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间有味是清欢
2021-12-23抒情散文弱水三千
人间有味是清欢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密州太守。
当时的密州(今山东诸城)是一个很穷的县份,土地贫瘠,只长麻、枣、桑。而当时官员薪俸已减,苏轼其时的境遇在其《后杞菊赋》序中已见一斑:“余仕宦十又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
当时的密州(今山东诸城)是一个很穷的县份,土地贫瘠,只长麻、枣、桑。而当时官员薪俸已减,苏轼其时的境遇在其《后杞菊赋》序中已见一斑:“余仕宦十又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
人间有味是清欢
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密州太守。
当时的密州(今山东诸城)是一个很穷的县份,土地贫瘠,只长麻、枣、桑。而当时官员薪俸已减,苏轼其时的境遇在其《后杞菊赋》序中已见一斑:“余仕宦十又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身为太守,循废圃求杞菊糊口,处境尴尬。“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以杞为粮,以菊为糗”。饮食的粗陋单调,连年的蝗旱之灾,让他苦闷难谴。他重读庄子,庄子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态度,庄子的齐物思想,都使他豁然开朗,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取代了愤怒与苛酷的火气,他为找到一颗枸杞子扪腹而笑,这笑发自肺腑,毫无做作,似孩童一样天真高兴,他对大自然的喜悦与生活中的乐事的享受,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着。正是在这段最难过的日子里,他以旷达超然的心写出了《江城子》《水调歌头》《西斋》等优美的诗词。 《西斋》颇有陶渊明之遗风:
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寒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也光。
鸣鸠得美阴,因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在这首诗里,不但可以看到真正的宁静满足,“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时而“昏昏”,时而“踽踽”,还有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以及对大自然本身的声音色彩显示出的静谧的喜悦。西园草木幽香,榴花火红,桑叶肥嫩,红枣光艳,斑鸠鸣啾,黄鸟婉转。在诗人的心目中,大自然馨香徐徐,不绝如缕,沁人心脾;大自然五彩缤纷,灼灼耀目,富有情谊;大自然声音曼妙,余韵袅袅,和谐优美。大自然动静万殊,风情万种,妩媚风流。诗人真正地与大自然融合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在诗人眼里,密州不再是“寂寞山城”,而是“半壕春水一城花”,在这贫瘠的土地,竟有这般良辰美景,这是诗人眼中景,更是诗人心中景,只有宠辱皆忘之人,心胸达观之人,心中才有如是美景,如是之色,如是之香,如是之声,才有“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的深情!“鸣鸠得美阴,因立忘飞翔。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鸟儿恋此美景忘飞,苏轼睹物观己,也不禁醉心于此了,“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在这美好的自然中,“我”悠然自得,乐而忘忧了,“游于物之外”,则心无芥蒂,“无所往而不乐”。诚如诗人《吏隐亭》诗所云:“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日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他与清风为友,在西山中徜徉,忧患之际在自然中寻求慰藉,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如“云无心以出岫”,亦如云无心出山巅,他的《望云楼》诗明显地透出他对官场、对政治的看法:“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频繁的调动,现出官场生涯的动荡,也日见人心险恶,但毕竟由杭州通判调密州太守,是升官,非贬职,更非有罪下狱,“出本无心归亦好”,随他们安置去吧。主要的,也让他略感宽慰的是弟弟子由正在济州(今济南)任职,虽不能朝夕相见,到底有一种距离上的亲近感,加之在密州任职期间,政治清明,他本人也关心人民疾苦,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他身心愉悦,公事之余饮酒,赋诗,思亲,交游,打猎……诗人由衷地感慨“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这期间写的两首词中,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的向往,对声势煊赫的官场气派的蔑视。在去密州途中,他思念子由,写了一首词,〈调寄沁园春〉,内有这样的句子:“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在密州时,想起不能见面的弟弟,想起自己频频调动,居无定所,想起官场的污浊,他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除表示对胞弟的思念,还抒发了“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慨。只有“在人间”,榴花、桑枣目遇之而成色,鸣鸠、黄鸟耳得之而为声,飒飒竹声不绝于耳,幽幽馨香沁人心脾;只有“在人间”,可以尽情地悼念亡妻,思念胞弟,固守起自己一片感情的天地,虽有酒后的咨嗟,却也有“酒酣胸胆尚开张”的旷达,有“倾城随太守”出猎的豪迈,也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潇洒,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盼。“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此乐何极! 苏轼在密州期间,年龄约是39岁至41岁,正值人生的盛年,阅历日益丰实,思想渐趋成熟,写的诗也愈有章法。古典诗词评论家夏敬观先生评苏轼诗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文史专家叶嘉莹教授评说苏轼不管写了多少豪气逸怀的诗词,最好的还是那些挟带“曲折幽微”的美音。钱锺书先生说:“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他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有各种各样。”(〈宋诗选注〉)苏轼这一时期的诗,豪宕中不失规矩,耐人寻味,没有梅尧臣的“古淡”,也不苟同于黄庭坚的“老辣”,而是有“清雄”之风,清新明快,通俗而又典雅,比如〈西斋〉,不同于早期诗语多怨刺,以雄健取胜,也不像晚年累遭贬逐,诗笔排奡恣肆,气象雄伟,而是自成特色,平和宁静中款款写来,颇有陶渊明之风。诚如诗人自己所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语于豪放之外。”仍以〈西斋〉为例,这首诗共百字,清新真纯,轻灵飘逸,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动静结合,五彩纷披,以物观我,比照鲜明,“曲折幽微”之意皆裹其里,“幽咽怨断”之言尽蕴其中,行文连串如珠,清婉动人,字字如宝玉,晶莹剔透,句句有余味,隽永深刻,苏轼有诗曰,“小诗有味似连珠”,诚不谬也。钱锺书先生曾如是评苏诗:“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服在诗人的笔下。” 〈西斋〉诗和他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一样充满了浓厚的庄子齐物色彩,诗人用“朝睡”、“危坐”、“昏昏”、“踽踽”来渲染自己的清闲,用“草木”、“榴花”、“桑枣”、“鸣鸠”、“黄鸟”来写自己陶醉于自然,忘情于自然,并借以反观反思,“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他把自己对于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上升到一种更抽象更高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在自然万物的色彩、香味、声音、形态中探寻自我生存的位置,在隽永哲理的关照下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而情不自禁地咏唱“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天真纯朴,蕴藉风流,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载歌载舞,深得其乐。他在尽情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他从大自然中寻觅人生的乐趣。这,给人多少启迪与深思,这,又使他赢得了多少人的爱戴与敬重!
当时的密州(今山东诸城)是一个很穷的县份,土地贫瘠,只长麻、枣、桑。而当时官员薪俸已减,苏轼其时的境遇在其《后杞菊赋》序中已见一斑:“余仕宦十又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身为太守,循废圃求杞菊糊口,处境尴尬。“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以杞为粮,以菊为糗”。饮食的粗陋单调,连年的蝗旱之灾,让他苦闷难谴。他重读庄子,庄子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态度,庄子的齐物思想,都使他豁然开朗,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取代了愤怒与苛酷的火气,他为找到一颗枸杞子扪腹而笑,这笑发自肺腑,毫无做作,似孩童一样天真高兴,他对大自然的喜悦与生活中的乐事的享受,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着。正是在这段最难过的日子里,他以旷达超然的心写出了《江城子》《水调歌头》《西斋》等优美的诗词。 《西斋》颇有陶渊明之遗风:
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寒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也光。
鸣鸠得美阴,因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在这首诗里,不但可以看到真正的宁静满足,“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时而“昏昏”,时而“踽踽”,还有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以及对大自然本身的声音色彩显示出的静谧的喜悦。西园草木幽香,榴花火红,桑叶肥嫩,红枣光艳,斑鸠鸣啾,黄鸟婉转。在诗人的心目中,大自然馨香徐徐,不绝如缕,沁人心脾;大自然五彩缤纷,灼灼耀目,富有情谊;大自然声音曼妙,余韵袅袅,和谐优美。大自然动静万殊,风情万种,妩媚风流。诗人真正地与大自然融合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在诗人眼里,密州不再是“寂寞山城”,而是“半壕春水一城花”,在这贫瘠的土地,竟有这般良辰美景,这是诗人眼中景,更是诗人心中景,只有宠辱皆忘之人,心胸达观之人,心中才有如是美景,如是之色,如是之香,如是之声,才有“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的深情!“鸣鸠得美阴,因立忘飞翔。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鸟儿恋此美景忘飞,苏轼睹物观己,也不禁醉心于此了,“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在这美好的自然中,“我”悠然自得,乐而忘忧了,“游于物之外”,则心无芥蒂,“无所往而不乐”。诚如诗人《吏隐亭》诗所云:“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日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他与清风为友,在西山中徜徉,忧患之际在自然中寻求慰藉,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如“云无心以出岫”,亦如云无心出山巅,他的《望云楼》诗明显地透出他对官场、对政治的看法:“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频繁的调动,现出官场生涯的动荡,也日见人心险恶,但毕竟由杭州通判调密州太守,是升官,非贬职,更非有罪下狱,“出本无心归亦好”,随他们安置去吧。主要的,也让他略感宽慰的是弟弟子由正在济州(今济南)任职,虽不能朝夕相见,到底有一种距离上的亲近感,加之在密州任职期间,政治清明,他本人也关心人民疾苦,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他身心愉悦,公事之余饮酒,赋诗,思亲,交游,打猎……诗人由衷地感慨“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这期间写的两首词中,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的向往,对声势煊赫的官场气派的蔑视。在去密州途中,他思念子由,写了一首词,〈调寄沁园春〉,内有这样的句子:“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在密州时,想起不能见面的弟弟,想起自己频频调动,居无定所,想起官场的污浊,他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除表示对胞弟的思念,还抒发了“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慨。只有“在人间”,榴花、桑枣目遇之而成色,鸣鸠、黄鸟耳得之而为声,飒飒竹声不绝于耳,幽幽馨香沁人心脾;只有“在人间”,可以尽情地悼念亡妻,思念胞弟,固守起自己一片感情的天地,虽有酒后的咨嗟,却也有“酒酣胸胆尚开张”的旷达,有“倾城随太守”出猎的豪迈,也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潇洒,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盼。“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此乐何极! 苏轼在密州期间,年龄约是39岁至41岁,正值人生的盛年,阅历日益丰实,思想渐趋成熟,写的诗也愈有章法。古典诗词评论家夏敬观先生评苏轼诗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文史专家叶嘉莹教授评说苏轼不管写了多少豪气逸怀的诗词,最好的还是那些挟带“曲折幽微”的美音。钱锺书先生说:“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他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有各种各样。”(〈宋诗选注〉)苏轼这一时期的诗,豪宕中不失规矩,耐人寻味,没有梅尧臣的“古淡”,也不苟同于黄庭坚的“老辣”,而是有“清雄”之风,清新明快,通俗而又典雅,比如〈西斋〉,不同于早期诗语多怨刺,以雄健取胜,也不像晚年累遭贬逐,诗笔排奡恣肆,气象雄伟,而是自成特色,平和宁静中款款写来,颇有陶渊明之风。诚如诗人自己所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语于豪放之外。”仍以〈西斋〉为例,这首诗共百字,清新真纯,轻灵飘逸,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动静结合,五彩纷披,以物观我,比照鲜明,“曲折幽微”之意皆裹其里,“幽咽怨断”之言尽蕴其中,行文连串如珠,清婉动人,字字如宝玉,晶莹剔透,句句有余味,隽永深刻,苏轼有诗曰,“小诗有味似连珠”,诚不谬也。钱锺书先生曾如是评苏诗:“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服在诗人的笔下。” 〈西斋〉诗和他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一样充满了浓厚的庄子齐物色彩,诗人用“朝睡”、“危坐”、“昏昏”、“踽踽”来渲染自己的清闲,用“草木”、“榴花”、“桑枣”、“鸣鸠”、“黄鸟”来写自己陶醉于自然,忘情于自然,并借以反观反思,“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他把自己对于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上升到一种更抽象更高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在自然万物的色彩、香味、声音、形态中探寻自我生存的位置,在隽永哲理的关照下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而情不自禁地咏唱“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天真纯朴,蕴藉风流,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载歌载舞,深得其乐。他在尽情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他从大自然中寻觅人生的乐趣。这,给人多少启迪与深思,这,又使他赢得了多少人的爱戴与敬重!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