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再次经过我的小学校园
2021-12-23叙事散文透透
再次经过我的小学校园再次经过这里,我已经三十五岁。李老师到县里教育局开会去了,另外三位老师都是我不认识的,他们正在上课,孩子们跟读的声音宏亮整齐,充满稚气。学校的办公室敞开着,里面没有人,李老师的办公桌上堆着几叠作业本,红色点水笔插在笔筒里……
再次经过我的小学校园
再次经过这里,我已经三十五岁。 李老师到县里教育局开会去了,另外三位老师都是我不认识的,他们正在上课,孩子们跟读的声音宏亮整齐,充满稚气。学校的办公室敞开着,里面没有人,李老师的办公桌上堆着几叠作业本,红色点水笔插在笔筒里,旁边是一盒长短不一的粉笔,有些零乱,也有些落寞。学校依然没有围墙,和村子的民房连在一起,只是几间教室建成了环抱状,中间是操场,操场并不大,仍袒露着土黄色,不时扬起一些轻微的灰尘,周围的事物依旧是我所熟悉的,旁边的两棵古枫高大挺拔,枫叶正红,秋风带着冷意,一阵阵吹来时,便有叶子轻轻的飞落下来,有的掉在操场上,有的飘进屋檐,也有的顺着风向,卷到不远处的稻田里去了,稻田里大片成熟的谷穗勾着头,它们是充实的,也是谦逊的。那条从山谷里流淌下来的小河,穿过这片稻田的中央,缓慢地扭摆着长蛇一般的腰身,秋水宁静而深幽,我不知道这里面收藏了多少故事,也不知道它带走了多少岁月,从七岁到十二岁,只是看着它静静地流淌。 教室低矮的檐角下,那截三角铁一直吊在那里,它已经很陈旧了,被敲打的地方深深凹陷下去,透着乌黑的光亮,一股承受力从内向外传递,坚韧发自内心,旁边系着一根短短的铁棒,光滑,没有什么锈迹,尽管教室已从原来的土屋变成了砖砌的平房,悬挂的棕绳换了又换,这截三角铁的位置却始终不变,三十多年,它接受那根铁棒有节奏的敲击,一直发出“当——,当当!当——,当当!”的钟声,在校园里悠扬,在远山中回响,经久不绝,像是以劝戒的方式规范着课堂的时间。
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李老师和余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语文,当时他们才二十来岁,从工作、恋爱、结婚到生儿育女,三十年过去,他们都没有离开过这所小学。李老师很严厉,学生们都很敬畏他,余老师很温和,也勤快,那时,我特别喜欢看她敲钟的样子,微微的笑容,从走路、抬手、身子晃动,再到那一下一下柔韧地敲打,节奏舒缓有度,姿势很好看,她让钟声充满了一种亲和感,让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走进教室。这些记忆一直跟随着我长大,以致于后来到城里读书时,对那些急促而尖锐的铃声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讨厌。 最后一次见到余老师大约是六七年前了。放暑假的时候,我和爱人带着孩子回家探亲,听母亲说余老师得了肝炎并引起腹水,病情很严重,后来吃了一些草药,腹水消退了,但身体一直很虚弱,也不知还能挨上几年,知道这情况后,我让爱人陪我一起去看望她。 从我们村里到学校有四里的山路,余老师的家与学校隔岸相望,相距不远,过了那条小河,沿着田埂走过去就到了老师的家门口。双抢刚过,老师家收回来的谷子晒在门口的地坪上(余老师没转正之前分有责任田,并且政策二十年不变),李老师正用谷耙不停的翻动着它们,随着太阳温度的慢慢上升,谷子一点点地变得干爽,泛着金色的光泽。余老师在屋檐下忙着一些手中的细活,口中不时嘘嘘几声,赶赶偷吃谷子的小鸡,只是她看上去气色不太好,脸隐隐发黄,身体也很瘦弱。两位老师远远看见我们,都停了手中的活,惊喜和开心全写在脸上,李老师陪我们说话,余老师一边忙着杀鸡温酒打油茶,一边搭讪,还不时支使孩子帮忙,那天,我们成了老师家的座上客。
正如母亲所说,余老师的身体没能支撑多久,这次回家,便听说她两年前就病逝了,当时还不到五十岁,丢下李老师和两个未立业孩子,学校的教师也由五位变成了四位,因为这里较偏僻,离街上远,没有新的老师愿意来,上级就把学校的五个年级缩成了三个,四年级以上的大孩子们都到乡中心小学读书去了,学校比以往少了很多孩子们的欢笑和歌声。 余老师的坟葬在学校对面的山上,站在操场上就可以看到,清明时新培上去的泥土隐隐约约,野草长的还不高,周围是四季常青的茶林和杉木,秋风吹过去,便传来轻细的沙沙声,当学校下课的钟声“当——当——”响起的时候,它们就像一支动人心弦的合奏曲,悠扬缠绵,淡淡忧伤。 我有些发愣,孩子们走出教室,像一群扑腾着翅膀的小鸟,不时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我突然又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是的,这里除了李老师和余老师,已经没有人再记得我七岁或十二岁的模样,以及我当时读书的声音,而此时他们都不在,这一次,我只是经过我的小学校园。
2004/9/14
再次经过这里,我已经三十五岁。 李老师到县里教育局开会去了,另外三位老师都是我不认识的,他们正在上课,孩子们跟读的声音宏亮整齐,充满稚气。学校的办公室敞开着,里面没有人,李老师的办公桌上堆着几叠作业本,红色点水笔插在笔筒里,旁边是一盒长短不一的粉笔,有些零乱,也有些落寞。学校依然没有围墙,和村子的民房连在一起,只是几间教室建成了环抱状,中间是操场,操场并不大,仍袒露着土黄色,不时扬起一些轻微的灰尘,周围的事物依旧是我所熟悉的,旁边的两棵古枫高大挺拔,枫叶正红,秋风带着冷意,一阵阵吹来时,便有叶子轻轻的飞落下来,有的掉在操场上,有的飘进屋檐,也有的顺着风向,卷到不远处的稻田里去了,稻田里大片成熟的谷穗勾着头,它们是充实的,也是谦逊的。那条从山谷里流淌下来的小河,穿过这片稻田的中央,缓慢地扭摆着长蛇一般的腰身,秋水宁静而深幽,我不知道这里面收藏了多少故事,也不知道它带走了多少岁月,从七岁到十二岁,只是看着它静静地流淌。 教室低矮的檐角下,那截三角铁一直吊在那里,它已经很陈旧了,被敲打的地方深深凹陷下去,透着乌黑的光亮,一股承受力从内向外传递,坚韧发自内心,旁边系着一根短短的铁棒,光滑,没有什么锈迹,尽管教室已从原来的土屋变成了砖砌的平房,悬挂的棕绳换了又换,这截三角铁的位置却始终不变,三十多年,它接受那根铁棒有节奏的敲击,一直发出“当——,当当!当——,当当!”的钟声,在校园里悠扬,在远山中回响,经久不绝,像是以劝戒的方式规范着课堂的时间。
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李老师和余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语文,当时他们才二十来岁,从工作、恋爱、结婚到生儿育女,三十年过去,他们都没有离开过这所小学。李老师很严厉,学生们都很敬畏他,余老师很温和,也勤快,那时,我特别喜欢看她敲钟的样子,微微的笑容,从走路、抬手、身子晃动,再到那一下一下柔韧地敲打,节奏舒缓有度,姿势很好看,她让钟声充满了一种亲和感,让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走进教室。这些记忆一直跟随着我长大,以致于后来到城里读书时,对那些急促而尖锐的铃声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讨厌。 最后一次见到余老师大约是六七年前了。放暑假的时候,我和爱人带着孩子回家探亲,听母亲说余老师得了肝炎并引起腹水,病情很严重,后来吃了一些草药,腹水消退了,但身体一直很虚弱,也不知还能挨上几年,知道这情况后,我让爱人陪我一起去看望她。 从我们村里到学校有四里的山路,余老师的家与学校隔岸相望,相距不远,过了那条小河,沿着田埂走过去就到了老师的家门口。双抢刚过,老师家收回来的谷子晒在门口的地坪上(余老师没转正之前分有责任田,并且政策二十年不变),李老师正用谷耙不停的翻动着它们,随着太阳温度的慢慢上升,谷子一点点地变得干爽,泛着金色的光泽。余老师在屋檐下忙着一些手中的细活,口中不时嘘嘘几声,赶赶偷吃谷子的小鸡,只是她看上去气色不太好,脸隐隐发黄,身体也很瘦弱。两位老师远远看见我们,都停了手中的活,惊喜和开心全写在脸上,李老师陪我们说话,余老师一边忙着杀鸡温酒打油茶,一边搭讪,还不时支使孩子帮忙,那天,我们成了老师家的座上客。
正如母亲所说,余老师的身体没能支撑多久,这次回家,便听说她两年前就病逝了,当时还不到五十岁,丢下李老师和两个未立业孩子,学校的教师也由五位变成了四位,因为这里较偏僻,离街上远,没有新的老师愿意来,上级就把学校的五个年级缩成了三个,四年级以上的大孩子们都到乡中心小学读书去了,学校比以往少了很多孩子们的欢笑和歌声。 余老师的坟葬在学校对面的山上,站在操场上就可以看到,清明时新培上去的泥土隐隐约约,野草长的还不高,周围是四季常青的茶林和杉木,秋风吹过去,便传来轻细的沙沙声,当学校下课的钟声“当——当——”响起的时候,它们就像一支动人心弦的合奏曲,悠扬缠绵,淡淡忧伤。 我有些发愣,孩子们走出教室,像一群扑腾着翅膀的小鸟,不时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我突然又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是的,这里除了李老师和余老师,已经没有人再记得我七岁或十二岁的模样,以及我当时读书的声音,而此时他们都不在,这一次,我只是经过我的小学校园。
2004/9/14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