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红薯穿过超市
2021-12-23叙事散文虹珊
红薯穿过超市虹珊确切地说,应该是我提着一篮子红薯穿过超市。然而,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 “一篮子红薯”的附注或者说明,包括“我”,也必须隐退。超市就在我家楼下。我在每个周末挖4篮红薯,这是最后一篮了。还记得第一篮子红薯穿过超市的情形:一……
红薯穿过超市
虹珊
确切地说,应该是我提着一篮子红薯穿过超市。然而,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 “一篮子红薯”的附注或者说明,包括“我”,也必须隐退。
超市就在我家楼下。我在每个周末挖4篮红薯,这是最后一篮了。还记得第一篮子红薯穿过超市的情形:一屋子店员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收银的停止了按钮,整理的凝固了动作,那个坐在角落里看门的老头儿也紧张地盯着我手里的东西。而现在,除了引起极少数顾客的注目而外,店员们都能够熟视无睹了。
2006年5月,我的母亲剪下6个红薯衍生出的数量繁多的枝叶,按行宽7寸、列宽1尺排列成矩阵,把它们依次栽在生活区外她那两块宝贝疙瘩地里。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在土地中暗自成长着的生命,将与我的生活发生诸多关联。
从7月份开始,受托于母亲的叮咛,我不得不偶尔去探望它们。说实在的,我能为它们做的,其实很少,我只是翻藤解蔓,防止茎和叶深入地下而抢占了果实发育的先机,以便为它们将来的凯旋出土帮点儿小忙。我更多的行为,是掳一把娇嫩的红薯梗儿,洗净,剥皮,切段,放上几片白蒜和红椒,爆炒。于是,那些菜梗儿里的日月光辉、春风夏雨,就成了营养我们一家人的碟中味和盘中餐。
仅有这些,当然不足挂齿,它们之所以让我产生记述的冲动,完全是因为后期丰收的过程,以及因丰收而唤醒的一些久远的记忆。
不爱吃红薯,所以,一直到10月初那个周末的下午,我才提着篮子,拿起镰刀,扛上锄头,去打探那些地底下的事情。
久未至,红薯藤长得可真茂盛啊,在四顾苍黄戚戚焉中,它们是那么碧绿昂然,仿佛为深秋绾了一只翡翠的簪子,使处于这个季节的大地,显得雍容而高贵、含蓄而和雅。我俯下身,久久地呼吸着这些绿色的芬芳,让它们爬进我干燥的皮肤。我实在舍不得割掉它们了——在远离村庄的地带,对火柴盒般的土地上长出的农作物开镰,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母亲在电话中已经催我多次了,必须在霜降之前,把红薯贮存起来,否则它们就会烂掉。
从上小学开始,母亲就总是催我,象赶鸭子上架一样,把我赶进地里。玉米是喂养我的主粮,土豆是一年四季的主打菜蔬,为它们流下汗水,我有七分心甘,惟有对红薯的付出,我是十分的不愿。由它们喂养的猪,十有八九是用来换取我们兄弟姊妹的学费和日常开支,剩下的那一头,便是我们过节的牙祭和“有朋自远方来”才会摆上桌的肉食品。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偏爱直接的事物,这样的间接让我感觉遥远甚至陌生。
父亲长年在外,家里的七亩六分地,主要由母亲操劳。于是,丰收时节,母亲只顾得上忙那些与育人有直接关系的农活,至于喂牛喂猪喂鸡,比如挖红薯拨萝卜之类的小事基本上就归我这个小人物了。放学归来或者每个周日,我得割掉一垄又一垄的红薯藤。它们盘根错节铺天盖地一望无际,象汪洋大海。点种在垄与垄之间的玉米早已归仓,它们却还赖在地里抱成一团窃窃私语。每当我提着镰刀立在匍匐的藤蔓前,就总感到它们对弱小的我充满了讥讽与不怀好意。一刀下去,立刻就有浓稠粘腻的乳白色汁液从刀锋处流出,与秋风相遇,瞬间就变成了浓褐色,沾满了镰刀和我的双手。
现在我又站在了它们的面前。仿佛是时间之流的参照物,它们让我清晰地感觉到了“逝者如斯夫”的慨然:尽管它们的绿色在这个季节依然显得声势浩大,点染了城市居民精神上的苍白,但是,从物质本身,从人到中年的坡度,从自我的身体高度以及它们所能够覆盖的广度,我终于足够俯视它们了。
刀起藤落,我开镰了。乳白色的汁液淌出,与冰冷的钢铁拥抱。不到一个小时,红薯藤就被堆成了一座小山,两小块土地则显示出这个季节庄稼地里特有的宁静与辽远。
地是薄地,一些红薯从碎石缝中钻出硕大的头颅,窥视着外面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挖了下去,锄头与石块撞击出丰收的音乐,急切,清脆,明亮,快乐,象莲蓬绽开,一个个红薯从土地的怀抱中蹦出来,笑声盈眼灌耳。我不时直起身子,拄着锄头,放眼望望四周,再看看脚下这鲜润的一切,感觉自己简直就是舒曼钢琴曲中那个快乐的农夫。还有那个南朝的周兴嗣,也一定是象现在的我一样,曾经无比惬意地扶着锄头站在田地的中央,所以才说:“旷远绵邈,岩岫沓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在老家的田地里我也拄锄而立。我听见红薯们正在地下鼓噪呐喊,它们把肥沃的土地挤得呲牙裂嘴,却把我一颗小小的心弄得愁云惨雾,它们过于庞大的阵势在一开始就使我失去了希望,并且充满了沮丧,更有那甜腻而粉茸茸的味道让我无比厌恶。如果没有红薯,我会多出多少玩闹的时间呵,至少不用把它们切块拌食拎到猪槽里,至少不用剁碎那些藤和叶,一次又一次地铺展在太阳底下晾晒。那么,该出手时就出手吧——我狠狠地下锄,不管红薯们的方位,反正是要剁的,那么就用锄头剁开它们好了。所以,我常常听到红薯们撕裂的声响,那是在深秋的旷野里,山风呼啸中,唯一令一个孩子感觉快意的乐曲。
现在,我却生怕它们受伤,在往篮子里捡拾的时候,也是小心轻放。对于健康饮食的研究甚为苛刻的各类报刊杂志,唯独对红薯保持了持久的赞赏:防癌、预防冠心病、阻止动脉硬化、维护肝肾功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如此说来,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其实是丢弃了唾手可得的健康,无知者真是无畏啊,我曾经以蔑视一切的勇气把生命也给蔑视了。
提回家的红薯,它们被我蒸了吃煮了吃烤了吃炸了吃,或者晒成红薯干,贮藏了吃。这个秋冬的季节,我每天都吞食过红薯,吃得满心欢喜,吃得气顺肤红,有时捂在被子里谋划下一餐,也必是红薯一马当先。
因此,每每站在红薯们的面前,准备洗切下锅的时候,我就有些忍俊不禁:果真是时空转换,现在竟轮到我匍匐在红薯们的面前了。成长就意味着消亡,从儿时的无忌长到中年的畏惧,我在理智地维护生命的同时,却也在不可避免地向它的终点走去。
而生命原本无色,是人类的欲望把它涂抹得多彩多姿。在我努力攀折生活的风景,同时也走向农作物们的脚下,成为某一粒微尘的过程当中,红薯,与谷粒一样,为我打造了最基本的健康底色,无私地推开我向终点的临近,不动声色地延缓了这个必然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拥挤的人群有充足的理由为红薯们让路。瞧,这第12篮红薯被潮润的泥土气息包裹着,粉嫩,玫红,象出水芙蓉,它们正迈步走在动词的前面,做着主语,俏俏然穿过超市。
虹珊
确切地说,应该是我提着一篮子红薯穿过超市。然而,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 “一篮子红薯”的附注或者说明,包括“我”,也必须隐退。
超市就在我家楼下。我在每个周末挖4篮红薯,这是最后一篮了。还记得第一篮子红薯穿过超市的情形:一屋子店员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收银的停止了按钮,整理的凝固了动作,那个坐在角落里看门的老头儿也紧张地盯着我手里的东西。而现在,除了引起极少数顾客的注目而外,店员们都能够熟视无睹了。
2006年5月,我的母亲剪下6个红薯衍生出的数量繁多的枝叶,按行宽7寸、列宽1尺排列成矩阵,把它们依次栽在生活区外她那两块宝贝疙瘩地里。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在土地中暗自成长着的生命,将与我的生活发生诸多关联。
从7月份开始,受托于母亲的叮咛,我不得不偶尔去探望它们。说实在的,我能为它们做的,其实很少,我只是翻藤解蔓,防止茎和叶深入地下而抢占了果实发育的先机,以便为它们将来的凯旋出土帮点儿小忙。我更多的行为,是掳一把娇嫩的红薯梗儿,洗净,剥皮,切段,放上几片白蒜和红椒,爆炒。于是,那些菜梗儿里的日月光辉、春风夏雨,就成了营养我们一家人的碟中味和盘中餐。
仅有这些,当然不足挂齿,它们之所以让我产生记述的冲动,完全是因为后期丰收的过程,以及因丰收而唤醒的一些久远的记忆。
不爱吃红薯,所以,一直到10月初那个周末的下午,我才提着篮子,拿起镰刀,扛上锄头,去打探那些地底下的事情。
久未至,红薯藤长得可真茂盛啊,在四顾苍黄戚戚焉中,它们是那么碧绿昂然,仿佛为深秋绾了一只翡翠的簪子,使处于这个季节的大地,显得雍容而高贵、含蓄而和雅。我俯下身,久久地呼吸着这些绿色的芬芳,让它们爬进我干燥的皮肤。我实在舍不得割掉它们了——在远离村庄的地带,对火柴盒般的土地上长出的农作物开镰,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母亲在电话中已经催我多次了,必须在霜降之前,把红薯贮存起来,否则它们就会烂掉。
从上小学开始,母亲就总是催我,象赶鸭子上架一样,把我赶进地里。玉米是喂养我的主粮,土豆是一年四季的主打菜蔬,为它们流下汗水,我有七分心甘,惟有对红薯的付出,我是十分的不愿。由它们喂养的猪,十有八九是用来换取我们兄弟姊妹的学费和日常开支,剩下的那一头,便是我们过节的牙祭和“有朋自远方来”才会摆上桌的肉食品。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偏爱直接的事物,这样的间接让我感觉遥远甚至陌生。
父亲长年在外,家里的七亩六分地,主要由母亲操劳。于是,丰收时节,母亲只顾得上忙那些与育人有直接关系的农活,至于喂牛喂猪喂鸡,比如挖红薯拨萝卜之类的小事基本上就归我这个小人物了。放学归来或者每个周日,我得割掉一垄又一垄的红薯藤。它们盘根错节铺天盖地一望无际,象汪洋大海。点种在垄与垄之间的玉米早已归仓,它们却还赖在地里抱成一团窃窃私语。每当我提着镰刀立在匍匐的藤蔓前,就总感到它们对弱小的我充满了讥讽与不怀好意。一刀下去,立刻就有浓稠粘腻的乳白色汁液从刀锋处流出,与秋风相遇,瞬间就变成了浓褐色,沾满了镰刀和我的双手。
现在我又站在了它们的面前。仿佛是时间之流的参照物,它们让我清晰地感觉到了“逝者如斯夫”的慨然:尽管它们的绿色在这个季节依然显得声势浩大,点染了城市居民精神上的苍白,但是,从物质本身,从人到中年的坡度,从自我的身体高度以及它们所能够覆盖的广度,我终于足够俯视它们了。
刀起藤落,我开镰了。乳白色的汁液淌出,与冰冷的钢铁拥抱。不到一个小时,红薯藤就被堆成了一座小山,两小块土地则显示出这个季节庄稼地里特有的宁静与辽远。
地是薄地,一些红薯从碎石缝中钻出硕大的头颅,窥视着外面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挖了下去,锄头与石块撞击出丰收的音乐,急切,清脆,明亮,快乐,象莲蓬绽开,一个个红薯从土地的怀抱中蹦出来,笑声盈眼灌耳。我不时直起身子,拄着锄头,放眼望望四周,再看看脚下这鲜润的一切,感觉自己简直就是舒曼钢琴曲中那个快乐的农夫。还有那个南朝的周兴嗣,也一定是象现在的我一样,曾经无比惬意地扶着锄头站在田地的中央,所以才说:“旷远绵邈,岩岫沓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在老家的田地里我也拄锄而立。我听见红薯们正在地下鼓噪呐喊,它们把肥沃的土地挤得呲牙裂嘴,却把我一颗小小的心弄得愁云惨雾,它们过于庞大的阵势在一开始就使我失去了希望,并且充满了沮丧,更有那甜腻而粉茸茸的味道让我无比厌恶。如果没有红薯,我会多出多少玩闹的时间呵,至少不用把它们切块拌食拎到猪槽里,至少不用剁碎那些藤和叶,一次又一次地铺展在太阳底下晾晒。那么,该出手时就出手吧——我狠狠地下锄,不管红薯们的方位,反正是要剁的,那么就用锄头剁开它们好了。所以,我常常听到红薯们撕裂的声响,那是在深秋的旷野里,山风呼啸中,唯一令一个孩子感觉快意的乐曲。
现在,我却生怕它们受伤,在往篮子里捡拾的时候,也是小心轻放。对于健康饮食的研究甚为苛刻的各类报刊杂志,唯独对红薯保持了持久的赞赏:防癌、预防冠心病、阻止动脉硬化、维护肝肾功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如此说来,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其实是丢弃了唾手可得的健康,无知者真是无畏啊,我曾经以蔑视一切的勇气把生命也给蔑视了。
提回家的红薯,它们被我蒸了吃煮了吃烤了吃炸了吃,或者晒成红薯干,贮藏了吃。这个秋冬的季节,我每天都吞食过红薯,吃得满心欢喜,吃得气顺肤红,有时捂在被子里谋划下一餐,也必是红薯一马当先。
因此,每每站在红薯们的面前,准备洗切下锅的时候,我就有些忍俊不禁:果真是时空转换,现在竟轮到我匍匐在红薯们的面前了。成长就意味着消亡,从儿时的无忌长到中年的畏惧,我在理智地维护生命的同时,却也在不可避免地向它的终点走去。
而生命原本无色,是人类的欲望把它涂抹得多彩多姿。在我努力攀折生活的风景,同时也走向农作物们的脚下,成为某一粒微尘的过程当中,红薯,与谷粒一样,为我打造了最基本的健康底色,无私地推开我向终点的临近,不动声色地延缓了这个必然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拥挤的人群有充足的理由为红薯们让路。瞧,这第12篮红薯被潮润的泥土气息包裹着,粉嫩,玫红,象出水芙蓉,它们正迈步走在动词的前面,做着主语,俏俏然穿过超市。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