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旧信
2021-12-23叙事散文李满强
旧信甘肃 李满强我是一个喜欢交谈的人,从少年时期一直到现在,我痴迷于与每一个亲人朋友的沟通。不管一杯清茶在手,娓娓道来,还是把酒临风,指点山。而更多的时候,则是灯前纸上,细细言说历经的种种幸福与困惑,而后付与那绿色的信使,让带给远方的亲人……
旧信
甘肃 李满强
我是一个喜欢交谈的人,从少年时期一直到现在,我痴迷于与每一个亲人朋友的沟通。不管一杯清茶在手,娓娓道来,还是把酒临风,指点山。而更多的时候,则是灯前纸上,细细言说历经的种种幸福与困惑,而后付与那绿色的信使,让带给远方的亲人朋友。
虽然,我知道这种交谈大多数是没有结果的。
与追求结果比起来,我宁愿相信过程就是永恒这句话,因为有好多事情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除了少数几封信不幸丢失之外,我几乎保存着这些年来亲人朋友所有给我的来信。生活稳定之后,我在故乡的小屋里整理旧信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它们比我记忆中的还要多。总共快有近千封了吧?!我把它们一封封摊开来,让它们围住我。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那些陌生或熟悉的脸庞便一齐向我涌来!我甚至能感觉到那些名字后面都闪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似乎在问我:嗨!这些年么样?
记不清第一次给别人写信是在什么时候。但生平收到的第一封信至今却保存着。是高一那年,中考落榜的初中女同桌写来的。她不甘心在农村呆一辈子,但又没有可靠的发展道路,苦闷与彷徨可想而知,于是便有了第一次纸上的交流。现在用成人的目光看,那封信写得很平淡,也很短,只有一页半。但对于少年时期的我,这封信无疑是一颗心灵的核弹,在我年轻的内心产生的光和热是无法计量的。那段时间里,我一直把她的来信藏在左胸贴身的口袋里,学习之余就拿出来仔细翻看,想从每一个字后面得到最大的启发与幸福。时间一长,信封和内文都被身汗浸透,折叠的地方也严重破损,但是至今仍在,它成了少年时代我最大的秘密。
我以为,书信的功能,除了传递信息之外,更多的则是交流思想的功能,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叶梅娟老师给我的来信就属于这一类。1994年,我在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一家少年刊物上发表了两首诗,由于地址变动,一直没有收到样刊,这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1996年,我在辽宁的《文学少年》上又有作品刊出。在样刊上,我看到了时任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的叶梅娟老人—篇写朱德和康克清的文章。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写了封信让她帮忙找样刊。结果没出一月,那本让我牵肠挂肚的书就摆到了我的案头上,随书还附着封短信,字迹工整,遒劲有力,鼓励我好好学习。后来知道我喜欢写作,她又将一本朱敏写的《我的父亲朱德》寄给了我。
大学毕业后,由于公务缠身,疲于应付,渐渐地将这些忘在了脑后。今年五•一节回家,父亲拿出一封信来,一看笔迹与地址,我便知道是老人家写来的。她言及已退休在家,照顾生病的老伴和上学的孙子。她说三年来地一直在关注着我,但苦于没有确切地址。后来收拾旧信时她发现了我老家的地址,便试着写一封问问我的去向及现状。我心怀惭愧,草就一封回信,向老人汇报了这三年来的生活。老人知道我已有了女儿后,又大老远从北京寄来了漂亮的小布书等幼儿读物,还有她老伴责编的《少年天子》等书。老人的来信密密麻麻写了两页,竟没有一个污点和错别字。这对于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是多么地不容易啊!也只有她们这一代人才能做到这些!我被老人身上焕发出的这种对后学不遗余力地培养、认真负责,不含丝毫功利色彩的美好人格精神所吸引、所感动。在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里,这样的人愈来愈少,但我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是我的福祉……
几乎每一封信,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心情。甜美或苦涩,平淡或离奇,它们构成了一个人成长的历史。而我以为,一个经历了并且记住了历史的人才是真正成熟的、有内涵的。书信的美好还在于它给人们构筑了一个秘密的精神空间。这种空间只属于两个人,而不像时下流行的网络,一群互不相识而又不敢透露真名真姓的人,在上面乱侃一气,没有丝毫的隐密与美感可言。
我决意把那些旧信都带到身边——作为对生活的感恩。时光之手会轻而易举地将一个翩翩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佛说,人死了之后,都要沿来时的路重走一遍,将遗留在尘世的脚印拾回来。而我则不必等到溶人黄土之后,甚至不必等到尘埃落定的人生暮年。在任何一个风清月明的夜里,我都可以在书桌前坐下来,轻轻地开启那些旧信,穿过那些发黄的纸页与墨迹,重拾那些曾经有过的美好和忧伤,然后再一次坚定生命之水的流向。
甘肃 李满强
我是一个喜欢交谈的人,从少年时期一直到现在,我痴迷于与每一个亲人朋友的沟通。不管一杯清茶在手,娓娓道来,还是把酒临风,指点山。而更多的时候,则是灯前纸上,细细言说历经的种种幸福与困惑,而后付与那绿色的信使,让带给远方的亲人朋友。
虽然,我知道这种交谈大多数是没有结果的。
与追求结果比起来,我宁愿相信过程就是永恒这句话,因为有好多事情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除了少数几封信不幸丢失之外,我几乎保存着这些年来亲人朋友所有给我的来信。生活稳定之后,我在故乡的小屋里整理旧信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它们比我记忆中的还要多。总共快有近千封了吧?!我把它们一封封摊开来,让它们围住我。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那些陌生或熟悉的脸庞便一齐向我涌来!我甚至能感觉到那些名字后面都闪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似乎在问我:嗨!这些年么样?
记不清第一次给别人写信是在什么时候。但生平收到的第一封信至今却保存着。是高一那年,中考落榜的初中女同桌写来的。她不甘心在农村呆一辈子,但又没有可靠的发展道路,苦闷与彷徨可想而知,于是便有了第一次纸上的交流。现在用成人的目光看,那封信写得很平淡,也很短,只有一页半。但对于少年时期的我,这封信无疑是一颗心灵的核弹,在我年轻的内心产生的光和热是无法计量的。那段时间里,我一直把她的来信藏在左胸贴身的口袋里,学习之余就拿出来仔细翻看,想从每一个字后面得到最大的启发与幸福。时间一长,信封和内文都被身汗浸透,折叠的地方也严重破损,但是至今仍在,它成了少年时代我最大的秘密。
我以为,书信的功能,除了传递信息之外,更多的则是交流思想的功能,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叶梅娟老师给我的来信就属于这一类。1994年,我在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一家少年刊物上发表了两首诗,由于地址变动,一直没有收到样刊,这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1996年,我在辽宁的《文学少年》上又有作品刊出。在样刊上,我看到了时任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的叶梅娟老人—篇写朱德和康克清的文章。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写了封信让她帮忙找样刊。结果没出一月,那本让我牵肠挂肚的书就摆到了我的案头上,随书还附着封短信,字迹工整,遒劲有力,鼓励我好好学习。后来知道我喜欢写作,她又将一本朱敏写的《我的父亲朱德》寄给了我。
大学毕业后,由于公务缠身,疲于应付,渐渐地将这些忘在了脑后。今年五•一节回家,父亲拿出一封信来,一看笔迹与地址,我便知道是老人家写来的。她言及已退休在家,照顾生病的老伴和上学的孙子。她说三年来地一直在关注着我,但苦于没有确切地址。后来收拾旧信时她发现了我老家的地址,便试着写一封问问我的去向及现状。我心怀惭愧,草就一封回信,向老人汇报了这三年来的生活。老人知道我已有了女儿后,又大老远从北京寄来了漂亮的小布书等幼儿读物,还有她老伴责编的《少年天子》等书。老人的来信密密麻麻写了两页,竟没有一个污点和错别字。这对于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是多么地不容易啊!也只有她们这一代人才能做到这些!我被老人身上焕发出的这种对后学不遗余力地培养、认真负责,不含丝毫功利色彩的美好人格精神所吸引、所感动。在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里,这样的人愈来愈少,但我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是我的福祉……
几乎每一封信,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心情。甜美或苦涩,平淡或离奇,它们构成了一个人成长的历史。而我以为,一个经历了并且记住了历史的人才是真正成熟的、有内涵的。书信的美好还在于它给人们构筑了一个秘密的精神空间。这种空间只属于两个人,而不像时下流行的网络,一群互不相识而又不敢透露真名真姓的人,在上面乱侃一气,没有丝毫的隐密与美感可言。
我决意把那些旧信都带到身边——作为对生活的感恩。时光之手会轻而易举地将一个翩翩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佛说,人死了之后,都要沿来时的路重走一遍,将遗留在尘世的脚印拾回来。而我则不必等到溶人黄土之后,甚至不必等到尘埃落定的人生暮年。在任何一个风清月明的夜里,我都可以在书桌前坐下来,轻轻地开启那些旧信,穿过那些发黄的纸页与墨迹,重拾那些曾经有过的美好和忧伤,然后再一次坚定生命之水的流向。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