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财】命运赋予的欢乐与梦想
2020-09-17抒情散文房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27 编辑
命运赋予的欢乐与梦想 ——纪念在中财论坛十二年的岁月人是有地缘关系的,生活在
命运赋予的欢乐与梦想 ——纪念在中财论坛十二年的岁月人是有地缘关系的,生活在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27 编辑 <br /><br /> 命运赋予的欢乐与梦想 ——纪念在中财论坛十二年的岁月
人是有地缘关系的,生活在地球上,居者在其所。写作大概亦是如此,我生产的文字,也要有一个安居的地方。十几年前的某个中午,一个写诗歌的朋友告诉我,有一家支付作者稿费的论坛,叫“中财论坛”。他给我发来了地址。
在论坛注册下“房子”,时间:2003年5月30日10点30分。回头看,在一个绵延不尽的时光链条上,它依稀如一根标杆,只是依然恍若梦境。事实上,人很容易忘记过去经历的细节,很多时候记忆能提供的不过是模糊的影像,记忆的证据在不断消失的时间里,会被涂抹掉的。幸运的是,论坛留存了这个标志性的符号。
这样一路走来,就像上了一条没有改变方向的船……它成了我写作上,一条恒定的运行轨迹。后来的不同阶段,直至十几年后的今天,在寻找人生刻度时,它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它仿佛一个镜面,映照出这些年来,我从小说到诗歌、散文以及评论的写作历程。同时,也交织呈现出,在此有过很多文字交集者的面孔。
以诗歌的名义
2003年5月始,我大多溜达在明月清风和春夜听雨,一手写诗歌,一手写散文。我像一个和文字有着死磕命运的人,和一个个方块字较劲,把一个个汉字,反来复去地摆弄,将一句话和另一句话颠来倒去的分行,渐渐的,我摸索到了一些“道道”。
起初,我在梦游太虚发了一些积累的小说,便开始在明月清风发诗歌。论坛每周两次计酬(实行一段时间之后,改为每周一次),作者每周可创作出两篇作品发在论坛。我逐渐养成一周写一篇诗歌和一篇散文的习惯。其时,百里烟、简然担任诗歌版主。大概几个月之后,百里烟辞职,我被推荐上来和简然、冰雨搭档。版主和会员互动氛围很好,论坛交流热烈,跟帖频繁及时。
当时,我从纸媒转向电脑尝试写作,网络提供的发表空间,带来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写作数量上有了自我要求,有辛苦,有压力,也有实效。把自己的“孩子”拿到众人的目光下,任人评说,是一种冒险的快乐。而这种彼此共荣存在的方式,是一种美好的现象。一大批好作品,也由此而生。此中,大家活跃而欢乐,彼此成为朋友,诸如简然、冰雨、透透、水没有翅膀、后村别调、缥缈孤鸿、晚亭等等。
诗歌论坛经常搞一些同题征文,为会员作品做电子文本,并建立交流的QQ群,形成了一个天南地北作者共聚的场所。从论坛到QQ群,乃至电话联系,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中财诗歌作者的空间团体。文学论坛对于从传统媒体进入网络写作的作者而言,在那时,还是个全新的媒体,是“新生事物”。从论坛的管理者到版主再到作者,大家合力推动论坛的发展与繁荣,许多的举措应运而生,不断吸引着外边诗歌作者参与进来。
聚集在“明月清风”,以文会友,渐渐的,大家又从这个大本营,“流放”到其它一些网站和论坛,而一些人以中财论坛会员的身份在“外地”相遇,会结成同盟。我也常参加一些网站和论坛的征文,以诗歌和散文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也获得过不错的成绩。依然记得那时,一批非常有实力的诗歌作者,除上文提到的外,还有万里山水、山村墨人、高山流水、冷雨桑、如斯、圆月弯刀等等。 从在论坛发表第一篇小说,我以贩卖文字为业,依靠论坛一大批朋友写作上的相互促进,写成了一篇篇的诗歌。在这里,我像一个赶集的人,走进农贸市场,给大家展览文字。自然每个作者都是这样,相互评头品足,切磋生产技艺,不断完成着自己的精神产品。饮水思源,自然要感谢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搭建了这个流通平台。
以散文的名义
随着时间流逝,我在写作文体上,更多倾向散文写作。
2007年4月,敬一兵老兄作为散文版版主发起倡导“围绕散文写作”对会员访谈。当时版主还有高迎春(高版因事没能参与)、黑龙江小龙女、雨夜昙花,分版主提问和会员提问环节,我作为被访谈的会员之一,和大家就散文创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那是一次非常深刻全面地对散文写作及相关问题的梳理与认识。这次访谈给我提供了,反思调整写作方向的机遇。后来,访谈内容,经过整理,放入我2009年出版的散文随笔集《境遇》里。
那个时期,我的思维之地仿佛被浇灌了足够的养分,它像热带植物,伸展着强劲的攀爬触须。它吸纳我的血肉,不停生长,茂密而繁盛。访谈构成了一种对写作的重要反刍与矫正,作为园丁,我也在冷静地修剪,按照内心的愿望,让它们长成梦寐以求的样子。这正是依托中财论坛进行的转折。我以此调整思路,打开意识流向隧道,散文写作界面更加宽泛和深入。它仿佛一个节点,如同竹子的生长,靠着节点的支撑,显现出良好的生长姿态。
2010年3月,论坛新老版主替代,敬一兵、高迎春、琴若雨辞职,我被游说到散文版做了版主,和笨小暖、落梅、匣子搭档,散文版文章与跟帖评读量非常大,牵扯很多精力,加之,觉得诗歌写作走入到了某个无法突破的点上,于是决定放弃,专心散文写作。
在一种碰撞交流的状态下,我对散文写作的投入,进入到了一种不断“开化”的境地,以阅读、思考引导自己的写作,而在论坛上,大家非常有深度的点评和探讨,也在促进写作深度的进入。一批散文作者,深入肌理,谈论散文内涵与文本,共同结盟成一个团结进步的团体。我是一个受益者。
这年的11月,我参加了山东作协的散文创作高妍班,在课堂上,我作了《散文是认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魔镜》的发言,这篇文章后来在《山东作家》《岁月》《当代散文》等一些刊物上发表转载。网络上,中国作家网等许多网站转载,还有许多博客大量转发。论坛朋友高迎春、梁星钧等许多朋友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注。
2013年12月,我另一本散文集《被时间偷窥的秘地》出版,和第一本《境遇》一样,收录的文章几乎全部首发于中财论坛。在论坛朋友峻毅的介绍下,周闻道先生在阅读完电子文本后,用很短的时间,为本书写就了长篇评论《房子散文中的人》。论坛老友王克楠专门就我的散文写过多篇评论,而因了这本书,他写就了万言的《房子散文论》。而本书也获得了各方关注,参与了省文学奖的评奖,市作协为它召开了作品讨论会,获得了本市政府的首届榴花文艺(文学创作)奖。
以中财论坛为平台写作,某种意义上说,成就了我的写作,和许多作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作为一名老会员,和许多人一起,在这里坚守一份精神上的自足与成长,我非常感激那些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没有这样的互助与激励,我也是无法坚持到今天的。
在这里,一个人的行为与时间合谋,与其说留下的是文字印记,毋宁是岁月难以忘记的内心刻痕。它必然会储存到个人的时光记忆密码里。文字依附这个虚拟又真实的空间而存在。而那些文字,对于生产者来说,仿佛是一个人的“星座”。而一定是时间和空间,集约了生命的气象,和成长的启蒙之光。它对于人生和写作,像夜晚的灯火,从内心生成,在精神的天空里,趋于微明而散布出美丽的光辉。
在持续写作的道路上
十二年之后,时代和个人,都发生了一些无法预料的变化,而我还在这里。
一些人走了,一些老朋友依然在留守。大家信赖写作,难舍文字带来的快乐。一如现在,李兴文、木门长子、剑鸿、澧水寒儒、何足道哉、敬一兵、王克楠、何也、薛暮冬、川媚、摇曳风铃等新老朋友,集结在这里,在一片无垠之地,借助文字,自由行走,以文字的灯火照亮内心的甬道。
回望过去,那些白天与黑夜写成的文字,记录了我的写作与成长。那排列整齐的文章,像绵延不尽的阶梯,印满我的脚印,它们又仿佛埋下的种子,长成一片片的丛林。我设想自己像那个《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迷恋山光水色,穴居在了文字生成的树林里,并在那儿“独居”,潜心耕耘一片蛮荒之地,一心劳作,直到人生终老。
毫无疑问,写作这样一种劳动,支撑了我在人世的行走,以几百万字,码成了自己这所“房子”,它虽然是一座“空中楼阁”,却也是我梦想的一个“化身”。而我们这些来自“地球村”的人,以写作的名义聚集在中财论坛,作为相互关照的邻居,彼此都拥有了一份精神的栖息地。
好吧,再次感谢中财论坛,感谢多年来,以李金英管理员为代表的管理者,也谢谢我们自己,以一种恒定的精神信仰,在这里构建着自己的文字城堡。 2015年7月26日
人是有地缘关系的,生活在地球上,居者在其所。写作大概亦是如此,我生产的文字,也要有一个安居的地方。十几年前的某个中午,一个写诗歌的朋友告诉我,有一家支付作者稿费的论坛,叫“中财论坛”。他给我发来了地址。
在论坛注册下“房子”,时间:2003年5月30日10点30分。回头看,在一个绵延不尽的时光链条上,它依稀如一根标杆,只是依然恍若梦境。事实上,人很容易忘记过去经历的细节,很多时候记忆能提供的不过是模糊的影像,记忆的证据在不断消失的时间里,会被涂抹掉的。幸运的是,论坛留存了这个标志性的符号。
这样一路走来,就像上了一条没有改变方向的船……它成了我写作上,一条恒定的运行轨迹。后来的不同阶段,直至十几年后的今天,在寻找人生刻度时,它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它仿佛一个镜面,映照出这些年来,我从小说到诗歌、散文以及评论的写作历程。同时,也交织呈现出,在此有过很多文字交集者的面孔。
以诗歌的名义
2003年5月始,我大多溜达在明月清风和春夜听雨,一手写诗歌,一手写散文。我像一个和文字有着死磕命运的人,和一个个方块字较劲,把一个个汉字,反来复去地摆弄,将一句话和另一句话颠来倒去的分行,渐渐的,我摸索到了一些“道道”。
起初,我在梦游太虚发了一些积累的小说,便开始在明月清风发诗歌。论坛每周两次计酬(实行一段时间之后,改为每周一次),作者每周可创作出两篇作品发在论坛。我逐渐养成一周写一篇诗歌和一篇散文的习惯。其时,百里烟、简然担任诗歌版主。大概几个月之后,百里烟辞职,我被推荐上来和简然、冰雨搭档。版主和会员互动氛围很好,论坛交流热烈,跟帖频繁及时。
当时,我从纸媒转向电脑尝试写作,网络提供的发表空间,带来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写作数量上有了自我要求,有辛苦,有压力,也有实效。把自己的“孩子”拿到众人的目光下,任人评说,是一种冒险的快乐。而这种彼此共荣存在的方式,是一种美好的现象。一大批好作品,也由此而生。此中,大家活跃而欢乐,彼此成为朋友,诸如简然、冰雨、透透、水没有翅膀、后村别调、缥缈孤鸿、晚亭等等。
诗歌论坛经常搞一些同题征文,为会员作品做电子文本,并建立交流的QQ群,形成了一个天南地北作者共聚的场所。从论坛到QQ群,乃至电话联系,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中财诗歌作者的空间团体。文学论坛对于从传统媒体进入网络写作的作者而言,在那时,还是个全新的媒体,是“新生事物”。从论坛的管理者到版主再到作者,大家合力推动论坛的发展与繁荣,许多的举措应运而生,不断吸引着外边诗歌作者参与进来。
聚集在“明月清风”,以文会友,渐渐的,大家又从这个大本营,“流放”到其它一些网站和论坛,而一些人以中财论坛会员的身份在“外地”相遇,会结成同盟。我也常参加一些网站和论坛的征文,以诗歌和散文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也获得过不错的成绩。依然记得那时,一批非常有实力的诗歌作者,除上文提到的外,还有万里山水、山村墨人、高山流水、冷雨桑、如斯、圆月弯刀等等。 从在论坛发表第一篇小说,我以贩卖文字为业,依靠论坛一大批朋友写作上的相互促进,写成了一篇篇的诗歌。在这里,我像一个赶集的人,走进农贸市场,给大家展览文字。自然每个作者都是这样,相互评头品足,切磋生产技艺,不断完成着自己的精神产品。饮水思源,自然要感谢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搭建了这个流通平台。
以散文的名义
随着时间流逝,我在写作文体上,更多倾向散文写作。
2007年4月,敬一兵老兄作为散文版版主发起倡导“围绕散文写作”对会员访谈。当时版主还有高迎春(高版因事没能参与)、黑龙江小龙女、雨夜昙花,分版主提问和会员提问环节,我作为被访谈的会员之一,和大家就散文创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那是一次非常深刻全面地对散文写作及相关问题的梳理与认识。这次访谈给我提供了,反思调整写作方向的机遇。后来,访谈内容,经过整理,放入我2009年出版的散文随笔集《境遇》里。
那个时期,我的思维之地仿佛被浇灌了足够的养分,它像热带植物,伸展着强劲的攀爬触须。它吸纳我的血肉,不停生长,茂密而繁盛。访谈构成了一种对写作的重要反刍与矫正,作为园丁,我也在冷静地修剪,按照内心的愿望,让它们长成梦寐以求的样子。这正是依托中财论坛进行的转折。我以此调整思路,打开意识流向隧道,散文写作界面更加宽泛和深入。它仿佛一个节点,如同竹子的生长,靠着节点的支撑,显现出良好的生长姿态。
2010年3月,论坛新老版主替代,敬一兵、高迎春、琴若雨辞职,我被游说到散文版做了版主,和笨小暖、落梅、匣子搭档,散文版文章与跟帖评读量非常大,牵扯很多精力,加之,觉得诗歌写作走入到了某个无法突破的点上,于是决定放弃,专心散文写作。
在一种碰撞交流的状态下,我对散文写作的投入,进入到了一种不断“开化”的境地,以阅读、思考引导自己的写作,而在论坛上,大家非常有深度的点评和探讨,也在促进写作深度的进入。一批散文作者,深入肌理,谈论散文内涵与文本,共同结盟成一个团结进步的团体。我是一个受益者。
这年的11月,我参加了山东作协的散文创作高妍班,在课堂上,我作了《散文是认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魔镜》的发言,这篇文章后来在《山东作家》《岁月》《当代散文》等一些刊物上发表转载。网络上,中国作家网等许多网站转载,还有许多博客大量转发。论坛朋友高迎春、梁星钧等许多朋友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注。
2013年12月,我另一本散文集《被时间偷窥的秘地》出版,和第一本《境遇》一样,收录的文章几乎全部首发于中财论坛。在论坛朋友峻毅的介绍下,周闻道先生在阅读完电子文本后,用很短的时间,为本书写就了长篇评论《房子散文中的人》。论坛老友王克楠专门就我的散文写过多篇评论,而因了这本书,他写就了万言的《房子散文论》。而本书也获得了各方关注,参与了省文学奖的评奖,市作协为它召开了作品讨论会,获得了本市政府的首届榴花文艺(文学创作)奖。
以中财论坛为平台写作,某种意义上说,成就了我的写作,和许多作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作为一名老会员,和许多人一起,在这里坚守一份精神上的自足与成长,我非常感激那些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没有这样的互助与激励,我也是无法坚持到今天的。
在这里,一个人的行为与时间合谋,与其说留下的是文字印记,毋宁是岁月难以忘记的内心刻痕。它必然会储存到个人的时光记忆密码里。文字依附这个虚拟又真实的空间而存在。而那些文字,对于生产者来说,仿佛是一个人的“星座”。而一定是时间和空间,集约了生命的气象,和成长的启蒙之光。它对于人生和写作,像夜晚的灯火,从内心生成,在精神的天空里,趋于微明而散布出美丽的光辉。
在持续写作的道路上
十二年之后,时代和个人,都发生了一些无法预料的变化,而我还在这里。
一些人走了,一些老朋友依然在留守。大家信赖写作,难舍文字带来的快乐。一如现在,李兴文、木门长子、剑鸿、澧水寒儒、何足道哉、敬一兵、王克楠、何也、薛暮冬、川媚、摇曳风铃等新老朋友,集结在这里,在一片无垠之地,借助文字,自由行走,以文字的灯火照亮内心的甬道。
回望过去,那些白天与黑夜写成的文字,记录了我的写作与成长。那排列整齐的文章,像绵延不尽的阶梯,印满我的脚印,它们又仿佛埋下的种子,长成一片片的丛林。我设想自己像那个《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迷恋山光水色,穴居在了文字生成的树林里,并在那儿“独居”,潜心耕耘一片蛮荒之地,一心劳作,直到人生终老。
毫无疑问,写作这样一种劳动,支撑了我在人世的行走,以几百万字,码成了自己这所“房子”,它虽然是一座“空中楼阁”,却也是我梦想的一个“化身”。而我们这些来自“地球村”的人,以写作的名义聚集在中财论坛,作为相互关照的邻居,彼此都拥有了一份精神的栖息地。
好吧,再次感谢中财论坛,感谢多年来,以李金英管理员为代表的管理者,也谢谢我们自己,以一种恒定的精神信仰,在这里构建着自己的文字城堡。 2015年7月26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