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即冬天
2020-09-17叙事散文运涛涛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4 编辑
入了冬的温度总是嘎嘎冷,无论有太阳的湛蓝蓝日子,或是没有太阳的灰蒙蒙日子。从家里出去打开楼房的单元门时,金属门板的门缝间都是厚厚的冰茬,白生生如水晶
入了冬的温度总是嘎嘎冷,无论有太阳的湛蓝蓝日子,或是没有太阳的灰蒙蒙日子。从家里出去打开楼房的单元门时,金属门板的门缝间都是厚厚的冰茬,白生生如水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4 编辑 <br /><br /> 入了冬的温度总是嘎嘎冷,无论有太阳的湛蓝蓝日子,或是没有太阳的灰蒙蒙日子。
从家里出去打开楼房的单元门时,金属门板的门缝间都是厚厚的冰茬,白生生如水晶,需使用很大力量才能推开,门开时会伴随清脆的水晶落地粉碎样的声响。
羽绒服脖领用带子系紧,防止冻到脖子,带子的金属坠儿悠来悠去,不小心荡到嘴里,嘴巴一下子钳口结舌张不开了,铆足了力气一张,嘴巴虽然张开了,舌头却被金属坠儿粘下一块肉,咝咝哈哈疼得呲牙咧嘴。
地总是白色的,无论是刚下过铺天盖地的雪,或是好多日子天空像洗过一样没有杂质,地上仍旧软的是雪,硬的是冰。
不但地上,人的身上,也以白色要素居多,每次呼吸,嘴里呼出的都是有清晰形状的白气,这些呼出的白气,有一部分不舍得离开,围绕着头部盘旋盘旋,又依附到头发、眉毛、眼睫毛、胡须,甚至衣服的领角上,结成白白的霜花。这些霜花会一路陪着人,直至进到温暖的室内,才会凋落化为无形。
外地人在街头总是能一眼认出来的,也许他正从挂着“京……试”、“沪……试”、“皖……试”、“琼……试”、“浙……试”、“鄂……试”、“湘……试”、“桂……试”、“赣……试”、“辽……试”、“吉……试”等寒区试车牌照的车里走出来,也许是因为他们喜欢穿本地人不太爱穿的鲜红色羽绒服;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时下意识地把衣服裹得更紧,用手把通红的耳朵捂住,也许是他们的眼睛总是四处张望,也许他们总是成群结队……反正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街头随处可见俄罗斯游客,他们冬天最重视脑袋的保暖,男女都戴着厚重的裘皮帽子,如护耳帽、鸡冠帽或是库班帽,脚蹬皮靴,但下身非常单薄,有些女人皮大衣下可能只穿一条丝袜。
而当地人更注重脚的保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露天早市上,小商贩脚上的鞋子看起来格外夸张,又宽又长,一米六身高的人穿的鞋子与姚明的鞋子一样大。不是他们的脚变大了,只是里面加了厚厚的保暖材料,如果把鞋子比做鸡蛋,他们的脚也不过只有蛋黄般大小。
市场上卖的东西都是非常结实而坚硬,不但榛子、松子这样的坚果保持着应有的硬度,就是有名的软柿子,也颠覆了一贯的形象而坚如磐石,再也没有人能够捏得动它们。诸如馒头、豆包等,也都是一砸一个白点的硬度,扔出去能当砖头用。宰杀后的鱼、鸡、羊,拿在手里,硬邦邦的如挥舞狼牙棒,叩击不是铿铿声就是嘭嘭声。它们不止是早晨这样硬,而是二十四小时都这样硬得从不疲软;不止是二十四小时这样硬,而是好几个月都这样硬得顽强无比。
有人从饭店买了一袋热乎乎的粥要带回家去,不料路上塑料袋突然裂开,一袋子粥全洒到了地上,被远处一只流浪狗发现,急忙跑过来伸出嘴巴和舌头去吃,可惜,它怎么费劲用力,都吃不到嘴里去了,眼巴巴看着美食馋得只能流口水,因为粥已经瞬间凝固成一滩冰坨,“固于胶漆,坚于金石”啃不动了。
倒也不是所有人都捂得严严实实,如果到这个城市最冷的地方,也就是黑龙江千里冰封的冰面,能禁受得了重型坦克车行走而不发生破裂的冰面,上面被人们钻透了冰层,开凿出一方泳池。一群冬泳爱好者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温度下,全身只穿游泳短裤和比基尼泳衣,站在冰块垒成的跳台上,一个个高高跃起,腾空入水,做胜似闲庭信步的表演,看得外地人目瞪口呆,不可想象,这样极寒的温度下,居然有这样充满激情的击水之游。
也有人钻冰层不是为了寻到游泳的水,而只是为了取冰,他们会把冰切成大约一块块一米长一尺宽一尺厚的冰砖,运往城市的各个空旷的广场、路口,由专业的工人把它们雕琢成剔透晶莹的冰雕,形状有中国的天坛、有俄罗斯的尖顶教堂,有人物有动物有植物。大的七八米高,小的两、三米高,矗立在露天地儿,供所有人免费观赏,不需要任何防护措施,几个月它们都完好无损。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当南方在中秋节待月“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时,这里已经迎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方的冬天去得晚,当南方在吟咏“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这里尚是“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如果想了解北方,那就冬天来北方,那就下雪的季节来,那就要做好不怕冷的准备,那就要做好被冰雪净化的心理预期。没有冰雪的北方不是真正的北方,不是北方的冰雪不叫真正的冰雪。
从家里出去打开楼房的单元门时,金属门板的门缝间都是厚厚的冰茬,白生生如水晶,需使用很大力量才能推开,门开时会伴随清脆的水晶落地粉碎样的声响。
羽绒服脖领用带子系紧,防止冻到脖子,带子的金属坠儿悠来悠去,不小心荡到嘴里,嘴巴一下子钳口结舌张不开了,铆足了力气一张,嘴巴虽然张开了,舌头却被金属坠儿粘下一块肉,咝咝哈哈疼得呲牙咧嘴。
地总是白色的,无论是刚下过铺天盖地的雪,或是好多日子天空像洗过一样没有杂质,地上仍旧软的是雪,硬的是冰。
不但地上,人的身上,也以白色要素居多,每次呼吸,嘴里呼出的都是有清晰形状的白气,这些呼出的白气,有一部分不舍得离开,围绕着头部盘旋盘旋,又依附到头发、眉毛、眼睫毛、胡须,甚至衣服的领角上,结成白白的霜花。这些霜花会一路陪着人,直至进到温暖的室内,才会凋落化为无形。
外地人在街头总是能一眼认出来的,也许他正从挂着“京……试”、“沪……试”、“皖……试”、“琼……试”、“浙……试”、“鄂……试”、“湘……试”、“桂……试”、“赣……试”、“辽……试”、“吉……试”等寒区试车牌照的车里走出来,也许是因为他们喜欢穿本地人不太爱穿的鲜红色羽绒服;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时下意识地把衣服裹得更紧,用手把通红的耳朵捂住,也许是他们的眼睛总是四处张望,也许他们总是成群结队……反正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街头随处可见俄罗斯游客,他们冬天最重视脑袋的保暖,男女都戴着厚重的裘皮帽子,如护耳帽、鸡冠帽或是库班帽,脚蹬皮靴,但下身非常单薄,有些女人皮大衣下可能只穿一条丝袜。
而当地人更注重脚的保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露天早市上,小商贩脚上的鞋子看起来格外夸张,又宽又长,一米六身高的人穿的鞋子与姚明的鞋子一样大。不是他们的脚变大了,只是里面加了厚厚的保暖材料,如果把鞋子比做鸡蛋,他们的脚也不过只有蛋黄般大小。
市场上卖的东西都是非常结实而坚硬,不但榛子、松子这样的坚果保持着应有的硬度,就是有名的软柿子,也颠覆了一贯的形象而坚如磐石,再也没有人能够捏得动它们。诸如馒头、豆包等,也都是一砸一个白点的硬度,扔出去能当砖头用。宰杀后的鱼、鸡、羊,拿在手里,硬邦邦的如挥舞狼牙棒,叩击不是铿铿声就是嘭嘭声。它们不止是早晨这样硬,而是二十四小时都这样硬得从不疲软;不止是二十四小时这样硬,而是好几个月都这样硬得顽强无比。
有人从饭店买了一袋热乎乎的粥要带回家去,不料路上塑料袋突然裂开,一袋子粥全洒到了地上,被远处一只流浪狗发现,急忙跑过来伸出嘴巴和舌头去吃,可惜,它怎么费劲用力,都吃不到嘴里去了,眼巴巴看着美食馋得只能流口水,因为粥已经瞬间凝固成一滩冰坨,“固于胶漆,坚于金石”啃不动了。
倒也不是所有人都捂得严严实实,如果到这个城市最冷的地方,也就是黑龙江千里冰封的冰面,能禁受得了重型坦克车行走而不发生破裂的冰面,上面被人们钻透了冰层,开凿出一方泳池。一群冬泳爱好者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温度下,全身只穿游泳短裤和比基尼泳衣,站在冰块垒成的跳台上,一个个高高跃起,腾空入水,做胜似闲庭信步的表演,看得外地人目瞪口呆,不可想象,这样极寒的温度下,居然有这样充满激情的击水之游。
也有人钻冰层不是为了寻到游泳的水,而只是为了取冰,他们会把冰切成大约一块块一米长一尺宽一尺厚的冰砖,运往城市的各个空旷的广场、路口,由专业的工人把它们雕琢成剔透晶莹的冰雕,形状有中国的天坛、有俄罗斯的尖顶教堂,有人物有动物有植物。大的七八米高,小的两、三米高,矗立在露天地儿,供所有人免费观赏,不需要任何防护措施,几个月它们都完好无损。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当南方在中秋节待月“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时,这里已经迎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方的冬天去得晚,当南方在吟咏“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这里尚是“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如果想了解北方,那就冬天来北方,那就下雪的季节来,那就要做好不怕冷的准备,那就要做好被冰雪净化的心理预期。没有冰雪的北方不是真正的北方,不是北方的冰雪不叫真正的冰雪。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