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电影
2021-12-23抒情散文刘柠柠
追电影融融的月光下,一大块空地,一块长方形白色幕布,又宽又大,绷紧了固定在两根木柱上。场地中央,一个小方桌,一台放映机,一个昏黄的电灯泡,一个放映员。这是乡村的露天电影。小时候,没有电脑、电视机,甚至连书刊也非常匮乏。电影,理所当然是一件……
追电影
融融的月光下,一大块空地,一块长方形白色幕布,又宽又大,绷紧了固定在两根木柱上。场地中央,一个小方桌,一台放映机,一个昏黄的电灯泡,一个放映员。
这是乡村的露天电影。
小时候,没有电脑、电视机,甚至连书刊也非常匮乏。电影,理所当然是一件极受欢迎的事。政府有专门的放映员,挑着放映机和胶片,走村串乡。没有电影院,我们村部西头有一大块空地,作了现成的露天电影院。这里背靠着一片蓊蓊郁郁的树林,地面不太平整,坑坑洼洼,满地野草,但没有人介意。
放电影以夏秋季节居多,冬天的夜晚太冷,寒风凛冽,生火也无济于事。夏天热,一边看电影一边纳凉,一举两得。
每次村里放电影,都像过节。上午,村里的广播员通知大家,今天晚上村里看电影。这一天,大家做什么都干劲十足。早早收工,回家洗澡吃饭,做好看电影的准备。
太阳还没落山,小孩子们拿着小板凳,争先恐后去占地方,没带板凳的,捡块砖头代替。年龄大点的,殷勤地帮放映员刨坑,树杆子,抬桌子,拉银幕……我也是去得最早的人之一,和伙伴们一起,好奇地围着放映机和银幕转来转去。不明白这摇起来依依呀呀的怪东西,这普普通通的一块大白布,怎么就这样神奇呢,会蹦出来一个完整的世界,有声有色。
吃过饭,人们带上竹椅木凳,拿着蒲扇,三三两两,扶老携幼,陆陆续续,从各个方向来了。天还没黑,大家摇着扇子,互相打招呼,嗑着瓜子,唠着家常。村里的小卖部格外火爆,还有人用自行车驮着冰棍,在人群中高声叫卖。最开心的当属我们这些孩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大人们的呵斥声,早就失去了威力;大点的孩子拿腔捏调高呼几句电影里的台词,惹来大人们一阵笑声。欢快的等待,不像是等待电影开演,而是一个盛大而和谐的聚会。
放电影没有具体时间,天一黑,电影就开演。随着银幕上几个镜头闪动,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有几个来不及坐下的家伙,在银幕上映出了几个影子,挡住大家的视线,引来无数埋怨。人们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很快进入或喜或悲的剧情,伴奏着夏夜里扇子和巴掌拍蚊子的啪啪声,忘记了白天劳作的疲惫。
村里人热情招待放映员,村干部安排他们在比较体面的人家里吃饭住宿。第二天,他们又挑着放映机去另一个村。今天李家村,明天张家湾,一个村接一个村的轮流放映。
我很羡慕堂哥,只要一听说某某村有电影,邀上几个伙伴拔腿就跑去别村看电影。第二天,我们几个小的围着他,听他讲述看电影的见闻。我羡慕他,渴望着跟他一起“追电影”,可他说我是女孩子,死活不肯带我去。在我的一再纠缠和央求下,他终于答应了。自家侄子,天天在一块儿玩耍,父母也放心。
第一次跟着堂哥“追电影”,是在离家不太远的邻村。放电影的地点在该村的学校操场,人声鼎沸,比我们村还要热闹。堂哥拉着我穿过拥挤的人群,在离银幕只有一两米的空地上席地而坐。那天放映《铁道游击队》。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火车,急急忙忙跑到幕布后面想看个究竟,可是除了和我一样好奇的几个孩子,我什么也没看到。我大着胆子伸手在幕布上摸了摸,平坦但不光滑,没有我想象中的触感。放映设备不太好,坏了好几次。放映员修理机器和胶片的间隙,我们就着放映机射出的光线玩手技,白色的银幕出现了另一部“微电影”。加入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多,兴奋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最倒霉的是老天爷捉弄。有一次,明明是皓月高悬,精彩的电影刚刚开演,突然起了风,轰隆隆几声雷响,下起倾盆大雨。大人们慌忙呼唤自家孩子,四散回家。我们几个没有带雨伞,蹲在别人家屋檐下,惋惜着电影没有看完。夏天的雨,来得快也去得快。雨停了,放电影的场地上已空无一人,只剩下还没来得及取走的幕布。我们盼望着放映员来继续放电影,等了很久也没看到一个人影。月明星稀,我们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家。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忍不住在心里骂老天爷太坏,就像电影里的日本鬼子和汉奸。
想看电影的心情太急切,精明的堂哥也被人捉弄了一回。记得有一次,我们兴冲冲地跑了四五里,才知道那个村不放电影,而是在另一个村放。我们大骂一通造谣者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个村。赶到的时候电影已接近尾声,风吹动幕布,银幕上人们的脸和身体变了形,带着刺刀的鬼子越发狰狞。片名究竟是《地道战》,还是《地洞战》,我们几个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根本没有在乎电影剧情。旁边看电影的人被我们逗乐了,笑得前仰后合。
那天回到家时天已蒙蒙亮,我们行走在田间小道上,微微的晨风轻轻吹拂,有几家屋顶上腾起袅袅炊烟,远处传来阵阵的狗叫声。我一进家门便挨了母亲一顿训斥,原来她担心得几乎一夜没睡,从此再也不允许我跟着堂哥他们“追电影”了。
那时我喜欢看抗战题材的电影,因为几番斗争之后,坏人最后都受到了惩罚。《闪闪的红星》、《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在本村看了,又去别村看,百看不厌。最喜欢看《三毛流浪记》,可惜只看过一次。放《画皮》之前,便听人说这是一部很恐怖的片子,我也不敢多看,远远地跑开。《庐山恋》看完,大人们议论纷纷,我却一头雾水。毕竟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感官和记忆还没有为它做好准备。
现在老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几乎家家都有彩色电视机。当年的露天电影院,已经修起了一栋小洋楼。现在的孩子,生活里没有露天电影这个词语。“追电影”,是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回忆。那些田间小道,那块白色幕布,一卷卷转动的胶片,一个个蚊虫飞舞的夏夜,是童年时的我主演的一部珍藏版电影。 ---------
融融的月光下,一大块空地,一块长方形白色幕布,又宽又大,绷紧了固定在两根木柱上。场地中央,一个小方桌,一台放映机,一个昏黄的电灯泡,一个放映员。
这是乡村的露天电影。
小时候,没有电脑、电视机,甚至连书刊也非常匮乏。电影,理所当然是一件极受欢迎的事。政府有专门的放映员,挑着放映机和胶片,走村串乡。没有电影院,我们村部西头有一大块空地,作了现成的露天电影院。这里背靠着一片蓊蓊郁郁的树林,地面不太平整,坑坑洼洼,满地野草,但没有人介意。
放电影以夏秋季节居多,冬天的夜晚太冷,寒风凛冽,生火也无济于事。夏天热,一边看电影一边纳凉,一举两得。
每次村里放电影,都像过节。上午,村里的广播员通知大家,今天晚上村里看电影。这一天,大家做什么都干劲十足。早早收工,回家洗澡吃饭,做好看电影的准备。
太阳还没落山,小孩子们拿着小板凳,争先恐后去占地方,没带板凳的,捡块砖头代替。年龄大点的,殷勤地帮放映员刨坑,树杆子,抬桌子,拉银幕……我也是去得最早的人之一,和伙伴们一起,好奇地围着放映机和银幕转来转去。不明白这摇起来依依呀呀的怪东西,这普普通通的一块大白布,怎么就这样神奇呢,会蹦出来一个完整的世界,有声有色。
吃过饭,人们带上竹椅木凳,拿着蒲扇,三三两两,扶老携幼,陆陆续续,从各个方向来了。天还没黑,大家摇着扇子,互相打招呼,嗑着瓜子,唠着家常。村里的小卖部格外火爆,还有人用自行车驮着冰棍,在人群中高声叫卖。最开心的当属我们这些孩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大人们的呵斥声,早就失去了威力;大点的孩子拿腔捏调高呼几句电影里的台词,惹来大人们一阵笑声。欢快的等待,不像是等待电影开演,而是一个盛大而和谐的聚会。
放电影没有具体时间,天一黑,电影就开演。随着银幕上几个镜头闪动,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有几个来不及坐下的家伙,在银幕上映出了几个影子,挡住大家的视线,引来无数埋怨。人们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很快进入或喜或悲的剧情,伴奏着夏夜里扇子和巴掌拍蚊子的啪啪声,忘记了白天劳作的疲惫。
村里人热情招待放映员,村干部安排他们在比较体面的人家里吃饭住宿。第二天,他们又挑着放映机去另一个村。今天李家村,明天张家湾,一个村接一个村的轮流放映。
我很羡慕堂哥,只要一听说某某村有电影,邀上几个伙伴拔腿就跑去别村看电影。第二天,我们几个小的围着他,听他讲述看电影的见闻。我羡慕他,渴望着跟他一起“追电影”,可他说我是女孩子,死活不肯带我去。在我的一再纠缠和央求下,他终于答应了。自家侄子,天天在一块儿玩耍,父母也放心。
第一次跟着堂哥“追电影”,是在离家不太远的邻村。放电影的地点在该村的学校操场,人声鼎沸,比我们村还要热闹。堂哥拉着我穿过拥挤的人群,在离银幕只有一两米的空地上席地而坐。那天放映《铁道游击队》。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火车,急急忙忙跑到幕布后面想看个究竟,可是除了和我一样好奇的几个孩子,我什么也没看到。我大着胆子伸手在幕布上摸了摸,平坦但不光滑,没有我想象中的触感。放映设备不太好,坏了好几次。放映员修理机器和胶片的间隙,我们就着放映机射出的光线玩手技,白色的银幕出现了另一部“微电影”。加入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多,兴奋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最倒霉的是老天爷捉弄。有一次,明明是皓月高悬,精彩的电影刚刚开演,突然起了风,轰隆隆几声雷响,下起倾盆大雨。大人们慌忙呼唤自家孩子,四散回家。我们几个没有带雨伞,蹲在别人家屋檐下,惋惜着电影没有看完。夏天的雨,来得快也去得快。雨停了,放电影的场地上已空无一人,只剩下还没来得及取走的幕布。我们盼望着放映员来继续放电影,等了很久也没看到一个人影。月明星稀,我们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家。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忍不住在心里骂老天爷太坏,就像电影里的日本鬼子和汉奸。
想看电影的心情太急切,精明的堂哥也被人捉弄了一回。记得有一次,我们兴冲冲地跑了四五里,才知道那个村不放电影,而是在另一个村放。我们大骂一通造谣者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个村。赶到的时候电影已接近尾声,风吹动幕布,银幕上人们的脸和身体变了形,带着刺刀的鬼子越发狰狞。片名究竟是《地道战》,还是《地洞战》,我们几个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根本没有在乎电影剧情。旁边看电影的人被我们逗乐了,笑得前仰后合。
那天回到家时天已蒙蒙亮,我们行走在田间小道上,微微的晨风轻轻吹拂,有几家屋顶上腾起袅袅炊烟,远处传来阵阵的狗叫声。我一进家门便挨了母亲一顿训斥,原来她担心得几乎一夜没睡,从此再也不允许我跟着堂哥他们“追电影”了。
那时我喜欢看抗战题材的电影,因为几番斗争之后,坏人最后都受到了惩罚。《闪闪的红星》、《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在本村看了,又去别村看,百看不厌。最喜欢看《三毛流浪记》,可惜只看过一次。放《画皮》之前,便听人说这是一部很恐怖的片子,我也不敢多看,远远地跑开。《庐山恋》看完,大人们议论纷纷,我却一头雾水。毕竟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感官和记忆还没有为它做好准备。
现在老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几乎家家都有彩色电视机。当年的露天电影院,已经修起了一栋小洋楼。现在的孩子,生活里没有露天电影这个词语。“追电影”,是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回忆。那些田间小道,那块白色幕布,一卷卷转动的胶片,一个个蚊虫飞舞的夏夜,是童年时的我主演的一部珍藏版电影。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