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梅老师[教师节征文]
2021-12-23叙事散文汪少潭
如果没有梅老师,我真不知我的中学时代能给我留下点什么。 班主任是一位50来岁的老太婆,她说话非常的刻薄,而且极为势利眼,她教我们数学课,业余传授我们骂人的本领。什么“死狗”、“流氓”、“阿飞”、“不要×脸”、“狗不吃的”、“棺材瓤子”等等……
如果没有梅老师,我真不知我的中学时代能给我留下点什么。
班主任是一位50来岁的老太婆,她说话非常的刻薄,而且极为势利眼,她教我们数学课,业余传授我们骂人的本领。什么“死狗”、“流氓”、“阿飞”、“不要×脸”、“狗不吃的”、“棺材瓤子”等等等等,一节45分钟的课,老太婆不骂三分之一甚至半节课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
英语老师虽然年轻,也很漂亮,大家本来都很喜欢,但她好象正在热恋,学生干什么她都不管,课一上完人就走,你想找她问个问题,是很少能够找得到的。
历史老师满头的白发足以证明岁月是如何如何的沧桑,他是“文革”中受过冲击的,更不幸的是,他的一个儿子在14岁时夭折,所以他那时的思想,恐怕已经赶不上一个尘缘未了的和尚了。
政治老师大概是习惯了严肃的话题,他的脸上几乎没有一丝笑意,再加上他的儿子也在我们班,所以一进门就把脸拉的老长老长……
只有刚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教语文的梅老师,还时不时地能给我们无味的课堂带来一点点的生机。梅老师虽然个子不高,但却长得相貌惊人,他特别像二战时的一个家伙,只是他说的不是日耳曼语言,而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读小学的时候,觉得老师有两种:一种是男的,一种是女的;进了中学,发现老师还是有两种:一种是会打人的,一种不会打人的;考上大学,发现老师也是有两种:一种是有学问的,一种是没学问的;自己当了老师之后,还是发现老师有两种:一种是有骨气的,一种是没有骨气的……”
谁也没有想到,梅老师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我们的语文课的。
梅老师课余总爱跟我们开玩笑,尤其是开些文诌诌的顽笑,比如说到我们当地常见的一种大脖子病(碘缺乏症),他就在黑板上写下:
瘿
肉块
脖子肿
睡觉当枕
……
我们都说“俗!”
他并不恼,说:“我给你们写个雅的,你们猜猜看。”
啥
豆吧
满面花
雨打浮沙
蜜蜂错认家
荔枝核桃苦瓜
满天星斗打落花
写完了,他转过身,问我们大家:“这个雅不雅?”
“雅!”我们异口同声。
“你们猜出来了没有?”
“没有!”我们同样异口同声。
“好吧,你们慢慢猜,我下节课公布答案。”
梅老师这一招还真可谓一箭双雕,经常来的人自不必说,就连平常最爱逃课的几个调皮鬼,也都慢慢地不请自到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梅老师和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尽管他有一张扮演希特勒纯粹不用化装的脸。
梅老师讲课特别重视课堂气氛,比如讲到别称,他就学者私塾先生的样子,摇头晃脑的唱:
半夜三更子时归,
关门闭户掩柴扉。
内人妻子老婆问,
你是那个何人谁?
梅老师唱完了,就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们说,这样的诗叫做打油诗。说到打油诗,他又联想到了张打油,还有他的成名作:
江上一笼统,
井里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大概是受了他的影响,所以那阵子,我迷上了写打油诗。直到现在,我对于打油诗还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感。
我的这种爱好也像梅老师一样,自然而然地,带进了我的课堂,而我的学生们经常对我的突然袭击,更令我常常信手拈来、开心不已,让我对打油诗有了加倍的喜欢。
不过,因为我一般都是信口开河、过后即忘,所以到底有多少这样的“速朽”文字问世,我也数不清了,只有那些与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具体事情有直接联系的,影响还较为深刻一点,所以至今依稀记得。
比如有一次下大雪,早上刚好是我的《大学语文》课。由于是当年第一场大雪,学生门都很兴奋。而且大家都知道我有写打油诗的习惯,所以我一走进教室,他们就提出让我以雪中即景来自己命题,写一首打油诗。
我知道要写雪中即景,我怎么写也写不过张打油,可不写吧,好象说不过去。
我下意识的朝窗子跟前走了过去,说来也巧,从对面的马路上走过两个人来,我一看,乐了,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
大雪落纷纷,
街上少行踪。
依稀来两个,
狐狸傍狗熊。
狗熊有轻车,
狐狸眠金笼。
我愿雪做被,
温暖天下人。
当时虽然堪称“五步成诗”,但没有多想,后来有学生对我说,他从这首打油诗联想到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也就忘不掉了。
还有一次,一位男同学失恋了。他对自己的失恋感到很窝火,原因很简单,用他的话说就是“好端端的一朵鲜花给插到牛粪上了”!
同宿舍的朋友都劝过他了,可没有用,最后他最好的同学加舍友在课间休息时,悄悄地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我,请我劝劝他。我想了半天,就想到了打油诗,于是,我就趁还没有上课,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
牛粪插鲜花呀,
人人惋惜她呀。
若没牛粪臭呀,
哪来鲜花香呀?
写完了,觉得不太好,接着在旁边又写了四句:
牛粪插鲜花呀,
人人惋惜她呀。
若没牛粪养呀,
哪有鲜花插呀?
写完了,刚好上课铃声响了,大家走进教室。
我说:“刚才有位同学叫我以牛粪和鲜花为题,写一首打油诗,你们将就着看看。”
只听“轰”的一声,教室里笑成一片。
那位失恋的学生忍不住也笑了起来。
这时候,他的那位好朋友忽然把手举的高高的:
“报告三木老师,我也写了一首。”
牛粪插鲜花呀,
没人惋惜她呀。
牛粪那么臭呀,
鲜花怎能香呀?
这一会大家都没有笑,那位失恋的学生也好象陷入沉思。
后来,他很快就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同学们都说应该感谢三木,事实上,他们真正应该感谢的,不是我,而是梅老师!
梅老师爱好不多,除了读书,恐怕还要数对对子。
什么“独角兽,四眼狗(比目鱼)”;什么“细羽家禽砖后死,山毛野道石先生(老师)”;什么“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尸(诗)”等等,全都是从他那儿开始传播的。
有时候,他还爱出些“此木为柴山山出”、“烟沿艳檐烟燕眼”、“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之类的单联考我们。不过大抵都有下文,亦即答案。
可有一回,他却出了这样一个独联:?
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好朋友,过着归隐的生活,除了好酒,便是好对,两人几乎每天都要作对子比试比试。一日,两人又对上了。
甲说:“头”。
乙对:“手”。
甲又说:“枕头”。
乙对:“拉手”。
甲再说:“头枕枕头”。
乙接着对:“手拉拉手”。
甲又说:“头枕枕头头”。
乙想了半天,竟对不出。
第二天,乙没有对出来;过了一天,乙没有对出来;又过了一天,乙还是没有对出来,到第五天,乙居然卧床不起。
没有过多久,乙郁郁而死。临终前,乙立下遗嘱,让人在自己的坟头立块碑,写上“头枕枕头头”五个大字。
过了好些日子,甲见乙已死,自己也对不出下联,结果也就带着对乙深深的歉疚与遗憾,撒手归西了……
甲临终前,也立下遗嘱,让人在自己的坟头立块碑,不要写字,谁要对出下联,就把下联写在自己的墓碑上。可惜的是,几千年过去了,甲和乙的墓碑都化成灰土,还是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来。?
故事讲完了,可“老希”(同学门背地里都这样叫梅老师)说他也没见到答案,自己也没寻得好对,只有留下时间和希望给我们这些后生小子了。
我对了许多,都不妥。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给我的好朋友红讲了,她眼睛瞪得大大的,说这个故事太凄残了。
红是学校的才女,比我高一级,长得也很美,简直就象那明眸如水、碧发如云的小婉君,美得让人不敢正视。
我和红是在校文学社认识的。
我们的文学社名叫“朝阳”,她是我们”朝阳文学社”的社长,我是副社长。
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她,理由很简单,她是出众的,肯定会对出下联。
红果真一下子就拿了三、五个下联,都不很妥贴,可她并不气馁,很自信的对我说:“我会对上的。”
谁知一个星期后,悲剧发生了,红被一列飞驰而过的列车碾碎在十字路口,我赶到现场的时候,大部分肢体已被捡了起来,盖着柳枝。
我不敢看,也不忍看,但还是偷偷的看了一眼,扑入双眼的是鲜血淋漓的肝肺!这一刻,我有一种撕心裂肺般的感觉……
后来,据目击者说,红过十字时,口中念念有词,说着什么“手拉拉手”什么来着,连火车鸣号都没听见……?
我方知这全都是我惹得祸。
红走了,留下那扭曲成“8”字形的自行车轮,还有柳枝下血淋淋的肝肺!
大约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便常常失眠……?
此后许多漫长的日子,我整晚整晚地靠浓茶度日,以致小小年纪就有了茶瘾。
一天,无意间,当我把自己的嘴靠近茶壶嘴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立即闪出五个字:“嘴吸吸嘴嘴”。
这是多么的工整,多么的天衣无缝!
我想起了红,难道是她给了我灵感?用年轻的生命的结束,来换取一付绝对的完成?
一付对联,三条人命?!换得我苟且偷生。
于是,我郑重地拿起笔,工工整整地写下“头枕枕头头,嘴吸吸嘴嘴”,划了一根火柴,烧了,火光照着我的脸,我的视线模糊了……
我这么一想,觉得好象并不太难,比如“背靠靠背背”好象也可以,于是我又赶紧写下“背靠靠背背”,也烧了……
我怔怔地看着红色的火苗,跳跃着,火光中,我似乎看到了红,她穿着火红的连衣裙,远远的,冲我挥着手,跑了过来……
忽然,我闻道一股刺鼻的焦味,我发现床上冒着青烟,原来我把床单也点着了!折腾了老半天,火才扑灭,我也因此大病一场……?
后来,我发现其实前两个下联都不算工整,就算对上了,上联依旧可以再加,比如加“头头”二字,就会变成“头头头枕枕头头”了,我居然还是对不出下联。
我依旧常常想起红……?
当然,还有是梅老师,是他让我改变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执着,让我至今仍然在经历着世事沧桑、进退维谷时,变得如小女人一样,多愁而善感。
可我却并不恨他,有些时候也居然想念起他来。
毕竟,他就像一只做工并不十分精美,甚至有些变形的蜡烛。
他同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况且,我那句口号,在现实生活中早就已经变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妈妈)”了!
我感谢我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
对了,他姓梅,叫梅映雪……
班主任是一位50来岁的老太婆,她说话非常的刻薄,而且极为势利眼,她教我们数学课,业余传授我们骂人的本领。什么“死狗”、“流氓”、“阿飞”、“不要×脸”、“狗不吃的”、“棺材瓤子”等等等等,一节45分钟的课,老太婆不骂三分之一甚至半节课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
英语老师虽然年轻,也很漂亮,大家本来都很喜欢,但她好象正在热恋,学生干什么她都不管,课一上完人就走,你想找她问个问题,是很少能够找得到的。
历史老师满头的白发足以证明岁月是如何如何的沧桑,他是“文革”中受过冲击的,更不幸的是,他的一个儿子在14岁时夭折,所以他那时的思想,恐怕已经赶不上一个尘缘未了的和尚了。
政治老师大概是习惯了严肃的话题,他的脸上几乎没有一丝笑意,再加上他的儿子也在我们班,所以一进门就把脸拉的老长老长……
只有刚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教语文的梅老师,还时不时地能给我们无味的课堂带来一点点的生机。梅老师虽然个子不高,但却长得相貌惊人,他特别像二战时的一个家伙,只是他说的不是日耳曼语言,而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读小学的时候,觉得老师有两种:一种是男的,一种是女的;进了中学,发现老师还是有两种:一种是会打人的,一种不会打人的;考上大学,发现老师也是有两种:一种是有学问的,一种是没学问的;自己当了老师之后,还是发现老师有两种:一种是有骨气的,一种是没有骨气的……”
谁也没有想到,梅老师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我们的语文课的。
梅老师课余总爱跟我们开玩笑,尤其是开些文诌诌的顽笑,比如说到我们当地常见的一种大脖子病(碘缺乏症),他就在黑板上写下:
瘿
肉块
脖子肿
睡觉当枕
……
我们都说“俗!”
他并不恼,说:“我给你们写个雅的,你们猜猜看。”
啥
豆吧
满面花
雨打浮沙
蜜蜂错认家
荔枝核桃苦瓜
满天星斗打落花
写完了,他转过身,问我们大家:“这个雅不雅?”
“雅!”我们异口同声。
“你们猜出来了没有?”
“没有!”我们同样异口同声。
“好吧,你们慢慢猜,我下节课公布答案。”
梅老师这一招还真可谓一箭双雕,经常来的人自不必说,就连平常最爱逃课的几个调皮鬼,也都慢慢地不请自到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梅老师和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尽管他有一张扮演希特勒纯粹不用化装的脸。
梅老师讲课特别重视课堂气氛,比如讲到别称,他就学者私塾先生的样子,摇头晃脑的唱:
半夜三更子时归,
关门闭户掩柴扉。
内人妻子老婆问,
你是那个何人谁?
梅老师唱完了,就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们说,这样的诗叫做打油诗。说到打油诗,他又联想到了张打油,还有他的成名作:
江上一笼统,
井里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大概是受了他的影响,所以那阵子,我迷上了写打油诗。直到现在,我对于打油诗还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感。
我的这种爱好也像梅老师一样,自然而然地,带进了我的课堂,而我的学生们经常对我的突然袭击,更令我常常信手拈来、开心不已,让我对打油诗有了加倍的喜欢。
不过,因为我一般都是信口开河、过后即忘,所以到底有多少这样的“速朽”文字问世,我也数不清了,只有那些与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具体事情有直接联系的,影响还较为深刻一点,所以至今依稀记得。
比如有一次下大雪,早上刚好是我的《大学语文》课。由于是当年第一场大雪,学生门都很兴奋。而且大家都知道我有写打油诗的习惯,所以我一走进教室,他们就提出让我以雪中即景来自己命题,写一首打油诗。
我知道要写雪中即景,我怎么写也写不过张打油,可不写吧,好象说不过去。
我下意识的朝窗子跟前走了过去,说来也巧,从对面的马路上走过两个人来,我一看,乐了,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
大雪落纷纷,
街上少行踪。
依稀来两个,
狐狸傍狗熊。
狗熊有轻车,
狐狸眠金笼。
我愿雪做被,
温暖天下人。
当时虽然堪称“五步成诗”,但没有多想,后来有学生对我说,他从这首打油诗联想到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也就忘不掉了。
还有一次,一位男同学失恋了。他对自己的失恋感到很窝火,原因很简单,用他的话说就是“好端端的一朵鲜花给插到牛粪上了”!
同宿舍的朋友都劝过他了,可没有用,最后他最好的同学加舍友在课间休息时,悄悄地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我,请我劝劝他。我想了半天,就想到了打油诗,于是,我就趁还没有上课,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
牛粪插鲜花呀,
人人惋惜她呀。
若没牛粪臭呀,
哪来鲜花香呀?
写完了,觉得不太好,接着在旁边又写了四句:
牛粪插鲜花呀,
人人惋惜她呀。
若没牛粪养呀,
哪有鲜花插呀?
写完了,刚好上课铃声响了,大家走进教室。
我说:“刚才有位同学叫我以牛粪和鲜花为题,写一首打油诗,你们将就着看看。”
只听“轰”的一声,教室里笑成一片。
那位失恋的学生忍不住也笑了起来。
这时候,他的那位好朋友忽然把手举的高高的:
“报告三木老师,我也写了一首。”
牛粪插鲜花呀,
没人惋惜她呀。
牛粪那么臭呀,
鲜花怎能香呀?
这一会大家都没有笑,那位失恋的学生也好象陷入沉思。
后来,他很快就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同学们都说应该感谢三木,事实上,他们真正应该感谢的,不是我,而是梅老师!
梅老师爱好不多,除了读书,恐怕还要数对对子。
什么“独角兽,四眼狗(比目鱼)”;什么“细羽家禽砖后死,山毛野道石先生(老师)”;什么“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尸(诗)”等等,全都是从他那儿开始传播的。
有时候,他还爱出些“此木为柴山山出”、“烟沿艳檐烟燕眼”、“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之类的单联考我们。不过大抵都有下文,亦即答案。
可有一回,他却出了这样一个独联:?
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好朋友,过着归隐的生活,除了好酒,便是好对,两人几乎每天都要作对子比试比试。一日,两人又对上了。
甲说:“头”。
乙对:“手”。
甲又说:“枕头”。
乙对:“拉手”。
甲再说:“头枕枕头”。
乙接着对:“手拉拉手”。
甲又说:“头枕枕头头”。
乙想了半天,竟对不出。
第二天,乙没有对出来;过了一天,乙没有对出来;又过了一天,乙还是没有对出来,到第五天,乙居然卧床不起。
没有过多久,乙郁郁而死。临终前,乙立下遗嘱,让人在自己的坟头立块碑,写上“头枕枕头头”五个大字。
过了好些日子,甲见乙已死,自己也对不出下联,结果也就带着对乙深深的歉疚与遗憾,撒手归西了……
甲临终前,也立下遗嘱,让人在自己的坟头立块碑,不要写字,谁要对出下联,就把下联写在自己的墓碑上。可惜的是,几千年过去了,甲和乙的墓碑都化成灰土,还是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来。?
故事讲完了,可“老希”(同学门背地里都这样叫梅老师)说他也没见到答案,自己也没寻得好对,只有留下时间和希望给我们这些后生小子了。
我对了许多,都不妥。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给我的好朋友红讲了,她眼睛瞪得大大的,说这个故事太凄残了。
红是学校的才女,比我高一级,长得也很美,简直就象那明眸如水、碧发如云的小婉君,美得让人不敢正视。
我和红是在校文学社认识的。
我们的文学社名叫“朝阳”,她是我们”朝阳文学社”的社长,我是副社长。
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她,理由很简单,她是出众的,肯定会对出下联。
红果真一下子就拿了三、五个下联,都不很妥贴,可她并不气馁,很自信的对我说:“我会对上的。”
谁知一个星期后,悲剧发生了,红被一列飞驰而过的列车碾碎在十字路口,我赶到现场的时候,大部分肢体已被捡了起来,盖着柳枝。
我不敢看,也不忍看,但还是偷偷的看了一眼,扑入双眼的是鲜血淋漓的肝肺!这一刻,我有一种撕心裂肺般的感觉……
后来,据目击者说,红过十字时,口中念念有词,说着什么“手拉拉手”什么来着,连火车鸣号都没听见……?
我方知这全都是我惹得祸。
红走了,留下那扭曲成“8”字形的自行车轮,还有柳枝下血淋淋的肝肺!
大约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便常常失眠……?
此后许多漫长的日子,我整晚整晚地靠浓茶度日,以致小小年纪就有了茶瘾。
一天,无意间,当我把自己的嘴靠近茶壶嘴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立即闪出五个字:“嘴吸吸嘴嘴”。
这是多么的工整,多么的天衣无缝!
我想起了红,难道是她给了我灵感?用年轻的生命的结束,来换取一付绝对的完成?
一付对联,三条人命?!换得我苟且偷生。
于是,我郑重地拿起笔,工工整整地写下“头枕枕头头,嘴吸吸嘴嘴”,划了一根火柴,烧了,火光照着我的脸,我的视线模糊了……
我这么一想,觉得好象并不太难,比如“背靠靠背背”好象也可以,于是我又赶紧写下“背靠靠背背”,也烧了……
我怔怔地看着红色的火苗,跳跃着,火光中,我似乎看到了红,她穿着火红的连衣裙,远远的,冲我挥着手,跑了过来……
忽然,我闻道一股刺鼻的焦味,我发现床上冒着青烟,原来我把床单也点着了!折腾了老半天,火才扑灭,我也因此大病一场……?
后来,我发现其实前两个下联都不算工整,就算对上了,上联依旧可以再加,比如加“头头”二字,就会变成“头头头枕枕头头”了,我居然还是对不出下联。
我依旧常常想起红……?
当然,还有是梅老师,是他让我改变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执着,让我至今仍然在经历着世事沧桑、进退维谷时,变得如小女人一样,多愁而善感。
可我却并不恨他,有些时候也居然想念起他来。
毕竟,他就像一只做工并不十分精美,甚至有些变形的蜡烛。
他同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况且,我那句口号,在现实生活中早就已经变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妈妈)”了!
我感谢我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
对了,他姓梅,叫梅映雪……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