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那一片灯火
2020-09-17抒情散文紫影诗语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29 编辑
1. 那一片灯火,照亮了山川田野,照亮了溪流河谷,照亮了公路和阡陌,照亮了清冷乡村的夜空,照亮了留守和回归乡村人们的心房。那一片灯火,温暖了村庄,温暖
1. 那一片灯火,照亮了山川田野,照亮了溪流河谷,照亮了公路和阡陌,照亮了清冷乡村的夜空,照亮了留守和回归乡村人们的心房。那一片灯火,温暖了村庄,温暖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29 编辑 <br /><br />1. 那一片灯火,照亮了山川田野,照亮了溪流河谷,照亮了公路和阡陌,照亮了清冷乡村的夜空,照亮了留守和回归乡村人们的心房。
那一片灯火,温暖了村庄,温暖了时空,温暖了世世代代在那片土地上休养生息的民众之心。
那一片灯火的热浪如大海的波涛汹涌而来,传递到近邻,传递到四川,传递到全国,或许,不久以后人类都会为此守望,回归生命的本真。
在四川,在南充,在嘉陵的三会镇,每年正月十四,不管风雨雷电,不管大小俗事,家家户户,大大小小,全家出动,砍竹子,取竹篾,制作“蛴蟆灯”、“送蛴蟆”。 他们世世代代以这样素朴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自然,对生灵,对生命的崇敬。2. 翻阅着网上铺天盖地关于蛴蟆节的报道,欣赏着朋友发来的蛴蟆灯火的盛况图片,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回农耕时代,拉回到农村老家。
蛴蟆是青蛙和蟾蜍的总称,但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青蛙是蛴蟆中的宠儿,不仅仅因为它是害虫的天敌,而且它有着让人喜欢的外表和洪亮的嗓音。刚入学不久的小学生都会唱:小青蛙,大嗓门,眼睛鼓鼓长得大,披着一件绿衣裳,肚皮白白白如雪。前腿短来后腿长,扑通一声跳下水,看见害虫吃掉它。这一点上,动物界、植物界和人类惊人的相似,即使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颜值高的人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多的优势。当然,80年代前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人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情景无疑都了如指掌。而如今,能回到乡间听听此起彼伏的蛙鸣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呀!“蛴蟆节”大概也是人们对此的怀念、憧憬和传承吧!
比起青蛙,蟾蜍因外形丑陋在乡间曾经备受冷落。蟾蜍俗称癞蛤蟆,背部多黑绿色,有大小疙瘩,又称癞疙宝。小时候听老人说蟾蜍能分泌出一种白色黏液,还有毒。我生性胆小,如果偶尔在杂草丛中碰见一只蟾蜍,常常害怕得轻轻悄悄绕道而行,而且十天半月都不敢打那里经过。小孩子们吵架的时候经常辱骂对方:“你妈是癞疙宝!你是癞疙宝!你们全家都是癞疙宝!”后来随着年岁增长,读了一些书,才知道蟾蜍其实也吃害虫,并且它的蟾衣和黏液都是紧缺的药材。知道这些后,我哑然失笑,真可谓“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仿佛也在暗暗提醒我们:与人交往,用人之时,切不可单纯以貌取人。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没有人和物一直绝对的好和坏。被誉为害虫天敌的蛴蟆,就因几百年前的一场“蛴蟆瘟”的突然袭击,颠覆了它盘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时间,人们“谈蟆色变”,束手无策,对之心生厌恶和恐怕,唯恐避之不及。万般无奈,得以高人指点,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 “蛴蟆灯”火愈燃愈烈,成了南充南充嘉陵三会镇比过年、过元宵还重要的节日。3. 几年前,我就听说了南充嘉陵三会镇“蛴蟆节”的盛况,也一直盘算着前去一睹为快。今年正月初十,就听众多群友闲侃“蛴蟆节”,并邀约到时一起前去观阵。我的心被撩拨得痒痒的,无奈正月十四是开学会议召开之日,终未成行。
虽然很遗憾,但也不得不先服从工作。开会的间隙,不时偷偷瞅瞅手机,看看群友的现场直播。庭院里、街道边到处是做“ 蛴蟆灯”的人。你看,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他们的笑容是那么舒展,他们的态度是那么虔诚!他们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取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两个竹节敲破,然后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环编扎进去,再在灯壁下方保留一个小孔,点灯时使用。竹灯的表面再糊上一层纸,插入蜡烛,一个“ 蛴蟆灯”诞生了。他们端详着自己的杰作,翻来覆去欣赏着,满脸红霞翻飞。
“送蛴蟆”前,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走上街头,外来者也闻声而至。人们极尽能事,酣畅淋漓地开始了民俗表演。车幺妹、划旱船、舞狮子、踩高跷的队伍酷似一条彩色巨龙在“ 蛴蟆灯”汇成的海洋中时而潜水,时而飞翔。最惹人注目的是几只浑身青绿,张开“血红大口”的“ 蛴蟆灯”。外面敷着红纸,贴有画有两只可爱小青蛙图画的“ 蛴蟆灯”和用黄纸做了孙悟空的画像的“ 蛴蟆灯”特别有创意。小青蛙鼓鼓的眼睛,灵猴的胡须、金箍棒、帽子上的“佛”字都活灵活现。满街的“ 蛴蟆灯”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绿色的。形状也不单一,有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管我们做什么,只有亲近民众,向人民学习,才能给自己不断注入生命和活力。
夜色渐晚,大地撒上了枇杷色,大约六点半,“送蛴蟆”开始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群源源不断地涌入镇上,居民手工制作的3万余盏“蛴蟆灯”销售一空,车流堵满了乡村道路。晚去的群友说他们把车停在离镇上几公里远的地方。此时的小镇,通讯基站信号远超负荷,人们的呼喊声,呐喊声和着节目的音乐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天黑了,人们纷纷点燃手中的“ 蛴蟆灯”,被人群簇拥着前行。一时间,成千上万盏灯明亮起来。灯光摇曳着、晃动着、荡漾着,整个集镇和乡村被灯光照亮着、温暖着,分不清白天黑夜,分不清今夕何夕,分不清天上人间。我只在电视电影画面中见过那样的场面,貌似古代的部落举着火把举行隆重盛典。我在家中守望那片灯火,恍兮惚兮,飘渺不定,恍若置身于 “天上的街市”般的神话境地。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人间在歌唱?神灵在歌唱?定定神,才见无数晃动的脑袋,张大嘴,涨红脸,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古老而又熟悉的歌谣。灯光流泻,照着人们的脸,亦如虔诚的教徒在吟诵经文。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是空的,空得没有任何烦忧和算计;此刻,他们的心一定是满的,满得装不下任何私心杂念,只有希冀和祝愿;此刻,他们是快乐的,我看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
田野里,小河边,人们驻足停留、弯腰,庄重地把“蛴蟆灯”插进新春的泥土。他们双手合十,对着即将燃烧殆尽的灯火,闭眼默念心中的祝福。妻子依偎着丈夫,大人牵着小孩,遥望天空。万能的神啊,你可听见了人类的简单而神圣的企盼?4.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有多远,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民每年的一件大事。对于远在他乡的嘉陵三会镇游子,“蛴蟆节”比过年有着更大的诱惑力。年可以不过,“蛴蟆节”必须得参加。但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年,就是一个关口。人生总得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口。他们用燃放“蛴蟆灯”、摇嫩竹这样别致的形式送走旧年,迎接新年,祈求幸福安康。人生苦短,需要一些这样轰轰烈烈的仪式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需要有所敬畏,有所敬仰。这,或许就是类似于“蛴蟆节”这样有地方特色、有民族特色、仪式感极强的非主物质文化遗产渊源流传的理由。
今天,物质丰富了,人们的心却浮躁了,但嘉陵三会镇 的“蛴蟆灯”却愈点愈多,愈燃愈旺。 “ 蛴蟆灯”的工艺也越来越精细,花样越来越多,创意越来越新奇。他们把乡愁,把希望,把对亲人的关爱,把对民族的热望寄放在十四夜的灯火里,一生一世,世世代代守望着,守望着!.
那一片灯火,温暖了村庄,温暖了时空,温暖了世世代代在那片土地上休养生息的民众之心。
那一片灯火的热浪如大海的波涛汹涌而来,传递到近邻,传递到四川,传递到全国,或许,不久以后人类都会为此守望,回归生命的本真。
在四川,在南充,在嘉陵的三会镇,每年正月十四,不管风雨雷电,不管大小俗事,家家户户,大大小小,全家出动,砍竹子,取竹篾,制作“蛴蟆灯”、“送蛴蟆”。 他们世世代代以这样素朴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自然,对生灵,对生命的崇敬。2. 翻阅着网上铺天盖地关于蛴蟆节的报道,欣赏着朋友发来的蛴蟆灯火的盛况图片,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回农耕时代,拉回到农村老家。
蛴蟆是青蛙和蟾蜍的总称,但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青蛙是蛴蟆中的宠儿,不仅仅因为它是害虫的天敌,而且它有着让人喜欢的外表和洪亮的嗓音。刚入学不久的小学生都会唱:小青蛙,大嗓门,眼睛鼓鼓长得大,披着一件绿衣裳,肚皮白白白如雪。前腿短来后腿长,扑通一声跳下水,看见害虫吃掉它。这一点上,动物界、植物界和人类惊人的相似,即使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颜值高的人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多的优势。当然,80年代前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人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情景无疑都了如指掌。而如今,能回到乡间听听此起彼伏的蛙鸣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呀!“蛴蟆节”大概也是人们对此的怀念、憧憬和传承吧!
比起青蛙,蟾蜍因外形丑陋在乡间曾经备受冷落。蟾蜍俗称癞蛤蟆,背部多黑绿色,有大小疙瘩,又称癞疙宝。小时候听老人说蟾蜍能分泌出一种白色黏液,还有毒。我生性胆小,如果偶尔在杂草丛中碰见一只蟾蜍,常常害怕得轻轻悄悄绕道而行,而且十天半月都不敢打那里经过。小孩子们吵架的时候经常辱骂对方:“你妈是癞疙宝!你是癞疙宝!你们全家都是癞疙宝!”后来随着年岁增长,读了一些书,才知道蟾蜍其实也吃害虫,并且它的蟾衣和黏液都是紧缺的药材。知道这些后,我哑然失笑,真可谓“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仿佛也在暗暗提醒我们:与人交往,用人之时,切不可单纯以貌取人。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没有人和物一直绝对的好和坏。被誉为害虫天敌的蛴蟆,就因几百年前的一场“蛴蟆瘟”的突然袭击,颠覆了它盘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时间,人们“谈蟆色变”,束手无策,对之心生厌恶和恐怕,唯恐避之不及。万般无奈,得以高人指点,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 “蛴蟆灯”火愈燃愈烈,成了南充南充嘉陵三会镇比过年、过元宵还重要的节日。3. 几年前,我就听说了南充嘉陵三会镇“蛴蟆节”的盛况,也一直盘算着前去一睹为快。今年正月初十,就听众多群友闲侃“蛴蟆节”,并邀约到时一起前去观阵。我的心被撩拨得痒痒的,无奈正月十四是开学会议召开之日,终未成行。
虽然很遗憾,但也不得不先服从工作。开会的间隙,不时偷偷瞅瞅手机,看看群友的现场直播。庭院里、街道边到处是做“ 蛴蟆灯”的人。你看,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他们的笑容是那么舒展,他们的态度是那么虔诚!他们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取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两个竹节敲破,然后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环编扎进去,再在灯壁下方保留一个小孔,点灯时使用。竹灯的表面再糊上一层纸,插入蜡烛,一个“ 蛴蟆灯”诞生了。他们端详着自己的杰作,翻来覆去欣赏着,满脸红霞翻飞。
“送蛴蟆”前,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走上街头,外来者也闻声而至。人们极尽能事,酣畅淋漓地开始了民俗表演。车幺妹、划旱船、舞狮子、踩高跷的队伍酷似一条彩色巨龙在“ 蛴蟆灯”汇成的海洋中时而潜水,时而飞翔。最惹人注目的是几只浑身青绿,张开“血红大口”的“ 蛴蟆灯”。外面敷着红纸,贴有画有两只可爱小青蛙图画的“ 蛴蟆灯”和用黄纸做了孙悟空的画像的“ 蛴蟆灯”特别有创意。小青蛙鼓鼓的眼睛,灵猴的胡须、金箍棒、帽子上的“佛”字都活灵活现。满街的“ 蛴蟆灯”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绿色的。形状也不单一,有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管我们做什么,只有亲近民众,向人民学习,才能给自己不断注入生命和活力。
夜色渐晚,大地撒上了枇杷色,大约六点半,“送蛴蟆”开始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群源源不断地涌入镇上,居民手工制作的3万余盏“蛴蟆灯”销售一空,车流堵满了乡村道路。晚去的群友说他们把车停在离镇上几公里远的地方。此时的小镇,通讯基站信号远超负荷,人们的呼喊声,呐喊声和着节目的音乐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天黑了,人们纷纷点燃手中的“ 蛴蟆灯”,被人群簇拥着前行。一时间,成千上万盏灯明亮起来。灯光摇曳着、晃动着、荡漾着,整个集镇和乡村被灯光照亮着、温暖着,分不清白天黑夜,分不清今夕何夕,分不清天上人间。我只在电视电影画面中见过那样的场面,貌似古代的部落举着火把举行隆重盛典。我在家中守望那片灯火,恍兮惚兮,飘渺不定,恍若置身于 “天上的街市”般的神话境地。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人间在歌唱?神灵在歌唱?定定神,才见无数晃动的脑袋,张大嘴,涨红脸,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古老而又熟悉的歌谣。灯光流泻,照着人们的脸,亦如虔诚的教徒在吟诵经文。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是空的,空得没有任何烦忧和算计;此刻,他们的心一定是满的,满得装不下任何私心杂念,只有希冀和祝愿;此刻,他们是快乐的,我看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
田野里,小河边,人们驻足停留、弯腰,庄重地把“蛴蟆灯”插进新春的泥土。他们双手合十,对着即将燃烧殆尽的灯火,闭眼默念心中的祝福。妻子依偎着丈夫,大人牵着小孩,遥望天空。万能的神啊,你可听见了人类的简单而神圣的企盼?4.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有多远,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民每年的一件大事。对于远在他乡的嘉陵三会镇游子,“蛴蟆节”比过年有着更大的诱惑力。年可以不过,“蛴蟆节”必须得参加。但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年,就是一个关口。人生总得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口。他们用燃放“蛴蟆灯”、摇嫩竹这样别致的形式送走旧年,迎接新年,祈求幸福安康。人生苦短,需要一些这样轰轰烈烈的仪式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需要有所敬畏,有所敬仰。这,或许就是类似于“蛴蟆节”这样有地方特色、有民族特色、仪式感极强的非主物质文化遗产渊源流传的理由。
今天,物质丰富了,人们的心却浮躁了,但嘉陵三会镇 的“蛴蟆灯”却愈点愈多,愈燃愈旺。 “ 蛴蟆灯”的工艺也越来越精细,花样越来越多,创意越来越新奇。他们把乡愁,把希望,把对亲人的关爱,把对民族的热望寄放在十四夜的灯火里,一生一世,世世代代守望着,守望着!.
psb.jpg (197.33 KB, 下载次数: 92)
2016-2-29 11:53 上传
psb (1).jpg (305.22 KB, 下载次数: 89)
2016-2-29 11:53 上传
psb (2).jpg (322.75 KB, 下载次数: 89)
2016-2-29 11:53 上传
psb (3).jpg (192.46 KB, 下载次数: 96)
2016-2-29 11:53 上传
psb (4).jpg (238.43 KB, 下载次数: 83)
2016-2-29 11:53 上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