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美食二题

2021-12-23抒情散文叶梓
美食二题叶梓猪油盒一听名字,就让人能想到它像个小盒子。它看起来,还真像小方盒子,在早晨的天水街头,在一只被胡麻油浸得湿漉漉的木盘里,等待着刚从睡梦里醒来的人们。热气微散,色彩金黄,像一个老实人的方块脸庞,一搭眼,顿生亲切。但最初,平头老百姓……
            美食二题

             叶梓              猪油盒
  一听名字,就让人能想到它像个小盒子。它看起来,还真像小方盒子,在早晨的天水街头,在一只被胡麻油浸得湿漉漉的木盘里,等待着刚从睡梦里醒来的人们。热气微散,色彩金黄,像一个老实人的方块脸庞,一搭眼,顿生亲切。但最初,平头老百姓是吃不上猪油盒的。据说,这是清代宫迁里的一道点心。清朝初期,随着满族人移居天水,猪油盒才慢慢地在天水传开了。那时候,叫“猪油饽饽”。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北京化的叫法,可能是天水人想“据为已有”吧,就改叫猪油盒了——取其形似,简单,朴素,只是没有天水人的胎记。不过,颇善美食的天水人,将其几经改良,声名远播陇上,成了天水饮食的一道名吃、一个牌子了。   说到牌子,它和天水呱呱一样 ,都是天水早点里的“响当当”,也就是人见人爱的意思——于我,情况有些不同——我生在天水乡下,记得那时候,早晨要么一碗浆水汤一角大饼,要么就是一碗糊糊一个馒头。至今,也就保持着早晨吃馍馍的习惯。而呱呱,吃得并不多。所以,在呱呱和猪油盒之间,我的胃对于猪油盒,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合力,一吃就上瘾。   可以说,这两年,我的一天是从吃猪油盒开始的。   我住七里墩,算是郊区,楼下卖早点的少。每天早晨,我经常骑上自行车,迎着晨风,在去市区的路上吃早点。一路上,摆了不少的早点摊,都有猪油盒可卖,而且都香。随便找一家,坐下,要两个猪油盒,先吃着,豆浆来了,一喝,一抿嘴,走了。有时候,吃完了也坐一会,边抽烟边看师傅做猪油盒,算是闲趣吧。而我所知道的猪油盒的“工艺流程”,也就是这样看来的。   因为是现做现卖,所以面一定得提前和好。我猜想,他们一定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往面里入油,把面制酥。要不,到早上就来不及了。我看得最多的是北园子小区的一家。师傅六十岁了,听她讲,已经卖了大半辈子的猪油盒了,眼闭上都会做。熟能生巧的道理,在饮食上最容易显现。眼看着新出锅的快卖完了,她就把早已揉得很有韧性的面,拉成长条,用手蘸些胡麻油,抹上,揪成小面团,按扁,再把早就制好的生油酥卷包上,再按,放入猪板油、葱末、精盐等,一捏,收口,一个猪油盒的生坯子,就这么好了。她熟练的手法,像个手工艺人,颇有诗意。然后,把鏊预热,往鏊底抹些胡麻油,稍热,将生坯放入,烙一会儿,再放些胡麻油,炸,至金黄色,取出,入炉,烘烤 ,不出十分钟,熟了。看着她忙忙的身影,我总想,要是以后没饭吃了,在这里随便拜个师傅,学学,也能开个早点摊,养家糊口了。   唉,为了养家糊口,我该起身,不是上班挣工资,就是回家写字读书赚稿费。偶尔,回头一望,那一排排刚刚出炉的猪油盒,散着稀稀的热气,和同样冒着热气的呱呱、杏茶一起,让这座城市的早晨,温暖,闲适,充满了明清时代的市井气息。
        喝一碗酸辣肚丝汤   甘肃天水,共辖两区五县。在五个县里头,我最喜张家川,秦安次之。我喜欢秦安的理由有三条,一是这里最有名的土特产,是人——这么说可能像笑话,但的确是这样——不过这里的人是指货郎,我们叫货郎担担,他们肩挑一担小玩意儿,手摇一个梆郎鼓,脚踏大江南北,身窜五湖四海,风餐露宿渴饮饥食的传奇生活,在路上的感觉,实在是太美了(据说,这两年去西藏的最多,也赚回了不少银子。但这不是我关心的);二是我的交心朋友里,有三个是秦安人:诗人雪潇、小说家刘子、散文家薛林荣;三是那里的酸辣肚丝汤,好吃。   应该说,这是秦安除了千层火烧外的又一美食。甚至说,它比千层火烧更让人眷顾和惦念。   至少我是这样。   天巉公路的开通,让市区走秦安,一下子由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到半个小时,刚好是抽四支烟的功夫,我试过多次,都是四支烟。因为我常常坐上依维克或者打车去秦安,喝一碗酸辣肚丝汤。   酸辣肚丝汤的肚丝,讲究刀功,切得细若发丝,最好。另一个,要洗干净。元末明初的贾铭,在《饮食须知》里谈到猪肚时说,“洗猪肚用面,洗肠脏用砂糖,能去秽气。”不知贾铭所指说的面,是小麦面还是玉米面,但秦安的酸辣肚丝汤里用的猪肚,都是用玉米面洗的。我小的时候,过大年时,家里杀了猪,母亲也用新磨的玉米面洗猪肚的。据此,我猜测,贾铭所指的面,当是玉米面吧。至于水质,秦安的水质是无可挑剔的。秦安水咸,不宜喝茶,但做酸辣肚丝汤,刚好。为什么呢,我也说不上。只听说用秦安的水做出的酸辣肚丝汤,其味与众不同,别出一格。同一个厨师,换成张川武山的水,做出的酸辣肚丝汤,就不好吃了。所以,在天水市区开了店专营酸辣肚丝汤的秦安人,最后,大都关了门。   这样也好。一个善食的人,为其香,奔走在路上的感觉,也是美事。倘若样样美味都在身边,反而索然无味。   在一个黄昏,邀上两三知已,去秦安的老巷,寻一家小饭馆,要一盆酸辣肚丝汤,且聊,且喝,多好;要是碰上一个大风起兮雪花敲门的冬天的黄昏,多美;更美的是,狭小的饭馆里,几个人围着一张方桌,或者长条桌,不谈股市,不谈女人,却谈着张岱或者袁枚。   “老板,汤好了”。   店里伙计一句秦安方言浓烈的喊声,常常让我们一下子从明清回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某一天,一下子从浪漫主义转到现实主义了。一盆酸辣肚丝汤,现实地摆在桌上,先前的斯文儒雅顿无,个个操勺,“滋儿——滋儿——”地喝起来。   汤面上,细细的肚丝、玉兰丝,还有木耳丝,飘着,像泛在湖面上细细的莲叶。   夜色里酸酸辣辣地抽上四支烟,归来,书桌前一坐,心情愉悦,像干了一件大事一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