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我以我血

2021-12-23抒情散文江湖一刀
我以我血──随笔集《背时的英雄》后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的诗。面对风雨如晦、沉闷暗漫的彼时现实,先生卓然挺身,为民请命,呐喊奔走,真无愧“民族魂”的赞誉。编定这册随笔,首先想到的,竟就是先生这句诗。先生当年,拼将……
  我以我血──随笔集《背时的英雄》后记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的诗。面对风雨如晦、沉闷暗漫的彼时现实,先生卓然挺身,为民请命,呐喊奔走,真无愧“民族魂”的赞誉。
                 
  编定这册随笔,首先想到的,竟就是先生这句诗。先生当年,拼将他的一腔挚诚热血,誓荐“轩辕”。而在如今,在当下,我能以我微薄的热血,作些什么用场呢?
                 
  郑小谷说:“最无赖事惟谋食,大有为人不著书。”龚自珍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读闲书时,看到这几句,让人每每惊怵,惶惑,禁不住口讷讷而无言,目默默而无光。文学早已不景气,写作更显得愚驽,这书生文章再做下去,还能有什么意义?但转念又想,以自己的斯文、脆弱和单薄,胸无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既不能定国安邦,又不能济世救民,除搬动有限的几个文字,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安妥自己?只好硬着头皮,自我安慰和鼓励:别的咱做不了,只会写这几个字,还是写下去吧。
                 
  就这样写下来了。青灯黄卷的。一晃,很多年就过去了。
                 
  许多年前学习写作文,语文老师告诉我们,所谓的作文秘诀,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写作文时,要说自己想说的话,抒自己想抒的情。”老师当年的话语,至今仍很清晰。后来,我也当了老师,教学生作文,也只要求他们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而所谓的真,我说,也就是我手、我口、我心。
                 
  但事实上,就这最起码的要求,真要做到,居然也像武功里的“无招胜有招”一样,不易达至。我教了九年高中语文,学生作文中的假话套话、陈词滥调,看得多了。多年前的一个朋友,这样评说我等语文老师:教了一辈子好文章,改了一辈子臭文章,最后自己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话恶毒了些,细想,还是有道理。而现在的文坛上,假眉假眼、假腔假调、假模假式、假情假意的人和文,我们见得还少么?
                 
  究其原因,从手到口、到心的距离,实在不近。迫于生计,或困于生活,我们的口,常常说着闪烁其辞、模棱两可、言不由衷的话语。我们的心,常常受着压制和困顿,受着蒙蔽和诱惑,并因此而困惑,而分裂,而破碎,而粗糙,而磨钝,而迷茫,而虚伪,而沉沦,而异化,而丧失……心不再是自己的,或者说,不再是自己的真心、本心。这样的时候,用自己的手,写已不是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口,说已不是想说的话,怎么可能文神一体,心口合一?而文字,真是可以透过衣饰和皮肤,坦露出写作者的胸襟和识见,血性和骨气的。这世间,什么都可以作假,唯独文字不可以。即使一时半时可以遮掩过去,但要长期如此,却是难上加难。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皮袍下的小”一样。但扪心自问,或静夜自省,我们中有多少人能,或敢,将自己的心,坦然无碍地展示出来,让众人翻看,任众口评说?
                 
  第一本散文集出版时,我以《假比是一次裸奔》为题写了后记。我说:“我的美和丑,我的骨和肉,我的心和灵,我的痛和伤,都在这里了。我期望着它们能够被你阅读,也期望着自己能够被你认识。”那本集子展现的,更多是我的心灵和情绪,这本集子所表达的,则主要是我的思想和感触,是我对这个世界的体认和思考。
                 
  记得,当年给学生讲“自以为是”这个词时,曾节外生枝,作过一点引申和发挥。我说,为人处世,首先就得“自以为是”。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或不敢,觉得自己是“是”,别人又怎么会认为你就是“是”?回想当初,写这些文字时,第一感觉就是“自以为是”。也就是说,在一篇篇写出它们时,至少我自己认为是对的,是应当这样的。尽管在他人眼里,有些观点,看法,还不够成熟,大可商榷,甚至不无谬误。但它们,确乎是我彼时彼刻的浅见陋识。现在将它们放在一起,一一审视,剔检,多少有些敝帚自珍。也许,随着阅历渐进,会有所改进,或提高,但现在,大抵只能如此,只能:以我手,写我口,以我血,著我文。
                 
  还想顺便说说“文以载道”。这观点曾被驳斥过。现在虽再无人驳斥,却也鲜有人提及。以我的感受,文章虽不能经国济世,不能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但确需有所寄寓。从本质上讲,写作,可以纯粹是写作者自己的事,但是写完后,再将它发表出来,要为人所知,为人所读,为人所理解,为人所接受,就应该有所承负,有所担待。我一直坚信: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应当自觉地秉承道义和良知,热切地关注时代和人生。就此意义而言,写作者的人格,的确比才学、语言、技巧更为实在、重要。
                 
  在一篇有关散文的随笔中,我还说过这样的话:“写自己的,但不能仅仅是自己的。写内心的,但不能仅仅是内心的。我确信一点:没有自己的人是可悲的,仅有自己的人则是可恶的。正如我确信:没有内心的人是可怜的,仅有内心的人是可耻的。”因此,除开偶尔的无聊,或迫不得已的交差应付,在我的文字里,少有故弄玄虚的游戏,或无病呻吟的矫情。“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这是我极喜欢的几句,体现在文字里,便是以散文抒我所感之情,以随笔传我所得之意。
                 
  这是我的第三本书。韩少功先生曾说,对作者而言,第一本书是写“材料”,写自己的感受和经验积累,第二本书是玩“技巧”,第三本书是拼“学养”,“到第四本书以及往后,可能就要写人格了,要靠整个人格的燃烧。”这些年来,从农村到城市,生活,挣扎,苦着,累着,欣悦过,苦恼过……感受和经验的积累,多少有些,但不丰厚,不特出。技巧既不高明,学养也不高深,只好在文字里,拼着仅有的血性和人格。如同自己常常以为鞭策的两句话:“作淡泊人,为血性文。”
                 
  而这些,明眼如你,或许早从书中看出,因此不再多说。
                 
  二00五年四月绵阳高水寓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