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遥对斗魁塔

2021-12-23叙事散文白云无尽
我谋“稻粱”的单位在资水南岸滨江路上的一栋八层楼内。这楼很有些年头了,外观灰暗陈旧,满目尘色,楼里的办公设施也很简陋。虽然如此,但我仍然喜欢这个办公环境,无他,就因为这里离江边不到三十米。上班时,我坐在七楼临窗摆放的办公桌前,无事时略一转头……
  我谋“稻粱”的单位在资水南岸滨江路上的一栋八层楼内。这楼很有些年头了,外观灰暗陈旧,满目尘色,楼里的办公设施也很简陋。虽然如此,但我仍然喜欢这个办公环境,无他,就因为这里离江边不到三十米。   上班时,我坐在七楼临窗摆放的办公桌前,无事时略一转头,让视线越过错杂的矮房屋顶,就常能领略到一派江天寥阔的景象:远远的北岸,高楼低宇从江堤后面探出身躯,氤氲在江水生成的淡淡雾霭之中,自是有点儿杂乱无章,但也是古城现代化后的常见景观;宽阔的江面上,机船木舟穿梭行驶,从上游来的客船慢慢地划了一个大弧线,顶流逆水停靠在对面的码头上,载煤的木船连接成长长的一列,笨重地溯流而上,最前面的那艘时不时鸣响嘹亮的汽笛以发出警示,而打鱼的小舟则随波载沉载浮,渔翁驾轻就熟地摇着橹,轻盈地避开大船,一眨眼的功夫就来到这边水势平缓的江湾,非常潇洒地一扬手,撒开了渔网;略带灰黄的滔滔江水不管不顾地穿过下游不远处那弯如初月的钢铁大桥,气势不凡地向东北方奔去,奔向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八百里洞庭湖……   我最喜欢的还是让视线顺着南岸这边的江湾往下游延伸,触到那突入江中的龟山。山上树木蓊郁,墙檐掩映,那是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的龙洲书院、现在的市第二中学。山下江边耸立着七层的斗魁塔,塔身呈青灰色,层层檐角上翘似欲飞,与龟山相映成趣。尤其是晴日早晨,阳光照到塔上,塔身东侧泛着一长条弯折向上的金黄,而大部份背光面则更显得沉黑,衬着金光粼粼的江水和碧蓝的天幕,勾勒出了一幅线条流畅的绝佳的剪影画面。   要说起来,我们这个地处湖湘腹地的小城也算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就开始置县,三国时吴、蜀曾在此争战,清末太平军从广西北上时也曾纵穿全境。但也许由于在古代这里属于“卑湿瘴疠”的“蛮夷边鄙”之地,文人豪客怯于前来,也许是由于战火兵燹的涤荡,更可能是由于那“史无前例”的年代里“破四旧”运动的洗劫,这古城里并没有留下多少承载着历史风烟的古迹。因而,这建于清代保留至今的斗魁塔就成了文物古迹,本市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斗魁塔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后毁坏,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建,所以它不过一百多年历史,这在我们这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留存的文物动辄几百上千年的古国来说,自然是再普通不过了。但我天天与它相对,目睹了它在雨雪风霜晴不同季节的不同身姿,它就成了我眼前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不知多少次,我顺着滨江路往东,绕过龟山,来到江边的斗魁塔前。这是一座八角七级楼阁式花岗石塔,塔身修长,透着灵秀,高高地立在河滩上,一百多年的风烟侵蚀、水气浸染,使那用巨石砌就的塔身斑驳陆离,沾满尘渍,这或许为它增添了些许历史沧桑感,并引发人的冥思遐想……但杀风景的是,这塔的旁边现在建了个砂石场,经常有运砂船在此停泊,铁制的砂石传送带也黑黢黢地在周围纵横穿插。一百多年前建塔的祖辈们如果在黄泉下睁眼,见此情景,该摇头叹气抱怨有辱斯文了吧?   为何说有辱斯文?因为这斗魁塔乃是古人对魁星崇拜的象征。我国古代把仙女座和双鱼座十六颗星称为奎宿,早在东汉时就因为奎宿“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而产生了“奎主文章”的信仰。因“魁”与“奎”同音,并有“首”之意,奎星后又称为魁星。科举考试出现后,魁星又被附会成主文运之神,并对“魁”字望文生义地形象化,画出图来:一赤发蓝面之鬼神,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翘起如大弯钩,左手捧斗,右手执笔,意思是用斗衡量天下读书人,用笔点定科举中试人。这就是所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古代中国实行“学而优则仕”,魁星既掌握着读书人功名成败之命运,人们自然要对这青面獠牙、一身鬼气者五体投地了,因而什么斗魁塔、魁星楼、魁星阁之类遍布各地。我们这小城的祖辈们把这塔建在龙洲书院旁,自然是祈求魁神保佑书院文气旺盛之意喽。但我想,也许许多读书人并不一定真的信仰魁星之神,更多的恐怕只是为了满足一点儿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罢了。   如果说斗魁塔保佑了龙洲书院学子们的文运,自然是无稽之谈。但把这塔与中国历史相结合,我却读出了中国人历几千年而不改的传统心态。撇开附在斗魁塔身上的迷信,它也体现出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对读书学习的鼓励,这方面本来是好的。但一个“学而优则仕”,让中国人的读书学习纳入了过于功利化的急功近利的轨道,并强化了几千年来“官本位”的体制。中国的轻视科学技术,压制独立思想,从而在近两三百年内逐渐落后于世界先进文明,大抵就肇因于此。而今,中国的家长们同样重视孩子的学习,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然不完全如古人那样是要“学而优则仕”,但其过于急功近利的内涵似乎没大变化。在这方面,政府主管部门的急功近利更有甚于学生家长们,而丧失了应尽的正确引导职责。毋庸讳言,人们读书学习自然是为了学会“谋稻粱”的本领,然而仅仅于此是不够的。读书,更是为了学会明理、学会做人、学会思想。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还是要少一点儿过份的功利气,多一点儿人文气。……   坐在办公室窗前,我遥对龟山下资水边的斗魁塔,既观风景,也骋遐思。   2005.2.1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