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从《诗经》里走来的庙宇

2020-09-17抒情散文何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02 编辑

一定要去周公庙。从太白山下来,对妻子淡淡地却又肯定地说了这么一句。其实,原本想说的是,如果你的心里还未被终南积雪冰封的话,那么就一定要去看看周公庙。它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02 编辑 <br /><br /> 一定要去周公庙。
从太白山下来,对妻子淡淡地却又肯定地说了这么一句。
其实,原本想说的是,如果你的心里还未被终南积雪冰封的话,那么就一定要去看看周公庙。
它,就在岐山。
从太白山的半山腰望过去,岐山就在不远的山坳里。静静地,被暮春的雾霭笼罩着。为图省事,下山就从路边搭了个顺路的小面的。
岐山,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神食臊子面。那是从周朝的发祥地古周原流传下来的一种面食。
当年岐山臊子面在小城开的很红火,油汪汪的,酸溜溜的,看一眼就会直流口水。记忆深刻的是切面的大铡刀,宽背,长把,细刃。原本铡草的刀,一摆到案板,不自觉会让人想起一个词,偃月。关公的偃月大刀。忠义,凛然。但就是靠着这样一把大刀,岐山臊子面,江湖似的成就了一段独异的传奇。
所以,说到臊子面,开车的师傅就很自豪。
但,岐山吸引人的,终归还是周公庙。一座源于古老记忆和传说的庙宇。
岐山,生长着一脉内敛、凝聚的气质。它的魅力就像一幅浓缩了的《清明上河图》的片段。车在曲曲弯弯的路上绕着,盘着,隐隐感觉像是在拨开一层迷雾似的。修葺一新的农家乐整整齐齐,比肩而立,仿佛到了印象中的陕南古镇。一间挨着一间,大红灯笼一路排开,吃的,喝的,玩的,极尽所能。从车上看,院子里的阳光洒落下来,透过门缝,梦境似的,时隐时现,恍惚间回到了岁月的往昔。
路不宽,也不窄,臊子面似的,被来来往往、明明暗暗的历史和传说打磨的斑驳,暗亮。
周公庙,就在弯路的尽头。
静谧,而偏远。偏远真好。人少,可以从容地细细地回味那些刻骨的记忆。
扑面而来的气息是熟悉的,它们仿佛故乡的炊烟,即便离得很远也能感知到一种召唤。这样的气息,远古,而又雅致,就像在伏羲庙、大地湾、半坡遗址中曾经感知过的那样。
卷阿之地,三面环山,中间平地。相传周公晚年在这里“演绎八卦,制礼作乐”。后人为了感念先祖,就建祠立庙。
《诗经·大雅》里写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恺悌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记载的就是当年召公陪同成王在这里游历时的情景。
文字中的历史,仅仅是个轮廓,让后人迷茫,反侧。
印象中,最早和周有关的记忆,应该是“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早年启蒙教育的课本里就记载过,周武王平叛殷乱后,天下归周。叔齐伯夷耻以为伍,死不食周粟。于是,就每天在首阳山上采一种叫做薇的野菜充饥。最后饿死,所幸还留下了歌谣《采薇》。
“义不食周粟”,就这一句定语,把两位逃离后的亡国之臣推上了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最高祭坛。清贫如西山薇草的伯夷叔齐,从此和首阳山一起,跨越千年,成为了教化世尚风俗的典范。但殊不知,伯夷叔齐之后的至今现世,却一直遵循着周公制定的礼仪规范。
这是历史的反讽。无怪乎鲁迅在《采薇》中,将这“苦涩”、“粗砺”的人生感受赋予了隐居山中的伯夷叔齐。其实,也是在另一层面上暗示,坚守信念乃至重返信念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这样的坚守或重返,有点像眼前的周公姬旦。
理所当然地,姬旦坐在周公正殿,面北朝南的三座大殿的正中间。一脸肃穆,高大威严。头戴九龙冠,身披紫龙袍。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
诚然,他是有资格,也有威望被后人如此敬慕的。
周公代理年幼的成王摄政七年,在东征、平定“三监”、讨平徐夷、淮夷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被后人敬仰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即分封制。还有宗法制。还有对殷纣旧贵族的诰诫,如《大诰》、《康诰》等。还有制礼作乐。
这些,成为奠定中国文明的基石。
难怪乎后人把敬仰之心悬于正殿的大柱之上。“父兄王道圣功善记善述,姜召帝师皇属一德一心”。
对联高古,拳拳缅怀之心,令人飒然。
而召公庙的对联就写意多了,“爱遗甘棠留古迹,故寻周迹赴卷阿”,就像门前的甘棠古树。
《诗经·召南》里记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卷阿故地从西周至今就有种植甘棠的传统。千百年来,甘棠岁枯岁荣,生生灭灭,一直陪伴着故人。
甘棠,又叫棠梨,就是俗话说的铁梨树。它的根,叶入药,可以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在召公门前种植甘棠,也是为了警示,惊醒。难怪树前还立着“甘棠重荫”的石碑,堂内还挂着《召伯甘棠图》的画片。
这是后人借古树向遥远、勤劳的先祖致敬。
还有桫椤树。在周公殿前。
桫椤,高而直,羽毛一样,飘着,摆着,高大挺拔,直插云霄。这种与恐龙并列的活化石,让人回想起了它所见证过的神奇往过。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珍稀的植物,会出现在这里,而且长势良好。不太强烈的春阳,被伞一样的叶子所遮蔽,给人一种郁郁苍苍的感觉。而且遮阴,和不远处的古柏遥相呼应。
庙古,树广,荫远,却透着高屋建瓴般的翩翩之态。
周公庙里的树,就和首阳山的薇草一样,让人在追忆之中,留恋不已。
有庙就有祭祀,就有乐舞。在周公庙,保存比较完好的乐楼就是这样一个适宜的场所。
这是属于元朝的建筑。也正是应了“天对地,雨对风,爷庙对戏台”的民俗。
乐楼,气宇轩昂,座南面北。过间以上全部用的是木板,中间用雕花窗棂隔成前后两部。前台演戏,后台化妆。筒瓦,鸱吻,琉璃,熠熠生辉,栩栩如生。
而正中悬挂的“肃雍和鸣”四字,再现了周代宫廷宗庙乐舞的真实场景。
这是一个从《诗经》里走出的字语,让人肃然,敬重。而它的后半句,“先祖是听”则让人在韶乐佾舞中畅想、回味“天下归心”后的平和与舒快。
千百年来,乐楼承载了过多的民意和致敬,但它能传续至今,更多的是一种开拓与征服,宣示与传承。一瓦一木间,那种以谐万民、以乐远人的至乐场景渐次沉浮,恍惚间还历历在目。
我暗想,那唱响八百里秦川的秦腔,应该能从这里依稀找到珍贵的艺术源头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