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桥无名
2020-09-17抒情散文虞城传奇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57 编辑
乡桥无名虞城传奇不知是被谁拉了一把,这天气一步就从阴雨冰冻迈进了春暖花开。天空蓝得没有一丝云彩,显得特别空旷悠远。走在后花园的幽幽小径,我已能看到垂柳枝
乡桥无名虞城传奇不知是被谁拉了一把,这天气一步就从阴雨冰冻迈进了春暖花开。天空蓝得没有一丝云彩,显得特别空旷悠远。走在后花园的幽幽小径,我已能看到垂柳枝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57 编辑 <br /><br />乡桥无名虞城传奇
不知是被谁拉了一把,这天气一步就从阴雨冰冻迈进了春暖花开。天空蓝得没有一丝云彩,显得特别空旷悠远。走在后花园的幽幽小径,我已能看到垂柳枝头微微凸起的小颗粒。很快,它们就会舒展开身姿,以醉人的绿抢占春之一隅。仍显清冷的空气中有暗香浮动,源头并不难找,那是无名桥畔的两枝腊梅,此刻的它们已伸展开了娇美的身姿,引来三五蜜蜂嗡嗡飞舞。一侧木质靠椅上斜躺着一位老人,正惬意地微笑着,注视着三个顽童在一旁水榭嬉闹,有咯咯笑声不时飘散开来,回荡开去。
碧水之上的无名古桥是大块石头堆砌而成,桥身上岁月的痕迹比比皆是。桥洞弯弯,呈半圆形,桥上石阶在行人鞋底无止无休地抚摸下,早已是溜光水滑,在阳光下反射出一层莹润之光。正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的我,想起了我的驼背老太太。
儿时的记忆太过久远,已经模糊了老太太的容颜,但我依然能回想起坐在她肩背上漫游乡间小路的零散记忆,以及她独居的矮矮茅舍,和撑起茅舍的歪歪泥墙。爷爷奶奶外出务工,父母叔伯下田务农,尚在襁褓的我无人照顾,是老太太以高龄之身驮着我,陪着我,抚育了我。老太太的肩背就像村里的土地一样敦厚,老太太含糊的催眠就像村里人的笑脸一样淳朴,老太太不时塞在我嘴里的糖果甜蜜了我的整个童年。
老太太是爷爷的叔叔留下的遗孀,他们并未育有子女。孤独的后半生里,老太太将爷爷视如己出。她离开人世的时候,是爷爷奶奶给送的终。那时的我还只是个不懂事的蒙童。后来,我知道了每个人都应该有姓名,就去询问每一个能够问到的人,因为我想知道老太太的名字。可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大家一致公认的唯有“驼背老太”这个绰号。因她那弯弯的背高高拱起,就如同那弯弯拱起的桥。我的老太太,她居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岁月流逝会带走很多东西,我还能记着这些零散却深刻的痕印,得归功于家乡的一草一木,尤其是小河与小桥,是它们一遍又一遍地加固了老太太于我的仅存记忆。
在我印象里,小河无名。就像是没人认领的孤儿,跟田野里疯狂生长着的无数野草一样,连拥有一个正式的名份都属奢望。梅雨季的天空忽地把太阳收藏了起来,任凭阴云将脸蛋遮上。我默默地注视着飞舞的雨丝接通了天地,忽断忽续,时大时小,但却折腾个没完没了。雨水掠过破旧房顶,掠过莽莽田野,掠过人们的小花伞,当然还有小朋友粉嫩的脸颊。晨起上学的我一路看它搅混了沟渠,掠走了泥沙,曲曲折折,最终奔向了无名小河。有了漫天的雨丝接济,小河底气十足,身躯暴涨。它威风凛凛地攻城拔寨,尽情地将渴望许久的河岸大肆并吞入自己的版图。贪心不足的小河水甚至还瞄上了一向高不可攀的小桥,想要把它拉下水。这会儿它真的成功了。
小桥就静静躺在上学的必经之路上,一直默默担负着两个板块间的贯通之责。说是小桥,其实就是几块扛得住河水冲刷的石头,以及三两根不算宽的跳板构成。中间有粗大的铁钩牢牢固定。像我旅途所见之索溪峪或云水谣的景点石墩桥,一样以石为墩,只是多了木板。
可眼前一色的河面根本没有小桥的痕迹,它像潜水员一般躲进水里不肯出来,姑且称之为暗桥。不知村里人为何连个名字都不愿赐予,可能是过于简陋,实在入不了人们的法眼,也就不愿认可它的桥梁身份。“暗桥”就像受了气的小媳妇,时不时耍个小性子,用潜水的方式向人们表示抗议,就像今天一样。
桥畔河水清清,哪怕其余部位因来不及消化整合而全是拖泥浑水,这里却很干净,尤其是桥面以上的常流活水。它们唱着进行曲一往无前,跳落到前方忽然低陷的河床,好像不将之填满就不罢休似的,一刻儿也不肯放松。
透过水流,我能清晰看见躲在水里的桥身。在桥边人家的注视下,我和国庆以及海子打着赤脚,卷起裤腿,拎上油纸伞,摸索着过桥。三人手拉手,人跟人,互相提醒,互相扶持,共同前进。一个脸膛黝黑的老人正待在自家屋檐下,坐着小竹椅编麻绳,不时抬头张望。另一家门口有一个干瘪的老太,就着木盆洗刷衣物,顺便笑呵呵注视。目光里都有温暖与关切。
走在桥上,脚底是粗糙的跳板,厚实的木板传递的是厚重的安全感,就像坐在老太太背上一样舒服,我心底的一丝慌张立刻就被驱赶得无影无踪。奔流的河水拂过我的小腿,清凉透心,能轻易拉起一层鸡皮疙瘩。偶有小鱼儿擦脚而过,还会轻咬几下我的脚板以示招呼,痒痒的感觉直撩心底。
每次经过“暗桥”,我的心头总会浮现那份厚重的厚实感,它深刻我心,但让我重温了老太太肩背的那份柔软与弹性的,则是软竹桥。
软竹桥和“洋龙”或“洋龙船”是连档模子。临近年底,我听到柴油机的大声嚷嚷,看它费劲地将崔家小河的水挤压进粗大的“洋龙管”,之后从管口喷出,化成白花花的水流投奔各方。我好奇地将脑袋凑上,好认识“新事物”,只见圆形的铁管乌黑锃亮,长长的身躯是好几节管子拼接而成的,那管口容下我的脑袋还绰绰有余。老人们告诉我,固定岸上这个叫“洋龙”,安在船上的就叫“洋龙船”。
“洋龙”吵吵几日,黑黑的河床就毫无遮掩地裸露眼前,淤泥带着似乎从不见天日的腥臭气息反复刺激我的鼻端。轮到软竹桥粉墨登场了。我随着邵家老太站在一棵大槐树旁,看着大人将四五根粗粗的毛竹并排,用铁钉固定住,辅以软绳捆绑。他们在河两岸最窄处,也就是我呆的这个地方,打上深桩定住两头,桥就此横空出世。然后,一担担鲜活的鱼虾,一担担河底的淤泥,跟随人们挑担儿的身影经过软竹桥,去往该去之处所。
我很想去走一走软竹桥,可它很是繁忙,一力承载着大人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连轴演出。他们嘴里大都在哼哼着各色劳动号子,就像走在钢丝绳上的魔术师大声吆喝吸引眼球。他们在干涸的河床上方娴熟地玩出各种杂耍般的挑担动作,我只有惊叹与羡慕的份儿。软竹桥承载着人们的忙碌,配合着大家去播下希望的种苗,奔向幸福的明天,一天到晚桥上似乎都有人影晃动。我只能乖乖坐地,听邵家老太讲关于“洋龙”的故事,讲“洋龙”诞生的那个洋世界的故事,讲村里过年的往事。
看着邵家老太皱成一团的脸,听着她褪色黄纸般的故事,我想起了过世的老太太。如果她还在,也会跟邵家老太太一样在河边驻足观看吗?也会用呀呀不清的口齿掺和几句对往事的观感吗?还会搀着我摇摇摆摆行走在那些熟悉的乡间小路,给我一份透心的温暖与甜蜜吗?当然,她肯定已没法再驮着长大了不少的我,但可以拉着我的手,一起回家。
临近尾声时,大人几乎都跑到公房唠嗑打尖,顺便等待最后的全队分鱼大戏。我们几个悄悄溜上软竹桥,一解眼馋了几天的杂耍瘾。大家伸出双臂,一个接一个摇摇摆摆踏上竹桥。就像踩上了弹簧,桥身开始有节律弹动。我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紧紧抓住同伴,用脚下棉鞋紧抓桥面,一步一步挪向对岸。样子远没有想象中的飘逸潇洒,甚至相当狼狈,与大人比更是天上地下。
桥边沿有不少淤泥涂抹的痕迹,不小心踩到会打滑摔倒,甚至栽下桥去,我落脚根本不能大意。胆小的花儿已经开始抽泣,好不容易走完竹桥,腿也软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我的胆量并不足够大,远比不上跟猴子一般灵活的海子,但也能稳稳过桥。是心底的那份柔软记忆抹去了我的怯意,软竹桥与老太太的背一样柔软而有弹性,给了我足够的温暖与自信,我才能越走越平稳。
一阵争吵惊醒了站在无名古桥上怔怔出神的我。原来是三个顽童在争一个玩具车的优先使用权。意识到自己已站了很久,我不禁哑然失笑。我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身边,发现桥身两侧空空如也,居然没有栏杆。这情景跟我的记忆正好重合,儿时走软竹桥只是客串取乐,还得避着大人的眼,只有独臂桥才是我们的主场。
新开河上一并排坐落着三座桥,最偏僻的水泥拱桥只有一侧栏杆,无名,人也最少。它犹如僻处一隅的老人,孤独苍凉,萧瑟破败。栏杆上有不少“头”已不翼而飞,拼接的水泥板之间露出了粗粗的缝,一眼能看到桥下的水面。
它的偏僻,给了我演练高台跳水的便利。站在桥中央,不时会有携着腥味的热风袭来,桥下是荡漾碧波在无声呼唤,脚底是离河面十来米的滚烫水泥桥面,那坑坑洼洼的痕迹清晰地摩挲着脚掌,当空有艳阳高悬,它用火红的长臂传来热情的鼓励。几个顽童就像参检的军人般庄严肃穆。他们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完成好自己的每一次演出。
我站在桥上,一股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从心底突生,头脑一热,忽略了高度的落差,抬脚纵身便跳。一阵头重脚轻的眩晕之后,便是翻腾与落水,随后訇然潜入河中,我能清晰地辨析出所处的深度,它随着河水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克服了畏惧的我,享受起了在空中飞翔与跟河水拥抱的乐趣,并乐此不疲。
我们用最优的表现来求得独臂桥的认可。虽然它的回应永远是沉默不语,但却一直在那里注视与守护。就像我的老太太,记忆里除了含糊的催眠,我记不起她的任何话语,可是她却无声地给了我整个温暖而甜蜜的童年。
奶奶告诉我,老太太的语言表达有缺憾,口齿不清,让人听不明白。尤其是年纪大了,说话更是含糊不清,后来她就干脆沉默不语。只有在摇着摇篮哄不安分的我入睡时,她才会开口哼哼。哼着那些只有她自己懂得的话语,给我抚平烦躁,催我入眠。她独居的茅舍很是低矮,土墙是略带倾斜的,中间有粗粗的毛竹支撑,屋外可见大片青青的小草。可是屋内的光线很是昏暗,就连大白天也是。但奇怪的是我一点不怕这黑暗,耳畔是呀呀催眠,嘴里是丝丝甜蜜,如果不是饥饿的侵扰,我都想一直沉睡下去,不愿醒来。
老太太的矮矮茅舍有着歪歪泥墙。沿路一侧的泥墙上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孔洞与缝隙,岁月的侵蚀斑驳了泥墙,却给了野蜂安家的地盘。每年当季,老太太的野蜂墙就成了皮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带着玻璃瓶与小竹枝掏野蜂洞,且每次基本都能满载而归。野蜂的体内有一小粒蜂蜜的半成品。那是皮孩子们的目标,但不是我的,我的老太太早已给了我足够多的甜蜜。她跟村里的很多老人一样,默默肩负传承,默默守护子孙,在这块厚重的大地上顽强地生息繁衍。老太太不就是穿越了时空的无名之桥吗?
这些无名桥,悄悄融入了我的血与骨,融化开来,扎根下去,浸入灵魂。它们一直鲜活地贮存在我的身体深处,只要密码对路,就会自动解码,这一切都会即时浮上我的脑海,时光跟它们好像没有瓜葛。
站在无名古桥畔,我思绪飘飞,想起了许多著名的桥。远的有厚重端庄的卢沟桥,近些的有现代大气的苏通大桥,或者名闻遐迩的南京长江大桥,等等。但我只欣赏它们的英姿,却找不到与无名小桥一般的纽带与共鸣。彼此注定只能成为匆匆过客,也许有一丝淡淡痕迹存下,可最终只是固化为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符号。不像无名小桥,它牵扯着我的根,深入了我的魂。是家乡的这一切反复强化了老太太给我的一切,以及我对老太太不竭的怀念。2016.2.14.上午
不知是被谁拉了一把,这天气一步就从阴雨冰冻迈进了春暖花开。天空蓝得没有一丝云彩,显得特别空旷悠远。走在后花园的幽幽小径,我已能看到垂柳枝头微微凸起的小颗粒。很快,它们就会舒展开身姿,以醉人的绿抢占春之一隅。仍显清冷的空气中有暗香浮动,源头并不难找,那是无名桥畔的两枝腊梅,此刻的它们已伸展开了娇美的身姿,引来三五蜜蜂嗡嗡飞舞。一侧木质靠椅上斜躺着一位老人,正惬意地微笑着,注视着三个顽童在一旁水榭嬉闹,有咯咯笑声不时飘散开来,回荡开去。
碧水之上的无名古桥是大块石头堆砌而成,桥身上岁月的痕迹比比皆是。桥洞弯弯,呈半圆形,桥上石阶在行人鞋底无止无休地抚摸下,早已是溜光水滑,在阳光下反射出一层莹润之光。正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的我,想起了我的驼背老太太。
儿时的记忆太过久远,已经模糊了老太太的容颜,但我依然能回想起坐在她肩背上漫游乡间小路的零散记忆,以及她独居的矮矮茅舍,和撑起茅舍的歪歪泥墙。爷爷奶奶外出务工,父母叔伯下田务农,尚在襁褓的我无人照顾,是老太太以高龄之身驮着我,陪着我,抚育了我。老太太的肩背就像村里的土地一样敦厚,老太太含糊的催眠就像村里人的笑脸一样淳朴,老太太不时塞在我嘴里的糖果甜蜜了我的整个童年。
老太太是爷爷的叔叔留下的遗孀,他们并未育有子女。孤独的后半生里,老太太将爷爷视如己出。她离开人世的时候,是爷爷奶奶给送的终。那时的我还只是个不懂事的蒙童。后来,我知道了每个人都应该有姓名,就去询问每一个能够问到的人,因为我想知道老太太的名字。可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大家一致公认的唯有“驼背老太”这个绰号。因她那弯弯的背高高拱起,就如同那弯弯拱起的桥。我的老太太,她居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岁月流逝会带走很多东西,我还能记着这些零散却深刻的痕印,得归功于家乡的一草一木,尤其是小河与小桥,是它们一遍又一遍地加固了老太太于我的仅存记忆。
在我印象里,小河无名。就像是没人认领的孤儿,跟田野里疯狂生长着的无数野草一样,连拥有一个正式的名份都属奢望。梅雨季的天空忽地把太阳收藏了起来,任凭阴云将脸蛋遮上。我默默地注视着飞舞的雨丝接通了天地,忽断忽续,时大时小,但却折腾个没完没了。雨水掠过破旧房顶,掠过莽莽田野,掠过人们的小花伞,当然还有小朋友粉嫩的脸颊。晨起上学的我一路看它搅混了沟渠,掠走了泥沙,曲曲折折,最终奔向了无名小河。有了漫天的雨丝接济,小河底气十足,身躯暴涨。它威风凛凛地攻城拔寨,尽情地将渴望许久的河岸大肆并吞入自己的版图。贪心不足的小河水甚至还瞄上了一向高不可攀的小桥,想要把它拉下水。这会儿它真的成功了。
小桥就静静躺在上学的必经之路上,一直默默担负着两个板块间的贯通之责。说是小桥,其实就是几块扛得住河水冲刷的石头,以及三两根不算宽的跳板构成。中间有粗大的铁钩牢牢固定。像我旅途所见之索溪峪或云水谣的景点石墩桥,一样以石为墩,只是多了木板。
可眼前一色的河面根本没有小桥的痕迹,它像潜水员一般躲进水里不肯出来,姑且称之为暗桥。不知村里人为何连个名字都不愿赐予,可能是过于简陋,实在入不了人们的法眼,也就不愿认可它的桥梁身份。“暗桥”就像受了气的小媳妇,时不时耍个小性子,用潜水的方式向人们表示抗议,就像今天一样。
桥畔河水清清,哪怕其余部位因来不及消化整合而全是拖泥浑水,这里却很干净,尤其是桥面以上的常流活水。它们唱着进行曲一往无前,跳落到前方忽然低陷的河床,好像不将之填满就不罢休似的,一刻儿也不肯放松。
透过水流,我能清晰看见躲在水里的桥身。在桥边人家的注视下,我和国庆以及海子打着赤脚,卷起裤腿,拎上油纸伞,摸索着过桥。三人手拉手,人跟人,互相提醒,互相扶持,共同前进。一个脸膛黝黑的老人正待在自家屋檐下,坐着小竹椅编麻绳,不时抬头张望。另一家门口有一个干瘪的老太,就着木盆洗刷衣物,顺便笑呵呵注视。目光里都有温暖与关切。
走在桥上,脚底是粗糙的跳板,厚实的木板传递的是厚重的安全感,就像坐在老太太背上一样舒服,我心底的一丝慌张立刻就被驱赶得无影无踪。奔流的河水拂过我的小腿,清凉透心,能轻易拉起一层鸡皮疙瘩。偶有小鱼儿擦脚而过,还会轻咬几下我的脚板以示招呼,痒痒的感觉直撩心底。
每次经过“暗桥”,我的心头总会浮现那份厚重的厚实感,它深刻我心,但让我重温了老太太肩背的那份柔软与弹性的,则是软竹桥。
软竹桥和“洋龙”或“洋龙船”是连档模子。临近年底,我听到柴油机的大声嚷嚷,看它费劲地将崔家小河的水挤压进粗大的“洋龙管”,之后从管口喷出,化成白花花的水流投奔各方。我好奇地将脑袋凑上,好认识“新事物”,只见圆形的铁管乌黑锃亮,长长的身躯是好几节管子拼接而成的,那管口容下我的脑袋还绰绰有余。老人们告诉我,固定岸上这个叫“洋龙”,安在船上的就叫“洋龙船”。
“洋龙”吵吵几日,黑黑的河床就毫无遮掩地裸露眼前,淤泥带着似乎从不见天日的腥臭气息反复刺激我的鼻端。轮到软竹桥粉墨登场了。我随着邵家老太站在一棵大槐树旁,看着大人将四五根粗粗的毛竹并排,用铁钉固定住,辅以软绳捆绑。他们在河两岸最窄处,也就是我呆的这个地方,打上深桩定住两头,桥就此横空出世。然后,一担担鲜活的鱼虾,一担担河底的淤泥,跟随人们挑担儿的身影经过软竹桥,去往该去之处所。
我很想去走一走软竹桥,可它很是繁忙,一力承载着大人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连轴演出。他们嘴里大都在哼哼着各色劳动号子,就像走在钢丝绳上的魔术师大声吆喝吸引眼球。他们在干涸的河床上方娴熟地玩出各种杂耍般的挑担动作,我只有惊叹与羡慕的份儿。软竹桥承载着人们的忙碌,配合着大家去播下希望的种苗,奔向幸福的明天,一天到晚桥上似乎都有人影晃动。我只能乖乖坐地,听邵家老太讲关于“洋龙”的故事,讲“洋龙”诞生的那个洋世界的故事,讲村里过年的往事。
看着邵家老太皱成一团的脸,听着她褪色黄纸般的故事,我想起了过世的老太太。如果她还在,也会跟邵家老太太一样在河边驻足观看吗?也会用呀呀不清的口齿掺和几句对往事的观感吗?还会搀着我摇摇摆摆行走在那些熟悉的乡间小路,给我一份透心的温暖与甜蜜吗?当然,她肯定已没法再驮着长大了不少的我,但可以拉着我的手,一起回家。
临近尾声时,大人几乎都跑到公房唠嗑打尖,顺便等待最后的全队分鱼大戏。我们几个悄悄溜上软竹桥,一解眼馋了几天的杂耍瘾。大家伸出双臂,一个接一个摇摇摆摆踏上竹桥。就像踩上了弹簧,桥身开始有节律弹动。我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紧紧抓住同伴,用脚下棉鞋紧抓桥面,一步一步挪向对岸。样子远没有想象中的飘逸潇洒,甚至相当狼狈,与大人比更是天上地下。
桥边沿有不少淤泥涂抹的痕迹,不小心踩到会打滑摔倒,甚至栽下桥去,我落脚根本不能大意。胆小的花儿已经开始抽泣,好不容易走完竹桥,腿也软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我的胆量并不足够大,远比不上跟猴子一般灵活的海子,但也能稳稳过桥。是心底的那份柔软记忆抹去了我的怯意,软竹桥与老太太的背一样柔软而有弹性,给了我足够的温暖与自信,我才能越走越平稳。
一阵争吵惊醒了站在无名古桥上怔怔出神的我。原来是三个顽童在争一个玩具车的优先使用权。意识到自己已站了很久,我不禁哑然失笑。我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身边,发现桥身两侧空空如也,居然没有栏杆。这情景跟我的记忆正好重合,儿时走软竹桥只是客串取乐,还得避着大人的眼,只有独臂桥才是我们的主场。
新开河上一并排坐落着三座桥,最偏僻的水泥拱桥只有一侧栏杆,无名,人也最少。它犹如僻处一隅的老人,孤独苍凉,萧瑟破败。栏杆上有不少“头”已不翼而飞,拼接的水泥板之间露出了粗粗的缝,一眼能看到桥下的水面。
它的偏僻,给了我演练高台跳水的便利。站在桥中央,不时会有携着腥味的热风袭来,桥下是荡漾碧波在无声呼唤,脚底是离河面十来米的滚烫水泥桥面,那坑坑洼洼的痕迹清晰地摩挲着脚掌,当空有艳阳高悬,它用火红的长臂传来热情的鼓励。几个顽童就像参检的军人般庄严肃穆。他们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完成好自己的每一次演出。
我站在桥上,一股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从心底突生,头脑一热,忽略了高度的落差,抬脚纵身便跳。一阵头重脚轻的眩晕之后,便是翻腾与落水,随后訇然潜入河中,我能清晰地辨析出所处的深度,它随着河水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克服了畏惧的我,享受起了在空中飞翔与跟河水拥抱的乐趣,并乐此不疲。
我们用最优的表现来求得独臂桥的认可。虽然它的回应永远是沉默不语,但却一直在那里注视与守护。就像我的老太太,记忆里除了含糊的催眠,我记不起她的任何话语,可是她却无声地给了我整个温暖而甜蜜的童年。
奶奶告诉我,老太太的语言表达有缺憾,口齿不清,让人听不明白。尤其是年纪大了,说话更是含糊不清,后来她就干脆沉默不语。只有在摇着摇篮哄不安分的我入睡时,她才会开口哼哼。哼着那些只有她自己懂得的话语,给我抚平烦躁,催我入眠。她独居的茅舍很是低矮,土墙是略带倾斜的,中间有粗粗的毛竹支撑,屋外可见大片青青的小草。可是屋内的光线很是昏暗,就连大白天也是。但奇怪的是我一点不怕这黑暗,耳畔是呀呀催眠,嘴里是丝丝甜蜜,如果不是饥饿的侵扰,我都想一直沉睡下去,不愿醒来。
老太太的矮矮茅舍有着歪歪泥墙。沿路一侧的泥墙上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孔洞与缝隙,岁月的侵蚀斑驳了泥墙,却给了野蜂安家的地盘。每年当季,老太太的野蜂墙就成了皮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带着玻璃瓶与小竹枝掏野蜂洞,且每次基本都能满载而归。野蜂的体内有一小粒蜂蜜的半成品。那是皮孩子们的目标,但不是我的,我的老太太早已给了我足够多的甜蜜。她跟村里的很多老人一样,默默肩负传承,默默守护子孙,在这块厚重的大地上顽强地生息繁衍。老太太不就是穿越了时空的无名之桥吗?
这些无名桥,悄悄融入了我的血与骨,融化开来,扎根下去,浸入灵魂。它们一直鲜活地贮存在我的身体深处,只要密码对路,就会自动解码,这一切都会即时浮上我的脑海,时光跟它们好像没有瓜葛。
站在无名古桥畔,我思绪飘飞,想起了许多著名的桥。远的有厚重端庄的卢沟桥,近些的有现代大气的苏通大桥,或者名闻遐迩的南京长江大桥,等等。但我只欣赏它们的英姿,却找不到与无名小桥一般的纽带与共鸣。彼此注定只能成为匆匆过客,也许有一丝淡淡痕迹存下,可最终只是固化为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符号。不像无名小桥,它牵扯着我的根,深入了我的魂。是家乡的这一切反复强化了老太太给我的一切,以及我对老太太不竭的怀念。2016.2.14.上午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