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漫游到语词的边界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对于散文作品的喜欢,有时候计较名气名家其实是相当无聊的事情,文字如果能震撼你,就是与你有缘,名气与名家能够吓倒你我的话,证明我们本身就是小人,而没有进入文字之门,更无从说文字之边远,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文字:它本身让你久久怀想而又不给你缥缈和心累,我觉得散文的阅读是要让人离开圈子离开奴性走向自我而不是相反......
应试教育固化的主题模式,至今仍在消弭和荼毒后应试时代个性散文的产生和成长,当下形形色色的散文作者做出这样那样的突围,但成品似乎还是在受着陈旧的价值体系的估值,散文已经成为非功利性的文本切入了人的生活娱乐肌理深层,我们更需要一种顺乎宇宙发散规则的散文,去主题去中心化,让散文解放,让散文“散”。

(一)
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引用,经统计湖南不同层级的教科书和理论书,引用着浩繁的各类第三者的话语,作为当然的散文真理用于肯定或否定,时至今日这实在是散文的不幸,这些不经过散文书写者个体大脑识别的话语,展现的是固化的词语运动形态而无证明力。
要建立完善的自我范式,散文必须消解引用,哪怕是大家,哪怕是经典,首先不要直接引用,古典或大家,都不可以成为散文叙事个体经验的直接证据用之于证明,妥当的是用你自己的感受言说,一时对错对散文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真实的语境。
散文语言要回避解说性的语词,你凭什么就具有天然的优势高高在上?回避解说性的语词就是回到现场自然反射的主客体平等的语言状态,散文不需要强调说话者,而要更多让地域贴近与你说话,地域是特定的不可替代的空间,一个时代一方水土,地域是终极的,散文叙事转向身体日常其实强调的也是历时共时上的地域。历时共时上的地域决定散文叙事主体可以做跨语文语言实验,比如适当嫁接物理的,生物的,或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术语等,而让其产生新的语义,还有是通过差异性试错,产生一种新的语感和能被人进而接受的语义,这样的散文,其实胜过教科书那些中规中矩的技巧,在语言层面贡献当然更多更大。
最好的散文,不是语言完美无误,没有语言贡献的散文才真的不是好散文。语词偶尔用非正常搭配,容留可以容忍的错误,或许会有语词贡献,就算没有,也要试,这种要求,在应试体系上是毁灭人的个性的,散文要消解伪思想------伪思想其实是最平庸的东西,别神秘化,所谓消解伪思想,就是你文本中没有旧思想让你多余重复重叠,本来只是思想的碎片而不是思想的体系。思想的碎片经验,不可在文本中以思想体系的形态展现,二者不同。散文就是要反对碎片经验企图以思想体系霸权出现,而只让语词上位登场闪亮,思想,那是哲学家的事,散文作者自重。
你越是遮蔽思想的碎片,反而不用担心散文纯碎性。用非正常搭配,串联思想碎片,而让其系统化,成为新的散文经验系统,告别经验恰恰是生产新经验,新经验具有覆盖置换的功能,新的经验获取,比唯美更重要。

(二)
散文无疑要发散词语,然后才能指挥词语性交怀孕,语词从自己的母城出发,穿透文本丛林,嫁到一个域外的方阵,就构筑自己的散文体症。多年前谢宗玉写成的《遍地药香》,分享给我们一个虚幻的瑶山,而不是一组药草的简介,名词间的调情继而内核聚变爆炸,比起省内外后来很多新散文作者,对某类同性质事物罗列叙事构成散文,《遍地药香》无疑具有先锋前瞻性。
广义散文因其无限的开放性修辞,展开到一个令写作个体相比渺小卑微的艺域,这是散文真正的超越,词语真正的解放,你不再是唯我独尊,而是众生平等,你不再是矫情地滑入故乡或是童年记忆,故乡天涯今生来世是无边的平等客体,审美审丑审智彼此奇妙陌生伴生,而不是熟悉透了因而糟透了。
众生平等是散文主客体构成的基本需求,本质上具有互换性质,主体开放突破了狭义散文的意义边界。爱,美,等等情怀,只是无量维度的某一语境构成,写一篇散文涉及的诸多事项破解,比一篇散文的完成愉悦更多,这或许是散文书写者或聚或离至死的迷津。
福柯一直致力于监狱模型的阐释,他所好的不是监狱本身,而是构筑监狱的要素恰恰是大社会要素的镜像,无限的小无限的大都是基于散文叙事主体的发散扩展。
骨子里相同的文本,要实现快速甄别,我们理应沿词语的出发路径始,直达所谓的主题,拆解其同构性,一味地同构无异于抄袭,散文因而停滞,令人生厌。
前些年周闻道兄与我之间聊过有关旅游散文-------我们已经厌倦了这样的旅游文字:时间,地点,约了什么朋友,从哪里出发,看过哪些景点。他们带着新奇和炫耀的口吻向我们抖搂,那些景点多么美,像八仙过海,像麻姑献寿,像鹊桥相会。那些地方多么奇,蓬莱仙景,世外桃源,只有在梦中才看见过。他们乐得直拍手,惊出了一身冷汗,汗水湿透了几层衣衫,心里咚咚直跳。他们在飞机上俯眺云海,他们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他们到海底潜泳,和哪些海生动物做朋友,亲切地和它们打招呼。他们下榻的是什么宾馆酒店,吃过什么生猛海鲜,他们对这段旅程过目不忘,永生难忘,相约明年再来;这些东西被称为旅游散文,作为散文家族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大量地充斥于报纸副刊、杂志补白、电视散文和各大散文网站中,让我们看得头昏脑胀,就像是顿顿都吃那种熬得发黄的白菜,我们只要一闻到就不再有食欲有胃口,就肠胃痉挛,是这样的所谓“散文”让旅游散文苍白浅薄让人瞧不起。是这样的所谓“旅游散文”让散文成为文学大家族中的小瘪三让人不再对她存有尊重。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散文已经没落,已经成为草台班子、边角料。
这是散文的悲哀,也是写散文的我们的悲哀。不能悦己的散文焉能悦人啊!因而我们要对某些模式散文素怀警惕之心。

(三)
好散文作家或文化学者不只是拥有自己的著作,更在于拥有成百上千个自由运用的脱离公共语系法则的关键词异于常人,你就觉得味道不同,即便是政治的法学的经济学的专业词汇偶尔错词,但还是不影响他文本的整体上乘,其散文具备技术性生产的强力特征,又完全具备人心最柔软的秉质,散文作者建立自己的词库,建立自己的不能被他人同构的隐秘文本秩序,别人不能置换你告别经验生产经验的历程,你就特立。作家到了某一个高度,他的每篇文章都可能发表,你别眼红,是因为文本确实要素完备,特别是经历,让人自身精进,而他人不可及,他可以从要素完备与缺失的视角肢解与合成散文文本,用以制造好的散文体式。
散文以人为本,人就被赋予话语霸权,就有中心而不散了,这不是散文的好事,散文的开放过程就是接纳天空大地上其它语言,形象,生命的或非生命的过程,打上中心印记的精英散文也不是值得推崇的方向,走过了一段语词历程和思想碎片,不能当然成为散文中重要的构件。
经验需要不断体验,经验最好的形态是告别,形成定式或哲理似的尾巴,就是不信任读者,如再引用,就是更不信任读者,从而封闭了作者读者的反射通道,开放文本必开放通道,文本互动,这是最起码的,对于同一现象,体验不会一致,从而,自然的应该将不同的体验共同印证,而不是排他,排他即非好散文,语气绝对化也是一种封闭,所谓多维度多视角的散文,怎么能对某一要素或维度绝对化呢?开放到不以人为本,不以某个既成观念为本,让事物自然展现,让阅读的愉悦延时,所谓回味无穷,改变一元化以人为本的思路进入多元共存,是散文应该的努力,你慢慢就感觉你的视域在徐徐展开。很多散文好手,他们只是以一种愉悦生活,写作,对他们不是目标,而是不经意的叙述,我读过叶梦《猫鱼就是我的命》,至今还在想念那猫鱼的味道,而我实际上压根就没吃到那猫鱼。
散文,真正活在茫茫人海中,任何精英写作,也只是人海中一霎那展现,面对时空,精英亦如蚁蝼,无可骄傲。叙事平和,相信读者,少引用,不居高临下,以一种自然的姿态展现,是散文作者该有的谦卑,就是道法自然让万物和谐共鸣。
节点,是创作散文值得注意的,导演为演员说戏,戏即是节点,小说中有情节,其中那个节就是节点,散文同样是由节点构筑的,如《鸟鸣》:山,树,季节,河,群鸟与孤鸟,鸟的伴随物,等等,等等。宾馆:房间,床,男人,女人,关系或许有性,偷情;时空的节点,关联,近似,反对等等。散文因这些节点量变质变,点,线,面,体,物,事物,关联物,域:一维,二维,三维,四维,多维……复调理论要求散文最低不是自闭单调而是开放的,对话理论要求散文作者读者文本共建。
知识可以百度,但经验和感觉快不来。很多作者意识到快速阅读中,阅读本质上不是为了创作,而是避免重复,从这样的角度说,我主张内心推动词语,恰恰最可能避免雷同。每个不同的内心都生产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散文作品是由作者读者导演演员甚至于观众共同建构的,作者不可以封闭读者的阅读审美通道,你就得开放自己的内心,从而文本抵达真相。
散文表现偏离文化中心的人事,也是最自然的状态散文,要是最自然状态的散文还暗合学术伦理,那就真是太幸运了。
地域散文,比如谢宗玉的瑶山,刘亮程的黄沙梁,那些人工环境的散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就是开放与深化的方向,如同野生菌与人工菌相比,那味道天渊之别,再聪明的写手,你都不能模拟到自然,但好文章要常怀消解之心,消解人为硬力。
散文的时态有过去式现在时将来时,三种空态是天,地,以及非天非地,非地是指不可视之地下,非天指不可见之天上,这样的时空才是散文的无限客体空间。从而可以产生散文语言的“背面事件”,如时间的背面,活着的背面:李白在世上活了80年,在地下活了1800年了。而不是用李白死了1800年了,就有文本的快感。
三种物质态是指气觉,味觉,音觉。散文需要这样的感觉才能建立认知觉,从而在读者的接受感官中生产刺激,进而与作者共鸣。可以说,没有物质觉的散文,寡说精神是没有受众的,当然这些是要素,至于手法完全不限,可以是显性也可以隐形。比如冰山一角,鸟声,音觉也,就是显性的,彼山之音类比至此山,隐性,地,可见部分,不可见部分,天亦如此,从而形成散文叙事分层。
散文可以广义修辞,但不可以有违常识常理,违常识常理的散文与扩展语词边界不是一回事,与试错不是一回事。
有些诗人写散文一是语感好,二是具有一种善性,从而合乎阅读的价值认同 ,三是诗人的散文较少解说性的霸权语言而更多的是类比启示性的询问语言,让阅读者感觉平等亲切。

(四)
散文之散还要区别外来语与母语的对接,比如主要语种法语英语与汉语言的语法变现区别,云南作家陈洪金的语言表达上,较多的采用了英语的运用补语,定语后置等等句法结构,与主谓宾结构的汉语叙事形式有较多区别,有些语感你就觉得另类一些。
   很碰巧的是,巴特,福柯和德里达,这三个哲学家都研究到了语言,都从语言和文字出发去解读世界和建构自己的哲学学术体系的,所以,我一直主张内心推动语词,一个怀孕的词语可以生下更小的词语,二个结婚的词语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词语域。开放散文,首先也是词语,这是根基,如果语词没过关,作家是不应该走得太远的,他应该转身进入语言之门。
结构,历史批评,话语批评,社会批评,诸如此类,最终可以符号化。现在很多散文作家,包括网络语言,不断的生产新词,有的对成语肢解,将一个公共的词或语,变成了非公共的词或语,这个词或语可能成了你的个人语词库中的一个,如此叠加。读书很多当然要,但不能被公共的东西同化了。个性词语是一个不断缩小的过程,是由庞大的公共词语库收缩为个体词语库的过程,收缩到自我,词语库自然就成了,这有难度,但先有100个词再200个……是可能的。
随便拿一篇文章做样本解构,本质就是在走公共词语向个体词语的运动路径,作品如果形成的新经验是非公共的,那么,构成非公共经验的词语当然也就只是你的,你最后只做自己!回到自己,就要建立自己的识别系统,你的不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每个人经历与阅读是不一样的,汪民安,汗漫,朱大可,巴特、福柯。他们从一个关键词展开就成著作,收缩就成自我的词库分子。
动态物,固着物,边界,时长,时态,小说式散文也是不断从关键词发散为子系统,孙系统,反之亦然,当然,不是单元线性而是多元立体的,这样就不是没有体系的作家可以做得了的,作散文的人,要更多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配置的书,这些书粗看与文学无关,但真实揭示事物的流变,引导人性的流变,其实更为开放深化的散文所必需。 
 
(五)
去人性,去中心。巴特有篇《恋人絮语》,特征是碎片式随笔,读一篇文章,品语感,知深浅,再是个人经验,三是人伦秩序,崇善者上之,散文如有骗读者的地方则作者很卑贱,他那小小的狡黠就令人恶心,写散文忠于读者不献媚读者,其实也是忠于自己内心。
二十一世纪又十多年过去了,最前沿的散文客体在哪里呢?
各种散文流派这样那样努力,开放散文作者起码应该具备对视像霸权和话语输出进行解构和叙事的能力。在伊斯兰国家,美国要实现霸权,先是占有话语 权高地,便阐释输出美国话语的价值观,递进到文化对抗,语言对抗,经济对抗,政治的对抗。作为文学,就以自己的范式表现这种话语输出。
在视像霸权前,传统散文在新媒介世界已经扁平化了,散文作品成为一个极小圈子的小摆件,虽不是死了,文字退到了隐蔽角落确是事实,但还是可以有高雅,只要你拓展更开放的领域。有些作家如:江心岛,阿简,他们虽然不是文字层面一线的散文家,但他们的文体形式非常新,感悟也极其独特,他们的散文中有大量的以形象对抗视像,这是散文的另一种存在。
外国不少获奖的作家,他们的散文文本,更有别于传统的形式,其题材也是表现话语输出的,话语输出不是很新的东西,可窥见散文维度的开放。话语输出的结果是文本输出,继而为霸权立法,重新更改资源配置规则,才是最新的。
文学的产生要么落后表现资源配置,要么超前预言资源配置,应该说是一个更大些的散文概念,由经济接近文学的概念,一个国家其实也是资源的层级配置,生产出民族和人的不同际遇与感受,世界范围内也是这样,从而生产出开放散文的形态。
当下最新的散文表现客体上,不应再集重兵聚于显像的乡村;城市,世界,资源的配置经验,天际......关于散文内涵外延的界定,暂时不需要明晰,尽其拓宽无限可能;散文表现的客体视域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
美国向伊斯兰国家输出美国的民主文化,难道只是输出民主文化?不是为了对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进行配置?文化输出,文化资源配置,背后还有接着的自然资源配置。
最前沿的散文家,他们写的题材抵达或超越了更多这样的客体,这是散文的预见性即新经验,好的散文家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他们更快走上新经验之路,建立并确立了反馈。反之,那些固步自封自我画地为牢的作家,开放的散文边界已经把他圈养在了他痴迷的闪着暮光的文学殿堂.....

文章评论