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官古镇轶事
2020-09-17叙事散文木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8 编辑
木祥在丽江,在滇西,象金官古镇这样建得早的街道还不多。据《永胜县志》记载,金官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街也和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
木祥在丽江,在滇西,象金官古镇这样建得早的街道还不多。据《永胜县志》记载,金官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街也和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58 编辑 <br /><br />木祥
在丽江,在滇西,象金官古镇这样建得早的街道还不多。据《永胜县志》记载,金官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街也和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官建街,是在“洪武调卫”后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如果不是朱元璋的南兵西调,我们就想象不出现在的金官古镇又是什么一个街道。是年,“洪武调卫”军官金鸣时带部队居此,金鸣时就是当地最大的官,所以地名也就取为“金官”。他们在金官有戌边的职责,但也开荒屯田,发展经济。几年下来,金官的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地军民就先自发地赶起街来了。金鸣时为了规范镇上的赶街时间和地点,就发布安民告示,在金官设立集市贸易,每五天赶集一次,并在金官按统一的规划建设街道。街的建设,也是中原样式,一点也没有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味道。
金官古镇上的人,到现在为止都还保持着许多的湖南特点。镇上的老奶奶头上戴高包头,当地人称“首巾”。“首巾”要结婚后的女子才戴,未结婚的女孩子戴帽子或留长发。留长发不戴帽子者,当地人称“打凉头”。成年妇女戴的“首巾”为黑色布料做成,用一块黑布,折成细细的皱折,然后再缝好两头,象一片圆形的荷叶,戴在头上。妇女还系宽腰带,长围裙。有时候,围裙卷起来,还可以在里面放上东西,这时候,围裙就叫做“衣兜”。镇上的人说话更有特色,把“我”称为“爹”,说“我们”,要说成“爹们”。我用“爹”来代替,是金官古镇非常流行的口头语,甚至在整个三川坝子里也能通行。他们说医院为“医万”,街为“该”,鞋为“孩”,说衬裤是 “小衣”,月亮为“太阴”,太阳称“热头”,石头为“牛子”等等,这都和湖南口音相通。这里称呼男性同辈人叫“老表”,好象是叫同志一样,绝对不会叫错。有人说金官人叫谁都是老表,就笑话说:“你们是江西老表还是湖广老表。”其实,金官人的祖先,正是从湖南和江西迁到三川来的,只是在六百年间,没有人过多地提起这件事而己。
金官古镇建起街来,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金官古镇位于丽江“三川”坝子的中心地带,同时,它作为三川最大集贸市场,也就成了三川人和丽江赶马人心里的中心。短短几年,金官古镇就成了丽江最大的集贸市场,全省八大集贸市场之一。在旧社会,金官古镇的名气比现在还要大。整个滇西,知道丽江古城的人,就知道永胜有个金官古镇。丽江古城的人常吃从金官街上驮到丽江的大米,常讲述金官马帮的故事。金官古镇的人也向往着玉龙雪山下的那座古城,古城的民族风情,丰富的纳西文化吸引着金官古镇的人。金官古镇和丽江古城相隔不远,现在只是两小时的车,过去是三天的马路。三天的马路,赶马人不觉得遥远。
金官古镇过去还是丽江马帮最大的集散地之一。外省的马帮,丽江的马帮,金官本地的马帮,都喜欢到古镇上住店或备货。金官古镇是三川的中心集市,街上不但有大米、小麦、蚕豆、玉米、黄豆等等一些温带粮食作物,而且还有蚕丝,红糖,土碱,三川火腿,鸡蛋鸭蛋这样一些土特产品。金官街上有的东西,丽江没有。金官街上没有的东西,马帮们从丽江驮来。象盐,布匹,药品等等物资,就是靠马帮从丽江古城驮到街上来的。金官街赶集的人最多,坝子四周山上,居住着四个乡,十多万人,他们每个街都要到金官来,卖他们的产品,买回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所以,这条街上的东西最好销,有人说,在金官街上,连狗屎都能卖掉,意思是说,到了金官街上,就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从这样一句乡村土语里,可想而知,金官街的市场之好。
因此,就有很多的商人到金官来做生意。这里自古就有四川人,浙江人,江苏人… …来卖东西买东西,把钱赚了回去,也把钱消耗在金官街上。到了街天,这里的赶街人是人山人海。一条不起眼的街上,赶街的人一个挨一个,挤得水泄不通。走在街上,你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有时候被挤得脚都不能着地,让人拥着走。到了冬天,是乡下农闲的日子,赶街的人更多。春节年关,每天到街上的人每天有四万多,金官街上的每一条巷子里,到处都挤着人。我们无法描述金官古镇上的这种赶街奇观,很难说清金官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的赶街现象。
我还没有二十岁的时候,就常在金官古镇上做生意。我常去联系生意的一家人姓范,人们都叫他老范。老范是一个老马帮,他的儿子曾和我一起怒江修公路。老范家住在古镇的中街,门口有一口老井。也不知这井是什么时候修的了,井口是四方的,不象别处的井,井口是圆形的。整个三川坝的人,还有街上的人都叫这井为“四方井”。四方井边上有一棵大榕树,一年四季枝繁叶茂。井水很旺盛,整条街上的人,都吃这井里的水。
老范是四川人,赶马的时候在金官古镇安家了。老范有一只眼睛瞎了,他说是赶马的时候被牲口踢瞎了的。老范眼睛不好,但算账很清楚,我和他每做一次生意,他都没有吃过一次亏,当然,我觉得他也没有让我吃过亏。我和老范家做生意,都是由我到山上去趸山货,由老范家在街上零卖。我也知道把货拿给老范去销,在价格上要便宜一点,但如果我自己去街头上卖,却还卖不到老范给我的价钱。所以,到现在为止,我都感谢老范,是他教会我了生意,教会我了生活。我在老范家做生意的时候,四方井里曾淹死过一个人,听说是一个马帮,因为神经失常跳了井的。那时候,我有时也因生意不顺心而烦恼。我对老范和他的儿子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时候,心里难过的时候谁个没有,但我们怎么就是不会神经?老范和他的儿子听了都觉得我说话好笑,都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
在四方井旁边,有一个开小店的老人,人们都知道他姓万,叫他万老板。我到老范家的时候,常到他的铺子里去买一盒烟,一包火柴什么的。万老板旧社会也是马帮,听口音好象是大理人。我问老范,万老板是哪里人,老范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老范只说万老板从年轻时候赶马,一直赶到解放前夕。万老板解放前是帮人家赶马,整年都在路上,无田无地。解放后土地改革,万老板成了小商贩阶层,属于供销合作社管理,于是就到街上来开店。一条街上的人都叫他“社干”,“社干”的意思是:合作社的干部。合作社的干部,那几年是十分吃香的人物。那时候,买茶叶,买肥皂都得凭证供应,可想而知,“社干”手里的权力有多大。所以,我觉得万老板开店的那几年,也和赶马的时候一样风光。
万老板赶马的时候就常在街上做生意,知道街上的行情,也和街上的生意人熟悉,到街上做生意,也就得心应手。万老板赶马时候娶不到媳妇,到了开小店时,却找到了一个比他年轻二十多岁的女人。一条街头上的人,都说万老板有艳福,他赶牲口的时候,在赶马路上就有相好,到了老了,却又娶到了年轻漂亮的女人。这真让人羡慕而又妒忌。可惜老板万比媳妇死得早,万老板死的时候,媳妇才五十来岁。万老板怕媳妇难渡他死后的寂寞的日子,就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一部份,为媳妇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时候,街上有自行车的人相当少)。媳妇学了半年才把自行车学会,整天骑着在三川坝子里乱跑,在金官街上走来走去,打发着寂寞的时光。老板万的媳妇会骑自行车,但不会摇车铃(可能是骑车不熟悉,来不及摇),车行在路上,老远喊着过路人:“妹妹——让车让车”或者喊:“哥哥——让车”。前些日子我到金官古镇去采访,整个三川的人,整条金官街上的人,都还记得有老万这个老马帮,有一个骑自行车喊人让车的老太太。
在丽江,在滇西,象金官古镇这样建得早的街道还不多。据《永胜县志》记载,金官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街也和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官建街,是在“洪武调卫”后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如果不是朱元璋的南兵西调,我们就想象不出现在的金官古镇又是什么一个街道。是年,“洪武调卫”军官金鸣时带部队居此,金鸣时就是当地最大的官,所以地名也就取为“金官”。他们在金官有戌边的职责,但也开荒屯田,发展经济。几年下来,金官的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地军民就先自发地赶起街来了。金鸣时为了规范镇上的赶街时间和地点,就发布安民告示,在金官设立集市贸易,每五天赶集一次,并在金官按统一的规划建设街道。街的建设,也是中原样式,一点也没有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味道。
金官古镇上的人,到现在为止都还保持着许多的湖南特点。镇上的老奶奶头上戴高包头,当地人称“首巾”。“首巾”要结婚后的女子才戴,未结婚的女孩子戴帽子或留长发。留长发不戴帽子者,当地人称“打凉头”。成年妇女戴的“首巾”为黑色布料做成,用一块黑布,折成细细的皱折,然后再缝好两头,象一片圆形的荷叶,戴在头上。妇女还系宽腰带,长围裙。有时候,围裙卷起来,还可以在里面放上东西,这时候,围裙就叫做“衣兜”。镇上的人说话更有特色,把“我”称为“爹”,说“我们”,要说成“爹们”。我用“爹”来代替,是金官古镇非常流行的口头语,甚至在整个三川坝子里也能通行。他们说医院为“医万”,街为“该”,鞋为“孩”,说衬裤是 “小衣”,月亮为“太阴”,太阳称“热头”,石头为“牛子”等等,这都和湖南口音相通。这里称呼男性同辈人叫“老表”,好象是叫同志一样,绝对不会叫错。有人说金官人叫谁都是老表,就笑话说:“你们是江西老表还是湖广老表。”其实,金官人的祖先,正是从湖南和江西迁到三川来的,只是在六百年间,没有人过多地提起这件事而己。
金官古镇建起街来,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金官古镇位于丽江“三川”坝子的中心地带,同时,它作为三川最大集贸市场,也就成了三川人和丽江赶马人心里的中心。短短几年,金官古镇就成了丽江最大的集贸市场,全省八大集贸市场之一。在旧社会,金官古镇的名气比现在还要大。整个滇西,知道丽江古城的人,就知道永胜有个金官古镇。丽江古城的人常吃从金官街上驮到丽江的大米,常讲述金官马帮的故事。金官古镇的人也向往着玉龙雪山下的那座古城,古城的民族风情,丰富的纳西文化吸引着金官古镇的人。金官古镇和丽江古城相隔不远,现在只是两小时的车,过去是三天的马路。三天的马路,赶马人不觉得遥远。
金官古镇过去还是丽江马帮最大的集散地之一。外省的马帮,丽江的马帮,金官本地的马帮,都喜欢到古镇上住店或备货。金官古镇是三川的中心集市,街上不但有大米、小麦、蚕豆、玉米、黄豆等等一些温带粮食作物,而且还有蚕丝,红糖,土碱,三川火腿,鸡蛋鸭蛋这样一些土特产品。金官街上有的东西,丽江没有。金官街上没有的东西,马帮们从丽江驮来。象盐,布匹,药品等等物资,就是靠马帮从丽江古城驮到街上来的。金官街赶集的人最多,坝子四周山上,居住着四个乡,十多万人,他们每个街都要到金官来,卖他们的产品,买回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所以,这条街上的东西最好销,有人说,在金官街上,连狗屎都能卖掉,意思是说,到了金官街上,就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从这样一句乡村土语里,可想而知,金官街的市场之好。
因此,就有很多的商人到金官来做生意。这里自古就有四川人,浙江人,江苏人… …来卖东西买东西,把钱赚了回去,也把钱消耗在金官街上。到了街天,这里的赶街人是人山人海。一条不起眼的街上,赶街的人一个挨一个,挤得水泄不通。走在街上,你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有时候被挤得脚都不能着地,让人拥着走。到了冬天,是乡下农闲的日子,赶街的人更多。春节年关,每天到街上的人每天有四万多,金官街上的每一条巷子里,到处都挤着人。我们无法描述金官古镇上的这种赶街奇观,很难说清金官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的赶街现象。
我还没有二十岁的时候,就常在金官古镇上做生意。我常去联系生意的一家人姓范,人们都叫他老范。老范是一个老马帮,他的儿子曾和我一起怒江修公路。老范家住在古镇的中街,门口有一口老井。也不知这井是什么时候修的了,井口是四方的,不象别处的井,井口是圆形的。整个三川坝的人,还有街上的人都叫这井为“四方井”。四方井边上有一棵大榕树,一年四季枝繁叶茂。井水很旺盛,整条街上的人,都吃这井里的水。
老范是四川人,赶马的时候在金官古镇安家了。老范有一只眼睛瞎了,他说是赶马的时候被牲口踢瞎了的。老范眼睛不好,但算账很清楚,我和他每做一次生意,他都没有吃过一次亏,当然,我觉得他也没有让我吃过亏。我和老范家做生意,都是由我到山上去趸山货,由老范家在街上零卖。我也知道把货拿给老范去销,在价格上要便宜一点,但如果我自己去街头上卖,却还卖不到老范给我的价钱。所以,到现在为止,我都感谢老范,是他教会我了生意,教会我了生活。我在老范家做生意的时候,四方井里曾淹死过一个人,听说是一个马帮,因为神经失常跳了井的。那时候,我有时也因生意不顺心而烦恼。我对老范和他的儿子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时候,心里难过的时候谁个没有,但我们怎么就是不会神经?老范和他的儿子听了都觉得我说话好笑,都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
在四方井旁边,有一个开小店的老人,人们都知道他姓万,叫他万老板。我到老范家的时候,常到他的铺子里去买一盒烟,一包火柴什么的。万老板旧社会也是马帮,听口音好象是大理人。我问老范,万老板是哪里人,老范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老范只说万老板从年轻时候赶马,一直赶到解放前夕。万老板解放前是帮人家赶马,整年都在路上,无田无地。解放后土地改革,万老板成了小商贩阶层,属于供销合作社管理,于是就到街上来开店。一条街上的人都叫他“社干”,“社干”的意思是:合作社的干部。合作社的干部,那几年是十分吃香的人物。那时候,买茶叶,买肥皂都得凭证供应,可想而知,“社干”手里的权力有多大。所以,我觉得万老板开店的那几年,也和赶马的时候一样风光。
万老板赶马的时候就常在街上做生意,知道街上的行情,也和街上的生意人熟悉,到街上做生意,也就得心应手。万老板赶马时候娶不到媳妇,到了开小店时,却找到了一个比他年轻二十多岁的女人。一条街头上的人,都说万老板有艳福,他赶牲口的时候,在赶马路上就有相好,到了老了,却又娶到了年轻漂亮的女人。这真让人羡慕而又妒忌。可惜老板万比媳妇死得早,万老板死的时候,媳妇才五十来岁。万老板怕媳妇难渡他死后的寂寞的日子,就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一部份,为媳妇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时候,街上有自行车的人相当少)。媳妇学了半年才把自行车学会,整天骑着在三川坝子里乱跑,在金官街上走来走去,打发着寂寞的时光。老板万的媳妇会骑自行车,但不会摇车铃(可能是骑车不熟悉,来不及摇),车行在路上,老远喊着过路人:“妹妹——让车让车”或者喊:“哥哥——让车”。前些日子我到金官古镇去采访,整个三川的人,整条金官街上的人,都还记得有老万这个老马帮,有一个骑自行车喊人让车的老太太。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