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毕加索:在山峰与山峰之间跨越的大师

2021-12-23叙事散文赵云

毕加索:在山峰与山峰之间跨越的大师巴勃落·毕加索(1881-1973),是西方艺术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和领袖。这不仅因为他打破了沿袭已久已成模式和框框套套的传统的绘画造型法则,开创了震撼心灵与视觉效果的立体主义,更由于他象个质地优良的大魔炉,……
毕加索:在山峰与山峰之间跨越的大师   巴勃落·毕加索(1881-1973),是西方艺术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和领袖。这不仅因为他打破了沿袭已久已成模式和框框套套的传统的绘画造型法则,开创了震撼心灵与视觉效果的立体主义,更由于他象个质地优良的大魔炉,什么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构成主义,任何流派与风格,他都能轻松自如、诙谐幽默地将其熔为一炉,在自己思想的火焰中,反复冶炼,而后化为一股股热力无穷、势不可挡的全新的艺术作品。   少年时代的我,在看到毕加索后期的作品时,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口出狂言:这叫什么艺术?我都画得比他好!甚至产生了极为肤浅的偏激的想法:包括绘画在内的一切艺术都可以不要那些基础,基础反而是绊脚石、拦路虎,会制约、阻碍个性的发展,才能的发挥。只要有天赋、激情、灵感,就可以成为毕加索似的艺术大师。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没有基础,创新就成了无土之树,生命力是难以长久的;当然,离开了创新,艺术就成了一潭死水。   进入青年时代后,毕加索与前卫派艺术家频频聚会于酒吧和咖啡馆(这两个去处真是培养天才的好地方。难怪有人说:“咖啡里搅拌出“存在主义”和巴尔扎克)。咖啡明晰和梳理着毕加索和他的同志们的思想;而酒呢?酒点燃了艺术家们的血液和创作激情,焚毁了交际场上的一切虚假面具。这种轻松、愉快,富有激情、活力、智慧的环境,像磨刀石一样,磨快了毕加索思想的刀锋,使他能够切开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事物的表层,深入到事物的内里,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就象他自己所说的:“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发现一条前无古人,观照内心与外界的独特的艺术之路。也正是在酒吧与咖啡馆的环境中,毕加索接受了充满人道主义的色彩和象征主义的主题。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以一种新的透视方法、新的观察和表现事物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令其惊喜和不安:毕加索要往哪里去?   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阿威农的少女》。这幅作品,标志着一种新艺术的诞生和西方艺术一次伟大的革命。这幅作品的题材,不外乎是当时很流行的浴女画,然而它的革命性在于:画家用淡棕色、粉红色等色彩和几何图形,在一快平面上再现立体的浴女图形,并把它们结构在那快平面的整体里,通过平面上的图形去立体、刻画、延伸到三维空间。这种全新的构图方式,摈弃了那种观赏者习惯了的、乐于接受的外在的可爱或美,而是通过最内在的生命力创造出美。   从这幅画中,我们不难看出立体主义与其他画派的区别:立体主义重形体,印象派重质感,野兽派重色彩。1908年,野兽派代表马蒂斯在观看了毕加索与另一位立体派画家乔治·布拉克的联合画展后,惊呼:“这不过是一些立体方块呀!”立体主义由此得名。
1907-1916年的10年间,毕加索把他“在自然中看到的圆柱体、球体、圆锥体”(塞尚语)从造型上分割,以他内心独有的理解方式,运用到画布上或建筑形体里,从而创造出一个可以从上、下、左、右等多个视觉角度看到的立体空间,形成了立体主义独特的绘画语言。这期间的代表作有《卡尔维勒肖像》、《三个乐师》、《穿衬衫的女人》等。   1937年4月,毕加索在巴黎听到德国轰炸机毁灭了格尔尼卡这座巴斯克人的城镇,出于义愤和使命,不到两个月,他就创作了《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画面是没有什么立体感的平面形象,以最轻微的暗示透视法展开了一个阴森恐怖的悲惨景象:4名惊恐万状妇女的躯体部位,一名妇女抱着下垂的婴儿尸体,一个倒在地上被杀害的士兵仍握着断剑,七零八落的尸体和一头凶恶的公牛的头,若明若暗的火焰,从窗中冲出一个举着灯的人,太阳里一个发光的电灯泡。一切都处于令人难忘的混乱和惊恐之中。   毕加索这幅画诚实而又强烈地说出了“一种大众的耳朵听不懂的语言”。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时,他常吧《格尔尼卡》拍成照片送给德国军官。对方问:“这是你做的吗?”他回答:“不,这是你们做的。”   作为一个艺术革命者,巴勃罗·毕加索在他长达92年的创作实践中,一直肩负着将观众领出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两种视觉审美方式:即“窗户式”和理想的“古典美”。他明知很难为却偏要为地表现:“只有他能看到的真理以及那个世人并不承认其为世界的世界。”他做到了吗?其实中国有句古诗已经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心有灵犀一点通。”

  (地址:云南省大理州农行;邮编:67100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