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冰峰哨卡破冰取水记
2021-12-23抒情散文西北望
冰峰哨卡破冰取水记生活在都市内的人们,很难想象破冰取水是怎么一回事,但在冰天雪地的昆仑山腹地神仙湾哨卡,的确是一件每年必须进行的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为,这可是解决哨卡官兵们当年10月至来年4月近半年的生活用水。记得那是1991年10月,……
冰峰哨卡破冰取水记
生活在都市内的人们,很难想象破冰取水是怎么一回事,但在冰天雪地的昆仑山腹地神仙湾哨卡,的确是一件每年必须进行的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为,这可是解决哨卡官兵们当年10月至来年4月近半年的生活用水。 记得那是1991年10月,我在神仙湾哨卡担任指导员,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团部为我们增派一台东风牌大卡车,加上我们哨卡一辆共两台车。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连支部任命连长任总指挥,排长担任副总指挥,我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作战值班由机要参谋担任。全连除留两名战士做饭外,其余官兵都扑在这件事情上。于是大家就分头开始做准备工作,例如,破冰用的大锤、钢钎,车辆用的油、材料,官兵们御寒用的的大衣、棉衣、毛皮鞋等。炊事班战士连夜为大家赶做出一些可口的饭菜。当一切准备就绪,破冰取水工作就开始啦!10月份,冰峰哨卡属于无霜期(每年只有八、九、十的三个月),发动车比较容易,我们就乘车往距哨卡九公里以外的冰湖开进。冰湖,其实是两座山脉之间一道山谷,由于六至九月山上气温较高,山梁上的积雪部分融化流下来的,经过白天消,晚上冻,逐渐形成一条冰川。在这条冰川上,有些地方有一米多厚,有些地方可达数米,为了便于破冰,车必须在冰湖上来回开动,寻找比较容易破冰的地方。例如,象凸出的小山包,水冲形成的沟坎。车在冰上行,这是考核驾驶员技术的大好时机,用二档行驶,两眼注视前方,一心一意开车,稍不注意,车轮就打滑,有时一滑就是好几米远。有些地方,由于气温较高,冰比较薄,驾驶员稍不留意,车轮就会陷于冰窟窿中去。当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组织车去拖,用铁锹挖冰,用棉絮或大衣垫车轮子,救一次车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 准备工作停当后,我们才开始正式进入打冰工作。每个班负责一辆车的破冰和装冰,班长安排身体强壮的抡锤,弱小的握钎。十月的早晨,阳光明媚,虽然有山遮挡,还是让人感觉到一丝温暖。冰湖上打冰,刮七、八级大风几乎是经常的事。人站都无法站住,更何况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上打冰,谈何容易。抡锤的站不住,就让人从后边抱腰,握钎的蹲不住,就爬下来握。在零下40度、且含氧量只占平原地区的48%的恶劣环境下干重体力活,刚抡几下锤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大衣穿不住,有些战士就想脱下,干部们害怕他们感冒,就督促还是穿上大衣干。因为在风雪高原上,患上感冒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有可能加重成肺水肿,甚至威胁到生命,于是大家就穿着大衣干,尽管慢一些,但不会发生什么危险。 在打冰过程中,我们哨卡的官兵是一样的,每个军官参加一个班的破冰工作,和战士们一块干。一些老兵经验丰富,他们找出的地方,三下五除二就破下一块较大的冰,而新战士就大不一样,有的费九牛二虎之力也破不下冰,于是班长就安排让新兵给老兵当助手,在老战士指点下,一块块较大的冰被破下来。 破冰难,装冰更难,一块象牛那么大的冰,得十几个人往车上抬。有些人可能要问,那怎么不破小一些冰呢?这是因为既要加快破冰速度,又要冰拉到哨卡消化的慢一些。长期以来,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由力气大的战士弯下腰,让十几个人把冰抬到他背上,慢慢移动到车后,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战士用力一伸腰,就可以把冰装上车。装完车,每个班派两个战士乘车回去卸冰,别的战士继续破冰。为了节省时间,中午饭是由拉冰的车从哨卡上带到冰湖上来吃。山上高寒缺氧,做饭都用高压锅,路又不好走,来回18公里的路程得一个多小时跑,带上来的饭几乎没有热气,饥饿寒冷交加,官兵们囫囵吞枣吃完饭,稍为休息一会,就又投入到紧张的破冰工作中去。 天我们得破四、五车冰,强烈的紫外线把脸都灼伤成紫红色,破冰用力过大,战士们的手都震出一道道伤口。为了不影响工作,让医生包扎一下就又开始干。由于吃不上热饭,很多战士都患上胃病,严重的蹲下去都起不来。但是,为了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认务,很多战士带病坚持工作,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热火朝天的场面让人感动万分。 每年象这样超负荷的劳动大约需要二十天左右,最少得破八十车冰才能够哨卡近半年生活用水。运到哨卡的冰都堆放在哨卡门前的场子上,为了节约用水,除炊事班做饭正常用冰取水外,官兵们烧开水也可以用冰,但是洗澡、洗衣服就必须到雪地取雪化水用。有时发现不自觉的战士用冰化水洗衣服,干部们会对他提出严肃的批评教育,因为这冰来之不易,需要节约用水。
生活在都市内的人们,很难想象破冰取水是怎么一回事,但在冰天雪地的昆仑山腹地神仙湾哨卡,的确是一件每年必须进行的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为,这可是解决哨卡官兵们当年10月至来年4月近半年的生活用水。 记得那是1991年10月,我在神仙湾哨卡担任指导员,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团部为我们增派一台东风牌大卡车,加上我们哨卡一辆共两台车。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连支部任命连长任总指挥,排长担任副总指挥,我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作战值班由机要参谋担任。全连除留两名战士做饭外,其余官兵都扑在这件事情上。于是大家就分头开始做准备工作,例如,破冰用的大锤、钢钎,车辆用的油、材料,官兵们御寒用的的大衣、棉衣、毛皮鞋等。炊事班战士连夜为大家赶做出一些可口的饭菜。当一切准备就绪,破冰取水工作就开始啦!10月份,冰峰哨卡属于无霜期(每年只有八、九、十的三个月),发动车比较容易,我们就乘车往距哨卡九公里以外的冰湖开进。冰湖,其实是两座山脉之间一道山谷,由于六至九月山上气温较高,山梁上的积雪部分融化流下来的,经过白天消,晚上冻,逐渐形成一条冰川。在这条冰川上,有些地方有一米多厚,有些地方可达数米,为了便于破冰,车必须在冰湖上来回开动,寻找比较容易破冰的地方。例如,象凸出的小山包,水冲形成的沟坎。车在冰上行,这是考核驾驶员技术的大好时机,用二档行驶,两眼注视前方,一心一意开车,稍不注意,车轮就打滑,有时一滑就是好几米远。有些地方,由于气温较高,冰比较薄,驾驶员稍不留意,车轮就会陷于冰窟窿中去。当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组织车去拖,用铁锹挖冰,用棉絮或大衣垫车轮子,救一次车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 准备工作停当后,我们才开始正式进入打冰工作。每个班负责一辆车的破冰和装冰,班长安排身体强壮的抡锤,弱小的握钎。十月的早晨,阳光明媚,虽然有山遮挡,还是让人感觉到一丝温暖。冰湖上打冰,刮七、八级大风几乎是经常的事。人站都无法站住,更何况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上打冰,谈何容易。抡锤的站不住,就让人从后边抱腰,握钎的蹲不住,就爬下来握。在零下40度、且含氧量只占平原地区的48%的恶劣环境下干重体力活,刚抡几下锤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大衣穿不住,有些战士就想脱下,干部们害怕他们感冒,就督促还是穿上大衣干。因为在风雪高原上,患上感冒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有可能加重成肺水肿,甚至威胁到生命,于是大家就穿着大衣干,尽管慢一些,但不会发生什么危险。 在打冰过程中,我们哨卡的官兵是一样的,每个军官参加一个班的破冰工作,和战士们一块干。一些老兵经验丰富,他们找出的地方,三下五除二就破下一块较大的冰,而新战士就大不一样,有的费九牛二虎之力也破不下冰,于是班长就安排让新兵给老兵当助手,在老战士指点下,一块块较大的冰被破下来。 破冰难,装冰更难,一块象牛那么大的冰,得十几个人往车上抬。有些人可能要问,那怎么不破小一些冰呢?这是因为既要加快破冰速度,又要冰拉到哨卡消化的慢一些。长期以来,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由力气大的战士弯下腰,让十几个人把冰抬到他背上,慢慢移动到车后,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战士用力一伸腰,就可以把冰装上车。装完车,每个班派两个战士乘车回去卸冰,别的战士继续破冰。为了节省时间,中午饭是由拉冰的车从哨卡上带到冰湖上来吃。山上高寒缺氧,做饭都用高压锅,路又不好走,来回18公里的路程得一个多小时跑,带上来的饭几乎没有热气,饥饿寒冷交加,官兵们囫囵吞枣吃完饭,稍为休息一会,就又投入到紧张的破冰工作中去。 天我们得破四、五车冰,强烈的紫外线把脸都灼伤成紫红色,破冰用力过大,战士们的手都震出一道道伤口。为了不影响工作,让医生包扎一下就又开始干。由于吃不上热饭,很多战士都患上胃病,严重的蹲下去都起不来。但是,为了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认务,很多战士带病坚持工作,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热火朝天的场面让人感动万分。 每年象这样超负荷的劳动大约需要二十天左右,最少得破八十车冰才能够哨卡近半年生活用水。运到哨卡的冰都堆放在哨卡门前的场子上,为了节约用水,除炊事班做饭正常用冰取水外,官兵们烧开水也可以用冰,但是洗澡、洗衣服就必须到雪地取雪化水用。有时发现不自觉的战士用冰化水洗衣服,干部们会对他提出严肃的批评教育,因为这冰来之不易,需要节约用水。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