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故乡的人们
2021-12-23抒情散文李有旺
故乡的人们李有旺/文当我们形影孤单地在异地他乡那种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逗留的时候,偶然间“他乡遇故知”,那是何等的幸事啊。即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形发生了,那也是情有可原之事。尽管同是故乡的人不可能都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同一方……
故乡的人们
李有旺/文 当我们形影孤单地在异地他乡那种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逗留的时候,偶然间“他乡遇故知”,那是何等的幸事啊。即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形发生了,那也是情有可原之事。尽管同是故乡的人不可能都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同一方水土所养活的操相同话音的同一方人。有一句话如是说:“亲不亲,故乡人”嘛。故乡的人们,应该是每个在故乡长大的人最先接触也是接触最多、最先熟悉也是熟悉最多的一个群体。 故乡的人们居住在滇西南边陲芒果之乡的小勐统镇小勐统村委会苏家寨自然村,整个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500多户人家2300多人口。在故乡那方圆两个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上居住着这么多人,可谓是人口众多、盛况空前了。据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故乡还只容纳着100多户人家400多人口。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是故乡人口急剧增长期。当时盛行着“人多力量大”的思想,很多夫妇和老人都认为多生多好。于是,在忍饿挨冻地艰辛度日的同时,很多夫妇都不计后果地把生儿育女当作了一项重要任务,很多夫妇都以多儿多女为荣。据我奶奶告诉我,当时的公社还给生十个孩子以上的妇女奖励,并给生十个孩子以上的妇女赠以“光荣妈妈”的称号。很多故乡的妇女,为了公社所授予的这种“殊荣”和“重赏”,纷纷争当“勇妇”。我奶奶现在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很多和我奶奶相同年纪的老人生了八九个孩子那纯属正常。据奶奶讲,生得多的达十三、四个。奶奶就生了六男三女,这是奶奶至今还引以为豪的事情。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故乡的人口就从五十年代的100多户400多人发展至400多户2000左右人。这种生产势头,确实有些吓人。但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故乡人盲目生儿育女的主要原因并不全在故乡的那些夫妇身上,而是在国家当时还没有控制人口数量的认识。而故乡人口在那个时期的急剧攀升,也验证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如果国家的基本国策在当时就开始执行,故乡也就不至于出现今天这种人满为患的局面了。好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就开始执行人口政策了。故乡距小勐统镇政府驻地较近,是当地国家有关路线、方针、政策渗透较早和较快的地方。随着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贯彻执行的力度加大,故乡的人们人口意识逐步得到提高。故乡的人们逐步有了“优生优育”、“只生一个好”的认识和行动。前不久我回到故乡,从计划生育宣传员口中了解到,故乡主动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妇越来越多了。从想多生到想少生和独生的认识上的转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好事。这说明故乡人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的意识是越来越强了,故乡的人们逐步认识到“优生优育”的好处,这无疑是为故乡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不敢说是故乡的人们了解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真谛,我也不敢说是故乡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超前,我也不敢说是故乡的人们实实在在地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但故乡的人们重视教育这确确实实是是不争的事实。故乡的人们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是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困难,都要想方设法地送自己的子女进学校学文化。我记得故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了一所五年制小学,就已经有十多个老师在学校任教。这为故乡的人们送子女就地上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供子女上学方面,我觉得故乡的人们都有一种相互追、比、赶、超的思想。哪家的子女考上大学了,或者说是参加工作了,这无疑是故乡的人们教育子女的活生生的范例,他们也就产生了一种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女也上大学、也参加工作的思想。除非是自己的子女确实不是读书的料,屡次考不起上一级学校而让他们心灰意冷,这才能打消故乡的人们坚定不移地供子女上学的决心。应该说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以来出生的故乡人,几乎是没有一个文盲了,最低文化程度都应该是小学毕业乃至小学毕业以上。由于故乡的人们重视教育,各行各业参加工作的故乡人很多。我所在的第四村民小组30多户人家中,参加工作的就有20多人。在参加工作的故乡人中,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也不少。有两人还是我们这个边疆县的处级领导呢。 故乡地处坝区,距小勐统镇集市不远,故乡的人们经济意识比较强,大家都不愿意成为不捉老鼠的“懒猫”,都争做能捉到老鼠的“黑猫”或者“白猫”。因此,故乡的人们在扶弄好庄稼力争田地高产出的同时,很多人种植起了经济林木,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有的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农闲时节,故乡的人们都舍不得无所事事。有的就学搞小买卖,做一个生意人;有的就相互邀约外出打工挣钱。每到小勐统街子天,牲畜交易市场里,都有很多故乡人在和卖主讨价还价;在街面上,或者在赶集人过往的路上,都会看到故乡的人们手提秤杆、口袋,向来赶集的人们收购土特产品。由于故乡的人们做小买卖的很多,经常和卖主讨价还价的关系,故乡的人们很多都能说会道。他们能用话语打动卖主,并把自己的土特产啦、禽畜啦按照故乡人设计好的价格出售给故乡人。因此,故乡人的能说会道是远近闻名的。因为故乡人的能说会道,人们一提起故乡人,就会说故乡人是“苏家寨的常伙”。“常伙”一词是地方土语,大概就是“精明的人”的意思。如此看来,“苏家寨的常伙”确实是一个好“常伙”了。 故乡的人们家家户户都有种花养草的习惯。走进每家每院,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别有心计的故乡人还会把山上千姿百态的石头抬回家,安置在场院四周,装扮自己的家园;会把山上的常绿乔木搬回家,使之成为美丽的盆景。很多故乡的人们,即便自己再忙再累,每天会给花草浇浇水、除除杂草,都喜欢给自己一点侍弄花草和盆景的时间。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人们爱美、爱生活。爱美、爱生活的故乡人挣到钱后,很多都会把钱用到建房盖屋和添置家具上。很多故乡的人们家里都有了电视机、录音机,都有了电冰箱、洗衣机;很多人家都翻修了房屋,有的还建起了平房。故乡的人们,生活是越来越富裕殷实了,日子是越过越甜美舒心了。 故乡的人们,吃得起苦、耐得起劳。很多故乡人的口粮都要来自田地所出。每到种、收时节,是故乡的人们最繁忙的季节。这个时节,故乡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繁忙和劳苦如斯。我的父亲母亲就是勤劳的故乡人的组成成员。我记得每到播种季节和秋收季节,我的父亲母亲都会很早就起床,办好家务,很快地吃过早饭,赶着牲口、扛起农具就奔田里或地里去,就在田里或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勤恳劳作。在这个农忙季节里,他们在田地里劳作到很晚的时间,有时是披星戴月地归家。勤劳惯了的故乡人直到劳苦到年老都闲不住手。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充当着主要劳力的角色。我记得我八十三岁去世的爷爷,在临死前的几个月都不顾家人的劝阻要到田地里干农活。 故乡的人们,待人很热情、心地很善良。当你走进故乡的人家,不管你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故乡的人们都会热情地请你就坐,会给你端茶倒水,会问你是否吃过饭?当得知你还没有用过饭或者知道你饿得厉害,故乡的人们就会立即生火做饭或摆出已经做好的饭菜招待你。这是故乡人代代相传的规矩。我记得小时侯,家里每有客人或者陌生人到来,爷爷奶奶包括我的父亲母亲招待他们吃饭这是常有的事。爷爷从小就告诉了我“要热情待客,待客不会穷”的道理。由于故乡的人们热情善良,故乡迎来了很多像四川、浙江等地出来打工并拥有建筑技术的上门姑爷。包括我的爷爷也是上奶奶门的。当年从外地来到故乡的爷爷通过和故乡人相处,他认为故乡人“好处、心好”,于是决定在故乡做上门姑爷。最后,天遂人意。后来,爷爷成了故乡的人,他还是始终认为故乡的人“好处、心好”…… 哦,故乡的人们,我衷心地祝愿你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2004.9.15.) 作者通联:677600云南省临沧地区永德县文联
作者电话:0883—5213297
E—mail:liyouwang@tom.com
李有旺/文 当我们形影孤单地在异地他乡那种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逗留的时候,偶然间“他乡遇故知”,那是何等的幸事啊。即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形发生了,那也是情有可原之事。尽管同是故乡的人不可能都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但毕竟是同一方水土所养活的操相同话音的同一方人。有一句话如是说:“亲不亲,故乡人”嘛。故乡的人们,应该是每个在故乡长大的人最先接触也是接触最多、最先熟悉也是熟悉最多的一个群体。 故乡的人们居住在滇西南边陲芒果之乡的小勐统镇小勐统村委会苏家寨自然村,整个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500多户人家2300多人口。在故乡那方圆两个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上居住着这么多人,可谓是人口众多、盛况空前了。据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故乡还只容纳着100多户人家400多人口。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是故乡人口急剧增长期。当时盛行着“人多力量大”的思想,很多夫妇和老人都认为多生多好。于是,在忍饿挨冻地艰辛度日的同时,很多夫妇都不计后果地把生儿育女当作了一项重要任务,很多夫妇都以多儿多女为荣。据我奶奶告诉我,当时的公社还给生十个孩子以上的妇女奖励,并给生十个孩子以上的妇女赠以“光荣妈妈”的称号。很多故乡的妇女,为了公社所授予的这种“殊荣”和“重赏”,纷纷争当“勇妇”。我奶奶现在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很多和我奶奶相同年纪的老人生了八九个孩子那纯属正常。据奶奶讲,生得多的达十三、四个。奶奶就生了六男三女,这是奶奶至今还引以为豪的事情。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故乡的人口就从五十年代的100多户400多人发展至400多户2000左右人。这种生产势头,确实有些吓人。但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故乡人盲目生儿育女的主要原因并不全在故乡的那些夫妇身上,而是在国家当时还没有控制人口数量的认识。而故乡人口在那个时期的急剧攀升,也验证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如果国家的基本国策在当时就开始执行,故乡也就不至于出现今天这种人满为患的局面了。好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就开始执行人口政策了。故乡距小勐统镇政府驻地较近,是当地国家有关路线、方针、政策渗透较早和较快的地方。随着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贯彻执行的力度加大,故乡的人们人口意识逐步得到提高。故乡的人们逐步有了“优生优育”、“只生一个好”的认识和行动。前不久我回到故乡,从计划生育宣传员口中了解到,故乡主动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妇越来越多了。从想多生到想少生和独生的认识上的转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好事。这说明故乡人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的意识是越来越强了,故乡的人们逐步认识到“优生优育”的好处,这无疑是为故乡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不敢说是故乡的人们了解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真谛,我也不敢说是故乡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超前,我也不敢说是故乡的人们实实在在地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但故乡的人们重视教育这确确实实是是不争的事实。故乡的人们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是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困难,都要想方设法地送自己的子女进学校学文化。我记得故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了一所五年制小学,就已经有十多个老师在学校任教。这为故乡的人们送子女就地上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供子女上学方面,我觉得故乡的人们都有一种相互追、比、赶、超的思想。哪家的子女考上大学了,或者说是参加工作了,这无疑是故乡的人们教育子女的活生生的范例,他们也就产生了一种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女也上大学、也参加工作的思想。除非是自己的子女确实不是读书的料,屡次考不起上一级学校而让他们心灰意冷,这才能打消故乡的人们坚定不移地供子女上学的决心。应该说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以来出生的故乡人,几乎是没有一个文盲了,最低文化程度都应该是小学毕业乃至小学毕业以上。由于故乡的人们重视教育,各行各业参加工作的故乡人很多。我所在的第四村民小组30多户人家中,参加工作的就有20多人。在参加工作的故乡人中,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也不少。有两人还是我们这个边疆县的处级领导呢。 故乡地处坝区,距小勐统镇集市不远,故乡的人们经济意识比较强,大家都不愿意成为不捉老鼠的“懒猫”,都争做能捉到老鼠的“黑猫”或者“白猫”。因此,故乡的人们在扶弄好庄稼力争田地高产出的同时,很多人种植起了经济林木,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有的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农闲时节,故乡的人们都舍不得无所事事。有的就学搞小买卖,做一个生意人;有的就相互邀约外出打工挣钱。每到小勐统街子天,牲畜交易市场里,都有很多故乡人在和卖主讨价还价;在街面上,或者在赶集人过往的路上,都会看到故乡的人们手提秤杆、口袋,向来赶集的人们收购土特产品。由于故乡的人们做小买卖的很多,经常和卖主讨价还价的关系,故乡的人们很多都能说会道。他们能用话语打动卖主,并把自己的土特产啦、禽畜啦按照故乡人设计好的价格出售给故乡人。因此,故乡人的能说会道是远近闻名的。因为故乡人的能说会道,人们一提起故乡人,就会说故乡人是“苏家寨的常伙”。“常伙”一词是地方土语,大概就是“精明的人”的意思。如此看来,“苏家寨的常伙”确实是一个好“常伙”了。 故乡的人们家家户户都有种花养草的习惯。走进每家每院,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别有心计的故乡人还会把山上千姿百态的石头抬回家,安置在场院四周,装扮自己的家园;会把山上的常绿乔木搬回家,使之成为美丽的盆景。很多故乡的人们,即便自己再忙再累,每天会给花草浇浇水、除除杂草,都喜欢给自己一点侍弄花草和盆景的时间。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人们爱美、爱生活。爱美、爱生活的故乡人挣到钱后,很多都会把钱用到建房盖屋和添置家具上。很多故乡的人们家里都有了电视机、录音机,都有了电冰箱、洗衣机;很多人家都翻修了房屋,有的还建起了平房。故乡的人们,生活是越来越富裕殷实了,日子是越过越甜美舒心了。 故乡的人们,吃得起苦、耐得起劳。很多故乡人的口粮都要来自田地所出。每到种、收时节,是故乡的人们最繁忙的季节。这个时节,故乡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繁忙和劳苦如斯。我的父亲母亲就是勤劳的故乡人的组成成员。我记得每到播种季节和秋收季节,我的父亲母亲都会很早就起床,办好家务,很快地吃过早饭,赶着牲口、扛起农具就奔田里或地里去,就在田里或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勤恳劳作。在这个农忙季节里,他们在田地里劳作到很晚的时间,有时是披星戴月地归家。勤劳惯了的故乡人直到劳苦到年老都闲不住手。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充当着主要劳力的角色。我记得我八十三岁去世的爷爷,在临死前的几个月都不顾家人的劝阻要到田地里干农活。 故乡的人们,待人很热情、心地很善良。当你走进故乡的人家,不管你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故乡的人们都会热情地请你就坐,会给你端茶倒水,会问你是否吃过饭?当得知你还没有用过饭或者知道你饿得厉害,故乡的人们就会立即生火做饭或摆出已经做好的饭菜招待你。这是故乡人代代相传的规矩。我记得小时侯,家里每有客人或者陌生人到来,爷爷奶奶包括我的父亲母亲招待他们吃饭这是常有的事。爷爷从小就告诉了我“要热情待客,待客不会穷”的道理。由于故乡的人们热情善良,故乡迎来了很多像四川、浙江等地出来打工并拥有建筑技术的上门姑爷。包括我的爷爷也是上奶奶门的。当年从外地来到故乡的爷爷通过和故乡人相处,他认为故乡人“好处、心好”,于是决定在故乡做上门姑爷。最后,天遂人意。后来,爷爷成了故乡的人,他还是始终认为故乡的人“好处、心好”…… 哦,故乡的人们,我衷心地祝愿你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2004.9.15.) 作者通联:677600云南省临沧地区永德县文联
作者电话:0883—5213297
E—mail:liyouwang@tom.com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