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老家的新米

2021-12-23叙事散文杨义龙
当代课教师的堂弟从老家背出来一袋新米,气喘吁吁地放在我二楼的门前。我正倚在沙发上无聊地按着电视机的遥控器,听到动静,才几步跨出门去帮他把那袋足有一百斤的大米弄进了厨房,心中感慨万端。招呼堂弟坐下后,我沏了一杯茶递到他的手上。埋怨说:“南门车……
  当代课教师的堂弟从老家背出来一袋新米,气喘吁吁地放在我二楼的门前。我正倚在沙发上无聊地按着电视机的遥控器,听到动静,才几步跨出门去帮他把那袋足有一百斤的大米弄进了厨房,心中感慨万端。   招呼堂弟坐下后,我沏了一杯茶递到他的手上。埋怨说:“南门车站到这里那么远的路,你怎么不打一张出租车过来?或者打个电话我来接你啊!”堂弟笑了笑,没有言语,只顾埋着头很响地喝茶。看着他额头上沁出的汗珠,我心里觉得很欠疚。其实我知道他在乎打车的五块钱,也在乎给我打电话的一块钱,除非万不得已,他是不会打出租车的。五块钱可以买好几斤米了,何况扛一袋米于他已是家常便饭。又再想到他要从那个遥远的小山村把米背到公路边上乘公共车,还是很累的。要知道,把一袋米从老家背到那个叫炼铁的小街上,得有两公里路。所以,这袋米其实已不仅仅是一袋米,它应当包含着祖父和叔婶一家人对我和妻子的浓浓关爱。看着这袋米,我心里沉甸甸的,一时间语塞,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家是在滇西北莽莽群山中的一个小村落,背倚高山,面临荒原。在群山间,老家人祖祖辈辈耕耘着一大片呈阶梯状分布的田块。也有一些开垦出的山地。老家缺水,种田很艰难,加之水土也不养人,除了包谷、大麦、苦荞、洋芋等旱地作物长势很旺、产量颇高外,水稻产量老是上不去,一亩水稻也就打谷子几百斤。那些在山外坝子里平畴沃野的水田,一亩田可以打一千多斤,有些甚至达到了吨粮田,那是可望而不可及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了神州大地,可老家人一年四季还在那几亩薄田里耕作,但粮食仍是不够吃。每年春天一过,就要进入夏荒了,有些家户开始借米借面。只有为数不多精打细算的人家粮食够吃到秋收。在村里,我家是比较特殊的,因为教书的祖父有一份国家粮,一个月可以用一角三分八的价钱买三十二斤大米,可以解决一点难题。然后再到街上高价买一些大米,添上一些麦面、包谷面,做成两掺饭,也可以勉强度到秋收。在那个清汤寡水的年月,人们的肚子老是饿得慌,饭量也总是特别大。记得年幼的堂弟总用一只小汤匙敲着瓷碗的边高声叫道:“又是‘面面饭’,我不吃,我不吃!”在那个年月,我始终认为,种田人买粮吃,种田人吃不饱,这是农民的无奈,也是农民的悲哀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家人也逐步学会了科学种田,增加了土壤肥力,精选良种,从育秧、栽插到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产量已经在慢慢地提高了。加上家禽家畜的养殖在逐步增多,山区经济也活跃起来,老家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这样,缺粮断草的现象已是极少发生了。去年回家,我问二叔:“现在米够吃了吗?”二叔打开柜子让我看,只见杂柜中尽是满满的谷子和大米。二叔说:“去年的陈谷子现在还没有碾成米呢!现在不仅可以自给,还可以卖米了。”我心中很欣慰,当农民买米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这仅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要想让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还要得想办法鼓起钱袋子。这就要动脑筋多琢磨了。   在外谋生的时间久了,偶尔回老家看一看,仍是觉得老家缺少的东西还很多,比起外边发达的农村,交通条件、公共设施、饮水照明、人居环境、卫生状况、教育水平都还存着极大的差距。我很想能为老家做些什么,可我是一个无用的人,分配工作以后,出来社会上打拼十多年,依然只能保证自己的衣食往行,哪怕就是对我那个老家,也没有什么贡献。反而是今天一串干辣椒,明天一块老腊肉地拿,想着都有些脸红。除了生活在小城之中,衣着光鲜一点以外,比起老家的农民,我又强到哪儿去了呢?   坐在客厅里,堂弟说:“我爹让我扛出来一袋新米让哥嫂尝尝。”我郑重地点了点头,但没有说出谢字。我知道,老家人的一片心都在这一袋米中,“谢谢”两个字是无法承载那么重的份量的。我唯有在我自己的田地上执着耕耘,不要愧对那片土地对我的馈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