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座古桥与一冢坟茔
2021-12-23抒情散文李智红
一座古桥与一冢坟茔李智红/文两千多年之后一个天高云淡的深秋,当我重新以一个“文明碎片”捡拾者的身份,沿着博南古道那时断时续的残痕旧迹,回到我位于澜沧江东岸的故乡,面对着先前从不曾在意过的,一冢早已风化成低矮的土堆的坟茔,面对一块被风雨侵蚀得……
一座古桥与一冢坟茔
李智红/文
两千多年之后一个天高云淡的深秋,当我重新以一个“文明碎片”捡拾者的身份,沿着博南古道那时断时续的残痕旧迹,回到我位于澜沧江东岸的故乡,面对着先前从不曾在意过的,一冢早已风化成低矮的土堆的坟茔,面对一块被风雨侵蚀得斑驳模糊的残碑,面对一座历经沧桑而依旧傲然于浩浩江流之上的千年古桥时,心中刹那便升腾起一种悲怆的震撼。
在这座孤冷清寂的坟茔之内,安睡着的是眼前这座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而依旧巍然屹立的古老石桥的建造者,同时也是古桥永生的看守者。
这座名叫凤鸣桥的千年古桥,是故乡一座非常古老的石拱桥。据说此桥建造完工的时候,突然有彩凤翱翔于桥之上空,鸣唱三日乃绝,故得桥名。
据地方史料记载,此桥始建于秦昭王五十年,是不折不扣秦代遗物。到了明代的时候,后人为了方便行人,在桥面上建盖了长亭。此桥的建造,采用的是拱圈石并列砌置之法。此技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建桥之法,至今依旧在沿用。凤鸣桥为三孔石拱桥,长20米,宽4米,桥上行人及过往马帮所留下的印痕,深达20厘米,是素有“南方丝绸之路”称誉的博南古道上仅次于霁虹桥的一座重要桥梁。
在故乡所有能够算得上是文物古迹的建筑中,这座桥是最为悠久和古老的。关于此桥的建造者和设计者,虽有桥畔的坟茔墓碑以供考证,但许多文字都已完全无法辨认。因而,我们只能靠猜测来想象这位千年古桥的建造者和看守者的风采与神韵。
作为纵横大西南莽莽苍苍的无数重险山恶水的“南方丝绸之路”上一座及其重要的桥梁,这座石拱桥一直受到文物专家们的倚重和厚待。它那流畅浑圆的斗拱,奇巧精妙的造型,大方实用的护栏,生动活泼的浮雕,都让我们不得不暗自佩服其匠心的独到,工艺的精湛。
这座桥的形状与我在江南水乡所见到过的,那些横卧于走满乌蓬小船的悠悠碧水上的斗拱石桥几乎如出一辙,因而,从其建筑的风格上来推断,设计建造此桥的,应该是来自江浙一带的,技艺十分高超的石匠。此桥的基座简洁明快而又十分的牢固,桥面镶嵌精密,石块与石块之间几乎看不出有丝毫的缝隙,甚至连一根针也插不进去。在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雨打风吹,洪水侵蚀,人踩马踏之后,此桥依然纹丝不动,巍然屹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我要讲述这座古老的石桥之前,曾经不厌其烦的翻阅过所有能够找到的有关这座古桥的历史记载,但在所有的正史野史中,除了这座桥的建造年代的说法比较统一之外,其他的所有描述几乎都是模糊的,不确切的。我之所以还继续坚持要讲述这座古桥,其理由十分的简单,那就是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座真正的桥。
每次回到故乡,我无论多么的疲惫和忙碌,都一定要抽时间去看看这座桥以及桥头山坡上的那座青草离离的坟茔,而每次看到这座桥和这座坟茔,我的心底都会由然萌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
这是一座用热血甚至生命构筑的桥,一座以灵魂与智慧浇铸的桥,一座以精神和生命支撑的桥。造桥者虽然留下了一座低矮的坟茔,但却没有留下任何姓名。
据传,这位鞠躬尽瘁的造桥者,在给这座横跨于奔涌的江流之上的小石桥安嵌上最后一块青石板之后,便彻底地累垮了。他一病不起,再也没能够沿着他所建造的斗拱石桥精密地连接起来的南方丝绸故道,重返他盛产丝绸和美女的江南水乡。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但他还没有来得及给自己雕刻下一块象样的墓碑,便一声不响地离开了人世。当地的土人,也就是我的祖先,为了永远感念他的功德,便把他埋葬在了石拱桥头。从此,这位石拱桥辛劳的建造者,又成了石拱桥永生的看守者。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匠人,在承载凤鸣古桥所跨越的这条江流的上游或者下游,建造过各式各样的桥梁,但由于洪水的冲荡,时光的侵蚀,现在都已经片骨无存,只有凤鸣桥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依旧傲然屹立在悠悠古道,泱泱激流之上。为五千里南方丝绸古道的兴衰荣辱作着最直接的见证。
凤鸣桥,故乡一座非常古老的斗拱石桥,它的造型象是一把非常坚硬的雕弓或者一轮圆满的皓月,穿透千年厚重的时光,向我们显示着古代建桥者最杰出的才智。
造桥者的灵魂古桥同在,造桥者的生命与古桥共存。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