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冬日碎笔

2020-09-17抒情散文李会和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44 编辑

  冬日碎笔春联进了腊月,集市上便有春联卖,满满一面墙挂着,长的短的,宽的窄的,红彤彤一片,年味十足,很是喜庆。我喜欢看人家写春联。男孩子过年,稀罕的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44 编辑 <br /><br />  冬日碎笔
  春联
  进了腊月,集市上便有春联卖,满满一面墙挂着,长的短的,宽的窄的,红彤彤一片,年味十足,很是喜庆。
  我喜欢看人家写春联。男孩子过年,稀罕的是鞭炮,临近年关,放了假,便相约着往周围村庄的集市上跑,挤在鞭炮摊前凑热闹,没有钱,舍不得买,也忍着寒冷挤在那里,兴冲冲看人家不断燃放鞭炮招揽生意,听听响儿,闻闻硝烟味儿,也觉得过瘾,就当是自己在那里放。腊月里集上人多,相约的几个人挤进去便失了踪影,各自都知道在鞭炮摊前会合,心里就不慌张,只管在人群里往鞭炮炸响的地方挤。我不急着会合,挤进集市,去看人家写春联。写春联的摊子不难找,离集市中心远不了,多是在临街店铺的门前,有简易的棚子最好。一张桌子,一把木凳,一方砚台,几把裁纸刀,一盒白粉笔,几块干墨,数管大小不一的毛笔。红纸是不必准备的,自有要春联的人在集市上买了,按家里的格局,在摊子前裁好,递给写春联的人书写就是。写春联的全部家当整齐地摆在那里,把墨在砚台上缓缓研开,写春联的人气定神闲端坐在桌子前,只等别人把裁好的红纸毕恭毕敬递过,便俯下身子开写。
  我喜欢看人家写毛笔字,自己却始终没耐性坐在那里横平竖直的枯练,别人的仿本上,每个墨字旁多是老师红笔圈出表示称誉的双圈,我的可怜,从头至尾几近全黑,偶有几个墨字旁吊红色的单圈,形单影只,愈显怪异。春节时,毛笔字写得好的孩子试着写春联,贴出去,稚嫩是稚嫩些,父母喜欢,自己高兴,也是一种炫耀。我不行,毛笔字写不好,始终不敢尝试,免不得招父母埋怨。集市上,写春联的人在大红纸上笔走龙蛇,那种气度与从容,是我倍加好奇的,各个春联摊子前站站,也看不出哪个写的好赖,只是喜欢。过去春联都是手写,集市上写春联的人,很少提前写好摆在那里卖,多半是按索买春联的人要求临时写就,春联内容各不相同,大门的,正房的,偏房的,窗户的横批,甚至是鸡舍猪圈茅厕的,一家一大套,总有数十种内容,各自成趣。写春联的人接过裁好的红纸,略一沉吟,提笔龙飞凤舞一挥而就,毛笔字的功夫自是了得,春联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民俗民风,山水风景,吉祥如意,皆能成联,这让我羡慕的不行,觉得写春联的人必是胸中有丘壑,文采非同一般。后来才知道,春联内容也是有样本的,我曾见过这样的册子,薄而小的一本,纸质很差,书店里有卖,是不是每年都要根据年份印刷一册,不记得了。整整一个腊月,写春联的人跟着集日四处转,天寒地冻的,忙碌,也辛苦,春节过了,四处走走亲戚,看到别人家的门上有自己写的春联,心中定然也是喜悦的。
  到集市上索买春联,是春联的主要来处。还有一类写春联的人,毛笔字写得好,春联内容出自自心,文采很妙。这种人矜持,不屑于大庭广众前舞文弄墨,这样的人要么是老师,要么是退休干部,总是与文化有些关联的,算得上村子里的文化人。向他们讨要春联,很难求,非得关系不一般,还得相知才行。他们写春联,要字斟句酌,写成的春联贴出来,受看耐琢磨,有艺术范儿,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十天半月写不完一套。庄户人心急,等不及,还是到集市上索买来得痛快。
  我曾经在一处教师家属院儿住过一段时间,每逢春节,各家门前贴出的春联引经据典,抒情言志,真正的文化之气,譬如“春风吹柳绿,细雨点花红”“闻鸡晨起舞,挑灯夜读书”等等等等,院子里溜达一圈儿,一路看下去,颇有儒雅扑面之感。
  现在再到集市上转,见不到写春联的人了,手写的春联更是少见。印制的春联,制作精致自不必说,红纸上描金点银,阳光下闪闪烁烁,愈加雍容,印刷纸比以前红纸厚了许多,也坚硬,模式化的春联,无从评点书写好赖,颜色也落不住,贴出去,经不了风雪雨霜,掉了色,雍容全无,苍白的狼狈,不似早年毛笔字写成的春联,历年犹新,红黑分明。印制的春联,内容也是大多近同,少不了“福兴财旺”之类,不免单调,缺了新意个性,有些落俗。手写的春联还是有的,据说略有些财富的人,专门找了有些名望的书家,写了春联贴出去,润笔费也是不菲,花了钱炫耀罢了。文化的事,明晃晃沾了银子,怎么说,也有些俗。
  老百姓嘛,忙碌一年,贴了春联就过年,图的是喜庆,春联贴在那里,真正琢磨的人没几个,大红一片,可不就是祥和喜气?至于书写如何内容怎样,那都是其次了。
  曾经有很长那么一段时间,春联盛行领袖诗词的佳句,初一起早拜年,晨光乍起,家家门前气吞山河,豪情万丈。写春联的人落笔写这些诗词之时,笔端是否也是大气磅礴呢?
  这都是近四十年前的事了。
  石榴树
  石榴树叶子瘦窄细长,形似柳叶,用之喻美女秀眉,不及柳叶柔媚传神,却多一分英气,自有它的婉秀灵动。石榴树叶子的绿是彻底的绿,浑身都清澈透亮,仿若欲滴的水珠,让人忘却了它的颜色,柳叶的绿迷离、缠绵,总是与媚惑暧昧沾边,远没有石榴树叶子的透彻清朗。石榴花的红更是纯粹,小葫芦状的花蕾时便呼之欲出,星星点点缀于青绿之间,蓄势待发的迫切挡都挡不住,呼啦啦炸开来,便是浓烈的一团,浓艳到了极致,却绝不是桃花杏花恬静柔顺的浓艳,活脱脱一团团火焰在舞动,惊心动魄的粹红。
  石榴树同柳树一般易活,择老树根边旁出的柔顺枝条,挖小坑浅埋中段一截,便于无声处开始扎根,用不了三两月,斩断与老树的脉葛,挖出来,便是新苗一棵,挪到别处栽了,眨眼间披绿点红,不管不顾地疯长。杨树柳树小时候细直的一条,顶几簇新绿,端直地往上蹿,中规中矩。石榴树不然,小时候就顽劣,主干尚不及半米,不羁之心便倏然大发,旁枝齐出,怕人搅扰,带了尖刺,泼辣辣四下里肆虐侵延。栽在院子里,终归不是野树,便要时常修剪多余的旁枝,不巧便被尖刺扎到,锐疼钻心。即使这样,仍有旁枝不断斜出,枝叶勾连,纵横交错,不羁之势尽显。过了几年,青涩褪尽,树皮变糙,郁绿披身,石榴树已是老树,却还是只顾了横出斜逸,主干终是不高,最终的形状,也只是虬枝交错,铁钩银划,粗斜的树干举着一团苍劲。
  老家院子里原本有两棵树,一颗山楂,一棵柿子,花开同季,果熟同时,都是十几年的老树,夏日繁茂,枝叶密匝,托住了天光,院子里便平添许多静谧清凉。母亲因我近几年有诸多不顺,心里犯疑,花了钱央求村子里略通相术的人来看,道是柿子树位置不对,碍了我的运势。算命风水之说,我历来觉得过于玄乎,平日里只是姑妄听之,说不上信与不信,况且是村子里只看过老黄历或几本《周公解梦》之类书的人,全凭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又有多少可信度?糊弄几个小钱而已。母亲却是过于忧虑我的烦心事,也是有病乱投医,居然相信了那人的话,瞒着我将柿子树伐了。回到家里,看到只有山楂树兀自立在那里,心疼得不行,树已伐了,也不好埋怨母亲什么,只在心里不平柿子树的无辜蒙冤。
  柿子树伐走,山楂树立在那里,显得孤清,满院子的情趣少了大半,心里便琢磨着再在院子里栽一棵树与山楂树作伴。老家有“窗前石榴门前竹”的说法,农家窗前多半载有一株石榴。石榴树长得还算快,用不了几年,院落里便红花绿叶蓬蓬勃勃的养眼,一年里有大半年都透着热闹,秋天果熟,石榴裂开来,籽粒外露,润莹如玉,有“子孙满堂”的寓意,难怪农人喜欢。冬天石榴树上大多要挂着几颗石榴的,刻意留给无处觅食的麻雀来啄,成群的麻雀,冰天雪地里绕着落尽叶子的石榴树上下翻飞叽叽喳喳,寂冷的冬天便多了分生动,不会过于冷清。我也喜欢石榴树,窗前又有一块空地,便想着栽一棵在那里。恰好邻家有一株石榴幼苗,六月间,从邻家讨来树苗,在窗前栽了下去。树苗还小,不到一米高,顶着一蓬碧绿,枝叶葳蕤,样子乖巧可人。两个月不到,树苗便蹿到一人多高,枝叶急吼吼横着展开,旁枝每天都要新发,剪都剪不完,一树的活力。有月的夜里,院子里静寂无声,月光下山楂树与石榴树静然相对,透过窗口望去,树影婆娑,一高一矮,相映成趣。
  时间过得快,转眼便是冬季,一场冬雨过后,树上叶子尽落。山楂树高大,落尽了叶子也不减威猛,寒风中不显半丝颓势;石榴树身板儿尚嫩,却是枝桠虬张,尖刺朝天,凛冽中倔强不输山楂树半分。
  庄户人家冬天无事可干,喜欢串门聊天。劝我母亲伐掉柿子树的那人来我家闲坐,看了窗前的石榴树,跟我母亲说树栽的位置大好,主我家以后运势顺畅,诸事可成。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自己的主观努力尚支配不得,一棵树的位置即可裁定运势,岂不荒唐,鬼才相信。吉利话谁都愿意听,未来的愿景谁也不希望困窘,一己命运的事,兑现不了也无妨,提前预支快乐,也是开心的事。
  树栽下了,就盼着它快点长大,烦闷了看看红花绿叶也舒心,这倒是真的。树的位置决定运势走向,这话,沾了石榴树的光,就暂且相信了吧。
  河边
  正是枯水寒山的时节,弥河的下游已干涸,河床冷硬。远近的村落还在慵懒的晨光中,原野廖远空旷,薄雾飘渺,河边罕有人迹,四周一片宁静。
  河的两岸有小片的树林,多是杨树和柳树。
  没有风,空气寒重,冷冽扑面,金属般冷硬刺骨。树落尽了叶子,枝条瘦削挺秀,耸一身霜白,直刺冷寂的晨光。
  杨是速生杨,树苗栽在那里,直直的细杆儿,挺几枝翠绿,青葱少年的样子,几年下来,便有碗口粗,已成参天之势,须得仰视,青涩早已褪尽,变成伟岸的汉子了。瘦水寂冷的季节,杨树愈显峻挺卓拔,是赵佶的瘦金体,简静铁骨,素约洁韧。垂柳不同,随手折了枝条插下,无心之为,不消一年半载,却恣睢蔓延,枝条勾连,隐然成林。柳树天生的柔骨,一枝一叶,妩媚欲滴,由内而外媚惑尽显,寒冬时节,繁华落尽,依然旁斜横逸,难掩往日妩媚,俨然是李斯的小篆,蟠延屈曲,婉约媚柔。
  林子多是人工栽植,虽错落有致,行列成序,终是模式化的美感,固然森葱伟茂,却多少有些生硬,少了些许野趣。以前的河边少有杨树,多是槐树柳树榆树,自然天成,顺河边绵延无尽,散漫肆虐,与芦苇野草纠葛勾缠,密不透风,河水相绕,蔚然倒映成趣,鸟声此起彼伏,最是童年时光的好去处。
  河床里没有河水,枯草萎黄,覆着浓重的霜,在冷寂的清晨凝望遥远的时光,如同我踩在干硬的河道里,遥望流淌在岁月里的那条河流。
  弥河,源于沂山天齐湾,蜿蜒经临朐、青州,过寿光而入海。我脚下的这一段,于弥河的末端,离入海口不到四十公里,没有河水,只有干硬的河床,凄凄的荒草,荒草上浓霜如雪,斑驳如中年男人双鬓。岁月如烟,曾经的童年,河水,绿树,过往的一切,如同缭绕在河床上的淡雾,轻风吹过,似有若无,飘渺虚幻。
  朋友的母亲煤烟中毒,十几天在医院昏迷不醒,我朋友拒绝院方放弃治疗的建议,哭着对我说:只要她还有口气,我就还有娘,有娘我才有个家。
  寿光人自认弥河是母亲河,漂泊在外者尤甚,游子在外,想家时是一定要想到弥河的,弥河是思乡的种子,抹不去的。没有了河水,河床还在,曾经的流水也不会在记忆中消失,她的魂魄还在,弥河依然是母亲河。
  河水的梦想,是归入大海,没有河水的河流,还会做梦吗?
  冬日的早晨,站在干硬的河床中央,在刺骨的寒冷里,我在做着一个梦——去沂山,去天齐湾,去看看母亲河的源头。
  墓地
  墓地里新添了坟堆,有七八处,寒风凛冽,新翻出的土很快被冻结,润湿全无,宛若逝去的生命,冷硬如铁。花圈束成捆儿,扎立坟前,墓地里荒草凄乱,彩色锡纸阳光下闪烁,随风飘舞,仿佛是不散的魂灵,或者,是亡者对世界不舍的最后目光。
  亡者中有横穿公路遭遇不幸者,他(她)们在不同时段到公路对面乘公交,去看望定居在城里的儿女,匆忙中忽略了来往车辆的速度,倏然之间,意外发生,生命就此成为速度的背景。亡者年龄不是太大,六十多一些,算是刚至晚年,生命意外终结,让人惋叹。
  村子里年轻人成家,大多选择定居城里,不见得都是向往城里生活,也不见得都有条件能在城里谋一居所,以此来展示个人的价值更是谈不上,一鼓脑儿跟风罢了。年轻人定居城里,离老家的村子不算太远,说不上是漂泊在外,终归是离开生养之地,也算是离乡了。人在城里住下了,就不愿意频繁来去,不遇年节,便少有回家。老人上了年纪,恋旧,大多是不愿再挪窝的,设法把子女送进城里住下,算是完成了使命,自己留在村子里,各自守着自己的家。人老了,平日行动不便,身边少了人照料,便时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发生。老人健在,年轻人还把村子当做老家,偶尔会回来看看老人,老人便是老家;老人逝去,年轻人再回家,也只是到墓地,祭奠一下老人便原路返回,很少再进村子,老家情结就逐渐成了记忆中的底片,慢慢的,也就苍白了。
  墓地在村子的北侧,这个村子整体搬迁时专门辟出的一块地。村子搬过来之后,多年下来,墓地里坟茔逐年增加,如今墓碑林立,坟堆密匝,已经很有些规模。墓地平日寂静,与村子的冷清没什么不同,清明春节两时,祭奠之人来自各处,人车熙攘,川流不息,气息要远胜过村子里平日的寥落。在墓地,熟人相遇,各自忙着介绍自己的近况和身边的家人,脸上找不到哀伤之情,热闹场景不似对亡灵的哀思,倒像是游子集体返乡的聚会。
  年轻人还在不断迁进城里,村子里老人越来越多,老家,传统意义上的故乡,已经萎缩成老人们的家。住进城里的人多半是不会再回到村子里居住了,平日里思念过世的老人,老家是这些人内心躲不开的一部分,村子,窄巷,炊烟,小院,这些记忆,直到他们也老去,再模糊,也抹不去。下一代呢,概念中的老家已不再是父辈们的出生之地,父辈们的村子更是无从记忆的,父辈们嘴上对村子模糊而又简单的叙述,不能在孩子们心里累积起乡情的重量,对故乡的情感或对乡情的传承,只是跟父辈们到墓地里叩个头那么简单。
  在给一位过世老人料理丧事时,一个朋友说:看看村子里越来越多的老人,越来越多的空房子,想想村子二十年后是什么样子?不敢想,吓人!
  二十年,或者再长远一些,村子还在不在,很难说,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是事实,记住村子的人还能有多少,也很难说。
  夕阳下的墓地,冷寂而又肃重。按乡俗,出生在村子里的人,即使身在外地,逝去后也安葬于此。离开村子的人终将会老去,相比村子而言,墓地倒是成了他们生命的终点,一座座坟茔,是承载他们生命的最后器皿。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维系乡情的纽带是墓地,不是老家的村子,等他们逝去之后呢……
  通往墓地的村口,一群女人在欢快的音乐中舞蹈,她们不再年轻,也不在乎舞姿是否轻盈,还能扭动,就是健康着,老去的脚步也会迟缓一些。
  墓地无语,默默注视着村子上空缓缓升起的炊烟和一群跳舞的女人。
  一个村庄渐行渐远的脚步,会因一群跳舞的老人延缓多久?
  敬畏
  小时候过年,除夕夜里祭祖敬神,小孩子是不许乱说话的。都是大人嘱咐好了的,怕小孩子口无遮拦说错了话,坏了来年运势。小孩子懂什么,看了什么都好奇,童言无忌,说好说赖,运势也未见得因此而变,大人的迷信罢了。
  那时候没有电灯,蜡烛是舍不得多买的,祭祖敬神时亮上一小会儿都是奢侈,屋子又矮小,便有些逼仄幽暗。上香,敬酒,布菜,烧纸,磕头,烛光黯淡,大人们面色凝重,毕恭毕敬,小孩子躲在一旁看了,愈发不敢说话。五更黑夜的,屋子里悄无声息,烟雾缭绕,森然神秘之气陡然而起,小孩子心里便不止是好奇了,恍若神仙无处不在,敬重之外,还有畏怯。小孩子不明白大人这样做的缘由,经历过几次,心里自然积累起对鬼神之道的畏重,长大成家后不免模仿,除了虔诚,敬畏之心还是有的。现在的家庭,除夕夜还是有祭祖,形式却简单了许多,小孩子的好奇也全不在此,被大人强逼了模仿,也是心不在焉,更谈不上虔诚与敬畏。多年之后,除夕祭祖,大概也只是燃几柱香做做样子,虔诚之心还有多少,说不准,敬畏之心大概是无从谈起了。
  初中时母亲弄得一幅挂轴,是关公秉烛读《春秋》的画像,十几平尺的样子,不是印制品,手绘的,那时候不懂画,搞不清是不是国画,也没留意有没有题跋,可惜后来不知所踪,果是出自哪个有点名气人的作品的话,留到现在,大概也值得几钱银子。画像中关公形象如何早就记忆模糊了,配联我倒是记得清楚:读书当将万卷过,求知莫留一疑存。当时我已读了《三国演义》,很是敬佩关老爷的精武忠义,也多少知道关公是熟读《春秋》的,却弄不明白关老爷如何与读书求知扯到一块儿了。这且不管,母亲弄了挂轴挂在那里,用心是督促我勤奋学习的,逢周末回家,母亲让我做的第一件事必是给画像上香,然后跪拜关公。我倒是情愿母亲这样的安排与督促,非是别的,出自自愿,是自己也迫切想考出去,那个年代,农家子弟,想脱离穷苦闭塞,也只有这条路可走。我跪拜关公,心是虔诚的,不关乎神灵在否,是自我督促的一种迫切,也算是对学习的敬畏,这种敬畏之心延续数年,再后来衍变成对文化的敬畏,直到现在。
  吴琼做客央视《向经典致敬》节目,叙述了唐杰忠的一段往事。
  唐杰忠要跟吴琼学黄梅戏,这事儿连吴琼本人都不会相信。唐杰忠早已是誉满圈内外的大家,吴琼只算得上梨园界初露头角的新秀,一个大家要跨界跟名不见经传的自己学戏,换做谁也有些怀疑。吴琼只以为唐杰忠矜持,是在以这种形式褒掖后辈,学戏的事就没往心上去。唐杰忠却不是说着玩儿,一个大雪天,在团里排演节目的吴琼接到唐杰忠的电话,方便的话,要登门学戏。路滑天冷,吴琼怕唐杰忠年纪大了吃不消,要过去接他,唐杰忠执意谢绝,说拜师学艺就得虔诚,得尊师,得亲自登门求学。唐杰忠冒雪来了,手里提溜着两大包东西,里面有一台VCD,有录制好的严凤英、马兰的经典唱段碟片,还有些空碟片,他是做足了功课要好好学戏的。认认真真学了一天戏,吴琼要送唐杰忠回去,他还是不肯,执意自己回去,吴琼站在那里,看着雪地里唐杰忠蹒跚离去的背影,感动得不行。
  唐杰忠说自己这么做很正常,不过是对师道的尊重,对艺术的敬畏。
  人或多或少要虔诚于一些人和事的,时间长了,自然心生敬畏。好的东西,值得敬畏,也值得传承。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