的洞窟。那个难以评价的王道士就是在这里打开了敦煌之门,莫高窟数万件难以估价的珍贵文物,也是在这里被外国人掠走。
随着导游拿出的钥匙,塞进锁孔,轻微的一声响,打开了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仿佛看到王道士畏畏缩缩的推开门,请进了一些丑恶嘴脸的强盗,记住这些名字和数据吧: 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他于1907年3月到了莫高窟,以200两银子的代价,共得到了14000件左右敦煌写卷和绢画等艺术品;法国的伯希和,他熟悉中文。1908年2月25日,他到达敦煌莫高窟,在藏经洞中以500两银子的代价,挑选了7000多件敦煌写卷;俄罗斯的东方学家鄂登堡。1914年到1915年,鄂登堡率领俄国第二次中亚考察队来敦煌活动,获得约18000多件敦煌写卷和绢画等艺术品……
敦煌文献的总数大概是6万件左右。其中我们国家图书馆约16000件,英国13677件,法国7000多件,俄罗斯19460件。 这些强盗从一个无知的中国人手中抢走了我国积累了上千年的瑰宝!
听完导游小姐的祥细解说后,我突然想起散文家余秋雨在参观敦煌莫高窟时,曾写下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文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伤口在滴血。”
午后三四点钟,我们在历经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之后,疲惫地离开洞窟走向返程的车辆。
空寂的大漠在午后更显得荒凉。1600年前,乐樽和尚看见三危山的佛光,开凿了莫高窟第一眼石窟,千百年来,有多少匠人艺师涉过千山万水来到莫高窟,用心血造就了莫高窟的辉煌。在这个过程中,支撑他们穷其一生的信念是什么呢?那么多的文物艺术精品,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艺术手法,是何种原因导致它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敦煌?这个世界上难以解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也无法找到答案。我们只是敦煌的一群过客,我们来了又走了,留下几声惊叹,匆匆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而莫高窟永远属于敦煌。
初识敦煌,是在小学历史课本上,那是一页印着“敦煌飞天”的彩色插图。画面上有两个不分男女的人物,但眉目轮廓及体形姿态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飘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在空中游弋的双燕。记得当时课本中有好几幅插图,但我只倾心于这幅“敦煌飞天”,竟烂熟于心。及至今天,敦煌,我来了。
诗人赵朴初先生曾写过一首《莫高窟飞天赞》: 擎盖技华绕上方, 诸天喜跃拥空王。 万古不停飞动意, 人间至宝礼敦煌。
敦煌,飞天的故乡,莫高窟——莫哭,莫哭,冥冥之中有此一劫。
莫高窟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黄色山脉的腰间,稀疏的树林掩映着一个个洞窟,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在它脚下横亘着,荒凉极至,萧瑟极至,却又神秘极至。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导游一再告诫大家,到了莫高窟,不要单独行动,不要离开导游,不要照相。她称之为“三不”政策,要求大家一定坚守。 虽然敦煌除了莫高窟还有鸣沙山月牙泉那样的千古奇观,但敦煌无疑是因为有了莫高窟而成其为敦煌。这里汇集了太多的文化积淀;收藏了太多的历史画卷;也凝聚了太多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走近莫高窟,仿佛就是走进人类文明的时空长廊,使你在人类伟大与渺小的纠缠中不能自拔。 莫高窟相传始建于前秦,号称一千个洞窟,其实大概只有五百多个洞窟。我们在门前交了相机(相机不许带入莫高窟),跟着走进了一个个黑暗的洞窟,踏进了历史的长河。
为了保护洞窟里的绘画和塑像,莫高窟所有洞窟都没有装灯,每个洞窟里都装着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确保文物受到保护。而且,每个洞窟都是加锁的,导游人手一大把钥匙,打开洞窟,带着游人进去,出来后立即锁上,哪怕后面一批马上就要进来参观也照锁不误。
在导游人员身上,还有一件必备之物,那就是手电筒,这是参观时照明所用。在黑暗的洞窟中,人们跟着导游深一脚浅一脚往里走,忽然导游打开手电筒,照亮一片精美的壁画,开始他们早已烂熟的讲解。他们肯定对此已经漠然,讲解中并无多少感情色彩和抑扬顿挫,对人们的惊叹声也不以为然,但参观的人们却经历着内心的某种激动和思考的冲击,那小小的手电,照亮了前人的伟大,也照出了我们的渺小。
参观一个洞窟接着一个洞窟,所有洞窟没有名子只有数字符号:“330窟,350窟,220窟” 它们就像历史长路上的里程碑一样,记录着人们走向文明,创造文明的历程。也记录着一个个朝代的风貌。
有了莫高窟才有了敦煌,而有了藏经洞才有了莫高窟。终于到了16号窟——藏经洞,一个令世人无奈的洞窟。那个难以评价的王道士就是在这里打开了敦煌之门,莫高窟数万件难以估价的珍贵文物,也是在这里被外国人掠走。
随着导游拿出的钥匙,塞进锁孔,轻微的一声响,打开了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仿佛看到王道士畏畏缩缩的推开门,请进了一些丑恶嘴脸的强盗,记住这些名字和数据吧: 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他于1907年3月到了莫高窟,以200两银子的代价,共得到了14000件左右敦煌写卷和绢画等艺术品;法国的伯希和,他熟悉中文。1908年2月25日,他到达敦煌莫高窟,在藏经洞中以500两银子的代价,挑选了7000多件敦煌写卷;俄罗斯的东方学家鄂登堡。1914年到1915年,鄂登堡率领俄国第二次中亚考察队来敦煌活动,获得约18000多件敦煌写卷和绢画等艺术品……
敦煌文献的总数大概是6万件左右。其中我们国家图书馆约16000件,英国13677件,法国7000多件,俄罗斯19460件。 这些强盗从一个无知的中国人手中抢走了我国积累了上千年的瑰宝!
听完导游小姐的祥细解说后,我突然想起散文家余秋雨在参观敦煌莫高窟时,曾写下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文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伤口在滴血。”
午后三四点钟,我们在历经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之后,疲惫地离开洞窟走向返程的车辆。
空寂的大漠在午后更显得荒凉。1600年前,乐樽和尚看见三危山的佛光,开凿了莫高窟第一眼石窟,千百年来,有多少匠人艺师涉过千山万水来到莫高窟,用心血造就了莫高窟的辉煌。在这个过程中,支撑他们穷其一生的信念是什么呢?那么多的文物艺术精品,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艺术手法,是何种原因导致它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敦煌?这个世界上难以解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也无法找到答案。我们只是敦煌的一群过客,我们来了又走了,留下几声惊叹,匆匆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而莫高窟永远属于敦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