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麦子的思想与灵魂

2021-12-23叙事散文极品山庄
麦子的思想与灵魂——《麦田里的柔情故事》写作体会常言道,酿得一瓶酒,窖藏十年味更幽。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年来,我一直想给麦子写点什么,但一直觉得无处落笔,不知怎么写的好?麦子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农作物,而且从其重要性上来说,可以说是家乡农业的……
              麦子的思想与灵魂
          ——《麦田里的柔情故事》写作体会
                  
  常言道,酿得一瓶酒,窖藏十年味更幽。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年来,我一直想给麦子写点什么,但一直觉得无处落笔,不知怎么写的好?麦子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农作物,而且从其重要性上来说,可以说是家乡农业的基本。可以这样做个比喻,家乡一年的种植史就是一部麦子的种植历史!   关于着笔这个问题我也进行过多种尝试,参照过为数不多的反映麦子或农民的作品,但大多主题空泛,而且多以“苦”为基本素材,甚至有时在曲意地贬低农民和农民的生活。所以单纯地去描写“苦、累、流汗”,我觉得用在家乡人的身上十分不恰当,而且从个人感情的角度说,更是难以接受。如何去着笔?继续描写重复的苦与累?继续写农民的吃苦耐劳中的感情的贫乏?继续写农民憨厚朴实中的“傻”?继续写汗流夹背中的累死累活?   从一个农民出身的儿子来讲,这些都时时都在刺伤我的灵魂,而且十分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那样写的缘故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切身经历麦子下种到收割的过程,没有深入到农民的情感和思想中把握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坦然。而且,很多人缺乏近距离观察的机会,就是从观察的本质意义——贴近心灵这个角度讲,也许空间距离上接近了,可是要获得观察的内在真实性也是很难的!   多年的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两方面经历,促使我经常多维度地观察和思考农民的生活,尽量从挖掘农民生活中的“乐”和简朴外表下的深刻出发。二哥说,当麦子下种后,出芽、发苗他始终体会到的是欢乐,他在睡梦里看到麦芽长到了屋檐,麦苗出土的声音和鞭炮一样响。这种期待的欢乐,我感觉到和小孩出生了,做父亲的感觉差不多?而且回忆到父亲对麦子、特别是麦粒的近乎虔诚的爱惜,我觉得庄稼人在劳作中是累、是艰辛,但不是痛苦,而且不傻,反而处处透着机灵,而且更不缺乏对生活的柔情。   农民有句谚语,麦场如战场。所以,整个麦田故事就是一场战斗,如果没有充沛的情感和十足的智慧作支撑,那是不会取胜的!而且,我切身地感受到,麦子从种到收,庄稼人始终处在一种期待的喜悦中。而且从种到收要经历秋、冬、春、夏四季,时间漫长,这种期待的喜悦慢慢就成为了感情、成为了意志、成为了理想、成为了思想。可以说,世上很少有这样复杂而含义深刻的期待了!而且在期待中,庄稼人不是处于焦虑与痛苦,祖辈遗传下来的坚韧与坦然,使他们的思绪一直弥漫在憧憬与希望中,享受着由期盼、欢乐和幻想组成的一种幸福而微弱的心境状态。他们就这样用简朴又丰富的方式思考和制造着生活,当然不乏追求美,追求崇高,追求生活的变化,追求思想的升华。   从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来说,每一次的收获,就是庄稼人人生的一次成功体验,就是一次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一年一度的成功体验,从时间段来讲,既不短,但也不长,既避免了长时渴盼中的过度焦虑,也避免了短时获得的侥幸,这就足以使他们的体验厚实起来,感情坦然起来,思想丰厚起来。所以,当你真正深入了他们的生活中,就发现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简朴的,但内容不是简单的;思考方式是简朴的,但思想不是贫乏的。   对于家乡的庄稼人,要追寻他们的感情轨迹和发展逻辑,探寻他们的思想内涵和形成过程,在那里呢?毫无疑问,在麦田里。麦田是他们生活的主要阵地,只有在麦田里他们的一切才会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所以,根据多年的观察、思考和经历,我把题目定为《麦田里的柔情故事》,因为中国人最爱讲故事、听故事,而且爱听人情味浓厚的故事。并且在庄稼人的情感世界里麦子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定义。所以,我把诗歌的切入点锁定在庄稼人眼中的麦子上,处处从他们眼中感受到的麦子着笔,写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过程,把麦子写的有思想、有灵魂、有情感,集中反映庄稼人的感受、灵魂与思想,从而把麦田里的故事的蕴意扩展到最大限度。   那么,庄稼人朴实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诗歌中如何凸现出来呢?    在艺术处理上,我刻意用表空间的方位名词的“里”做韵脚来呈现,创设一个庄稼人思想发展的空间——先是“土壤里”,庄稼人种下了希望,麦芽的破土而出引发了庄稼人的无限欢欣与喜悦,勃发了对生活更热切的期望,“麦芽长到云端里”,这一上一下,是空间的延伸,这个空间已经从具体的土壤长到庄稼人心灵的云端,期待与欢欣交织,庄稼人把“思想的触角伸到明天里!”但这又不是全部的,而只是细小触角的伸展。短暂喜悦的后面是更漫长的期待和更艰辛的劳动,这是思想的孕育和发展,是思想的第一落点。   麦子的即将成熟又唤醒了庄稼人的欢喜,而且欢喜深入了心窝里,这是思想的踏实,这是思想的第二落点。接着喜悦“闪在泪花里”是思想的深化,幸福总伴着泪水!又“闪在蓝天里”,是思想的扩展,心情总需要分享!这是第三落点。最后,“没在嘴皮里”,憨厚,甚至皴裂的嘴唇上一丝笑容的闪现而过,等待的是下一场的麦田故事的来临。这里笑容的一丝与前段的“闪”的亮与量形成对比,使人感受到庄稼人朴实的外表里藏着一颗丰富而深刻的灵魂,这是第四落点,是思想的归宿。   处处的对比与照应和情感的变化,使庄稼人的思想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平凡而崇高,深刻而内敛,这就是真实的庄稼人的思想!外表的单一恰恰是思想的朴实与深刻,“就像黄土地”!思想就在黄土地,黄土地才能产生真正的思想!所以,土地或者生活既是思想的开始,也是思想的归宿。生活即人,人即生活!任何违背生活逻辑而盲目追求思想的想法与行为都是徒劳的!   所以,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麦田里的柔情故事,每个人的人生就得用生活柔情的刀雕刻出来的!用心雕刻生活吧,那把锐利的刀就存在于你的心中,但不是凶器!所以,那“噌”的一刀就是在选择生活,决断人生,但不能缺乏柔情!“噌!一刀下去”,过去曾经拥有的许多东西也许就会“翻身倒地”,就要怜惜,就要失去,但是我们必须用柔情把美挽起来,让感情和思想立起来,深藏心中,去准备下一场麦田故事!所以斩断的是过去,挽起的是未来,立起的是大写的人生!父亲就是过去,儿子就是未来,父亲斩断过去,才给儿子更宽阔的生长和发展空间!整个人类的发展也是一场场的麦田故事!所以,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延续到永久!   为了突出这一主题,尽量把生活空间和思想空间对比起来,外在的生活空间越广阔,用词愈少,外在空间越集中,用词愈多。特别是割麦的特写,集中把麦与人的形象立起来,使之有生活的厚度和广度。人就是麦,麦就是人,人的劳动是为了麦,麦的存在是为了人,所以割麦瞬间的怜惜与“轻轻挽起”的柔情,虽然突兀,但使得这个浓缩的情景更具有人情味。也所以麦的情就是人的情,人情就是麦情,麦情与人情都是生活情,情之至才所以感人,感人之至才产生思想。其实这是对第一段出现比较意外的“思想”二词的回应。如果在扩展开去理解,麦田就是人生活的田野,思想的田野,感情的田野,每一个人应该有一份对田野的真挚情怀,每一个人应该端起饭碗就感恩生活,感谢上苍!所以,把具体的“黄色土壤”和情感化的“黄土地”作前后对比,就是为了突出这一点。   思想的发展必然有内在情感的支配,那么,这个情感的逻辑是怎么发展的?如何去表现和把握呢?   在表达情感的处理上仍然用韵脚来凸现,用“里”反映庄稼人的思想状态的变化,而用“欢喜”集中反映庄稼人的情感变化。全诗在感情的基调上突出一个“欢喜”,集中反映了庄稼人感情世界的朴实无华和憨厚可爱,但欢喜并没有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第一段虽然字面上没有“欢喜”,但是描绘麦子的出芽中的拟人化手法,使人可以处处感受到庄稼人的喜悦之情,这是情感的开端。   第二段中当麦子即将成熟时希望变成了“欢喜”,这是情感的发展。但欢喜伴随的是即将到来的艰辛,接着看到黄色的麦秆,想起了黄土地,欢欣中心存感恩,成熟的欢喜跃上心头,看到麦芒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感觉全都是欢喜,这是一种幸福期待的欢喜。这时麦浪“迎风荡涤”,反映了庄稼人内心泛起了波澜,炎热的风也变得和煦,幸福的滋润渗入心田,化为醉人的欢喜,是情感的深化。这时欢喜好像已经达到高潮,但紧跟着出现的“柔情”,与前文的“热烈”形成对比,促使读者产生疑问?接下来欢喜里出现了“泪花”——既是幸福的泪花,也是艰辛的泪花,是幸福的结晶。当看到儿子拿着的镰刀明亮、锋利的刃上反射着太阳的光芒,父亲的心情又格外的开阔、明朗,像蓝天一样,这是把幸福的欢喜从内心引出,放在更广阔的空间,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晰的感受的到,这是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   但这时是不是欢喜到了终点呢?还不。麦子割倒,立成麦捆,儿子的稚气与顽皮逗开了父亲背负艰辛的心,才把欢喜化为笑容,化为对生活的欢喜。但这又是不是终点呢?也不。这笑容迅速的没入了嘴角,把欢喜又深埋在心窝里,等待又一场“麦田故事的延续”,外在的情绪才积淀成为了情感——对生活的进一步希望与等待,这是情感的结局。这样,庄稼人的“欢喜”呈现出活泼动人的姿态,使读者能够更深切的体会他们的情感世界和思想世界。   那么,是不是麦田里的庄稼人的情感世界就只有欢喜呢?当然不是,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更深刻、完整的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诗的末尾提写道“希望的柔情总包伴着艰辛与欢喜。”这种艰辛中的欢喜就显得弥足珍贵。全诗的立意就在于突出庄稼人对麦子的侠骨柔情——即对生活的热爱。   可是字面上只见欢喜,不见艰辛。但细细品味,艰辛无处不在,除了一二两段的时空的大跨度,忽略播种到收获期间的艰辛外,比较容易发现。还例如“坚实”“汗水”“淋漓”“热烈”“黄土地”“热风”等词汇都暗含着艰辛,艰辛之多比比皆是,和瞬时的欢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字面上的欢喜之多和内里的艰辛之多,这种错位的安排也能加强对主题的表现。而且字面上忽略艰辛也恰恰反映了艰辛在庄稼人的心里不算什么,因为艰辛是庄稼人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播种到收成的艰辛庄稼人认为是理之当然,所以“汗水也等着淋漓”。就像黄土地的麦浪与收获的麦粒的数量对比一样,艰辛与欢喜的比例也一样。艰辛之多,欢喜之少,也正反映了收成的珍贵,所以麦田的激烈收割变成了“柔情”,对麦粒珍惜的柔情,对生命的柔情,对艰辛生活的柔情,对未来渴求的柔情!   这样,就比较完整的反映了庄稼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世界,情感追求和生活追求。   最后一点,全诗作为一个故事,为了突出它是一个时间范畴,我在韵脚上特意用“续”来突出,而“续”在韵母上与其他韵脚的声母不同,显示了他的独特性。“续”在全诗起到一种主题的深化与延伸的作用,“热烈又将继续”是写实,“柔情又将继续”是写虚,写情感,这两个“继续”既是互为表里,而且又是悬念与照应和前后的对比,热烈是生活的“刚”,柔情是生活的“柔”,是生活的两个对立统一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暗示生活是意志和感情的冲突与协调,虚实相映,刚柔相济。   而文末将“继续”转换成“延续”,把生活化的词汇转换成书面词汇,把表具体的词汇变换成表抽象的词汇。并且“延续”在现代语言中常常用来表示人生的延续、种的延续、人类的延续……所以延续已经成为种与人类繁衍生息的固定表意词,也把“麦田故事”发展的时空延伸到整个人类发展的时空生命流中去。这样,不仅仅提升了主题,而且把表现手法由面上的写实,变为内里的隐喻,变为一个大象征——可以象征一个人、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某个人生阶段、或者民族、国家、种族,以至于整个人类社会。   如果就拿一个人的一生说,麦田就是生活的田野,人生的舞台,麦子就是理想指引下的具体人生目标,艰辛就是意志、毅力和信念,柔情就是感情和感情支配下丰富的思想,而麦子所有动人心的形态就是生活美与人生美,正是这些的交融与影响才奏出了麦田里的进行曲!   以上只是我写作的一些体会与追求,至于要完全的达到某些设想的艺术追求,还需要更艰辛的努力与求索!     ——2005  4   1(愚人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