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轶事
2020-09-17抒情散文朱竹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50 编辑
趣闻轶事老伴回家又回来了,带回来家里许多趣闻轶事。自然都是些从老人嘴里口口相传的趣闻轶事。最让人捧腹大笑的是王大姑娘(其实是往六十上数的人了,我们开玩笑
趣闻轶事老伴回家又回来了,带回来家里许多趣闻轶事。自然都是些从老人嘴里口口相传的趣闻轶事。最让人捧腹大笑的是王大姑娘(其实是往六十上数的人了,我们开玩笑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50 编辑 <br /><br />趣闻轶事
老伴回家又回来了,带回来家里许多趣闻轶事。自然都是些从老人嘴里口口相传的趣闻轶事。最让人捧腹大笑的是王大姑娘(其实是往六十上数的人了,我们开玩笑称为“大姑娘”),旅游欧洲带回来一块金表。伸出了手腕,于阳光下熠熠生辉,告诉围拢过去的人说是从巴黎买的。不禁使人们唏嘘。不过总是走不准,不是快就是慢,与他人的手表(手机)走不到一个点上。少则相差几分钟,多则相差半个时辰。人们都说那金表走的是巴黎时间,不会走北京时间,王大姑娘也就顺理成章地多了个绰号巴黎时间。
殷晓雪是名副其实的晚辈,我在中文系任教时她在美术系上学,我曾经为她们班举行过一次学术讲座,讲了艺术的想象。或许对她们有所启发,自那以后许多同学都与我有了交往。我退休那年,殷毕业留校任教。后来,有幸被邀请去看她本人的画展,再后来她把出版的画册送给了我一册。老伴告诉我殷本人到北京美院深造,而她的女儿却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学习绘画。前者并不使我惊诧,后者却使我愕然——在我的印象里,那和母亲长得一样文雅又文静的女儿,只不过是上小学拿着粉笔在地上画向日葵的孩子,怎么一下子长高长大,到文艺复兴发源地去留学了呢!老伴还告诉我,放假归来殷晓雪组织一帮子人(包括她的孩子)在校园里捡垃圾。殷已经成长为一棵大树,她的女儿一定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老伴说李洪贵往八十上数的人了,每天下晚砰砰砰地到篮球场投篮,动不动还和年轻小伙子打半篮。李是教了半辈子体育,打了一辈子篮球。至今背不驼,腰不弯,原地起跳,三步跨篮,依然能生龙活虎。老伴还说,李的老伴也身板结实,八十开外的人了(比洪贵大三岁,所谓女大三抱金砖是也),骑着小三轮回乡村老家,来回一百五十华里,当天打来回。老伴还告诉我,老两口每天中午一瓶啤酒,总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慨良多。是啊,再好的身体,再好的日子,抱不上孙子,岂不是枉然。
他们的儿子叫李海岩,圆乎乎的,胖嘟嘟的,生性就不爱好体育,更没有半点打篮球的遗传基因。性情和煦,待人诚恳,礼尚往来。自己没有什么学历,娶了个老婆却是研究生。更让人称道的是,老婆不仅年轻(比他小十几岁)貌美,还是收入不菲的公务员。两个人为了尽情享受人生的幸福生活,就是不想要下一代。唯一的缺憾与不足是没有房子住,搬来搬去总是在外边打游击。
突然有一天,小两口向老两口宣布(儿媳妇)有身孕了,而且是双胞胎。没过多久那双胞胎肚皮也凸显出来,不仅让婆婆弯着腰近前地看,也不忌讳公公远远地瞄上一眼。有了身孕的小两口理所当然的要搬回到老两口的家来住,可是住进了老两口的三居室后,那隆起的腹部又突然消失不见了!老两口被告知孩子死在娘肚子里——喜剧变成了悲剧。最后老伴不无感叹地告诉我,老两口就是算计不过小两口!
老伴说家里今年收枣。汪主席家(退休前是工会主席)有一棵枣树,挂的红玛瑙密密麻麻嘀里嘟噜,一共四个枝压断三个枝。难怪大街小巷都在卖乐陵(离我们的住地一百多华里)的金丝小枣。老伴买了一个十斤,又买了一个十斤。前一个十斤2元一斤,后一个十斤1元钱1斤。煮熟了放进冰箱里,数月后飞行数千里,带来三亚。我们自己吃,也送给左右邻里吃。吃的时候每个小枣都会拉出一条金色的丝线,比蜜稠比蜜甜。
汪主席喜欢下棋,每天和卲老师对弈。两个人水平不相上下,总想分个胜负,但总分不出个胜负。有意思的是,两人一边下一边打嘴架。汪能在嘴头上站上风,卲老师在棋头上占上风。两个人各自得到的是心里上的平衡。两个人是在场院里楼角阴凉里下,往往是到晌午头了,阴凉下没了,依旧弓着背弯着腰头顶炎炎烈日啪啪地在那里摔棋子。这一幕被住在四楼我家老伴,于中午做饭时,看得一清二楚。两个人所构成的风景,足以让上百家高楼窗口探头探脑津津乐道。
非常有趣的是,卲老师自家楼前也种了一棵枣树,是五个枝压断了四枝。两个人比下棋,也比枣树,一比两个人就拊掌大笑。一人把假牙笑掉了,一人把棋盘弄翻了,棋子滚了一地。捡棋子的是前去叫吃饭的卲家孙子,捡假牙的是前去叫吃饭的汪家孙女。老伴告诉我,她觉得有趣就举起智能手机(是儿子刚刚为她配置的),爬在窗口拍了下来那一幕。
住在同一号楼的老马为人端正,一生转变了三个角色,先是潇洒英俊的军人,后是老气横秋的公务员,最后是默默无闻的捡菜叶的老汉。每天天蒙蒙亮,老马就骑着自行车去赶早市,去捡菜叶子。扒下来的白菜叶子,掐下来的葱叶子,甩下来的韭菜叶子,以及无人要的萝卜樱子,他都捡到一个大塑料袋里。带回家来由老伴配以牛肉猪肉羊肉包饺子包包子烙盒子。老马的老伴对我的老伴说,很好吃很香甜。
老马这样做是因为老马的家境不好吗?非也!老两口的工资加起来一万多元,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任何额外的花销。不出境不旅游不买房不购地,一生一世都在节俭,他们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养成了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美德),勤俭持家,节省过日子。
老伴说比我们大一两岁的老柴家走了,不到一年她的老伴老杨也跟着走了。老柴走后留下了七八个存款折,塞到这塞到那,死人塞的,让活人找不着。老杨说他的老柴是守财奴,其实老杨自己也是守财奴,与老伴不同的是老伴一辈子未曾打过的。老杨打过的,且是一连打了数十次的,那是前年春天的事情。暖气停了,可来了一场很凶猛倒春寒,屋里生冷。老杨腿脚冻成关节炎,到中医院去针灸,每天一次,打的车去,打的车回。那可是老杨一生中最大的额外开销,也可以称作是一种享受,老伴如是说。老杨是美术系老师,画了一辈子画,他曾经为我画了一幅麻雀,个个光鲜个个有灵性。有一次与之长谈,感慨自身没到过黄山,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的两个儿子就不一样了,都是子承父业,都毕业美术学院,年年都要游历过名山大川,都有了较高的造诣,都青出于蓝胜于蓝。
老伴说校园里都在风传,李锦升儿子结婚,李锦升让学生参加他儿子的婚礼,目的很明确,从学生的腰包里掏钱。要知道那学生许多都是农民工子弟。工资上万的李教授,居然榨取农民工的血汗钱。李是何许人也?原为工农兵学员 系资料室资料员,不会讲课,不会说话,不会表意。然而他却是语言学的教授,且是正教授。正教授的今日我知之甚少,但正教授的昨天我可知之甚多,时时事事坑崩拐骗。在这里不需要赘述,(我向老伴说)将有专章为其列传。
老伴在校园大院里有几多牌友,王玉萍就是其中的一位。王为人厚道秉性谦和,儿女孝顺,儿媳敬畏,孙子听话。自己的工资花不了的花,儿女还月月给钱。美中不足的是老伴走了,也许是对老伴日甚一日的哀思,也许是老伴在那个世界对她过多的冥思。居然在牌桌上出现了“撞克”——恍恍惚惚神神颠颠,老头子的鬼魂附了她的体内。那声调是自家老头子的声调,那嗓门是自家老头子的嗓 门,那鬼话是她自家老头子的鬼话。句句全是老头子在那个世界对家里人的思念与牵挂。把在场的老伴说愣了,把牌友们说傻了!又打哈欠又流泪,又伸骼臂又蹬腿,让人不寒而栗。赶紧给王的儿女打电话,儿女们来了,她也神志清醒了,也不装神弄鬼了。人们问她刚才所作所为所做的表演,她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老伴说完问我信不信人有鬼魂,我未加可否,因为我未亲眼所见。
老伴还该诉我,贪起污来,无神论者比有神论者厉害,因为不担心后世,无所畏惧!我的老伴,颇有见地!
老伴还告诉我,振华玻璃厂倒闭,不仅是自家的儿子失业,学院里有四五家受累。怎么办?吃老的,喝老的,大院里又多了几家啃老族。我们自家还好,因为在我们整个大家族中历练出来一位大款,一切由她接济,我们不用操心。
老伴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学院要改成大学,我问学校大门口那八个字的校训中的“砺志”写成了“励志”改了没有?老伴摇头表示不知道。无独有偶身边的三亚一所高校也是在“励志”,大陆的高等学府真是有失水准!难怪培养出来的人才高等不起来!
老伴回家又回来了,带回来家里许多趣闻轶事。自然都是些从老人嘴里口口相传的趣闻轶事。最让人捧腹大笑的是王大姑娘(其实是往六十上数的人了,我们开玩笑称为“大姑娘”),旅游欧洲带回来一块金表。伸出了手腕,于阳光下熠熠生辉,告诉围拢过去的人说是从巴黎买的。不禁使人们唏嘘。不过总是走不准,不是快就是慢,与他人的手表(手机)走不到一个点上。少则相差几分钟,多则相差半个时辰。人们都说那金表走的是巴黎时间,不会走北京时间,王大姑娘也就顺理成章地多了个绰号巴黎时间。
殷晓雪是名副其实的晚辈,我在中文系任教时她在美术系上学,我曾经为她们班举行过一次学术讲座,讲了艺术的想象。或许对她们有所启发,自那以后许多同学都与我有了交往。我退休那年,殷毕业留校任教。后来,有幸被邀请去看她本人的画展,再后来她把出版的画册送给了我一册。老伴告诉我殷本人到北京美院深造,而她的女儿却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学习绘画。前者并不使我惊诧,后者却使我愕然——在我的印象里,那和母亲长得一样文雅又文静的女儿,只不过是上小学拿着粉笔在地上画向日葵的孩子,怎么一下子长高长大,到文艺复兴发源地去留学了呢!老伴还告诉我,放假归来殷晓雪组织一帮子人(包括她的孩子)在校园里捡垃圾。殷已经成长为一棵大树,她的女儿一定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老伴说李洪贵往八十上数的人了,每天下晚砰砰砰地到篮球场投篮,动不动还和年轻小伙子打半篮。李是教了半辈子体育,打了一辈子篮球。至今背不驼,腰不弯,原地起跳,三步跨篮,依然能生龙活虎。老伴还说,李的老伴也身板结实,八十开外的人了(比洪贵大三岁,所谓女大三抱金砖是也),骑着小三轮回乡村老家,来回一百五十华里,当天打来回。老伴还告诉我,老两口每天中午一瓶啤酒,总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慨良多。是啊,再好的身体,再好的日子,抱不上孙子,岂不是枉然。
他们的儿子叫李海岩,圆乎乎的,胖嘟嘟的,生性就不爱好体育,更没有半点打篮球的遗传基因。性情和煦,待人诚恳,礼尚往来。自己没有什么学历,娶了个老婆却是研究生。更让人称道的是,老婆不仅年轻(比他小十几岁)貌美,还是收入不菲的公务员。两个人为了尽情享受人生的幸福生活,就是不想要下一代。唯一的缺憾与不足是没有房子住,搬来搬去总是在外边打游击。
突然有一天,小两口向老两口宣布(儿媳妇)有身孕了,而且是双胞胎。没过多久那双胞胎肚皮也凸显出来,不仅让婆婆弯着腰近前地看,也不忌讳公公远远地瞄上一眼。有了身孕的小两口理所当然的要搬回到老两口的家来住,可是住进了老两口的三居室后,那隆起的腹部又突然消失不见了!老两口被告知孩子死在娘肚子里——喜剧变成了悲剧。最后老伴不无感叹地告诉我,老两口就是算计不过小两口!
老伴说家里今年收枣。汪主席家(退休前是工会主席)有一棵枣树,挂的红玛瑙密密麻麻嘀里嘟噜,一共四个枝压断三个枝。难怪大街小巷都在卖乐陵(离我们的住地一百多华里)的金丝小枣。老伴买了一个十斤,又买了一个十斤。前一个十斤2元一斤,后一个十斤1元钱1斤。煮熟了放进冰箱里,数月后飞行数千里,带来三亚。我们自己吃,也送给左右邻里吃。吃的时候每个小枣都会拉出一条金色的丝线,比蜜稠比蜜甜。
汪主席喜欢下棋,每天和卲老师对弈。两个人水平不相上下,总想分个胜负,但总分不出个胜负。有意思的是,两人一边下一边打嘴架。汪能在嘴头上站上风,卲老师在棋头上占上风。两个人各自得到的是心里上的平衡。两个人是在场院里楼角阴凉里下,往往是到晌午头了,阴凉下没了,依旧弓着背弯着腰头顶炎炎烈日啪啪地在那里摔棋子。这一幕被住在四楼我家老伴,于中午做饭时,看得一清二楚。两个人所构成的风景,足以让上百家高楼窗口探头探脑津津乐道。
非常有趣的是,卲老师自家楼前也种了一棵枣树,是五个枝压断了四枝。两个人比下棋,也比枣树,一比两个人就拊掌大笑。一人把假牙笑掉了,一人把棋盘弄翻了,棋子滚了一地。捡棋子的是前去叫吃饭的卲家孙子,捡假牙的是前去叫吃饭的汪家孙女。老伴告诉我,她觉得有趣就举起智能手机(是儿子刚刚为她配置的),爬在窗口拍了下来那一幕。
住在同一号楼的老马为人端正,一生转变了三个角色,先是潇洒英俊的军人,后是老气横秋的公务员,最后是默默无闻的捡菜叶的老汉。每天天蒙蒙亮,老马就骑着自行车去赶早市,去捡菜叶子。扒下来的白菜叶子,掐下来的葱叶子,甩下来的韭菜叶子,以及无人要的萝卜樱子,他都捡到一个大塑料袋里。带回家来由老伴配以牛肉猪肉羊肉包饺子包包子烙盒子。老马的老伴对我的老伴说,很好吃很香甜。
老马这样做是因为老马的家境不好吗?非也!老两口的工资加起来一万多元,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任何额外的花销。不出境不旅游不买房不购地,一生一世都在节俭,他们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养成了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美德),勤俭持家,节省过日子。
老伴说比我们大一两岁的老柴家走了,不到一年她的老伴老杨也跟着走了。老柴走后留下了七八个存款折,塞到这塞到那,死人塞的,让活人找不着。老杨说他的老柴是守财奴,其实老杨自己也是守财奴,与老伴不同的是老伴一辈子未曾打过的。老杨打过的,且是一连打了数十次的,那是前年春天的事情。暖气停了,可来了一场很凶猛倒春寒,屋里生冷。老杨腿脚冻成关节炎,到中医院去针灸,每天一次,打的车去,打的车回。那可是老杨一生中最大的额外开销,也可以称作是一种享受,老伴如是说。老杨是美术系老师,画了一辈子画,他曾经为我画了一幅麻雀,个个光鲜个个有灵性。有一次与之长谈,感慨自身没到过黄山,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的两个儿子就不一样了,都是子承父业,都毕业美术学院,年年都要游历过名山大川,都有了较高的造诣,都青出于蓝胜于蓝。
老伴说校园里都在风传,李锦升儿子结婚,李锦升让学生参加他儿子的婚礼,目的很明确,从学生的腰包里掏钱。要知道那学生许多都是农民工子弟。工资上万的李教授,居然榨取农民工的血汗钱。李是何许人也?原为工农兵学员 系资料室资料员,不会讲课,不会说话,不会表意。然而他却是语言学的教授,且是正教授。正教授的今日我知之甚少,但正教授的昨天我可知之甚多,时时事事坑崩拐骗。在这里不需要赘述,(我向老伴说)将有专章为其列传。
老伴在校园大院里有几多牌友,王玉萍就是其中的一位。王为人厚道秉性谦和,儿女孝顺,儿媳敬畏,孙子听话。自己的工资花不了的花,儿女还月月给钱。美中不足的是老伴走了,也许是对老伴日甚一日的哀思,也许是老伴在那个世界对她过多的冥思。居然在牌桌上出现了“撞克”——恍恍惚惚神神颠颠,老头子的鬼魂附了她的体内。那声调是自家老头子的声调,那嗓门是自家老头子的嗓 门,那鬼话是她自家老头子的鬼话。句句全是老头子在那个世界对家里人的思念与牵挂。把在场的老伴说愣了,把牌友们说傻了!又打哈欠又流泪,又伸骼臂又蹬腿,让人不寒而栗。赶紧给王的儿女打电话,儿女们来了,她也神志清醒了,也不装神弄鬼了。人们问她刚才所作所为所做的表演,她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老伴说完问我信不信人有鬼魂,我未加可否,因为我未亲眼所见。
老伴还该诉我,贪起污来,无神论者比有神论者厉害,因为不担心后世,无所畏惧!我的老伴,颇有见地!
老伴还告诉我,振华玻璃厂倒闭,不仅是自家的儿子失业,学院里有四五家受累。怎么办?吃老的,喝老的,大院里又多了几家啃老族。我们自家还好,因为在我们整个大家族中历练出来一位大款,一切由她接济,我们不用操心。
老伴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学院要改成大学,我问学校大门口那八个字的校训中的“砺志”写成了“励志”改了没有?老伴摇头表示不知道。无独有偶身边的三亚一所高校也是在“励志”,大陆的高等学府真是有失水准!难怪培养出来的人才高等不起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