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狮山的先生

2021-12-23抒情散文江湖一刀
因了搬家的缘故,又一次触及那一摞狮山时的课堂笔记。掸拂净那些积落的岁月的浮尘,再漫不经意地展开。一页页“哗哗”翻动时,竟又恍惚看到了那些暌违已久的先生们。其时,正薄阴微晴,略有小风细雨,极散漫地,于窗外飘飘摇摇;此种气息和氛围,正适宜忆念,……
  因了搬家的缘故,又一次触及那一摞狮山时的课堂笔记。掸拂净那些积落的岁月的浮尘,再漫不经意地展开。一页页“哗哗”翻动时,竟又恍惚看到了那些暌违已久的先生们。其时,正薄阴微晴,略有小风细雨,极散漫地,于窗外飘飘摇摇;此种气息和氛围,正适宜忆念,怀想。于是,有关狮山的先生们的种种记忆,当年他们各自的神情风采,便一点点地,从沉睡的往事中醒来,浮显于我的脑海胸际。
                 
  大一时,最先震慑住我们这些刚进校的“毛疙瘩桃子”的,是写作课教师王朝源先生。王先生当时年届而立,风华正茂。又西装革履,风度斐然。举手投足间,多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甫上讲台,就满口“意识流”、“全方位”、“终极关怀”之类新鲜词儿。且句不加点,滔滔如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骄子”们,一时间,都目瞪口呆,张惶失措。所幸,王先生与我们年齿相若,共同语言也多,彼此间的隔阂和距离,便少了几许。他对我最初那些所谓的作品的肯定和赏识,激发了我对写作的信心和热情。
                 
  对我日后的文墨生活,影响至为深远的,还有范昌灼先生的散文创作和理论。范先生貌相平平,口舌亦非如簧,但话语质朴诚笃,句句都落到实处,绝无虚妄矫饰。正所谓言如其人,大巧若拙。范先生讲散文的原理、规律和流变,也讲自己的创作甘苦、得失和体会,既言传,也身教,深入浅出。在“诗”过一阵之后,我能转而操动“散文”这支笔,偶尔划拉些文字,换几文烟钱茶资,有他大大的功劳。便是现在,偶在报刊上看到他的东西,或文章,或理论,也仍有如聆其面之感,每读,亦多有所得。
                 
  也许就因着自己对文学的爱好,狮山四年,对几位文学史老师,都多有好感。汪涛先生个头不高,其貌不扬,但他所教之外国文学史,始终洋溢着一种高蹈独具的个性和精神;就像那些高标卓识、意气盎然的西文作品。张昌余先生教授唐诗,既吟且诵,抑扬显豁,顿挫分明。再辅以一手潇洒通脱、无羁无拘的粉笔字,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犹记得先生赏析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时,让我们既欲记下那连珠若串的妙语,又想浸沉于春花灿灿、春月熠熠的意境中,而终究难顾两全的情形。杨宗国先生的当代文学史,亦谨严有度,入耳动心,自成一体。杨先生品行端方,性格狷介,素为我钦佩服膺。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就选的他。杨先生知我性情桀傲,为人疏狂,曾劝我弃文旁骛,以免罹祸。后来,我虽孤行己意,未肯听从,但先生的真挚坦诚,和殷切关怀,依然铭记心底。
                 
  印象最深的,是万光治先生教授的秦汉和宋代文学。万先生身材虽仅中等,但敦稳庄重,自有风采。一头茂盛恣肆的黑发,常梳理得纹丝不乱,光泽炯然。一副秀琅眼镜,衬在线条饱满的脸上,显得清朗俊逸,若魏晋名士然。听先生上课,更是如坐春风,神清气爽。先生讲课时,难得打开讲义或课本。每站上讲台,便望住教室后面某处天花板,眼光破镜而出,犀利如剑,仿佛要穿墙而出,直透到“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渺远意境里去。接着开口。开口便有如悬河,汩汩滔滔,上下几千年的风雨岁月,便赫赫然、栩栩然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耳底。又仿佛水泻平地,洋洋洒洒着一股夺人的气势。宏奇瑰丽之境,或萧索黯然之意,全在那舒放有致的纵横捭阖中,得了充分的显现。其时,我们早已习惯了慢条斯理、温文尔雅的行课方式,万先生这种突如其来、挟风带雨的风格,便仿佛有一种特别强悍的凝聚力和威慑感,弥漫了全室,将一颗颗心灵,直带到秦汉两宋的沧桑烟云里。平时上课,教室里总是嘤嗡不断,嘻哈连连的,万先生的课,却清风雅静,幽寂无语,似乎所有人都屏声敛息,大气不敢稍出。先生却依旧目不斜视,似乎旁若无人。人呢,其实是有,都浸沉在先生用语言和气势,预设铺陈出的艺术氛围中,不知今世何世,亦不知身在何处了。
                 
  还有一位鼎鼎盛名的先生,拜读过大作,亦远瞩过风采的,遣憾未得机缘,切身聆听其谆谆教诲,那就是当时“隐居狮山”、现今浪迹海外的高尔泰先生。高先生蜚声学界,播名于学子心灵的,不仅是因凭那本《美是自由的象征》,更以其几十年风雨人生的坎坷浮沉,和坎坷浮沉中始终不改其志的高峻人格。在狮山时,曾多次听高年级的同学讲谈过他。从口气和言词里,感觉得出他们对先生的浓浓的尊崇和敬仰。这让我禁不住要想,对我们这些普通学子来说,能目视亲聆那饮誉四海的人,在讲坛上指点挥洒,侃侃而谈,该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和自豪啊!──遗憾的是,这样想过之后,依然只能远远地瞻顾而已,依然只能茫然地想想而已。高先生衣着简洁素朴,常常是一件夹克或牛仔。但穿他身上,无端地,就多出了一种潇洒和儒雅,极富魅力。先生其时虽已年过五旬,发如银灰,却依然步履沉稳,行走如风。高先生经过我们宿舍楼下时,我总是缩在三楼或五楼的某扇窗后,满怀崇敬地望着他那矫健的身影和轩昂的气宇,但他不知道。有许多次狭路相逢,本欲上前行礼招呼的,但看着那飘逸脱俗的神致,终究还是惶恐胆怯地,躲闪开去了。我的心里,是如何的渴望着接近他,结识他,先生或许亦不知道。现在,高先生是寓在了大洋彼岸,那纽约城的繁华热闹里,我在这些肤浅的文字中,怀想着他,思念着他。我的心里,涌动着怎样的热切和诚挚,他却是更不可能知道的了。
                 
  高先生移居纽约的消息,我是从苏恒先生那儿获悉的。他们是要好的朋友。苏先生大名,我早已知道,我们大一所学之《文学原理新论》,主编者就是他。苏先生曾作系主任,但我们去时,他已引退了。苏先生自然也曾登台授课,但我们去时,他亦不授了。苏先生带研究生了。负笈狮山的四年里,我知苏先生其名,亦熟识其人,但苏先生未必知我,识我。1994年10月,在绵阳参加一个大型文学研讨会时,不期然遇上苏先生及其夫人,有“他乡遇故知”(不确,绵阳实为我故里)之感。上前行礼招呼,先生似不认得我。会后不久,却意外地接到先生赐书(大约是在会议通讯录上获得的地址),说在《新华文摘》上看到我的长诗《老区》,感觉很好云云。字里行间,颇多前辈对后学者的嘉许和鼓励。先生嘱我回信告知近况,嘱我到成都时,一定前去找他。次年夏天,重返狮山,首先到先生府上拜晤了一次。先生其时,越发地苍然老迈了。且已口不能言,只能笔谈。不过,这似乎并未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谈兴。在先生那雅致简洁的书斋里,我们相对而坐,谈了许多许多。夏日午后的阳光,与迎面袭来的阵阵书香,混含在一起,有一种特异的韵味,令人神思醉迷。先生虽年且古稀,却依然神思敏健,笔耕不辍。先生热情地问询我当时的境况和以后的打算,劝我留成都打工,说发展的机会多些,怕我蛰居边地,给耽误了。并提笔写信,多方举荐我到报社去。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终究未能成行,但先生对我的关怀,给我的温情和勉励,我至今仍铭刻在心。先生写的推荐信,我也小心地珍藏着。每每看到,眼前便浮想起先生那灰白驳杂的头发,和那平和挚诚、蔼然长者的脸孔。心怀里涌漾着的,也满是感动和钦敬。再就是记忆中,范仲淹评述严子陵的那几句话:“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不妥切,却是一直想、却又一直没能对苏先生说出来的心里话。
                 
  除上所述,在狮山给我授过课的先生,还多,于此不能一一提及,甚憾。更其遗憾的是,我那时曾经特别地调皮捣蛋,胡作非为,不是一个乖顺的好学生。既曾逃过一些先生的课,也曾与几位先生有过龃龉过节。还曾抱了“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堂皇理由,故意刁难、驳诘过某些先生。甚至有几回,还从某些先生的讲坛下,昂首阔步、径直走掉而不以为忤──凡此种种,直到自己忝列人师后,望着台下渐渐多出的空位而心怀悲凉时,才幡然有悟,有不能已于言的愧疚和痛悔。
                 
  因此写下这些文字,聊表我的尊崇、感激和忏悔。我知道,这于他们,或许不会有丝毫的裨益,因为他们或许早已忘了;但在我,却只能如此而已。不敢期求他们的宽恕或宥解,但我愿意籍此铭记着他们给我的种种──我或许只是他们遍布天下的所有“桃李”中,最不成器的一个,而他们,差不多都是我唯一而永远的先生。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