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美丽的凤凰

2021-12-23抒情散文萧军1609

叙事散文美 丽 的 凤 凰萧军
一 名称由来在湖南,有一个地方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的首府名叫“吉首”;吉首管辖的县城中,有一个流传不远的名字,叫“镇竿城”,也就是本文叙事述说的地方——美丽的凤凰。据县志记载:“凤凰之名,因山而受……
叙事散文   美 丽 的 凤 凰    萧军 一 名称由来   在湖南,有一个地方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的首府名叫“吉首”;吉首管辖的县城中,有一个流传不远的名字,叫“镇竿城”,也就是本文叙事述说的地方——美丽的凤凰。   据县志记载:“凤凰之名,因山而受”。那么此山在哪里呢?——距凤凰古城西部约五十里。此山处于群峰之中,形状若鸟,昂首展尾。所以当地人取凤凰鸟之名,吉祥冠于此山。   商周以前,这个地方史称“五溪苗蛮”。因为它汇集了沅江流域上游的辰溪、泸溪、河溪、酉水一带,居聚一起未开拓地区的苗族、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以“苗蛮”的称呼由史而来。   秦昭王卅年(公元277年),建此地为“黔中郡”;汉时改为武陵;元设五寨司(即土司),以后朝廷开始在此驻兵。驻兵的地方(西晋王朝时)在镡城县。“镇竿城”是镡城县城关,所以“镇竿城”的叫法又由此而来。   明末,朝廷改驻兵于凤凰,设凤凰营。清朝废土司,将凤凰营移至镇草城,镇竿城成为全国六十二个镇(有效行政管理单位)之一。后改镇为道,成为全国八十九个道之一。雍正年间,将道改为兵备道,令所有官员移驻凤凰营,辖二十余州县厅。由此凤凰营成为全国八大兵备道之一。什么是兵备道?即朝廷镇守一方,驻兵和调遣的军事大营。所以凤凰兵备道从此兴盛,镇竿城从此衰落。到乾隆末年,朝廷将凤凰兵备道改为凤凰厅,升通判为同知(即今天的镇长升县长),从此确定了凤凰城的位置。民国二年(1913年),民国政府将凤凰改厅为县,从此称凤凰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如今,凤凰县成为全国1470个县级有效行政管理单元之一(据2004年数据统计)。   由此看来,一个地名在历史上的设置、变迁、复议,其复杂性,令人读起来眼花缭乱,头晕目眩。但正因为有此变故,才折射出中国历史盘古以来和自有朝代的更迭与漫长,足见中国历史的繁叶枝深。
       二 人物故事   凤凰古城,座落在海拔高1117米,低170米,比吐鲁番盆地海拔最低处的150米只相差20米,一块丘陵起伏地带。今天的县城,境内东西最宽为50公里,南北最长度66公里。但是,城关内有效土地区域面积不足几万平方米,常住人口一万八千多人。这么小的城区,只能是镇。所以要在街上买到一张标准印制的城区地图——没有!   依笔者到凤凰获得的一本2002年由贵州出版社出版的凤凰城资料介绍当中知道,当年全县人口(含乡、镇)统计约37万余人,少数民族占人口中的70%以上,苗族又占少数民族中的57%。这是一个以苗族为主要人口结构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好像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排第一位苗族排第二位,名实有些不符。   其实,这是误会。原来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大庸、永顺、龙山;苗族则分布在凤凰、花垣、吉首和泸溪。当游客们进入凤凰古城的时候,即便碰着集市、赶场和乡民对歌,您也很少看到有多少土家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游于其中。如果您见有本地服饰者,当大多数应系苗民。如果不经当地人指辨的话,外人是不容易将土苗两族群者区分的,或有甚者,把穿戴少数民族服饰者,亦统统视作苗族认为。   在凤凰,从她的历史人物上知道曾经有出过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官品以上者188人;民国史上出过中将、少将者,有34人;现代史上出过著名文化人和艺术大师,仅有两位:沈从文和黄永玉;但凤凰是出土匪的。匪中,其冠名“湘西王”者——陈渠珍是也。   不过,凤凰城里出了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民国年初,名声仅次于“戊戌六君子”的大人物。历史学家对他曾看法有异,但共产党领袖给他的一句公正评议话是:“做过许多好事。” 这个“大人物” ,就是熊希龄熊老先生,一个地道凤凰人。   熊希龄——1870年9月生。字秉三。天性聪慧,号称“湖南神童” 。十五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二岁点翰林,三十五岁为朝臣出洋五大臣之一,四十岁入袁世凯内阁,在袁内阁中任财政总长,四十二岁任热河省(今河北承德)都统,四十三岁任内阁总理。曾创办北京香山慈幼院,创办并主编湖南《湘报》。后因不满袁世凯倾权角斗的政治,退出官场,余生致力于社会改革、国民启蒙教育和力捐慈善事业。晚年在香港病逝,终年(1937年)六十七岁。   这里说起熊老入阁和辞阁,因由前后有一段故事。袁世凯骗取孙中山信任就任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之后,成立了第一届总理内阁,总理由唐绍仪司责。唐本是袁世凯的心腹,后因思想转变,趋向进步,遂加入同盟会成为会员。由唐组阁的内阁成员中,由于大多数系同盟会会员。所以唐内阁历史上称其为“同盟会内阁”。   然而,这个内阁并不得袁世凯赏识,几经冲突,袁令唐辞职。当时在唐内阁内任财政总长的熊希龄,被人看作湖南才子,又因缘来自凤凰厅,所以上下直呼其“熊凤凰”。熊凤凰的能力被袁世凯发现之后,知道熊一介书生又无党派,于是将唐内阁解散。在过渡了一个“洋内阁”和“段代内阁”阶段之后,袁任命熊凤凰重新组阁。   熊凤凰组阁,袁看中其两个条件:一是学问、名气;二是无党派领袖权威。熊凤凰虽然后来加入了进步党(统一共和党),但不是领袖人物,领袖人物是梁启超。所以袁决定利用熊凤凰打击最大在野党国民党,排斥其他异端分子,逐步实现个人称帝野心。   由于熊希龄组阁,阁员中有几名是当世著名进步人士,又是一定社会贤达名流,所以熊内阁被称其为“名流内阁”。   然而,“名流内阁”组阁时间不过半年,便因“做了许多亏心事,呕了许多的气,最后赢得全国人民的唾骂,退出政治舞台。”(摘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辑,17页,三联书店77年版)。因此熊凤凰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从幻想到失败,从退出到隐没,这是熊希龄老人早期步入北洋军阀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盲点,一出悲哀!   熊希龄为何要辞职呢?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熊希龄监守自盗宫宝的传言,正是迫于这个传言压力,熊老退出了北洋统治的历史舞台。但人人后来知道,这个压力是袁世凯一手炮制成的。熊希龄本是读书人,不齿于辨驳,又生俱弱点,所以引咎辞职,一直是熊希龄的一块心病。   简单了解了熊希龄老先生这一段故事之后,也就史话到此。跟着,笔者参观了熊老先生的旧居。   熊希龄旧居,位置古城沱江河畔,于北街文星小巷内进。未入正门,就见一条沉实、厚重、毕直的青石条路面向前延伸。路面宽约两米,长约三十米,石条板面上,打磨着一道道斜纹,是防止雨天行人走动滑倒作用的。   正门一侧,僻出一间小房。现在看是陈列和出售纪念品的地方,可在旧时代,这间小房是用来提供官办差人和待客暂时落脚憩息添置的小馆。   站立正门下,仰首门楣横匾,黑漆金字落下一副行书——“熊希龄故居”。侧面青砖灰墙上,嵌着一块白玉兰石,凿刻着故居几字——“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文物工作人员做的事情。   然一抬脚,跨门坎步入旧居内,苗民的风情就直面扑来。整个建筑明眼一看,便知是苗民居住的平屋风格住宅型。院落内,占地约九百平方米,中间一块天井,正对大屋,大屋内置堂屋,屋屋相并。还有书房,上厢房、下厢房;厢房数间,间间套环。所有建筑为木质和青石结构。屋顶青灰瓦,屋檐、门、窗,凡木制品,皆雕花走物,图案都是苗民一般喜欢的虎耳草、篁竹一类植物。图案凹凸悬浮,栩栩如生。室内摆设,亦按当年苗民生活习俗复制。但陈设之物,可以看出远远超过当时一般苗民的购置水平。参观者不用揣摸这座上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旧宅当年造价何如,只简单一瞥,便可估算出来。旧居当年的起建和装饰,所用银两肯定不非。就这座旧宅的设计、造型、做工、取材等等而言,可以反映出当年苗人的匠心和代表智慧。整个住宅极具建造特色,封闭而不死,敝放而不散乱,制作小巧、精美,完全以苗民的文化传承和优秀建筑工艺的完美姿态与外观,为代表杰作展现于外人。然而,让您参观完之后,觉得有趣的是,落住在这座宅子里的主人,其世辈并不是苗民,而是道地的汉族……   熊希龄旧居能保留至今,成为历经百年,尤其经过文化大革命一场“破四旧”的革命运动,其来势凶猛有雷震万钧之力,似摧枯拉朽的政治风暴之后,还可以保存下来,依然尊重其历史原貌,锭放出苗民的风情与艳彩,并修葺一新供后人观光,堪称历史奇迹,实属不易。如今,这座旧宅已成为凤凰人的一处骄傲。
      三必去的地方
  来到凤凰,有两处地方游客们最好是要去一去的。这两处地方尽管离凤凰古城路程较远,如果不去,您会后悔;如果去了,会让您眷想一辈子。这两处地方,一处是黄丝桥古城,一处是苗疆长城。   黄丝桥古城建于唐朝垂拱年间,即武则天称帝前两年(公元687年)。当年建这座古城,是预防和监控当地苗民生衅造反用的。既然此地是“五溪苗蛮”,那么修建长城作用于此,可以想见当年苗民反对外来民族的统治和少数汉人官家豪劣的压迫,是何等残酷,何等剧烈。   黄丝桥古城,城墙高约5米6,宽2米9,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周长686米,城内圈地面积2900平方米,最大可容百户人家,栖千余人及畜物。   古城座落的地方,是苗汉居界接壤地,也是湘、黔、川三省会通重要之道。自垂拱三年设兵把守该城以来,历朝历代,都将黄丝桥视为重兵之家地。   黄丝桥古城,与北方古城修建颇有不同。如果说北方一般城楼城门城墙的设计以实用、抗风沙、抗平原上大兵冲阵陷落的缺陷为出发动机,所以建造得坚固、高大、敦厚,四围封闭。而南方修建城墙,除了同样需要坚固厚实之外,还要考虑南方高温、潮湿、多雨等特点。所以南方城楼修建较北方要宽畅、通透。但是,北方人个高,南方人个矮。南方城墙5米6米北方人看来不算高,而南方人看来,就倍显其高了。还有,凡城门,通常开启四面,可黄丝桥古城却唯独少了一面。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和猜解,最好请有兴趣的游客去到现场之后,经过考证看一看再回答出来。看看您的猜想,是否与历史的建造者构思一致?是不是黄丝桥古城的惟一正确答案?   说起古城墙墙体,未走进城门之前,从远处看,就好像用了几块灰色纸板搭建而成。可是当您走到跟前时,昂首注视,才会觉到古城有如横卧在您面前的一道不可逾跃的庞然大物。这座古城,如果不是因为今天景点开发需要的话,把通往古城的田陌小道已经统统履平,填泥充石,辗成了一块开阔平地,那么可以想见当年,把黄丝桥古城阴森森掩没在周围的一片荒山野林丛中,孤寂、冷寞,俨然一座鬼门。然一条小道通向城楼,好似有钟馗把守,当千夫万夫有口不应莫进来!   走近古城,您不会觉得有枉此行。因为它是我国目前所有古城中,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完好的一座。当然您还要在认真看过之后,才会觉得不有多少遗憾。因为它有许多让你设想不到的谜局……   步上古城,宽畅的城墙台道面上,是一溜青石灰底线用纵横经纬网络分割,界线十分明了。这些线作用于什么的?城墙四角,是了望哨,两门铁锈斑斑的铸铁火炮,卧式贴在城墙眼口边缘。这两门火炮距离能打多远?威力多大?滋民们挑战过它门么?还只是摆设成一种威慑?城墙上沿,一溜彩旗猎猎。站立城楼上,眺望四围:良田、乡舍、客栈、小桥、水渠、阡陌小道,统统撒向天边,视野中呈现出一片祥和及宁静。可以想见,当年这个曾经挠事生非的地方,因为有了这座城楼,有了火炮,有了弹压的官军,才保住了一方居民平安。而盗匪和滋挠事者,则倍受城墙与火炮的威严与肃杀!   由城梯步上而下,之后绕外城一周,细心的您会发现,黄丝桥古城门楼的建造,风格似与普通门楼略有不同,楼塔是歇山式的。所谓歇山,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形式之一。北方常见,南方少见。但用到了南方,就有点破传统了。所以黄丝桥古城门楼造型,是青瓦铺顶,独橡撑台,一脊横卧,四角飞翘,回廊环绕,雕栏而倚。总之,由黄河流域古文明象征的文化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实物,落户到穷乡僻壤的丛林大山之湘西的旮旯角落里,就会让许多外来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扩张有如此之深,之远,之广。不能不让熟悉历史的游客们,从心底里深深钦佩自己民族的曾经辉煌和灿烂,为自己作为华夏炎黄子孙,而不是曾经有过想要去做那一回洋人,为自己的祖籍自卑而从此却引以为自豪!这就是文化底蕴的伟大作用和力量。   黄丝桥古城门楼,不仅威严,而且灵秀。门楼造型设计者,把城门的威严和灵秀结合了起来,把北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了起来,刚柔并济。所以当游客您再度进入这座古城的内胆——城区内时,就会细细察觉到,哟,这里曾经还是一个多么丰富、完整、五脏俱全的“小城区、大社会”啊!……   古城内,按文物考古工作人员拟出的图貌查看,既有主街道,也有小巷子;既有民区,又有官防;既有储放食粮战备的仓窖,又有进行生货山货交易的自由市场;既有官办设址,又有私塾堂院,;既有娱乐唱戏楼台,又有市井聚众喧闹之“广场”。总之一句话,外面社会上有的,这里亦一应俱全。在一所看似北方四合院的院址门前,经人指告,这里曾经是堂审犯人的衙门,而隔壁,正是收押犯人的临时监仓。您看看,您瞧瞧,这是一幅多么有意思的古代城关图!   当您参观完古城在返程半道上,您可以去登一登“苗疆长城”。“苗疆长城”在早期发现后,曾有学者把“苗疆长城”和北方长城拿来进行比照。对比结果,学者称其为“南方长城”。   据史介绍,南方长城现有三处遗址:一是位于隶属当年权作指挥中心的凤凰营,距凤凰古城区20余公里;二是位于凤凰古城北部重镇的乾州古城,距凤凰古城60余公里;三是位于深入苗区中心的卫城古城,现称“吉卫”的“吉卫土城”,距凤凰古城约50余公里。三段长城,其中土城修建最早,始于宋;凤凰次之,始于明;后来延续、复修、整固者,则起于万历年(公元1573年)。三段城墙,南端起于凤凰黄合亭子关,北至吉首喜鹊营,绵延三百八十余里。倘若您有机会从高空俯瞰,长城的蜿蜓逶迤情势,确实让人感受巍巍壮观;如果不能高空俯瞰,那么您可以尝试从古城的第一个楼台步行开始,徒步起点,行程之中,您既会为长城的俊拔、伟岸、折服所倾倒,也会为南方长城的威严、秀美,啧啧称奇。但如果您不再嫌倦和累,或甚有时间的话,您可以作为长城游侠客从长城的一头,行至长城的另一尾。行程中您可以将长城全程的1176座了望台、屯卡、碉楼、炮台、关厢、关门等等,逐一摸个遍。行程中,您会翻至无数个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秃山险岭,您会经遇过每一处古老陈旧的林村老寨,在那里,您遇见到的必定是土生土长的占99.9%苗民血统的乡民,或者偶遇到上几代早已被同化了的苗民后裔。您可以采集到许多古老故事、经典山歌、遗闻、人迹罕至的深山涧谷、以及发掘到新的观赏景点等等。如此一来,您不就成了一名中国现代版的徐霞客了是吗?呵呵——英雄,真的是别有意思!   您或许问到,数百年前,为什么朝廷要在这么个穷乡僻壤的孤落山区里,劳民伤财修建这么个沉重厚实的宠然石物,意在何用?如果说,北方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抗击长年累月遭受匈奴等外来民族侵犯、滋扰、破坏和土地蚕食的话,那么南方修建长城又是为了防止什么“异端族民”才如此这么兴师动众,大兴土木的呢?   原来,自明朝中后期始,朝纲混乱,政治腐败,但朝廷仍不放弃对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区实行“征伐”和“清剿”。目的是扩大汉人的统治辖区。朝廷为了扩大疆域,地方豪门便乘势圈地掠土。朝廷的武力压迫和地方豪门的侵夺,引起了南方农民的起义风起云涌,而苗民的反抗则愈演愈烈。   于是,朝廷将原来土生土长的苗民驱赶到日益缩小的山林和边远毛地,还将苗民划成生苗和熟苗,以缓和部分苗民与汉人的矛盾。“苗疆长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修建起来的。   沿着凤凰古城,北至乾州古城,形成了一个对湘黔接壤地区腊尔山为苗民居住中心的包围圈。故“苗疆长城”北起保靖,西至贵州铜仁,迤山亘水,凡三百里。早期苗疆长城只有“二十堡”,“设哨所凡十有三”,到了万历年湖广参政官员蔡复一修复时期,“苗疆长城”就基本趋加完善与固型了。   笔者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南方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长城的一段分支,而“苗疆长城”,是我们汉民族和苗族及少数民族曾在历史上“兄弟阋墙”的一段插曲。历史——让我们不应当忘记是吧!   可是,关于长城,却引来了一段现代故事。   曾经某年,南方地区有一个乡府“官员”,为了吸引外资到他的地盘上来,在几座荒山秃岭上也建造了一段长城。真的是天方夜谭是么?不是。这是一个“优秀乡干部”的破天荒创意!之后,有媒体问:“这个人是想做现代的秦始皇是吗?”不!这个人做不成现代的秦始皇,但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乡民“土皇帝”。这个人,就是七年后因贪污、挪用住房公积金1.4个亿,拿去澳门豪赌输掉7千4百万元人民币的,湖南郴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树彬。   “李公”当年为任一方乡党委书记,在桂阳建造长城,所以有人把这段长城叫着“桂阳长城”。   谈到这里,笔者无言再语。因为面对三处长城:北方长城、南方长城,再加上一个“桂阳长城”,耗费的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秦时建长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啼鸣。明时建长城:不闻生熟两相聚,却缘城头猎猎旗。桂阳建长城:乡村一介土皇帝,贪恋政绩何惜民?   写到这里,笔者只好说,有兴趣的读者们,您有闲暇的话,或否到桂阳去看一看,但想要知道“土皇帝” 李树彬今天的结局如何,请您留意湖南新闻下回分解!……
         四古怪的特征
  笔者的话,也许扯长了。本来应该述说凤凰是如何美丽的,应从描述凤凰古城的山水、风物、土地、人文说起。可是,文章也许从一开头起,就陷入了一个古怪的构思。于是,我要拿什么内容去填充笔下的文章呢?我要用什么美丽的修辞,才能极尽抒发出对凤凰古城的悠悠情感呢?叙事散文,是不是一定非要记录那些山山水水的风物不可呢?文章写到一半,我竟至徬徨了。想来想去,忽地想起沈老一句话来,顿时让我霍然开释。原来沈老有句话告诉我:“这(凤凰)真是一个古怪的地方啊!”   此话出自凤凰城人,出自一个历史文化名人,出自一个在外转悠了大半世纪后,再度回到家乡的学者,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感悟,才会令沈老发出如此竟至的感叹呢?   和家乡人的思考不一样。一个外乡人——来自新西兰的旅游学者路易·艾黎,则把凤凰看作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他说:“第一是湖南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   长汀我没去过,凤凰我去了。可我眼里现在的凤凰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艾黎见过的凤凰,已经大大不同了。过去外国人眼里看中国,他们把中国称作东方一块神奇的土地,而湖南湘西,在神奇字眼的前面,还要加上“古怪”二字。所以艾黎友人认为的美丽小城,沈老则认为只是着实。但是,沈老的“古怪”二字是针对湘西的什么而言呢?   我对湘西的认知,是从两个印象开始的。一个是我十四岁那年,读了一本《湘西剿匪回忆录》(作者系四十七军政委,后因林彪集团核心人物自杀身亡)。感觉湘西那个地方很遥远,很荒凉,很神秘,也很恐怖。因为有土匪,土匪蛮横,杀人如麻。另一个是,我们小学校长的大儿子娶了一个湘西女子回来,让我们小孩子看见了,都觉得嫂子很水灵,很妩媚,笑得很甜。这时,城里人才知道,哦,湘西女子原来竟是十分美丽的!   后来,我从学校毕业被安排到湖南工作,所在地正在湘西东部门户。我距湘西中心土地的感觉,已是靠得十分的近了。   在湘西、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崛地而起的新枢纽城市——怀化市。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年到怀化出差。好在路程方便,乘火车一宿就到了。我认识湘西人的凶悍是我十八岁那年。我有几位和我同在湖南工作的同学,在铁路客车上担任列车员。一次,与在火车上查处“逃票”的当地农民论理,过程中发生纠斗。没想到被罚了款的农民在火车返程翌日,早已纠集了大批当地人,持械横挡住火车,要求坚决把我几位同学揪扯下来,然后围攻。围攻中,一位同学用钝器不慎将一位农民打成重伤而后致死。这起突发事件,顿时造成铁路与当地乡民的严重对峙。四围乡民几乎要扒掉钢轨以示出气和泄愤。事件整整闹了三天三夜,以至惊动湖南省委和铁道部派专员下来调查解决。结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几位同学一位判死刑、一位无期,另两位徒刑年期不等。他们当年都还仅仅是十八十九岁!两年过后,被判无期的同学,因为肝癌晚期,竟也死去。这就是湘西留给我印象中最深的一次回忆!   湘西的地形,是一个古怪的地形。东南是雪峰山脉走向,西北是武陵山脉走向,海拔最高1622米,最低百余米,之间落差非常之大。沟壑森森,山道弯弯,遮天弊日。要么荒垣僻岭,要么水路河叉纵横。两大山脉,包裹着一条这样狭长的丘陵地带,把这块神秘土地与外部世界给隔离了。所以这里成了打家劫财,遁身隐形,四处游击,逃跑和修练功夫的世外桃园好地方。   由于湘西山高、林密、沟深、洞多、水多,疆界封闭,观念落后,使得本地淳朴与野性同生同长同灭。所以成了练匪、养匪、患匪的天然温床。史书介绍:湘西匪患由形成到发展,到鼎盛,到败落,到最后被消灭,经历了几个时期:明末清初,是练匪阶段;清朝中叶,是结股成群,劫掠聚啸阶段;清末民国年间,是由匪而官,由官而匪,官匪一面,民匪混淆阶段。一直到解放初期,湘西匪民有人统计约十万之众。谈到匪,我读到一则故事:湘西龙山有个八面山,山悬处有个“燕子洞”。洞于悬崖上,四围孤悬,峰高道险,而且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之形小路可走(电视《乌龙山剿匪记》中借用过这个故事)。洞的上和下,之间是80 度左右的石壁,陡峭如绝。匪首师兴周人称“湘西南霸天”,就入住“燕子洞”里,自称“燕子洞”是“小台湾” 。所以部队进剿当日,在一个号称“山猴子”的当地乡民带领下,采用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方法,几经艰辛,才将“燕子洞”攻克,消灭顽匪。当部队发动山下100多青壮人入洞挑物品时,足足用了15天,才把“燕子洞”里的东西挑完。这还是大股群匪,如果是一般小股呢?所以民间流传:“湘西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这洞就是匪的代名词。这就是湘西匪民的真实传照。解放军剿匪,花了两年多时间,终于将湘西境内土匪肃清,大功告成。这巨大的功绩,应归于中国共产党,归于新中国的人民魅力。   说到“匪”,“湘西匪王”陈渠珍是凤凰人;“苗王”龙云飞,也出生于凤凰。还有大大小小进进出出于凤凰有瓜有葛有关系的匪首,不计其数……。正因为在湘西这个“古怪”的土地上,盛产“匪”——这个人群中的异类,所以在沈老的口述里,当外国友人问到他湘西有什么特点时,沈老回答:“因为这个地方最迷信,用官的力量压不住,就用迷信。”既然迷信,那么很多与迷信相关的行业就被操作起来,如“赶尸呀,放盅呀,收盅呀,讲巫呀,收黑呀,落洞呀,傩戏呀,杀人呀,就连当地人唱山歌,很多外人听起来无法理解和明白的内容,都加上有迷信和荒谬成份,再加上匪。”所以“匪多,迷信多,旧风俗多”。“匪”是湘西的物产。沈老说,他曾亲临现场,见过一次聚杀五千人的场面。一个个脑袋被大刀砍掉,砍的人不慌,被砍的人也不虚,然后天尸!你说,在中国其他地方,有这样逼真的现场实景么?说起来,令沈老后来回忆都仍有汗颜和恐怖的感觉。   笔者于湖南工作八年,怀化去了无数次,后来还去了洪江、麻阳、辰溪、叙浦、芷江、新晃、吉首、张家界等地。每当我走进这些地方,心头上都无法消除掉当年同学与乡民殴斗的场面;每当行车过山,见到山上的洞口,或从远处遥见大山,想象山中的隐藏着的大洞、小洞,需要提防的恐匪心理,时时都会让我虚不甚虚。虽然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深入,阅历增多,加上社会环境的改善和文明化程度的提高,在湘西这块土地上,笔者的体验和感受已经另类了。但是,我仍深深认同沈老的意思。在湘西这块古怪的土地上,让人感受到在创造野性的同时,也孕育着文化与艺术的成长。人类两个最极端的形像——野性和文学,在湘西成了一种天赋特征。   凤凰的古怪,也就是湘西的古怪;古怪的凤凰,居然出了奇异的“两头”:一头是“匪”,另一头是“文”。这一对古怪双胞胎,在产“土匪——湘西王”的同时,也降下了“大文豪”——沈从文;“大艺术家”——黄永玉;“湖南神童”——熊希龄。读者您说,这一方圆地理,不是真的是古怪而有趣的是吗?
        五 沈老和文
  关于“匪”的话,笔者不去多言了。而提及文学,首先想到的便是沈老。   沈老的《边城》,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本来只是玩玩文字的沈老,带着一股乡野之风,闯入了文坛。因为《边城》里的小城被记录得原始、自然、淳朴、和美丽,所以在当时旧中国、旧体制、国统区,和枯燥巴巴的城市文学创作中,引起了震撼。沈老用他那朴素的乡情,自然的铺叙手法,讲述了一个田园般的小城故事,结果令许多在城里的思想困惑者、情感迷失者、城市小资情调者,读了之后,憧憬而向往。因此,沈老的《边城》让当时的许多作家、编辑、文评人士记住了“沈从文”三个字。《边城》被再版多次,流传海外,也令到有路易·艾黎这样的外国友人为了小城,竟跋山涉水来到中国,来到湘西。当我们今天再次打开这本书,文字的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湘西,让我们在文字中隐约触及到的凤凰风情,习习扑面走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跟着: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低,却依然清彻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   这小段文字,简洁、明了、优美,把我们带入了湘西,带到了凤凰古城沱江边边。跟随小说的笔风和独特的凤凰语言,让我们一个世纪以来,记住了边城,记住了湘西,记住了美丽的凤凰。   沈老的文字,除了见诸《边城》,其散文也写得如诗如画,如醉如痴。尤其当他在叙事和描述家乡的人和物的段落里,湘西风情浓郁,跃然纸上。沈老作品中,有一处最大魅力,就是他在运用凤凰语言方面,非常独到、匠心。这是沈老从普通文字爱好者到后来成文学大家的功夫。虽然,我对沈老的一部分作品其言辞,其表述,不甚喜欢,不习惯,但我知道三十年代走过来的人,笔端多少都会沾染着“文白揉杂”的是故。所以,我不责怨沈老。但是,沈老有一段关于创作的话,却让我沉思良久:   “我总是有那么一个认识,就是说,写得好的恐怕不在字数多少。你要达到效果,明白它的效果,你明白文字的效果,又明白它的内容什么样子能够产生效果,恐怕有几万字还是能够的了。”摘自《晚年口述》 比照沈老的意思,纵观我们今天在文坛创作上流行的时髦病:假、大、长、空,我能不有更深的感叹是么?   读沈老的作品多了,难免不受其笔风影响,就连给《沈从文散文》一书作序的贾焕亭先生,对沈老的书阅评起来,文字也是美奂美仑的:   “玩味和欣赏他(沈老)那优美秀丽、清新自然、愉悦畅快的语言文字时,真犹如同他一起或搭大船或乘小划子,在沅水流域畅游了一番。读到他文字的平易和透明处,宛若置身于汩汩流淌的清明透彻的沅水上,读到他语言的流畅和跌宕时,似乎荡桨点篙闯急流的感受;就是偶而读到他那土语和文白夹杂处,也让你感到突然搁浅在滩头激流里似的,当然这只是偶而。如果总是被搁浅滩头激流里,那就太难堪了。”   贾文的评议,是一段绝妙好语。褒奖和批评,都轻轻地揉和在一块了。您说,这不是受了沈老文风影响左右的结果吗?君莫笑,这就是一代文豪的作品影响力量。   在凤凰这块古怪的土地上,我后来读到成为中国当今艺术大师黄永玉的《老婆呀,不要哭》诗集。   比如:“哑不了,也瞎不了——先割断她的喉官,年轻轻就死了。使我想起许多事情….,如果挖了我的眼睛,再也不能画画,我,就写许许多多的书。如果,打断我的双手和双脚,我还有嘴巴能说话。如果,…..” ;还有:“老婆呀,不要哭——…..我吻你,吻你稚弱的但满是裂痕的手,吻你静穆而勇敢的心,吻你的永远的美丽,因为你,世上将流传我和孩子们幸福的故事。”再有:“混蛋已经成熟——” ;“死,怎么那么容易——” ;“我认识的少女已经死了——” 等等等等 。   诗的品味,让我读出来忍俊不禁。从朴实到真挚,从热烈到激情,从哀婉到秀丽,从凄美到骠悍,当然,还不乏有作者的机敏、批判、幽默和滑稽。见字如见人,行文如其人。所以在湘西的土地上,从凤凰古城里,走出来的沈从文、黄永玉,让我倍觉他们一代文学大师和艺术工匠的人格魅力与特别气质。正应验了常言之理:超乎常人之思维者,称其者为怪;其怪异也者乎,必有奇才,故称其奇才者;怪才怪才,怪之奇才,俊杰者是也。……
       六 名人乡情和工艺
  我在凤凰住了一个晚上两个白天。陪我同去凤凰古城的人是州民族歌舞团金先生。   因为凤凰不通铁路,我乘火车要在吉首站下车,然后再搭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我落住在吉首电信宾馆之后,歌舞团团长龚先生已将我行程预先安排妥贴。所以我和金先生加上司机共三人,一大早便可以如期所至。   从吉首到凤凰约八十公里。小车出城区五公里左右,便进入了大山。山路陡坡盘旋,盘旋陡坡,好在是新修的沥青马路,路面柔软,没有颠簸。当小车一进入山区开始,两边就一直是山壁陡峭,一边是沟深壑垒,一边是林木遮天,或是灌木丛生。因为天六月,车窗外见到的要么是山舍梯田,田里青苗层层泛绿;要么是山谷青黛,啼鸣声声,沟壑涧,溪水平缓,清澈见底。不时能见到山涧中的牛和羊在溪水边上,悠悠吃草时或咂咂汲水的情景。看管牛羊的孩子们,有的坐着一旁看书,有的躺着小憩,有的互相追逐嬉戏。当小车经过山区乡民的灰木瓦屋时,远不见主人进出,或是见着了,也看不到他们行止匆匆。这个季节和这段时辰,正是山民们休闲时分。所以在我视野中看到的山区早晨,是一片宁静、祥和、和淡淡美丽如水粉图画……   由于有段路程,我和金先生便在车上交流了起来。交流中,金先生跟我谈到了湘西部分情况,讲述了凤凰古城概貌,介绍了当地一些民情与风俗,还特别提到了凤凰人一种特别制作工艺——扎染。我明白,这段话与金先生团里近年编演的舞剧内容有关。当然,金先生还跟我提起了宋祖英!……   宋祖英,是已经名扬全国的演艺大星,是当年毛阿敏称“歌坛大姐大”其后,又一名实力派“大腕”人物。如果说当年毛阿敏大姐大因其“交税”风波开始名声走下坡路的话,那么宋祖英则以其人性情淳朴、歌声甜美、容貌姣好和心地善良、待人宽容等等,一步一步走上了歌坛的鼎盛风光,以至开唱的个人音乐会于2004年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里,震动了欧洲。这实在是中国民族歌手之第一荣耀!因此,金先生谈到宋祖英的身世和为人时,让我极为认真倾听。   宋祖英的来来去去,我想许多媒体已经写得很多、很深、很透、很灿烂了。可是我今天从宋祖英的当年同窗又是老乡的金先生口里,耳实听到的身世,却让我改变了我曾经对宋祖英有过与对其他歌星一样不恭的看法。其中一件事,让我颇有感受。一年,宋祖英被县歌舞团辞退返回原故乡里,宋祖英感到非常沮丧。母亲知道了,就劝女儿,不就是唱歌吗?我们山里人不到城里唱歌,就在家里唱嘛。为乡亲们唱,唱得好,就不怕唱不出去能飞的“凤凰”。母亲的开导,使宋祖英想明白了,唱歌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宋祖英放下思想包袱,自觉练歌,为了唱得更好听,她把跟名师学来的方法和自己苗族人的唱法融入到一块,演唱出了宋祖英自己的风格,后来真的成了母亲所期愿的苗家凤凰!   我这里写宋祖英,请读者明白,不是为宋祖英抬轿子。对宋祖英,我只了解其一。我想要说的是,从凤凰古城走出大山的名人,都有着他们与常人非同的一面,那一面,除了他们的天赋,便是他们共同拥有的一点:湘西人的淳朴与野性,凤凰人的心智与善良。   谈完宋祖英,我们的话,回到了金先生跟我介绍的扎染工艺。   扎染,是湘西最具民间特色的工艺之一。许多游客初看上去,以为和腊染一样,其实不然。腊染,是通过临摹、剪刻、浸染而成,在布面上是平面视觉。扎染,则是临摹、剪刻、凸刺、浸染而成,在布面上是褶绉凹凸的立体感。两种工艺虽然都有染,但关键词在:一个有凸,一个无凸。制作过程,时间长短也不雷同。所以云贵川苗民喜欢腊染,湘西苗族土家族人则喜欢扎染,凤凰尤甚。因此,扎染布成为在凤凰古城购买纪念品的一大特产之一。   湘西州民族歌舞团,就是依据湘西土苗民间工艺产品的特色,主创了《扎染女》这出本土大型舞蹈史诗般歌舞剧,把湘西有浓郁特色的民俗风情,如情诗般演绎出来,让观众置身在歌剧中,更加勾钓起躬身前往探究湖南湘西凤凰的欲望和决心。   所以当我走近湘西,走入凤凰,阅读了湘西过去的历史,亲历了凤凰古城的历史痕迹,目睹了沈从文故居,我才在心灵上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老墓碑上凿刻的这句话,有了更加感悟和明白。我想,沈老这里的“我”,已不再仅仅囿于沈老自己本人了是吧,而应当是泛指。泛指每一个能自我反省、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又自我提高的人人。沈老的心性,生来既有胆怯,又有温和,有谦逊,还内心带着叛逆、孤傲和倔犟。这正是凤凰的山水,滋养着一股野性和匪性者特征的同时,滋养出了另一类文化名人,他们是:沈从文、熊希龄、黄永玉、宋祖英……          七美丽的凤凰   文章写到这里,我的笔累了,手累了,脑子也累了。可我的心不累。因为我一直在用心去感受许多已经体验过了的东西,在回味!……   现在回想在凤凰古城落脚的两天四十八小时里,除了总共有七个小时睡眠,三个小时就餐,两个小时方便,其余时间,便是我穿街走巷,体验民风,游离思考,睹物思情,或者是,要么登高远眺,要么俯身躬亲,要么与原住民窃窃私语,要么与同行举杯推盏,要么倚栏闭目凝思,要么伫立城头放怀畅饮。总之剩余时间里的感受,让我觉到凤凰之行,真个是扎扎实实,斤斤两两的感受。比如目视黄永玉的“夺翠楼”时,就让我站立在“风雨桥”桥头观望生出对凤凰山水的几段情丝;当我匍伏在吊脚楼窗台,俯视沱江河里一群正在洗澡游嬉的孩子时,脑子里就立刻浮想出当年“翠翠羞怯怯的”坐在吊脚楼主人家的身边,一边看着河里龙船竞渡,一边有心事想着‘给大鱼吃掉好了’说这句话时,一位叫顺顺哥的年青人——“翠翠一定是相思了”的情景;还当我走进一户原住民老奶奶的家里,望着他们一家人与宋祖英不久前合影留念挂在正门墙上,笑得有点儿拘谨放大了的照片,我就觉到宋祖英和凤凰人的乡土关系,有着一辈子也脱离不了的美妙真情;当老奶奶看见我,对我热情邀请她和名人留影过后,也来做一回我镜头里的特写镜头要求时,老人明白了我的意思,并不拒绝,大大方方重新着装,并且修修衣襟、摆弄发饰,端来一张小竹背靠椅,坐在有一缕阳光照进来的门坎边上,让我好好地拍照了下来。至今当我翻到这张89岁凤凰老人的照片时,还让我心油然生动。老人的慈祥、宽容,不论其年纪与待人的态度,都和我逝去已有两年的母亲极为相近。   当我后来在古城北门,邂逅一位背着竹背篓的中年女性,看着她下石阶梯的身姿和身子后面与城门构成的一道巧妙背景,立时让我想起《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边城》、《血鼓》等这类影视和书本中介绍的山民与匪时,真假难辨的情节,令我生出一幅创作构思。于是,我主动邀请这位中年女性做一回我素材里的模特。可当我拍照完毕,谢谢,正转身离去的时候,耳根边听见一声:“哦,大哥,你还冒(没有)把(给)我钱呢?”   ——“哦?你是说给你辛苦费是么?”   “是的呀。”   “多少?”   “一块钱。”   “嗯,好,谢谢你。给!”   中年女性接过钱朝我笑笑走了。我忽然觉得自己不好意思起来,居然习惯把应付给别人的“劳动费”给忘了。不应该,不应该。然而,我又觉得莫名,因为如果时空换到翠翠那个年代,或者是五六年以前,我们的沈老会听到来自家乡的这种声音是吗?   啊,时代变了。变成什么样子了?——变得越来越有商业味了!   当我终于要离开小城,离开美丽的凤凰时,夜幕在降临最后一刻,我把目光旋即转到了沱江河边上,扫过那一排子沿江撑起来的吊脚楼,扫过那沿江两岸逐渐亮起来的红灯笼,扫过那“遐思阁”的尖尖顶端和四围悬翘起来的飞檐走梁,再一次扫进古城商铺一条小街。这条小街,曾经几番兴衰,几番变故,繁华与哀愁共存,甚至破败。但当我把目光凝聚在几家商铺门口喜庆洋洋的门楣、门联、装饰物、彩灯和广告招牌、画面与用语的时候,我忽然觉得眼前的街景突然陷入了一片黑暗。那是上个世纪某个年代里的小街情景:两边将要陷落、坍塌的黑灰色木板屋,在巨大的黑幕下,从木屋里隐约现出一闪一闪摇着欲息又亮的茶籽油灯火,天空仿佛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夹带着点寒风。一个走进小城的匆匆驻客,觉到白日里有生命还有气息的小街,此时却怀揣恐惧,忐忑不宁。他有安全感吗?阴森、恐怖、会幽灵般随时出现的什么怪物,他心里会踏实吗?难道这就是有人说的美丽小城是吗?我面前的这种幻觉,仅此一会,来得十分短暂,很快就打住了。但当我收回幻觉,把目光再次坚决扭转到现实中来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我要问一问那位上世纪来过凤凰城的新西兰友人艾黎——如果他还活着的话,那么我一定是这样子问他的:“艾黎友人,当您行走在这样一个恐怖、阴森而又匪民随时出没的山区小街时,您还会觉得她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是吗?”   艾黎不在了,可小城依然在;古城改造了,小街也变得艳丽了。可是我觉到小城的美丽,应远远不是在悬挂沿江的灯笼美艳上,不在修建整齐崭新的牌楼穿梭中,不应也不全是卖着古玩、旧物和游人纪念品的小街,更不应将她和所有开放的旅游城市与景点地一样,用人为的俗气去装扮和夸张她的门面。小城的美丽,应依然在她的沱江河面上,依然在她宁静的山谷中,依然在她淳朴的乡民和带点“匪”性的神秘文化承继里。没有人为的刻痕和斧凿的景物,没有拥挤和喧哗的市井,没有明显商业的算计和欺诈,保持着清洁、宁静、原始和淳朴,这样的小城,当与另处精雕细琢的景物区别开来时,那才是美丽的,是内在的美丽。可是会有吗?找得到吗?我又想起《我在天山》一文中提到过的一句话:“旅游者走到哪里,人类的文明就破坏到哪里。” 如今的商业之风,已经悄悄渗进到这块古怪的土地上,除了山、水、空气、桥、渡口、碾房、吊脚楼、老屋、旧居、苗鼓没有变,还有什么不变的呢?这块土地上的小城还能再美丽是吗?   ——呀,美丽的小城,美丽的凤凰,让人眷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