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鹤庆“万年桩”白族民居建筑的审美意识
2021-12-23抒情散文wwmi06
鹤庆“万年桩”白族民居建筑的审美意识白族建筑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建筑的精髓。搞建筑的人对白族建筑没有了解,可以毫不客气地告诉他,这等于这个人在建筑上有一个盲点,是会感到终身缺憾的。由于白族文化具有宽厚的收融兼并其它文化的优秀品质,经过长时间的……
鹤庆“万年桩”白族民居建筑的审美意识
白族建筑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建筑的精髓。搞建筑的人对白族建筑没有了解,可以毫不客气地告诉他,这等于这个人在建筑上有一个盲点,是会感到终身缺憾的。由于白族文化具有宽厚的收融兼并其它文化的优秀品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个性特征,在建筑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就是白族与白族之间的建筑,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为体现白族文化的除大理白族建筑外,其次就是要数鹤庆白族“万年桩”民居建筑了。
鹤庆白族民居,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甸北白族高大豪华的民居建筑;二、甸南白族典雅实用的民居建筑;三、松桂、六合白族简捷明快的民居建筑。但总体上的格局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由于受经济、文化的影响稍有变化。比如:居住在鹤庆坝子北端的甸北人,在历史上来说就有比较强烈的开放意识,走南闯北的小炉匠、马锅头、生意老板……大多出自甸北,而文化人大多出自甸南。松桂、六合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经济相对落后,所以这些地方的建筑,就显得单薄一些,既使在同一片土地上,也就形成了一些差异,当然这只大同中的小异。
白族民居无论从那个角度和方面来看,都受宗族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影响特别大的要数长远的——接宗传代思想。这主要是受本主崇拜意识的左右而形成的。因为本主一般是由历史上对这个地方贡献比较大的民族精英来充当的,所以传宗接代和光宗耀宗这些思想,在白族民间就比其它任何民族都显得至高无尚。正因为这种强烈的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意识的引领,鹤庆白族民居建筑便产生了“万年桩”意识,这实际上是白族人给建筑给予的深厚博大的精神文化内涵。建筑成了白族人生命的延续,跟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种传宗接代意识是毫无二致的。
正是这种“万年桩”意识,使鹤庆白族人对自家的房屋建设,倾注了毕生精力,甚至建一栋房子,是几代共同努力的结晶,是精神永存的象征。
白族民居从外观的建筑形式来看,有两种构造方式:一种是“三方一照壁”的普通式建筑,另一种是“四合五天井”的豪华型建筑。这两种建筑是所有白族建筑的蓝本,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两种蓝本模式是更改不了的,正应验那句:“万变不离其宗”民间哲理式的名句,这两建筑形式就是鹤庆白族民间建筑的“老祖宗”。
普通家庭都选建“三方一照壁”式的建筑,只有那些大富大贵的人家,才选建“四合五天井”的豪华庭院。
“三方一照壁”:就是西面有四间或者五间的主房一栋,而且秘需是两层楼的,这房要建得高大、气派,有镇祖威风之用意。其它就是南、北厢房,南北厢房主要是依据主人家的财力来定,可以建两层楼,或者平房。西主房、南北厢房,就构成了“三方”。“一照壁”一般建在正东面,当然也可以根据地势,建在其它地方的。这照壁更是文化精粹,家风的表白。
西面的主房从石脚开始,全家人就省吃俭用,精心打造。从用的石料开始筹划起,一直到该请什么样的石匠,都一步一步地来,绝不含糊。遵守的原则也是宁缺勿滥,斤斤计较,从一点一滴计划起,一步一步实施,步步为营,真可以用精心策划来形容了。
一般家庭都无法将一栋房子一步到位,先是备好石料,然后下石脚。再用三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备木料。备木料也是非常讲究的,要用冬季砍伐下来的云南松料,且要看是上弦月或者是下弦月,或者圆月时砍伐的,上好的木料当然要算是十五圆月那天砍伐下来的云南松木。据说这时砍下来的松木,不仅铁实,而且虫子不蛀。优质的木料要数六合产的,铁实且软绵,不仅韧性好,而且虫一般也不会蛀。正房一般也就建四间,或者五间,三间的也有,得为数很少。选建最多的就是四间正房,这样适合于四代同堂居住。堂屋一般是曾祖父母居住,北屋是爷爷奶奶住,南屋是爸爸妈妈住,曾孙们就住在挂耳的一间屋子里。楼上一般不住人,用以摆放农具、粮食、杂物为主。南北厢房用来做厨房或者招待亲朋好友时用。但在建筑上,也是毫不含糊的,毕竟也是“万年桩”。由于这种“万年桩”意识,使白族村庄的有些古色古香的老式建筑,至今还保存完好,甚至已经居住了的七八代人,还完好无缺,尽管经历了好向次大地震,也安然无恙。只是这几年由于改革开放,农村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加上六七十年代人口增长过快,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从而在农村里掀起了一股建房热,这样原来的古老建筑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令人欣慰的是,很多新建的民房在引进一些现代建筑手段后,在大框架的构建上,依然继承了传统的白族建筑模式。
白族的“四合五天井”与北京四合院相比,自有他的雄风和豪迈。北京的四合院古色古香中透出拥挤和单薄,是一位高贵典雅的清丽妇人。而白族人家的“四合五井”自有一番风韵在心头,是属于杨贵妃式的那种雍容华贵相,高墙飞檐,琉璃瓦,雕龙画凤……使整座建筑富丽堂皇、高贵典雅。
“四合”:就是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这四栋房子错落有致,正房最西面的房子,高大而威武,是祖宗牌位安放的地方和长辈们的起居室,自有一种威严在里面。建筑上更是一丝不苟,不管怎么说,人的生命比起建筑的生命来,还是短暂得多了,这建筑便是能够流芳百世的替身物,谁敢随便应付呢?
对称美在白族民居建筑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和正房相照应,东边房子也建得一丝不苟,只是为了突出正房的高大威武,东房子与正房在尺寸上,稍有区别。比如:房子的进深正房要一丈八,东房一丈六;顺深正房一丈二,东房一丈;高度正房用二丈四的中柱,东房用二丈二的中柱……更为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所有的尺寸,都用双数,一般不用单数,表现白族乞望长辈双全,夫妻恩爱的美好愿望。南北厢房一般要比东西房子相对要矮小一些。然后这方房子合拢在一起,四角就形成了四个小天井,中间就是一块正方形的大天井。从外面看,是一个非常规整的田字形民居,显得稳重而威严。当你走进四合院时,又有一种别开洞天,曲径通幽的感觉。特别是鹤庆白族自古就有“家家养兰,户户种花”的传统习俗,将四块小天井开垦出来,种上大小雪素、鹤阳奇、剑阳蝶、奇花素、苍山奇蝶、黄金海岸……之类的名兰和其它一些名花,配上优美的雕花、飞檐、瓦当,这样的照映,简直就是完美无缺的天堂建筑了,也是白族崇尚天地和一的精美化身。
不论是“三方一照壁”,还是“四合五天井”,因为有“万年桩”的意识贯穿于白族民居的始终,不管是关乎重大的用材,还是细小的装修打扮,采用的是精雕细凿手艺,或是用“精益求精”来形容这种建筑艺术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比如:马头箱(房子两边,在第一层屋檐与第二层屋檐墙头的一个像马头的房屋装饰物)的装饰,就更能显示出“万年桩”的审美理念。除瓦当的精致外,边框错落也非常有致,同时还要在三个长方形边框内,勾画上兰草,或是其它主人喜欢的各种各样的书法或者图案,表现出主人的兴趣爱好,真有把家风传给子孙后代的浓浓文化氛围。
最能体现白族建筑文化精华的是瓦猫,又叫降吉虎,民间一般将这瓦猫安放在正房屋脊的正中间。有一个叫郜金福的人,捏瓦猫还捏出了名,最终还登上了大学讲堂。这瓦猫的样子,像虎类猫,反正跟龙这一中华民族的图腾相类似,选取的是虎猫身上最凶恶,最有代表性的那部分,这瓦猫的代表意义由两方面组成:一是有避邪作用,类似于门神一类的保护神效用;二是有带吉祥如意,保佑主人大发大旺的意思。
这些文化内涵,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要算是新房竖柱上梁这一天了。
上梁的这一天,主人的亲朋好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酬贺。等客人来得差不多了,便是竖柱高潮来临了。这时一位有口才的木匠师傅,便会每做一个动作,便有一串祝福的顺口溜从嘴里流淌出来。而且都是现编现用,绝不是程序化了的那种呆板,他会灵活,幽默地依不同场景,不同人物,不同天气,不同梁头,不同步骤来编顺口溜。比如:要将那堂屋上的中梁上到位,那师傅便喊道:“中梁、中梁,今天主人把你从山中请出来,你要保佑主人世世代代平平安安,子子孙孙大发大旺。”所有在场的人,都要回应一声“好!”一声声祝福,道出了白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求平平安安的善良理想。
为竖一栋房子,一般的家庭是要奋斗几代人的,且要团结一心,更不能吃里扒外。平时省吃俭有外,还得勤奋努力。因此,鹤庆人自古就以吃苦耐劳而著称于滇西北,丽江人形容鹤庆人那节俭的风范,简直是一针见血:“鹤庆人啃过的骨头,连狗也不看。”话是刻薄了一点,可是从正面来分析,说明为了建好“万年桩”,鹤庆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甚至在滇西北一带流传着:“讨个鹤庆婆,抵得骡子驮”的民谚。这民谚决无抵毁鹤庆妇女的意思,相反,是在赞美鹤庆妇女的勤劳和吃苦精神,这种赞美是何等的“另类”啊!
曾经名扬四海的鹤庆商帮和如今让滇西北人瞩目的鹤庆教育,无不是得到鹤庆“万年桩”的白族民居建筑,带给我们的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给予我们鹤庆人的恩惠。感谢这种意识打造出来勤劳和吃苦精神,为鹤庆的腾飞注入了强有力的“维它命”,在这个充斥着感官享受的今天,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弘扬和继承的。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